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餐厨垃圾处理的热量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18783发布日期:2023-01-20 18:09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餐厨垃圾处理的热量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餐厨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餐厨垃圾处理的热量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兴起,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餐饮服务业作为城市经济的亮点,在繁荣城乡经济、丰富人民物质文化生化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之而来的餐饮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日益严重。
3.每天排放的含油污水及餐厅厨余垃圾中含有大量沙门氏菌、金黄葡萄球菌等具有强烈感染性的致病菌,此外,油类和它的分解产物中存在着有毒物质,这些有害物质长期暴露、弃置在自然环境中,会在水体中被水生生物摄取、吸收、富集,造成水生生物畸变。如果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会危害人体健康。
4.目前餐厨垃圾采用湿式厌氧消化处理,但是处理过程中的能耗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提供一种餐厨垃圾处理的热量循环系统,用以解决上述提出的目前餐厨垃圾采用湿式厌氧消化处理,但是处理过程中的能耗高的技术问题。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餐厨垃圾处理的热量循环系统,包括厌氧消化系统和热电联产系统,热电联产系统包括蒸汽发生器,厌氧消化系统包括若干湿热水解罐,若干湿热水解罐均设有废蒸汽入口一、废蒸汽出口一和蒸汽进口,若干湿热水解罐之间的废蒸汽入口一和废蒸汽出口一相互连通,蒸汽进口与蒸汽发生器连通。
7.优选的,若干湿热水解罐数量为两个,两个湿热水解罐并联设置,且两个湿热水解罐之间的废蒸汽入口一和废蒸汽出口一通过废蒸汽管交叉连通。
8.优选的,湿热水解罐的蒸汽进口通过蒸汽管路与蒸汽发生器连通,且蒸汽管路与缓冲罐连通,缓冲罐与空压机连通。
9.优选的,厌氧消化系统还包括均质罐和闪蒸罐,均质罐的进料口通过进料管一与原料罐连通,均质罐的出料口通过出料管一与湿热水解罐的进料口连通,湿热水解罐的出料口通过进料管二与闪蒸罐的进料口连通,闪蒸罐的出料口通过出料管二与外部连通。
10.优选的,闪蒸罐上设有废蒸汽出口二,废蒸汽出口二通过连通管路与废蒸汽出口一、废蒸汽入口二连通,废蒸汽入口二设置在均质罐上,均质罐上连通有催化剂罐和微量元素罐。
11.优选的,闪蒸罐上设有废气出口,废气出口通过出气管与废气处理设备连通,废气处理设备中的酸化气管通过进气管与进气口连通,进气口设置在均质罐上,废气处理设备中的沼气管与热电联产系统连接。
12.优选的,均质罐中设有工作腔,工作腔中设有搅拌清洁机构,搅拌清洁机构包括固定套,固定套转动设置在工作腔中,固定套的外部周向均匀布设有若干搅拌叶片,固定套的内部设有动力腔,动力腔中周向均布设有若干支铰座,且支铰座与转动杆转动连接,转动杆
与滑动轴转动连接,滑动轴与转动块中的滑动槽滑动连接,转动块的一端与刮刀转动连接,转动块远离刮刀的一端转动设置在活动槽中,活动槽贯穿设置在限位套的侧端,限位套中设有活动腔,活动腔与活动槽连通。
13.优选的,搅拌清洁机构还包括齿套,齿套转动设置在活动腔中,齿套与转动块上的锯齿啮合,齿套中设有配合腔,配合腔的侧端连通有配合槽,配合槽中滑动设有配合块,且配合块和配合槽之间固定设有弹簧一,配合块与配合杆配合,配合杆与固定轴一固定连接,固定轴一固定设置在活动腔的下端,固定轴一贯穿活动腔的上端与固定轴二转动连接,固定轴二与固定套固定连接,且固定轴二贯穿工作腔的上端与电机固定连接,固定套的侧端周向均匀设有若干密封机构,且密封机构与刮刀一一对应配合。
