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污泥回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93662发布日期:2022-02-20 02:22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污泥回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污泥回流系统。


背景技术:

2.由于工业污水与城镇生活污水中的成分组成不同,所采用的污水处理方法也不相同,对于城镇生活污水,通常采用生物分解技术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再进行后续的污水处理。
3.目前,生物分解技术主要采用活性污泥法,污水流经生化池组,池内均有活性污泥,活性污泥用于供细菌繁殖,污水中的有机物被细菌分解,然后污水带动污泥进入沉淀池沉淀,污水与污泥分层后,大部分污水流入至过滤池中,再用抽吸泵以及过滤膜抽取过滤池的污水进行过滤得到清水,在此过程中,沉淀池以及过滤池底部均有污泥沉淀,沉淀的污泥可以通过污泥回流结构回流至生化池组内继续使用。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污泥回流结构通过污泥泵抽取沉淀的污泥,由于污泥沉淀速率不稳定,污泥泵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容易加快机器疲劳,因此该污泥回流结构不够合理,对于污泥回流结构的优化还具有较大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优化污泥回流结构,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污泥回流系统。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污泥回流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污泥回流系统,包括生化池、沉淀池以及过滤池,还包括泵件、抽取管网以及回流管网;所述生化池、所述沉淀池以及所述过滤池三者依次相连接;所述泵件包括第一污泥泵以及第二污泥泵;所述抽取管网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沉淀池以及所述过滤池连接,另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污泥泵以及所述第二污泥泵的入口端;所述回流管网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污泥泵以及所述第二污泥泵的出口端,另一端与所述生化池连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流经生化池与活性污泥反应后,污泥与污水混合进入沉淀池,污水流经沉淀池进入过滤池,交替启动第一污泥泵以及第二污泥泵将沉淀池以及过滤池内的污泥抽取出来,并通过回流管网进入生化池中再利用,以此循环使用;在此,第一污泥泵以及第二污泥泵可分开独立启动,增强了该污泥回流系统使用的灵活性以及便捷性;同时,第一污泥泵以及第二污泥泵交替使用,使得泵体有充足的时间散热与休息,减缓了泵体的老化速度,使该污泥回流系统得到优化。
9.优选的,所述抽取管网包括两条第一主干道、汇流管道以及两条第一分干道,两条所述第一主干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沉淀池以及所述过滤池相连接,两条所述第一主干道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汇流管道连接,两条所述第一分干道的一端同时与所述汇流管道远离所述第一主干道的一端连接,两条所述第一分干道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污泥泵的入口端
或所述第二污泥泵的入口端相对应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第一主干道以及第一分干道可将沉淀池以及过滤池的污泥引出,并通过汇流管道实现汇集,此时,在两条第一分干道的导通作用下,污泥可进入至第一污泥泵或第二污泥泵中进行抽吸,实现了泥浆的高效汇流,另外还实现了第一污泥泵以及第二污泥泵的分流,以便第一污泥泵以及第二污泥泵能够形成独立抽取并回流污泥的管路。
11.优选的,所述回流管网包括第二主干道以及两条第二分干道,两条所述第二分干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污泥泵的出口端以及所述第二污泥泵的出口端相连接,两条所述第二分干道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第二主干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主干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生化池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第二主干道以及第二分干道可将第一污泥泵或第二污泥泵抽吸的污泥排出,此时,在两条第二分干道的导通作用下,污泥从第一污泥泵或者第二污泥泵中汇入第二主干道,经由第二主干道排入生化池,实现独立完成回流污泥的工作,并且其中一个污泥泵故障无法使用时,不会影响正常的污泥回流工作。
13.优选的,所述第一主干道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分干道的位置,所述汇流管道与所述第一主干道连接的一端高于所述汇流管道与所述第一分干道连接的一端。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主干道的位置高于第一分干道的位置,污泥从第一主干道经由汇流管道流入第一分干道时存在重力差,因此流动速度较快,当汇流管道的污泥流量较大时,不易造成汇流管道堵塞,也可以减小主污泥泵或副污泥泵的抽吸压力,结构实用。
