一种印染废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95663发布日期:2022-12-27 20:56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印染废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印染废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针对印染废水的处理,通常采用物理分离,如过滤、吸附,先进行初步分离,然后通过化学处理法,如采用中和、絮凝沉淀、氧化降解,以去除印染废水中的酸碱、固体颗粒及溶胶微粒、有机物,一使印染废水达到排放标准。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在印染过程中,对颜料的选择更多样化,使得印染废水水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印染废水中的成分变得更为复杂,主要为:有机物含量更高、色度更深、化学需氧量更高、排放量更大等问题,并且,由于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使得,采用传统印染废水处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和达到现有污水排放标准。
3.另外,现有的印染废水处理装置,自动化程度不高,普遍采用人工加投药物,费事费力,且不精准。
4.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印染废水处理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印染废水处理装置难以将有机物及色去除,以及自动化程度不高的缺陷。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7.一种印染废水处理装置,其中,包括曝气池、深度处理池和过滤池,所述曝气池、深度处理池及过滤池通过设有水泵的管路连通,所述曝气池用于通过曝气和生物试剂降解印染废水中的有机物,所述深度处理池内加有碱性或/和弱碱性树脂,用于对印染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深度处理,所述过滤池用于去除印染废水中的固体颗粒;所述装置还包括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与水泵电性连接。
8.所述印染废水处理装置中,所述深度处理池设有第二搅拌机构和第二液位计,其底部为倒锥形结构,锥顶设有带过滤网的出口,所述出口通过带水泵的管路连通过滤池,所述第二搅拌机构和第二液位计均与控制机构电性连接。
9.所述印染废水处理装置中,所述深度处理池设有第三加药机构,所述第三加药机构用于添加2%~4%的氢氧化钠溶液,所述第三加药机构与控制机构电性连接;所述出口还连接有分流支管,所述分流支管连通废液收集池。
10.所述印染废水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三加药机构包括储药罐、连接管、设置于连接管上的计量泵,以及与连接管连通的输水管,所述储药罐和输水管均设置于连接管位于计量泵输入端的一端,所述连接管的出口端设有喷头。
11.所述印染废水处理装置中,所述曝气池设有曝气管和第一加药机构,所述曝气管连接曝气装置,所述第一加药机构设有加药单元,所述加药单元用于添加酸碱调节剂或/和
生物试剂,所述第一加药机构以及曝气装置均与控制机构电性连接。
12.所述印染废水处理装置中,所述曝气池还设有第一ph计,所述第一ph计与控制机构电性连接。
13.所述印染废水处理装置中,所述曝气池还设有第一液位计,所述第一液位计与控制机构电性连接。
14.所述印染废水处理装置中,所述曝气池还设有加热机构及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机构及温度传感器与控制机构电性连接。
15.所述印染废水处理装置中,所述曝气池与深度处理池之间还设有调节池,所述调节池用于调节印染废水的酸碱度。
16.所述印染废水处理装置中,所述调节池设有第二加药机构、第二ph计及第一搅拌装置,所述第二加药机构用于添加酸碱调节剂,所述第二加药机构、第二ph计及第一搅拌装置均与控制机构电性连接。
17.有益效果:
1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印染废水处理装置,所述装置通过设置的曝气池、调节池、深度处理池、过滤池对印染废水进行多级处理,所述曝气池能将难降解的有机物较好的去除,而所述深度处理池能将有机物及色料更完全的去除,所述过滤池具有较好过滤作用,能将印染废水中的有机物染料、无机染料、以及其他有色物质、重金属离子等固体杂质较完全的去除,通过多级处理,大大降低印染废水中有机物的含量,降低其cod值,使处理后的印染废水达到排放标准。同时,所述装置自动化程度高,省时省力,并大大降低人工成本,适合有机颜料含量较高的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印染废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附图中标记:1-曝气池,2-调节池,3-深度处理池,4-过滤池,5-曝气管,6-第一加药机构,7-水泵,8-第一ph计,9-第一液位计,10-加热机构,11-温度传感器,12-第二加药机构,13-第二ph计,14-第一搅拌机构,15-过滤网,16-第二搅拌机构,17-第二液位计,18-第三加药机构,19-分流支管,20-废液收集池,21-电动阀,22-储药罐,23-连接管,24-计量泵,25-输水管,26-喷头。