14.优选的,均质罐的外部安装有稳定机构,稳定机构包括稳定座,稳定座的内部设有缓冲腔,缓冲腔中滑动设有滑动板,滑动板的上端左右两侧对称设有齿条一和推动块一,齿条一与齿轮一啮合,齿轮一与转动轴固定连接,转动轴转动设置在缓冲腔的前后两端之间,缓冲腔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支撑杆,支撑杆上套设有弹簧三,滑动板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供支撑杆穿过的通孔一,滑动板的中部设有连接杆一穿过的通孔二,且通孔二与连接杆一配合,连接杆一与齿块内部的伸缩槽滑动连接,齿块的左右两端对称啮合有齿轮一。
15.优选的,稳定机构包括安全壳,安全壳贯穿缓冲腔的上端进入缓冲腔中,且安全壳与缓冲腔中的齿块固定连接,安全壳的内部设有安全腔,安全腔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安全板,安全板和安全腔之间固定设有若干弹簧四,安全板与推动块二固定连接,推动块二贯穿安全腔的侧端与推动块一配合,安全板的前后两端对称安装有齿条二,齿条二与齿轮二啮合,齿轮二与连接轴固定连接,连接轴与连接杆二转动连接,连接杆二与伸缩板的固定端转动连接,伸缩板的活动端与安全腔的侧端转动连接。
16.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17.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18.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发明的均质罐内部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发明的搅拌清洁机构俯视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图3中的a区域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发明的稳定机构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均质罐;11、进料管一;12、催化剂罐;13、微量元素罐;14、进气管;2、湿热水解罐;21、出料管一;22、进料管二;23、废蒸汽管;3、闪蒸罐;31、出气管;32、连通管路;33、出料管二;4、缓冲罐;5、蒸汽发生器;6、蒸汽管路;7、电机;71、固定套;72、搅拌叶片;73、转动块;74、滑动轴;75、转动杆;76、滑动槽;77、刮刀;78、密封腔;79、弹簧二;710、密封块一;711、限位套;712、配合腔;713、锯齿;714、齿套;715、防护块;716、配合槽;717、弹簧一;718、配合块;719、固定轴二;720、配合杆;721、动力腔;722、活动槽;723、活动腔;8、稳定座;81、缓冲腔;82、支撑杆;83、弹簧三;84、滑动板;85、齿条一;86、齿轮一;87、转动轴;88、连接杆一;89、弹簧五;810、齿块;811、推动块一;812、安全壳;813、安全腔;814、安全板;815、弹簧
四;816、推动块二;817、贴合槽;818、齿条二;819、齿轮二;820、连接轴;821、连接杆二;822、伸缩板;9、工作腔。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25.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6.本发明提供如下实施例
27.实施例1
2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餐厨垃圾处理的热量循环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厌氧消化系统和热电联产系统,热电联产系统包括蒸汽发生器5,厌氧消化系统包括若干湿热水解罐2,若干湿热水解罐2均设有废蒸汽入口一、废蒸汽出口一和蒸汽进口,若干湿热水解罐2之间的废蒸汽入口一和废蒸汽出口一相互连通,蒸汽进口与蒸汽发生器5连通;