15.优选的,所述第一分干道和/或所述第二分干道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分干道和/或所述第二分干道启闭的第一阀门。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其中一个污泥泵需要检修时,关闭该污泥泵所连接的第一分干道以及第二分干道上的第一阀门,阻隔污泥从污泥泵的入口端进入污泥泵以及从出口端回流至污泥泵内,便于工作人员对污泥泵进行检修维护。
17.优选的,所述第二分干道上设置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用以限制污泥的流动方向。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减少第一污泥泵或第二污泥泵抽取至第二分干道内的污泥回流至污泥泵,因此在第二分干道上设置单向阀,限制污泥的流动方向,使得污泥只能由污泥泵方向流往生化池方向,减小了污泥往污泥泵方向倒灌的可能性,从而提高该污泥回流系统的工作效率。
19.优选的,污泥回流系统还包括污泥池以及第一分流段,所述第一分流段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主干道以及所述污泥池。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沉淀池以及过滤池内堆积的污泥较多,部分污泥回流至生化池内进行补充,重新进入污泥回流系统循环使用,剩余的污泥则通过第一分流段排入污泥池内,等待后续处理或者再利用,从而提高污泥的利用率,减少浪费以及降低生产成本。
21.优选的,所述第一分流段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分流段的启闭。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便于独立调控污泥进入污泥池的情况,在连接污泥
池的第一分流段上设置有第二阀门,当污泥池无需排入污泥时,关闭第一分流段上的第二阀门即可阻隔污泥,同时,不会影响污泥正常流经第二主干道排入生化池,便于对污泥进行调度。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该污泥回流系统设置有第一污泥泵以及第二污泥泵,污水流经沉淀池进入过滤池过滤后,可交替启动第一污泥泵以及第二污泥泵将沉淀池以及过滤池内的污泥抽取出来,并通过回流管网进入生化池中再利用;
25.2、在第二分干道上设置单向阀,限制污泥的流动方向,使得污泥只能由污泥泵方向流往生化池方向,减小了污泥往污泥泵方向倒灌的可能性;
26.3、在连接污泥池的第一分流段上设置有第二阀门,便于独立调控污泥进入污泥池的情况,同时不影响污泥正常流经第二主干道排入生化池。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污泥回流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生化池;11、厌氧池;12、缺氧池;13、好氧池;2、沉淀池;3、过滤池;4、泵件;41、第一污泥泵;42、第二污泥泵;5、抽取管网;51、第一主干道;52、汇流管道;53、第一分干道;6、回流管网;61、第二主干道;611、第一分流段;612、第二分流段;62、第二分干道;621、单向阀;7、第一阀门;8、第二阀门;9、污泥池。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污泥回流系统。参照图1,该污泥回流系统,包括生化池1、沉淀池2以及过滤池3,生化池1、沉淀池2以及过滤池3三者依次相连接,污水从市政排水网管抽调,污水流经生化池1后,污水中的有机物得以分解,污泥与污水混合并随后进入沉淀池2,再流经沉淀池2进入过滤池3,过滤池3中设置mbr膜组对处理后的污水以及污泥进行分离,以便于进一步将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排放。
32.由于生化池1内具有供细菌繁殖的活性污泥,污水中的有机物被细菌分解,为了充分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生化池1包括厌氧池11、缺氧池12以及好氧池13,池内均具有活性污泥。厌氧池11、缺氧池12以及好氧池13通过排水管道依次连接,因而污水依次流入厌氧池11、缺氧池12以及好氧池13,活性污泥里的细菌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从而去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等成分。随后,污水混合污泥通过排水管道进入沉淀池2内沉淀,再通过排水管道流入过滤池3中过滤得到清水。
33.继续参照图1,该污泥回流系统还包括泵件4、抽取管网5以及回流管网6,泵件4通过抽取管网5抽取沉淀池2以及过滤池3内的污泥,随后污泥通过回流管网6,进入生化池1中进行再利用。
34.在此,沉淀池2以及过滤池3内均沉淀堆积有污泥,采用泵件4抽取沉淀池2以及过滤池3底部的污泥,以便重新回收利用,为了缓解泵件4的机械疲劳,可设置若干个污泥泵交替工作,在本实施例中,污泥泵的数量设置为两个,因此,将泵件4中的两个污泥泵分别定义
为第一污泥泵41以及第二污泥泵42,第一污泥泵41与第二污泥泵42可交替启动进行工作。
35.参照图2,为了抽取沉淀池2以及过滤池3内的污泥,抽取管网5包括两条第一主干道51、汇流管道52以及两条第一分干道53。其中,一条第一主干道51的一端与沉淀池2底部相连接,另一条第一主干道51的一端与过滤池3底部相连接,两条第一主干道51的另一端同时与汇流管道52相连接,在此,两条第一主干道51可通过三通与汇流管道52相固定连接,沉淀池2的底部以及过滤池3底部的污泥可分别通过两条第一主干道51汇流至汇流管道52内。
