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塘中推流池水产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23442发布日期:2022-08-31 03:21阅读:63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以生态池塘为养殖尾水净化和再生设施的循环水集约化水产养殖技术


背景技术:

2.除室内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外,利用池塘作为尾水净化设施的室外循环水养殖模式也有若干种,包括陆基箱式循环水养殖、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塘中跑道式循环水养殖、陆基跑道式循环水养殖、池中池循环水养殖。这些室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一个共同优点是可以利用自然的太阳能和池塘中的生态过程对养殖尾水进行净化和复氧,且都不对外排放尾水污染环境,但也有共同及各自的缺点。塘中跑道式循环水养殖一般是利用气提泵或曝气推流装置推动水体循环流动的,因而循环流量非常小,跑道中的流态也非推流;陆基跑道式虽然是采用水泵循环,但因为提升水体耗能很大,流量也受到极大限制,这一点和陆基箱式或圆池循环水养殖模式的问题相同。例如陆基箱式循环水养殖水体在养殖箱内的水力停留时间一般在2.5~4.5小时。由于循环流量小,养殖单元(池或箱)内的残饵粪污不能被及时排走,恶化了养殖空间的环境,影响养殖生物的健康和生长,加上残耳粪污在养殖单元内降解与养殖生物争夺氧气,从而限制了单位水体的载鱼量。另外,由于一般采取在养殖池或养殖箱内曝气增氧,结果产生若干负面作用:一是加速了有机物在养殖池或箱内的降解,使得本来碳氮比偏低的养殖尾水的碳氮比更低,导致后续脱氮更加困难;二是有机物降解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养殖生物呼出的二氧化碳叠加升高了养殖池或箱内水体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的二氧化碳不但对养殖生物有毒性,而且降低了曝气增氧的效率,进一步加大了能耗;三是曝气加强了养殖池或箱内的水体紊动,使得尾水中的固形物更加破碎、粘性增加,大大增加了尾水固液分离的难度。以上问题对池中池模式同样存在。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改善养殖单元内的水质环境,从而增进养殖生物的健康和品质,提高单位空间的载鱼量和单位产量,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塘中推流池水产养殖系统,通过增加循环水流量和改善养殖单元内的流态,以及改变曝气增氧形式和位置,达到既有效改善养殖水质、提高生产效率,又节约能源的效果。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塘中推流池水产养殖系统,包括:推流养殖池、布水槽、增氧池、尾水沉淀池、生态净化塘、生产道路等几个单元,这些单元可以在已有的传统养殖池塘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工程改造而成。推流养殖池产生的尾水首先进入尾水沉淀池沉淀分离固体物质,然后进入生态净化塘对尾水中的溶解性物质进行降解或吸收,再进到增氧池曝气增氧,而后从增氧池经布水槽被送回到推流养殖池重复利用,由此完成一个循环。
5.上述的推流养殖池为一长方体,起始建筑断面宜为宽4.0m、深2.3m,起始断面养殖水体深宜控制为2.0m;推流养殖池长宜为10.0m~15.0m,沿长度方向的底坡为1.5%~
3.0%,以利沉落的残饵粪便向下游推送;在推流养殖池的两端断面均安装多孔整流板,其中在下游端整流板上开的圆形过流孔均匀分布,下游端整流板在水面的一边留50.0cm不开孔以阻止未被及时吃完的饲料被水流带走,底边与推流养殖池底面留出2.0cm间隙,以利沉积到底部的残饵粪污排放;上游端整流板中部过流孔直径应小于中部以外的过流孔,以抵消进水泵出水射流流速的非均匀分布效应;上游端整流板和下游端整流板的过流孔直径大小均以不致幼鱼穿过为准,上游端整流板和下游端整流板均采取类似闸门的滑槽式安装。
6.上述的布水槽设在推流养殖池的前端,断面尺寸与推流养殖池的起始断面相同,平底;布水槽长度宜为1.2m~1.6m,进水端以板式结构封闭,在板式结构的中部安装一台潜水泵作为进水泵,以轴流泵为佳;每个推流养殖池各对应一个布水槽,相互独立。
7.上述的增氧池设在布水槽的前面,其宽度与所有推流养殖池的总宽度相同,深度宜为 2.5m,长度宜为6.0m,两侧不进水,仅从全部宽度方向进水,进水口挡水墙墙顶设在水面以下0.5m处为宜;在增氧池内安装曝气增氧装置,最佳方案是每个推流养殖池对应两组纳米曝气盘,形成两排,次佳方案是对应每个推流养殖池布置一组微孔曝气管,一般方案是对应每个推流养殖池安装两台转轮式或喷射式一类的机械曝气机,形成两排;若采用曝气盘或曝气管,其应被安装在增氧池底部,池底和四周应硬化,空压机房宜远离推流养殖池;若采用机械表面曝气,则池底和两侧可不硬化。
8.上述的尾水沉淀池紧接推流养殖池之后,其宽度与推流养殖池总宽度一致或略宽,深度以4.0m~4.5m为宜,设计水力停留时间宜在1.0h~1.5h之间;在尾水沉淀池的末端设溢流坝与生态净化塘连通,溢流坝坝顶的溢流面宽度宜为0.8m以上,水深宜为0.05m~0.1m,坝面流速宜为0.5m/s~1.0m/s;尾水沉淀池底部宜做成锅底状以利于集污,在池底中部最深处设一个一米见方的集污坑,深度以0.5m为宜,以备在必要时从池中抽取污泥;尾水沉淀池周边宜种上水生植物。