29.若干湿热水解罐2数量为两个,两个湿热水解罐2并联设置,且两个湿热水解罐2之间的废蒸汽入口一和废蒸汽出口一通过废蒸汽管23交叉连通;
30.湿热水解罐2的蒸汽进口通过蒸汽管路6与蒸汽发生器5连通,且蒸汽管路6与缓冲罐4连通,缓冲罐4与空压机连通;
31.厌氧消化系统还包括均质罐1和闪蒸罐3,均质罐1的进料口通过进料管一11与原料罐连通,均质罐1的出料口通过出料管一21与湿热水解罐2的进料口连通,湿热水解罐2的出料口通过进料管二22与闪蒸罐3的进料口连通,闪蒸罐3的出料口通过出料管二33与外部连通;
32.闪蒸罐3上设有废蒸汽出口二,废蒸汽出口二通过连通管路32与废蒸汽出口一、废蒸汽入口二连通,废蒸汽入口二设置在均质罐1上,均质罐1上连通有催化剂罐和微量元素罐;
33.闪蒸罐3上设有废气出口,废气出口通过出气管31与废气处理设备连通,废气处理设备中的酸化气管通过进气管14与进气口连通,进气口设置在均质罐1上,废气处理设备中的沼气管与热电联产系统连接。
34.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35.两个湿热水解罐2并联设置,使得两个湿热水解罐2独立运行,每个湿热水解罐2均设有废蒸汽入口一、废蒸汽出口一和蒸汽进口,每个湿热水解罐2的废蒸汽出口一能够与另一个湿热水解罐2的废蒸汽入口一连通和断开,两个湿热水解罐2能够交替进行湿热水解处理,当其中一个湿热水解罐2完成湿热水解后,向完成加料的另一个湿热水解罐2通入湿热水解后的废蒸汽进行预热,然后再向湿热水解罐2中通入蒸汽进行加热,能够有效回收利用
废蒸汽,节约了资源,降低了能耗,通过设置闪蒸罐3,对湿热水解罐2湿热水解后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减少工艺过程的能耗,连通管路32与废蒸汽出口一、废蒸汽入口二均为独立连通,能够分别对均质罐1和两个湿热水解罐2进行预热,闪蒸罐3上的废气出口与废气处理设备连通,废气处理设备中产生的酸化气通过进气管14进入均质罐1中,起到催化作用,节约了催化剂的使用,废气处理设备中产生的沼气通过沼气管与热电联产系统连接,沼气可以作为热电联产系统的燃料,避免了资源浪费,解决了目前餐厨垃圾采用湿式厌氧消化处理,但是处理过程中的能耗高的技术问题。
36.实施例2
37.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2-4所示,均质罐1中设有工作腔9,工作腔9中设有搅拌清洁机构,搅拌清洁机构包括固定套71,固定套71转动设置在工作腔9中,固定套71的外部周向均匀布设有若干搅拌叶片72,固定套71的内部设有动力腔721,动力腔721中周向均布设有若干支铰座,且支铰座与转动杆75转动连接,转动杆75与滑动轴74转动连接,滑动轴74与转动块73中的滑动槽76滑动连接,转动块73的一端与刮刀77转动连接,转动块73远离刮刀77的一端转动设置在活动槽722中,活动槽722贯穿设置在限位套711的侧端,限位套711中设有活动腔723,活动腔723与活动槽722连通;
38.搅拌清洁机构还包括齿套714,齿套714转动设置在活动腔723中,齿套714与转动块73上的锯齿713啮合,齿套714中设有配合腔712,配合腔712的侧端连通有配合槽716,配合槽716中滑动设有配合块718,且配合块718和配合槽716之间固定设有弹簧一717,配合块718与配合杆720配合,配合杆720与固定轴一固定连接,固定轴一固定设置在活动腔723的下端,固定轴一贯穿活动腔723的上端与固定轴二719转动连接,固定轴二719与固定套71固定连接,且固定轴二719贯穿工作腔9的上端与电机7固定连接,电机7安装在均质罐1的上端,固定套71的侧端周向均匀设有若干密封机构,且密封机构与刮刀77一一对应配合,密封机构包括密封腔78,密封腔78的两侧分别滑动设有密封块一710和密封块二,密封块一710和密封块二之间贴合设有刮刀77,且密封块一710和密封腔78、密封块二和密封腔78之间均固定设有弹簧二79;
39.密封块一710和密封块二远离动力腔721的一端均连接有防护块715,且防护块715与固定套71贴合,防护块715用于封堵密封块一710和密封腔78、密封块二和密封腔78之间的间隙。
