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原水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96125发布日期:2022-06-14 19:18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原水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原水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2.原水是指采集于自然界的天然水源,包括从地下水、山泉水和水库水等,原水通常作为人类的供水水源,但是,原水中通常含有较多的杂质,不能直接食用,因此,常需要净化设备对其净化,以便作为人们的生活供水。
3.目前,原水净化设备主要有纳滤过滤设备、超滤过滤设备和反渗透过滤设备,其中,纳滤过滤设备采用纳滤模组进行原水的净化,纳滤是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的一种膜分离技术,其截留分子量在80-1000的范围内,孔径为几纳米,其具有过滤精度高、处理稳定和维护简单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水处理领域。
4.传统的纳滤过滤设备在运行时,是通过内部的纳滤膜组进行原水净化,其中,一组膜组对原水进行处理,而另一部分模组则进行浓缩水处理,其存在以下不足:两组模组只能同时运行,无法单独运行,导致在维修清洗时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降低了净化效率,因此提供一种纳滤模组可分开运行的净化装置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原水净化装置,以解决现有的纳滤过滤设备中的纳滤模组无法分开运行所存在的净化效率低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原水净化装置,包括:第一纳滤过滤机构、第二纳滤过滤机构、管道切换机构和控制器;
8.所述第一纳滤过滤机构的进水口处和所述第二纳滤过滤机构的进水口处分别设置有一第一电磁阀,且所述第一纳滤过滤机构的进水口和所述第二纳滤过滤机构的进水口连接有进水管;
9.所述第一纳滤过滤机构的进水口还通过第一管道连通有清洗管,其中,所述第二纳滤过滤机构的进水口通过第二管道连通所述清洗管,且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内分别设置有一第二电磁阀;
10.所述第一纳滤过滤机构的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纳滤过滤机构的第一出口连通有产水管,其中,所述第一纳滤过滤机构的第二出口和所述第二纳滤过滤机构的第二出口分别通过一所述管道切换机构连通有浓水管和排液管,且所述控制器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和所述管道切换机构的受控端。
11.基于上述公开的内容,本实用新型在每个纳滤过滤机构的进水口处设置有第一电磁阀,同时,还为每个纳滤过滤机构分别设置有用于连接清洗管的管道,且在管道内设置有第二电磁阀,相应的,还在每个纳滤过滤机构的第二出口处设置有一管道切换机构,以便利用管道切换机构切换第二出口与浓水管或排液管的连通,通过上述设计,本实用新型可利
用前述电磁阀单独控制每个纳滤过滤机构的原水注入和清洗液注入,同时,再利用管道切换机构进行清洗液和浓水的排出切换,由此,本实用新型可单独控制两个纳滤过滤机构的原水净化和清洗工作,实现了两个纳滤过滤机构的单独运行,可在一纳滤过滤机构在进行原水净化工作时,实现另一纳滤过滤机构的清洗,提高了原水净化的效率。
12.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管道切换机构包括:第三管道、第四管道、第三电磁阀和第四电磁阀;
13.所述第一纳滤过滤机构的第二出口和所述第二纳滤过滤机构的第二出口分别通过一所述第三管道连通所述排液管,所述第一纳滤过滤机构的第二出口和所述第二纳滤过滤机构的第二出口还分别通过一所述第四管道连通所述浓水管,其中,所述第三管道内设置有所述第三电磁阀,所述第四管道内设置有所述第四电磁阀,且所述控制器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的受控端。
14.基于上述公开的内容,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管道切换机构的具体结构,即利用两根管道和两个电磁阀来实现管道的切换,其中,在进行原水净化,需要排出净化产生的浓水时,可打开第四电磁阀,关闭第三电磁阀,此时,浓水则经第四管道流入浓水管,进而从浓水管排出;同理,在清洗需要排出机构内的清洗液时,即可关闭第四电磁阀,打开第三电磁阀,此时,清洗液则从第三管道流入排液管,从而从排液管排出。