具体实施方式
2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印染废水处理装置,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所述装置还包括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与水泵电性连接:
24.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印染废水处理装置,所述装置主要用于对有机染料、色料含量较高的印染废水进行处理,包括依印染废水流动方向设置的曝气池1、深度处理池3和过滤池4,以及设置于曝气池1与深度处理池3之间的调节池2,所述曝气池1、调节池2、深度处理池3及过滤池4通过设有水泵的管路连通,所述曝气池1用于通过曝气和生物试剂生物降解印染废水中的有机物,所述调节池2用于调节印染废水的ph值,以使其达到深度处理池3对ph值的要求,所述深度处理池3内加有碱性树脂或/和弱碱性树脂,用于对印染废水中的有机物或色料进行吸附处理,进一步去除印染废水中的有色物质,所述过滤池4用于去除印染废水中的难降解的有机物、纤维颗粒、细微的固体颗粒、重金属离子等,从而实现印染废水的净化,达到排放要求,并且能使印染废水得以回收利用。所述装置通过设置多级不同功能的处理池,对印染废水采取多级处理,大大的降低印染废水中有机物及色料的含量,进而降低排出水的cod值,达到排放标准。
25.具体的,所述曝气池1通过管路连通印染废水源或印染废水收集池,所述曝气池1的底部为倒锥形结构,锥顶设有排液口,所述排液口通过设有水泵7的管路连通调节池2。所述曝气池1底部设有曝气管5,所述曝气管5能鼓入空气,增加曝气池1中氧含量,进而促进印染废水中有机物的氧化降解,同时,鼓入的空气还具有搅拌的作用,避免沉淀。优选的,所述曝气管5为多个,并且均布于曝气池1的底部,从而能使印染废水中氧含量更为均匀。
26.所述曝气池1的上方设有第一加药机构6,所述第一加药机构6包括多个加药单元,所述加药单元用于加入酸碱调节剂或/和生物试剂。通过加入的酸碱调节剂,可调节曝气池1内印染废水的ph值,使体系的酸碱度更适合有机物的降解;通过加入的生物试剂,如酵母菌、产酸菌,加速印染废水中有机物的降解。
27.所述曝气池1还设有第一ph计8,所述第一ph计8用于监测曝气池1内印染废水的酸碱度,通过第一ph计8的实时监测,可获知印染废水的ph值,以作为第一加药机构6添加酸碱调节剂的依据。
28.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曝气池1侧壁上还设有第一液位计9,所述第一液位计9用于监测曝气池1内水位,获取的水位值,一方面可作为添加生物试剂计量的依据,避免试剂浪费或不足,另一方面便于智能控制水泵输送印染废水的量,避免曝气池1中水量过满。
29.作为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法,所述曝气池1还设有加热机构10及温度传感器11,所述加热机构10用于对印染废水进行加热,所述温度传感器11用于实时监测曝气池1中印染废水的温度。具体为,所述加热机构10为电加热机构10,设置于曝气池1侧壁上。通过加热机构10的加热,使印染废水更适合酵母菌或产酸菌的生长,从而提高生物降解的效率。
30.具体实施过程中,当印染废水输送至曝气池1中,曝气管5进行曝气,鼓入空气,加热机构10加热,使曝气池1的温度升至设定温度,第一加药机构6会根据ph计检测到的ph值进行投加酸碱调节剂,使印染废水的ph值在5.0左右,然后加入生物试剂进行生物降解,将
印染废水中的有机物去除。
31.由于从曝气池1中流出的印染废水的ph值较低,为5.0左右,而深度处理池3要求印染废水的ph为7-8,因此,本技术通过在曝气池1与深度处理池3之间设置调节池2,通过调节池2调节印染废水的ph值,使其达到深度处理池3对ph值的要求。具体为,所述调节池2设有第二ph计13、第二加药机构12及第一搅拌机构14,所述第二ph计13用于实时检测调节池2内液体的ph值,所述第二加药机构12根据实时检查到的ph值添加酸碱调节剂,所述第一搅拌机构14用于将调节池2内液体搅拌均匀。具体实施过程中,当印染废水由曝气池1流入调节池2中时,印染废水的ph值约为5,通过第二加药机构12加入酸碱调节剂,使其ph值升至7~8,达到深度处理池3的要求后,通过带水泵的输送管输送至深度处理池3中。