40.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41.刮刀77和搅拌叶片72间隔设置,避免二者互相干扰,搅拌清洁机构工作时,启动电机7,电机7带动固定轴二719转动,固定轴二719带动固定套71转动,固定套71带动搅拌叶片72,对工作腔9中的物料进行搅拌,提高了物料均匀性,此时固定套71通过转动杆75带动转动块73转动,转动块73带动限位套711和齿套714转动,限位套711对齿套714起到连接固定作用,齿套714转动时带动配合块718转动,配合块718的倾斜端与配合杆720配合,在配合杆720的限位作用下推动配合块718沿着配合槽716滑动,在配合块718的倾斜端与配合杆720脱离配合后,在弹簧一717的弹性作用下,配合块718恢复原位,实现了配合块718沿着配合槽716自由伸缩的目的,使得齿套714能够自由转动;
42.若对均质罐1中的工作腔9进行清洁时,控制电机7反向转动,使得齿套714反向转动,此时配合块718的竖直端与配合杆720配合,使得配合块718无法沿着配合槽716自由伸
缩,此时齿套714保持固定,限位套711和转动块73继续转动,由于齿套714与转动块73上的锯齿713啮合,使得转动块73发生转动,限位套711对转动块73起到支撑作用,活动槽722的设置使得转动块73可以自由转动,转动杆75、滑动轴74和滑动槽76的设置对转动块73的转动起到导向作用,转动块73转动时带动刮刀77向外侧移动,使得刮刀77与工作腔9接触,此时重新控制电机7的转动方向,使得配合块718能够沿着配合槽716自由伸缩,此时齿套714自由转动,转动块73和齿条714保持相对静止,使得转动块73随着固定套71转动,转动块73上的刮刀77对工作腔9侧壁上的物料杂质进行刮除清洁,通过设置密封机构,密封块一710和密封块二的设置对刮刀77的向外移动起到导向限位作用,且密封块一710和密封块二贴合刮刀77,对刮刀77起到挤压固定作用,同时避免搅拌叶片72工作过程中物料杂质进入动力腔721,影响搅拌清洁机构的正常使用,搅拌清洁机构中的搅拌叶片72工作时刮刀77处于收缩状态,避免刮刀77影响搅拌叶片72的正常工作,在清洁均质罐1中的工作腔9时,在控制刮刀77伸出与工作腔9的侧壁接触,且刮刀77刮除工作腔9的侧壁受到阻碍时,刮刀77发生转动,通过密封块一710、密封块二上连接弹簧二79,使得密封块一710、密封块二可沿着密封腔78移动,使得刮刀77可以发生转动,提高了刮刀77的使用寿命,防护块715用于封堵密封块一710和密封腔78、密封块二和密封腔78之间的间隙,避免密封腔78中进入物料,影响密封块一710、密封块二的移动。
43.实施例3
44.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5所示,均质罐1的外部安装有稳定机构,稳定机构包括稳定座8,稳定座8的内部设有缓冲腔81,缓冲腔81中滑动设有滑动板84,滑动板84的上端左右两侧对称设有齿条一85和推动块一811,齿条一85与齿轮一86啮合,齿轮一86与转动轴87固定连接,转动轴87转动设置在缓冲腔81的前后两端之间,缓冲腔81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支撑杆82,支撑杆82上套设有弹簧三83,滑动板84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供支撑杆82穿过的通孔一,滑动板84的中部设有连接杆一88穿过的通孔二,且通孔二与连接杆一88配合,连接杆一88与齿块810内部的伸缩槽滑动连接,齿块810的左右两端对称啮合有齿轮一86,齿块810和滑动板84之间固定设有弹簧五89,且弹簧五89套设在连接杆一88上;
