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质提升给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99514发布日期:2022-11-23 07:50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质提升给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二次供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水质提升给水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进步,居民用水越来越多,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饮用水卫生标准又大幅度提升。常规的居民供水基本是采用市政自来水管网与二次供水设备进行增压,目前自来水管网主要采用球墨铸铁管,镀锌管或pe管,而且末端用户设置有大量的水箱调蓄,水质的污染也会受到人为因素及自然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夏天比较炎热,会有很严重的水体污染,从水箱到用户龙头的输水过程中容易出现泥沙、铁锈、颗粒物或微生物等污染物,导致用户龙头出水时品质下降,甚至不达标。
3.随着膜技术的普及,膜处理已被广泛应用于末端净水。但针对末端用户的水质提升改善中,过滤膜占地面积大,改造费用高。尤其是在老旧小区改造中,通常无法提供改造场地。同时,市面上的设备产水率较低,膜再生的维护费用大,拆装更换不方便,集成化程度低,能耗高,仍需更高效、经济、便于改造的节约型水质提升给水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水质提升给水设备,集成化设计为末端用户提供高品质饮用水的同时便于安装及维护。
5.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水质提升给水设备,包括设备底座及固定于设备底座上的控制系统及加压泵组,所述加压泵组的出水口通过产水阀与通往用户接口的总出水管相连。所述设备底座内设有至少一个开口槽,所述开口槽内设有内部结构为抽屉式的封闭式膜箱,所述膜箱正对于所述开口槽的开口方向设有膜盖、内部设有平行于所述开口槽开口方向可拉动的滑轨,所述滑轨上设有过滤膜组,所述过滤膜组的进水口通过原水进水总管与原水水源相连、出水口与产水总管相连,所述产水总管与所述加压泵组的入水口相连。
6.进一步地,当所述开口槽的数量大于等于二个时所述开口槽并排设置或在宽度受限时按层向上叠加,相邻所述开口槽间设有隔板。
7.进一步地,所述设备底座上固定有臭氧发生器及混合罐,所述总出水管的输入端处设有纳气管,所述纳气管上设有纳气调节阀及射流器,所述射流器的前端与所述加压泵组的出水口相连、后端与混合罐相连,所述混合罐与臭氧发生器相连。
8.进一步地,所述混合罐的后端与反洗总管相连,所述反洗总管通过反洗阀与产水总管相连,所述过滤膜组的进水端处通过排水阀与排水总管相连,所述排水总管与杂用回收水箱相连。
9.进一步地,所述过滤膜组的顶部设有臭氧收集管,所述臭氧收集管与外接水箱/水池相连。
10.进一步地,所述设备底座的框架由方钢管组装而成。
11.进一步地,所述原水进水总管通过膜组进水管与所述过滤膜组的进水端相连,所述膜组进水管在所述膜箱内的部分开有若干喷水孔。
12.进一步地,所述总出水管上布置有稳压罐、流量计及水质分析仪。
13.有益效果
14.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膜箱采用推拉式抽屉结构,拆装维护方便,膜组按组布置,每组膜组之间相互独立,反冲洗时互不干涉,大大提高产水效率。将膜箱、加压泵组、反洗模块集成在同一设备上,方便模块化生产,节约现场安装调试时间,同时设备占地面积小,设备尺寸小,可方便进、出地下室。利用超滤膜膜阻低、制水水质好的特点,提高了制水效率,节约能耗,同时保证用户末端获得高品质饮用水。
附图说明
15.图1为一种水质提升给水设备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图1中原水进水总管方向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图1中膜组进水管放大结构示意图。