32.所述深度处理池3底部也为倒锥形结构,其锥顶设有带过滤网15的出口,所述出口通过带水泵的管路连通过滤池4。所述池体设有第二搅拌机构和第二液位计17,池体内投加有碱性树脂或/和弱碱性树脂。所述第二搅拌机构用于将印染废液与碱性树脂或/和弱碱性树脂充分混合。所述第二液位计17用于计量加入深度处理池3中的印染废水的量,使印染废水的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所述碱性树脂和弱碱性树脂为阴离子交换树脂,能与印染废水中的有机物、有机色料及无机色料进行交换及吸附,从而达到深度去除印染废水中有机物、有机色料及无机色料的目的。所述过滤网15的网孔尺寸小于碱性树脂及弱碱性树脂的粒径,因此,当碱性树脂或弱碱性树脂吸附完毕时,出口打开,深度处理池3中的印染废水会由出口排出,但是碱性树脂及弱碱性树脂不会从出口中流出,从而能将液体排出,而吸附材料可回收利用。
33.由于碱性树脂和弱碱性树脂为阴离子交换树脂,在树脂吸附饱和时,可通过2%~4%的naoh溶液对交换饱和后的碱性树脂进行再生处理,再生处理后的碱性树脂和弱碱性树脂又能重新对印染废水中的有机物及色料进行吸附交换,达到重复利用的作用。为了提高对碱性树脂和弱碱性树脂再生处理的便捷性,所述深度处理池3设有第三加药机构18,所述第三加药机构18用于添加2%~4%的氢氧化钠溶液和喷施水,深度处理池3底部的出口连接有分流支管19,所述分流支管19连通废液收集池20,用于将再生处理后的碱液由深度处理池3中排出中。所述分流支管19及用于排出印染废水的管路上均设有电动阀21,进而便于更好的控制印染废水及碱液的排出。具体实施过程中,在碱性树脂和弱碱性树脂每完成一次对印染废水中有机物及无机色料的交换吸附,需对树脂进行一次再生处理,具体为:在吸附交换完成后,将深度处理池3中的印染废液排出,然后,排出印染废水管路上的电动阀21关闭,第三加药机构18向深度处理池3内的碱性树脂和弱碱性树脂喷施2%~4%的naoh溶液,经第二搅拌机构搅拌一段时间后,分流支管19上的电动阀21打开,将碱液通过分流支管19排出至废液收集池20中,然后第三加药机构18向碱性树脂或/和弱碱性树脂喷施水,以将碱性树脂和弱碱性树脂表面附着的多余碱液洗掉,将清洗水同样由分流支管19排出,完成对碱性树脂或/和弱碱性树脂再生处理。
34.具体的,所述第三加药机构18包括储药罐22、连接管23、设置于连接管23上的计量泵24,以及与连接管23连通的输水管25。所述储药罐22和输水管25均设置于连接管23位于计量泵24输入端的一端,并且,储药罐22出口及输水管25上均设有电动阀21,所述电动阀21和计量泵24均与控制机构电性连接,通过控制机构可控制计量泵24及电动阀21的开关,而连接管23的出口端设有喷头26,所述喷头26能使碱液或水能更均匀的喷洒在树脂的表面。
具体实施过程中,当完成一次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需对树脂进行再生处理,处理时,先喷施2%~4%的naoh溶液,待碱液处理后,然后再通过喷施水将树脂表面多余的碱液冲洗干净,从而可避免残留碱液影响印染废水的ph值。
3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药罐22中存储的是高浓度的naoh溶液,在喷施naoh溶液时,同时打开输水管25的电动阀21,现场通过水对naoh溶液进行稀释,从而使得在储药罐22容量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提高naoh溶液的浓度,减少添加naoh溶液的频率。
36.具体的,所述过滤池4内填充有多孔的吸滤物质,如活性炭,或活性氧化铝,当印染废水通过过滤池4的进一步吸滤,小微颗粒的固体杂质、金属离子及色素,均能得到进一步的去除,从而使印染废水达到排放要求。
37.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述印染废水处理装置中,还设有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控制主板及控制面板,所述控制主板与所有的水泵、搅拌机构(包括第一搅拌机构14、第二搅拌机构16)、加药机构(包括第一加药机构6、第二加药机构12及第三加药机构18)、ph计(包括第一ph计8、第二ph计13)、液位计(包括第一液位计9、第二液位计17)、电动阀21、加热机构10、温度传感器11电性连接,所述控制主板能够控制水泵、搅拌机构、加药机构、电动阀21、加热机构10的开启和关闭,同时还能控制加药机构的加药量,并能接收ph计、液位计及温度传感器11获取的信息,根据ph值及液位量,控制各功能池的加药量,从而使药物的加入更为精准和自动化,同时根据温度传感器11获取的温度信息,控制加热机构10的开关,使水温适合生物降解。控制机构能控制整个装置的运行,可大大减少人工成本,同时使药剂的使用更为精准,自动化程度更高。
38.综上所述,本技术通过设置的曝气池1、调节池2、深度处理池3及过滤池4,通过生物降解和化学吸附交换作用,能较完全的将印染废水中的有机物、有机色料、无机色料及其他有色物质等较完全的去除,使印染废水得到较好的净化,达到排放标准。
39.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