9.上述的生态净化塘接纳从尾水沉淀池排出的水体,水体经在生态净化塘净化和自然增氧后进入增氧池进一步增氧回用于推流养殖池;生态净化塘的水深以2.5m~3.5m为宜,设计水力停留时间以7h~10h为宜;生态净化塘周边种植水生植物,塘中适量布设悬挂人工生物膜强化微生物净化能力;根据塘体平面形态,在有需要的地方增加实体坝、透水坝或溢流坝控制水流流向,防止短路。
10.上述的生产道路主要是铺在布水槽上方的栈桥式道路,道路宽度与布水槽长度相同;另在推流养殖池的末端架设宽度0.5m~0.8m的小型栈道。
11.本实用新型的革新之处及其有益效果是:首先,利用潜水泵进水可适当提高通过养殖池的流量,并易于调节控制,加上整流板的使用,可很好地保证池内流态为推流,全池换水时间一般不超过十分钟,从而及时有效地将池内新产生的残饵粪污和溶解性营养物与co2推出养殖池,避免了有机物在养殖空间内就地氧化而与养殖生物争氧,有效维持了养殖池内的优良水质环境,进而提高养殖生物的健康和载鱼量。第二,在推流养殖池中分布均匀且具一定速度的推流有利于鱼类逆流运动,符合鱼类生活习性,可以养殖出优质的水产品。第三,将曝气增氧空间与养殖空间分开,即将曝气增氧池置于养殖池之前,避免了养殖池内高co2含量影响曝气增氧效率,也避免了曝气对鱼的干扰及造成固形物破碎,同时专门的曝气增氧系统能更好地保证进入养殖池水体的含氧量。第四,将进水与曝气分开,当生态净化塘自然增氧能满足要求时,则可随时停用曝气系统,减少能耗;曝气增氧效率的提高和进水
泵在超低水头下运行,使得比起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更节能。第五,大容量沉淀池的使用有利于固形物的沉淀和集中收集处理,改变了现行小集污槽截留固形物效果差、甚至无固形物截留装置、大部分固形物流入生态净化塘的状况。最后,由于养殖空间在地面水平以下,比陆基高位池或高位箱更保温,生产操作也更简便、人力劳动强度更小。
附图说明
1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a-a剖面示意图。两图均为示意,平面和立面尺寸并未按实际比例画。
14.图中:
15.100.推流养殖池。
16.101.上游端整流板。
17.102.下游端整流板。
18.103.推流养殖池外边墙。其内侧为垂直固壁,外侧为土坡,可一直延伸至增氧池部分。
19.200.布水槽。
20.201.板式结构。
21.202.进水泵。
22.300.增氧池。
23.301.进水口挡水墙。
24.302.曝气增氧装置。
25.400.尾水沉淀池。
26.401.溢流坝。
27.402.集污坑。
28.403.沉淀池隔水坝。宜用土坝。
29.500.生态净化塘。
30.501.悬挂人工生物膜。
31.600.栈桥式道路。
32.601.小型栈道。
具体实施方式
3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是一种养殖模式及其各单元组成关系,每一个具体系统的大小和组成部分的尺寸,具有本行业知识的专业人员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这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4.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布局,以使各组成单元形成合理的流态和具有必要的水力停留时间为主,特别是以保证每个推流养殖池(100)的良好流态和恰当的水力停留时间最为关键。
35.【实施例】
36.仍以图1的系统为例。该系统仅有5个推流养殖池(100),养殖池水体横断面宽4m、
深 2.0m,宽/深=2,符合最佳水力断面准则,因而水流阻力损失最小,也有利于形成较均匀的断面流速分布,即推流流态。若取推流养殖池的长度为12.5m,则每个推流养殖池的养殖水体约为100m3。保持推流断面平均流速为0.03m/s,则推流仅用不到7分钟就通过了养殖池,也就是说每7分钟全池换水一次。按养殖密度为70kg/m3计算,水流从进入到流出养殖池,水体中d0仅减少0.6mg/l,co2增加0.8mg/l,氨氮增加0.13mg/l。由于良好的水质可以使全系统健康载鱼量达到35000kg以上。
37.推流养殖池上游端整流板(101)应按照前述的中部过流孔直径应小于中部以外的过流孔的原则设计。作为一个例子,将所有过流孔全部布置在以整流板中心为中心的同心圆上,同心圆半径以7.0cm的间距递增,从中心孔直径为1.0cm开始,孔径以每层增加0.2cm递增直至第10层孔径达到3.0cm,而后保持不变。同一同心圆上的过流孔中心距取为6cm。下游端整流板(102)过流孔直径取为2cm、中心距为4cm,均匀分布。
38.按推流养殖池断面平均流速为0.03m/s运行,进水泵(202)单泵流量为0.24m3/s,5个推流养殖池的总流量为1.2m3/s。按总水头为20cm计算,单泵功率为500w,按750w配置。这比载鱼量相当的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动力配置显著减小了。
39.取沉淀池(400)平均水深为4.0m、平均水力停留时间为1.2h,则沉淀池面积为1300m
2 (约2亩)。取生态净化塘(500)平均水深为2.8m、平均水力停留时间为7.0h,则生态净化塘面积为10800m2(约16亩)。增氧池(300)占地为120~150m2,水力停留时间为4min~5min。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