45.稳定机构包括安全壳812,安全壳812贯穿稳定座8的上端进入缓冲腔81中,且安全壳812与缓冲腔81中的齿块810固定连接,安全壳812与稳定座8滑动连接,安全壳812的内部设有安全腔813,安全腔813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安全板814,安全板814和安全腔813之间固定设有若干弹簧四815,安全板814相互靠近的一侧设有贴合槽817,且贴合槽817与均质罐1的侧端贴合,安全板814与推动块二816固定连接,推动块二816贯穿安全腔813的侧端与推动块一811配合,缓冲腔81的上端左右两侧设有供推动块一811穿过的通孔三,安全板814的前后两端对称安装有齿条二818,齿条二818与齿轮二819啮合,齿轮二819与连接轴820固定连接,连接轴820与安全壳812的侧端转动连接,连接轴820与连接杆二821转动连接,连接杆二821与伸缩板822的固定端转动连接,伸缩板822的活动端与安全腔813的侧端转动连接。
46.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47.通过设置稳定机构,将均质罐1放入安全腔813中,在均质罐1的重力作用下,带动安全壳812向缓冲腔81中移动,带动齿块810向下移动,使得连接杆一88进入伸缩槽中,此时弹簧五89压缩,齿块810带动齿轮一86转动,齿轮一86带动齿条一85向上移动,齿条85带动滑动板84沿着缓冲腔81向上滑动,滑动板84沿着支撑杆82向上移动过程中弹簧三83压缩,
在弹簧三83和弹簧五89的共同弹性作用下,对安全壳812的移动起到减震稳定效果,在滑动板84向上移动时带动推动块一811向上移动,推动块一811带动推动块二816移动,推动块二816带动安全板814沿着缓冲腔81移动,安全板814对均质罐1的左右两端夹持固定,通过设置贴合槽817,提高了安全板814与均质罐1的接触面积,通过设置弹簧四815,对安全板814起到减震稳定效果,通过安全壳812对均质罐1进行支撑,安全板814对均质罐1的左右两端夹持固定,提高了均质罐1的稳定效果,使得均质罐1在工作时保持稳定,避免均质罐1发生晃动,同时安全板814移动时带动齿条二818移动,齿条二818带动齿轮二819转动,齿轮二819带动连接轴820转动,连接轴820带动连接杆二821转动,连接杆二821带动伸缩板822转动,使得伸缩板822由初始状态的竖直状态转动为水平状态,且左右两侧的伸缩板822完成贴合,对均质罐1的上端起到保护效果,使得安全腔813构成密闭空间,提高了对均质罐1的保护效果。
48.实施例4
49.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还包括:
50.进料管一11上连接有螺杆进料泵;
51.力传感器一:螺杆进料泵的进口处设有测力层一,力传感器一设置在测力层一中,用于检测测力层一受到的作用力;
52.力传感器二:螺杆进料泵的出口处设有测力层二,力传感器二设置在测力层二中,用于检测测力层二受到的作用力;
53.报警器:报警器设置在螺杆进料泵的外部;
54.控制器:控制器与力传感器一、力传感器二和报警器连接;
55.控制器基于力力传感器一、力传感器二的检测值控制报警器工作,包括以下步骤:
56.步骤1:控制器根据力传感器一检测出的测力层一受到的作用力、力传感器二检测出的测力层二受到的作用力及公式(1)计算出螺杆进料泵理论泄漏量,控制器比较计算出的螺杆进料泵理论泄漏量和预设泄漏量,若计算出螺杆进料泵理论泄漏量大于预设泄漏量,控制器控制报警器报警;
[0057][0058]
其中,w为螺杆进料泵理论泄漏量,p1为力传感器一的检测值,p2为力传感器二的检测值,a1为测力层一的表面积,a2为测力层二的表面积,r为螺杆进料泵的定子转子间隙量,c为螺杆进料泵进料介质的动力粘度,j为螺杆进料泵的转子转速。
[0059]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0060]
进料管一11上连接有螺杆进料泵,用于向进料管一11中进行送料,在螺杆进料泵的进口处设有测力层一,力传感器一设置在测力层一中,用于检测测力层一受到的作用力;螺杆进料泵的出口处设有测力层二,力传感器二设置在测力层二中,用于检测测力层二受到的作用力,控制器根据力传感器一检测出的测力层一受到的作用力、力传感器二检测出的测力层二受到的作用力公式(1)计算出螺杆进料泵理论泄漏量,控制器比较计算出的螺杆进料泵理论泄漏量和预设泄漏量,若计算出螺杆进料泵理论泄漏量大于预设泄漏量,控
制器控制报警器报警;提醒使用者对螺杆进料泵及时进行维护。
[0061]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