36.另外,两条第一分干道53的一端同时与汇流管道52远离第一主干道51的一端相固定连接,其中,两条第一分干道53可通过三通与汇流管道52相固定连接,在此,位于汇流管道52内的污泥可分别流向两条第一分干道53处。
37.同时,在此将第一污泥泵41以及第二污泥泵42用于进入污泥的端口定义为进口端,两条第一分干道53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污泥泵41的入口端以及第二污泥泵42的入口端相对应连接,并且内部相互连通,通常,第一污泥泵41以及第二污泥泵42通过法兰连接的方式与第一分干道53固定相连;在此,污泥可通过两条第一分干道53分别流入至第一污泥泵41以及第二污泥泵42内。
38.若启动第一污泥泵41以及第二污泥泵42,在第一污泥泵41以及第二污泥泵42的抽吸作用下,沉淀池2以及过滤池3内的污泥分别通过两条第一主干道51引出,并通过汇流管道52实现汇集,随后进入第一污泥泵41或第二污泥泵42,实现了污泥的高效汇流,另外,还实现了第一污泥泵41以及第二污泥泵42的分流,以便第一污泥泵41以及第二污泥泵42能够形成两条抽取污泥的独立管路。
39.由于两条第一主干道51引出的污泥流经汇流管道52进入第一分干道53,因而汇流管道52的污泥流量较大,为了加快污泥的流动速度,第一主干道51的位置设置高于第一分干道53的位置,相应地,汇流管道52与第一主干道51相连接的一端高于汇流管道52与第一分干道53相连接的一端,使得污泥流经汇流管道52流入第一分干道53时存在重力差,加快了污泥的流动速度,不易造成汇流管道52堵塞,另一方面,减小了第一污泥泵41或第二污泥泵42的抽吸压力,该结构较为实用。
40.继续参照图2,为了使污泥回流至生化池1内进行再利用,回流管网6包括第二主干道61以及两条第二分干道62,其中,第一污泥泵41以及第二污泥泵42还具有用于供污泥排出的端口,在此定义为出口端,两条第二分干道62的一端分别与第一污泥泵41的出口端以及第二污泥泵42的出口端相固定连接,两条第二分干道62的另一端同时与第二主干道61的一端相固定连接,通常,两条分干道可通过三通连接于第二主干道61的同一端,第二主干道61的另一端则与生化池1相固定连接,且内部相互连通。
41.由于生化池1包括厌氧池11、缺氧池12以及好氧池13,为了使污泥能够回流至每一个处理池中,第二主干道61上连接有三条第二分流段612。三条第二分流段612的一端均连接于第二主干道61,另一端分别与厌氧池11、缺氧池12以及好氧池13相固定连接,以便污泥回流至处理池内。
42.在此,通过设置第二主干道61以及第二分干道62可将第一污泥泵41或第二污泥泵42抽吸的污泥排出,在第二分干道62的导通作用下,污泥从第一污泥泵41或第二污泥泵42中汇入第二主干道61,再经由三条第二分流段612分别排入厌氧池11、缺氧池12以及好氧池13,实现独立完成回流污泥的工作,并且其中一个污泥泵故障无法使用时,不会影响正常的
污泥回流工作。
43.为了减少第一污泥泵41抽取的污泥回流至第二污泥泵42中的可能性以及减少第二污泥泵42抽取的污泥回流至第一污泥泵41中的可能性,在第二分干道62上靠近第二主干道61的一端安装有单向阀621,安装方式为螺钉连接,通过单向阀621限制污泥的流动方向,使得污泥只能由污泥泵方向流往生化池1方向,从而减少污泥往污泥泵内倒灌的可能性,提高了该污泥回流系统的工作效率。
44.此外,两条第一分干道53靠近第一污泥泵41以及第二污泥泵42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阀门7,两条第二分干道62靠近第一污泥泵41以及第二污泥泵42一端也固定连接有第一阀门7,第一阀门7用于控制第一分干道53以及第二分干道62的启闭,阻隔污泥的流通。当其中一个污泥泵需要检修时,同时关闭该污泥泵所连接的第一分干道53以及第二分干道62上的第一阀门7,阻隔污泥从入口端以及出口端进入污泥泵,便于工作人员对污泥泵进行检修维护。
45.回看图1,由于沉淀池2以及过滤池3内堆积的污泥较多,部分污泥由污泥泵抽吸回流至生化池1内进行补充,重新进入污泥回流系统循环使用,为了减少污泥的浪费,以及控制进入污泥的流入量,该污泥回流系统还包括污泥池9以及第一分流段611,第一分流段611的一端与第二主干道61相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污泥池9。剩余的污泥可通过第一分流段611排入污泥池9内,等待后续处理或者再利用,从而提高污泥的利用率,并降低生产成本。
46.为了便于独立调控污泥进入污泥池9以及生化池1的情况,第一分流段611以及三条第二分流段612靠近第二主干道61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第二阀门8,第二阀门8可独立控制第一分流段611以及三条第二分流段612的启闭。当生化池1无需排入污泥时,对应关闭第二分流段612上的第二阀门8,即可阻隔污泥排入生化池1内,同时,不影响污泥正常排入到污泥池9内;当污泥池9无需排入污泥时,对应关闭第一分流段611上的第二阀门8,即可阻隔污泥排入污泥池9内,同时,不影响污泥正常排入到生化池1内,由此,可实现第二阀门8对污泥的调控。
4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污泥回流系统的实施原理为:污水流经生化池1与活性污泥反应后,污泥与污水相混合进入沉淀池2,随后污水流经沉淀池2进入过滤池3内过滤,因此沉淀池2以及过滤池3内均沉淀堆积有污泥,然后交替启动第一污泥泵41或第二污泥泵42将沉淀池2以及过滤池3内的污泥抽取出来,并通过回流管道进入生化池1中再利用,以此循环使用;在此,第一污泥泵41以及第二污泥泵42可分开独立启动,增强了该污泥回流系统使用的灵活性以及便捷性;同时,第一污泥泵41以及第二污泥泵42交替使用,使得泵体有充足的时间散热与休息,减缓了泵体的老化速度,使该污泥回流系统得到优化。
4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