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伸缩的生物悬浮载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36969发布日期:2022-06-17 20:35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伸缩的生物悬浮载体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物悬浮载体,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水处理过程中应用的载体填料,尤其是应用于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技术(mbbr工艺)的悬浮载体填料是污水生物反应过程重要的微生物载体。目前移动床悬浮载体填料主流产品是以聚乙烯、聚丙烯等树脂为主要原料,形状为圆柱体,内部设置放射、蜂窝、网格等几何结构以提高悬浮填料载体的比表面积,促进填料表面微生物的附着和生长,拥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和较高的微生物附着面积。但是其对空间的利用率有待提高,生物膜厚度难以控制,抗污染物冲击负荷能力较弱,填料投资成本较高,不利于形成缺氧/好氧的微环境,同时主流产品投资成本较高,运输成本较高,生物亲和度差,不利于生物膜反应器的快速启动,不利于后续回收利用。
3.中国专利说明书cn201620578467.9公开一种生物载体悬浮填料,该填料整体为球状的生物膜载体,由内外双层交错组成,外层为鱼网状球体,内层为旋转型球体,所述生物载体悬浮填料由烯乙烯材料铸造而成。所述生物载体悬浮填料的内层为瓜片式、组合式或蛇皮丝式的弹性材料。该生物载体悬浮填料将高分子材料进行特殊工艺改性、构造而成,主要起生物膜载体的作用,同时兼有截留悬浮物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兼具较好的硝化、反硝化的效果的生物悬浮载体。
5.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生物悬浮载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分布的至少2层筒体,最上层的筒体的顶端设有第一格栅,最下层的筒体的底端设有第二格栅;相邻的2层筒体中,1层筒体的一端伸入另1层筒体内并与另1层筒体滑动配合,1层筒体的另一端露置于另1层筒体外。
7.如此,筒体与筒体之间可相对滑动,生物悬浮载体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可通过气体的上升作用力在液相中进行伸缩运动,形成有效的缺氧/好氧交替的“微环境”,可有效强化微生物的同步硝化、反硝化的效果。
8.进一步地,上、下相邻的2层筒体中,1层筒体伸入另1层筒体的一端固定有第一环,所述第一环与另1层筒体的内壁间隙配合;另1层筒体上设有用于防止第一环脱离另1层筒体的第二环,优选地,另1层筒体靠近1层筒体的露置端的一端设有用于防止第一环脱离另1层筒体的第二环。
9.进一步地,环的厚度为1-3mm。
10.进一步地,所述生物载体悬浮填料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分布的第一筒体和第三筒体,所述第一筒体的一端伸入第三筒体内并与第三筒体滑动配合。
11.进一步地,所述生物载体悬浮填料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分布的第一筒体、第二筒体
和第三筒体。
12.进一步地,第一筒体的高度为8-10mm,第二筒体的高度为10-12mm,第三筒体的高度为12-14mm。
13.可选地,筒体的横截面呈三角形、矩形、圆形中的一种。
14.进一步地,各筒体均为圆筒状,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和第三筒体的外径依次增大。
15.进一步地,筒体的壁厚为1-3mm。
16.进一步地,格栅的厚度为1-3mm。
17.进一步地,所述生物悬浮载体的材质为聚乙烯树脂、聚氨酯树脂中的一种。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9.(1)本实用新型的生物悬浮载体在水中可以进行伸缩运动,形成有效的缺氧/好氧交替的“微环境”,强化微生物的同步硝化、反硝化的效果;
20.(2)本实用新型的生物悬浮载体有利于增加悬浮填料的比表面积,提高悬浮填料的生物量;
21.(3)本实用新型的生物悬浮载体有利于降低悬浮填料的投加比例,减少悬浮填料的投资成本;
22.(4)本实用新型的生物悬浮载体有利于控制悬浮填料的生物膜厚度,维持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适宜厚度;
23.(5)本实用新型的生物悬浮载体有利于缩小悬浮填料的运输体积,降低悬浮填料的运输成本;
24.(6)悬浮填料材质优选为生物炭,具有一定吸附性能,为微生物降解污染物提供一定的缓冲作用。
2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悬浮填料从材质、填料性能、生产成本、运输成本、投加比例、生物膜厚度优化和污染物降解等方面对常规悬浮填料进行全面优化和提升,有利于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技术的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26.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27.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生物悬浮载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伸展状态)。
28.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生物悬浮载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压缩状态)。
29.图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一种格栅的俯视图。
30.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生物悬浮载体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32.实施例1
33.参见图1和图2,一种生物悬浮载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分布的第一筒体1、第二筒
体2和第三筒体3,第一筒体1的顶端设有第一格栅4,第三筒体3的底端设有第二格栅5;第一筒体1的下端伸入第二筒体2内并与第二筒体2滑动配合,第一筒体1的上端露置于第二筒体2上方;第二筒体2的下端伸入第三筒体3内并与第三筒体3滑动配合,第二筒体2的上端露置于第三筒体3上方;各筒体由悬浮填料构成。第一筒体1、第二筒体2和第三筒体3共中心轴线。
34.参见图4,第一筒体的下端固定有第一环a6,所述第一环a6与第二筒体的内壁间隙配合;第二筒体的上端设有用于防止第一环a脱离第二筒体的第二环a7。第一环a6的宽度为5mm,厚度为2mm,内径与第一筒体的内径相等;第二环a7的宽度为4mm,厚度为2mm,外径与第二筒体的外径相等,内径小于第一环a6的外径。
35.第二筒体的下端固定有第一环b8,所述第一环b8与第三筒体3的内壁间隙配合;第三筒体的上端设有用于防止第一环b8脱离第三筒体的第二环b9。第一环b8的宽度为5mm,厚度为2mm,内径与第二筒体的内径相等;第二环b9的宽度为4mm,厚度为2mm,外径与第三筒体的外径相等,内径小于第一环b8的外径。如此,第一环和第二环形成“悬挂结构”,保证了悬浮填料的可伸缩性,有利于控制生物膜的厚度,有利于实现缺氧/好氧的“微环境”,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同时提高了悬浮填料的比表面积,节省悬浮填料的投加比例和投资成本,节约运输成本,提高微生物对污染物的抗冲击负荷和缓冲能力。
36.第一筒体的高度为8mm,第二筒体的高度为10mm,第三筒体的高度为12mm。各筒体均为圆筒状,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和第三筒体的外径依次为14mm、24mm和34mm,内径依次为10mm、20mm和30mm。筒体的壁厚为2mm。筒体的材质为聚乙烯树脂。
37.参见图3,格栅的厚度为2mm。格栅由4根放射状肋条构成,各肋条的交汇点过筒体的中心轴线。可选地,格栅材质为聚乙烯树脂。
38.上述实施例阐明的内容应当理解为这些实施例仅用于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