15.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浓水管与所述排液管连通,其中,所述排液管内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第五电磁阀,且所述第五电磁阀位于所述第三管道与所述排液管的连接处的下方;在具体应用时,在进行原水净化时,需关闭第五电磁阀,从而防止浓水流入排液管中,由此,可保证清洗时的安全性。
16.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初级过滤机构,其中,所述初级过滤机构的进口连通原水泵,所述初级过滤机构的出口连通所述进水管;具体应用时,初级过滤机构可过滤掉原水中的微量悬浮颗粒、胶体、有机物和微生物等,可以净化原水,降低原水的硬度,以保证后续纳滤过滤机构的进水安全。
17.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初级过滤机构采用精密过滤器。
18.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初级过滤机构的出口通过高压泵连通所述进水管,且所述高压泵与所述进水管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止回阀。
19.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浓水管上还设置有流量表;具体应用时,可便于工作人员查看浓水管中的浓水流量,从而掌握设备的工作状态。
20.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纳滤过滤机构的第一出口还连通有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二纳滤过滤机构的第一出口还连通有第二出水管,其中,所述第一出水管和所述第二出水管内还分别设置有一第六电磁阀,所述产水管的出口处设置有第七电磁阀,且所述控制器分别电连接所述第六电磁阀和所述第七电磁阀的受控端。
21.基于上述公开的内容,通过在产水管内设置第七电磁阀,以及为两个纳滤过滤机构分别设置有一出水管,由此,可将经两个纳滤过滤机构净化后的清水分别排出,从而提高使用的便捷性。
22.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纳滤过滤机构包括至少5个依次串联的第一纳滤管道,所述第二纳滤过滤机构包括至少6个依次串联的第二纳滤管道;具体应用时,原水进入到两个纳滤过滤机构中的纳滤管道中,其中,原水中的水分子和离子态的矿物质元素可
通过管道内的纳滤膜组,而溶解在水中的绝大部分无机盐、重金属、有机物以及病菌等无法通过膜组,由此,即可达到渗透过的水和无法渗透过的浓缩水的分开,从而实现原水的净化。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纳滤过滤机构和第二纳滤过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道切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初级过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10-第一纳滤过滤机构;20-第二纳滤过滤机构;30-第一电磁阀;40-进水管;50-清洗管;60-第二电磁阀;70-产水管;80-浓水管;90-排液管;100-第三管道;110-第四管道;120-第三电磁阀;130-第四电磁阀;140-第五电磁阀;150-初级过滤机构;160-高压泵;170-止回阀;180-流量表;190-第一出水管;200-第二出水管;210-第六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虽然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文公开的特定结构和功能细节仅用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实施例。然而,可用很多备选的形式来体现本实用新型,并且不应当理解为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本文阐述的实施例中。
29.实施例
30.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原水净化装置,可以但不限于应用于原水净化领域,本装置可单独控制两个纳滤过滤机构的原水净化和清洗工作,实现了两个纳滤过滤机构的单独运行,可在一纳滤过滤机构在进行原水净化工作时,实现另一纳滤过滤机构的清洗,提高了原水净化的效率,同时,本装置内纳滤过滤机构的工作状态切换无需使用人工,采用电控实现,自动化程度高,便于大规模应用与推广。
31.参见图1~4所示,具体应用时,该原水净化装置可以但不限于包括:第一纳滤过滤机构10、第二纳滤过滤机构20和管道切换机构,具体应用,第一纳滤过滤机构10和第二纳滤过滤机构20作为原水净化设备,其中,所述第一纳滤过滤机构10的进水口处和所述第二纳滤过滤机构20的进水口处分别设置有一第一电磁阀30,且所述第一纳滤过滤机构10的进水口和所述第二纳滤过滤机构20的进水口连接有进水管40;由此,通过两第一电磁阀30,即可实现原水的分开注入,如关闭第一纳滤过滤机构10进水口处的第一电磁阀30,打开另一电磁阀30,即可将原水注入至第二纳滤过滤机构20中进行水净化工作,反之,则是进入第一纳滤过滤机构10中进行水净化工作,当然,也可两个第一电磁阀30同时打开,从而使两个纳滤过滤机构同时运行。