18.其中,101-原水进水总管;102-排水总管;103-产水总管;104-臭氧收集管;105-反洗总管;106-总出水管;107-纳气管;1-控制系统;2-稳压罐;3-加压泵组;4-纳气调节阀;5-射流器;6-混合罐;7-臭氧发生器;8-膜组进水管;9-过滤膜组;10-膜箱;11-反洗阀;12-产水阀;13-流量计;14-水质分析仪;15-进水阀;16-排水阀;17-滑轨。各图中相同标记代表同一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20.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质提升给水设备,包括设备底座及固定于设备底座上的控制系统1及加压泵组3。所述控制系统1用于电动控制本发明中的用电器及阀门。所述加压泵组3的出水口通过产水阀12与通往用户接口的总出水管106相连。
21.如图2所示,所述设备底座内设有至少一个开口槽,所述开口槽内均设有封闭式的膜箱10。所述膜箱10采用推拉式抽屉结构,所述膜箱10正对于所述开口槽的开口方向设有膜盖、内部设有平行于所述开口槽开口方向的滑轨17。所述膜盖通过密封圈保证所述膜箱10的密封性,所述滑轨17上固定有过滤膜组9,所述过滤膜组9的进水口通过原水进水总管1与原水水源如市政管网相连、出水口与产水总管103相连。所述原水进水总管1上设有进水阀15,所述产水总管103与所述加压泵组3的入水口相连。安装及维护时可以直接将所述过滤膜组9通过滑轨17自所述膜箱10中推入或拉出。
22.所述设备底座的框架由方钢管组装而成。所述开口槽的数量根据用户用水需求可以增加,当所述开口槽的数量大于等于二个时所述开口槽并排设置,当宽度受限时也可以向上按层继续叠加。相邻开口槽间设有隔板,保证各膜箱10互相隔离,保证需要反冲洗时各膜箱10互不相通。
23.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开口槽的数量为四个,当宽度受限时也可以向上按层继续叠加。所述膜箱10中放置有四组并联的过滤膜组9,用水高峰期四组过滤膜组9同时工作,用水低峰期时,选择三组过滤膜组9制水,剩余的一组过滤膜组9进行反冲洗,保证供给的同时,又可以实现对过滤膜组9的自动维护,所述的过滤膜组9内膜元件采用高通量,低阻力的无机超滤膜,无机超滤膜的孔径为50-100nm。每组过滤膜组9后面连接有产水阀12,四个产水阀12汇集于产水总管103,经过加压泵组3加压,所述产水总管103为加压泵组3的进水管,所述产水阀12为电动控制,通过信号线连接至所述控制系统1。
24.所述设备底座上固定有臭氧发生器7及混合罐6,所述总出水管106的输入端处设有纳气管107,所述纳气管107上设有纳气调节阀4及射流器5,所述射流器5的前端与所述加压泵组3的出水口相连、后端与混合罐6相连,所述混合罐6与臭氧发生器7相连。
25.所述混合罐6的后端与反洗总管105相连,所述反洗总管105通过反洗阀11与产水总管103相连,所述过滤膜组9的进水端处通过排水阀16与排水总管102相连,所述排水总管102与杂用回收水箱相连。所述反洗阀11的个数与所述过滤膜组9相对应,分别与膜箱10进行一一连接,所述反洗阀11为电动控制,通过信号线连接至所述控制系统1。反冲洗废水可以回收或做它用。所述排水阀16为电动控制,通过信号线连接至所述控制系统1。
26.所述过滤膜组9的顶部设有臭氧收集管104,所述臭氧收集管104与外接水箱/水池相连。将反洗时臭氧发生器7发生的多余臭氧引至水箱/水池,对水箱/水池中的水进行消毒。所述臭氧收集管104也可以用作所述过滤膜组9的维护性清洗的加药口。
27.如图3所示,所述原水进水总管1通过膜组进水管8与所述过滤膜组9的进水端相连,所述膜组进水管8在所述膜箱10内的部分开有若干喷水孔。进水时通过所述喷水孔可对过滤膜组9表面进行冲刷,保证过滤膜组9的表面洁净,延长反冲洗周期。
28.所述总出水管106上布置有稳压罐2、流量计13及水质分析仪14,以对输出水的水质进行实时监控,保证末端用户对高品质饮用水的需求。所述流量计13与水质分析仪14通过信号线连接至所述控制系统1。
29.本发明在运行期间通过所述控制系统1自动对两种工作模式进行周期切换。在本实施例中:
30.正常供水模式:排水阀16与反洗阀11关闭,四组所述进水阀15与四组产水阀12打开,四组过滤膜组9同时产水。
31.反洗模式:反洗设置在用水低峰,依次进行单组所述过滤膜组9的清洗,其中一组进水阀15与对应的一组产水阀12关闭,相对应的过滤膜组9停止产水,打开对应反洗阀11与排水阀16,打开纳气调节阀4与臭氧发生器7,对对应的单组过滤膜组9进行气水混合反洗,反洗时间6min后,关闭臭氧发生器7,对对应的单组过滤膜组9进行净水反洗2min,此时,膜箱10上部的臭氧与空气通过臭氧收集管104排至杂用回收水箱的水中,保证膜箱10中无空气进入产水总管103中。
32.反洗结束后,切换为正常供水模式。由此可见,本实施方式在正常供水的同时,同时能够实现对单过滤膜组9进行反洗,不影响供水,提高了制水效率,节约能耗,同时保证用户末端获得高品质饮用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