32.具体应用时,参见图2所示,所述第一纳滤过滤机构10的进水口还通过第一管道连通有清洗管50,其中,所述第二纳滤过滤机构20的进水口通过第二管道连通所述清洗管50,且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内分别设置有一第二电磁阀60,即本装置分别为两个纳滤过滤机构配备一进液管道(即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用于连通清洗管50,并在两进液管道
内分别设置一第二电磁阀60,由此,即可控制第一管道或第二管道内第二电磁阀60的开闭,来实现清洗液的注入;例如,打开第一管道内的第二电磁阀60,关闭第一管道内的第一电磁阀60,即可将清洗液注入至第一纳滤过滤机构10,实现第一纳滤过滤机构10的清洗;反之,则可将清洗液注入至第二纳滤过滤机构20,实现第二纳滤过滤机构20的清洗;同时,结合前述进水管40,还可实现向一纳滤过滤机构输入原水,向另一纳滤过滤机构输入清洗液,从而实现二者的单独运行。
33.相应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纳滤过滤机构10的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纳滤过滤机构20的第一出口连通有产水管70,以便通过产水管70将净化后的原水排出。
34.另外,由于净化时产生的浓水,以及清洗液的排出均是使用一个出口,即第二出口,由此,在具体应用时,本装置还设置有管道切换机构,即所述第一纳滤过滤机构10的第二出口和所述第二纳滤过滤机构20的第二出口分别通过一所述管道切换机构连通有浓水管80和排液管90;由此,即可利用管道切换机构,来实现管道的切换,即纳滤过滤机构进行净化工作时,可通过管道切换机构将第二出口与浓水管80连通,从而实现浓水的排出,而在清洗纳滤过滤机构时,则通过管道切换机构将第二出口与排液管90连通,以便排出机构内的清洗液。
35.另外,为实现整个装置中电磁阀和管道切换机构的自动控制,本实施例还设置有控制器,即控制器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一电磁30、所述第二电磁阀60和所述管道切换机构的受控端;由此,可实现整个装置工作的自动化,进而提高使用的便捷性。
36.由此通过阐述,本实用新型设置有两套纳滤过滤机构,且每套纳滤过滤机构设置有单独的进水阀门(即第一电磁阀30)、清洗阀门(即第二电磁阀60)以及管道切换机构,由此,通过对阀门的调控,可实现两套纳滤过滤机构的分开运行,即两套纳滤过滤机构的运行状态互不影响,在单独运行时,一套纳滤过滤机构可进行原水净化,保持对原水的过滤能力,从而提高了原水的处理量,而另一纳滤过滤机构则可以进行化学清洗,由此,不仅增强了装置的抗冲击性,便于调节生产工艺,还提高了装置的水处理效率和膜组的使用寿命。
37.参见图2所示,下述提供管道切换机构的其中一种具体结构:
38.具体应用时,举例所述管道切换机构可以但不限于包括:第三管道100、第四管道110、第三电磁阀120和第四电磁阀130,其中,前述管道和电磁阀与两纳滤过滤机构的连接结构为:
39.参见图2所示,所述第一纳滤过滤机构10的第二出口和所述第二纳滤过滤机构20的第二出口分别通过一所述第三管道100连通所述排液管90,所述第一纳滤过滤机构10的第二出口和所述第二纳滤过滤机构20的第二出口还分别通过一所述第四管道110连通所述浓水管80,其中,所述第三管道100内设置有所述第三电磁阀120,所述第四管道110内设置有所述第四电磁阀130,且所述控制器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三电磁阀120和所述第四电磁阀130的受控端。
40.由此,前述管道切换机构的工作原理为:对于任一纳滤过滤机构,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三电磁阀120和第四电磁阀130的开闭,来实现该任一纳滤过滤机构的第二出口与浓水管80的连通,或与排液管90的连通;例如,第一纳滤过滤机构需要进行原水过滤时,则打开其进水口处的第一电磁阀30,关闭第一管道内的第二电磁阀60,打开第四管道110内的第四电磁阀130,关闭第三管道100内的第二电磁阀120,由此,原水则可通过第四电磁阀130和第四
管道110流入浓水管80,从而实现浓水的排出;同理,若需要清洗第一纳滤过滤机构时,则打开进水口处的第一电磁阀30、第一管道内的第二电磁阀60以及第三电磁阀120,并关闭第四电磁阀130,由此,清洗液即可从第四管道110流入排液管90,从而实现清洗液的排出;当然,第二纳滤过滤机构20的管道切换和阀门控制与前述举例一致,于此不再赘述。
41.可选的,在具体实施时,所述浓水管80与所述排液管90连通,其中,所述排液管90内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第五电磁阀140,且所述第五电磁阀140位于所述第三管道100与所述排液管90的连接处的下方;参见图2所示,通过在排液管90内设置第五电磁阀140,在浓水排出时,可通过控制器关闭第五电磁阀140,从而防止浓水进入到排液管90中,由此,可避免浓水排错的问题,提高了装置使用的安全性。
42.另外,在具体应用时,还可在浓水管80上还设置流量表180,参见图2所示,由此,可便于工作人员查看浓水的流量,从而掌握装置的工作状态。
43.参见图1所示,在具体应用时,举例所述第一纳滤过滤机构10包括至少5个依次串联的第一纳滤管道,所述第二纳滤过滤机构20包括至少6个依次串联的第二纳滤管道,当然,每个纳滤管道中则安装有纳滤膜组,由此,纳滤过滤机构的工作原理则为:原水进入到两个纳滤过滤机构中的纳滤管道中后,原水中的水分子和离子态的矿物质元素可通过管道内的纳滤膜组,而溶解在水中的绝大部分无机盐、重金属、有机物以及病菌等杂质无法通过膜组,因此,即可达到渗透过的水和无法渗透过的浓缩水的分开,从而实现原水的净化。
44.同时,为保证两纳滤过滤机构的进水安全,在具体应用时,还设置有初级过滤机构150,其中,所述初级过滤机构150的进口连通原水泵,所述初级过滤机构150的出口连通所述进水管40,由此,初级过滤机构150可过滤掉原水中的微量悬浮颗粒、胶体、有机物和微生物等,可以净化原水,降低原水的硬度,从而保证两纳滤过滤机构的进水安全。
45.可选的,举例初级过滤机构150可以但不限于采用精密过滤器,且在具体应用时,还可在精密过滤器与进水管40之间设置一高压泵160,以提高原水进水速率,即所述初级过滤机构150的出口通过高压泵160连通所述进水管(40);同时,还可在所述高压泵160与所述进水管40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止回阀170;由此,可防止原水倒流,从而提高装置工作的稳定性。
46.进一步的,在具体应用时,为实现两个纳滤过滤机构中清水的单独排出,还作出如下设置:
47.参见图3所示,所述第一纳滤过滤机构10的第一出口还连通有第一出水管190,所述第二纳滤过滤机构20的第一出口还连通有第二出水管200,其中,所述第一出水管190和所述第二出水管200内还分别设置有一第六电磁阀210,所述产水管70的出口处设置有第七电磁阀220,且所述控制器分别电连接所述第六电磁阀210和所述第七电磁阀220的受控端;通过前述设计,在需要单独排出清水时,可关闭第七电磁阀220(相当于关闭了产水管70),然后分别打开第一出水管190和第二出水管200内的第六电磁阀210,由此,即可实现各纳滤过滤机构内清水的单独排出。
48.由此通过前述原水净化装置的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49.原水通过原水泵进入到精密过滤器中,过滤掉原水中残存的微量悬浮颗粒、胶体、有机物和微生物等,过滤后由高压泵160加压通过进水管40,由进水管40输入到两套纳滤过滤机构中,通过机构内的纳滤膜组实现原水的净化,即原水中的水分子和离子态的矿物质
元素可通过膜组,而溶解在水中的绝大部分无机盐、重金属、有机物以及病菌等无法通过膜组,达到渗透过的水和无法渗透过的浓缩水的分开。
50.当然,需要将两套纳滤过滤机构分开运行时,若需第一纳滤过滤机构10进行原水净化,以及对第二纳滤过滤机构20进行清洗,那么工作过程如下:
51.对于第一纳滤过滤机构10,关闭其第一管道内的第二电磁阀60,截断清洗液的流入,同时,打开第一纳滤过滤机构10进水口处的第一电磁阀30,同时打开第四管道110内的第四电磁阀130,以及关闭第三管道100内的第二电磁阀120,由此,原水则可从第一电磁阀30流入第一纳滤过滤机构10,清水从产水管70流出,而浓水则通过第四电磁阀130和第四管道110流入浓水管80,从而实现浓水的排出。
52.对于第二纳滤过滤机构20,打开其进水口处的第一电磁阀30,并关闭第一管道内的第二电磁阀60(防止清洗液流入第一纳滤过滤机构10),同时打开第二管道内的第二电磁阀60,实现清洗液的注入,从而与原水混合为清洗用水,接着打开第三管道100内的第二电磁阀120,关闭第四管道110内的第四电磁阀130,由此,清洗用水则可通过第二管道注入第二纳滤过滤机构20,且清洗用水则可从第三管道100流入排液管90,从而从排液管90排出。
53.当然,其余工作状态的切换与前述工作原理一致,只需控制相应的电磁阀打开或关闭即可,于此不再赘述。
54.由此通过前述阐述,本实用新型获得的有效效果为:
55.(1)本实用新型设置有两套纳滤过滤机构,且每套纳滤过滤机构设置有单独的进水阀门、清洗阀门以及管道切换机构,由此,通过对阀门的调控,可实现两套纳滤过滤机构的分开运行,即两套纳滤过滤机构的运行状态互不影响,在单独运行时,一套纳滤过滤机构可进行原水净化,保持对原水的过滤能力,从而提高了原水的处理量,而另一纳滤过滤机构则可以进行化学清洗,由此,不仅增强了装置的抗冲击性,便于调节生产工艺,还提高了装置的水处理效率和膜组的使用寿命。
56.(2)本实用新型中,纳滤过滤机构的工作状态切换无需使用人工,全过程使用控制器控制,自动化程度高,进一步的提高了水处理效率。
5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