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填料分区的模块化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69762发布日期:2022-10-12 06:14阅读: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填料分区的模块化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制作方法

1.实用新型属于人工湿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填料分区的模块化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背景技术:

2.人工湿地技术发展已数十年,其研究和应用均比较多,是环保领域进行污染水控制和处理的重要技术之一。随着水环境治理的深度推进,人工湿地技术显得更加重要,尤其在深度处理和中轻度污染水体的治理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有不少人工湿地存在填料单一、易堵塞、处理效果不够稳定以及冬季运行效果变差的问题,其处理效果不够稳定的因素主要涉及到湿地形式、填料种类、植物种类、运行季节、气温、运营管理方式等多个方面。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填料分区的模块化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以解决现有人工湿地存在的填料单一、处理效果不够稳定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填料分区的模块化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由多个人工湿地单元组成,人工湿地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配水渠、四个填料分区和出水渠,四个填料分区依次为进水缓冲区、前处理区、后处理区和出水缓冲区,四个填料分区均种植有水生植物;配水渠侧壁设有进水孔,配水渠和进水缓冲区之间通过进水孔相连通;出水渠侧壁设有出水孔,出水渠和出水缓冲区之间通过出水孔相连通。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四个填料分区由下至上依次填充有防渗层和保护层,四个填料分区上层填充有陶粒保温层,确保人工湿地冬季的运行效果,水生植物种植在陶粒保温层之上。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进水缓冲区的保护层和陶粒保温层之间填充有石灰石,石灰石的粒径为16~32mm;在前处理区的保护层和陶粒保温层之间填充有第一混合填料,第一混合填料的粒径为8~16mm;在后处理区的保护层和陶粒保温层之间填充有第二混合填料,第二混合填料的粒径为4~8mm;在出水缓冲区的保护层和陶粒保温层之间填充有级配碎石,级配碎石的粒径为16~32mm。四个填料分区共设置了不同种类的填料4种,不同粒径的级配碎石3种,通过不同种类、不同粒径的填料分区组合,充分发挥填料的综合作用,能更有效、更广泛的去除污染物。沿水流方向填料粒径由大到小,在出水缓冲区再将粒径放大至与进水缓冲区一致,从而可以有效延长人工湿地的堵塞周期、有效避免出现死流、短流的情况。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出水缓冲区末端设有穿孔放空管,穿孔放空管上设有电动阀。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进水孔和出水孔处均设有不锈钢网。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配水渠和出水渠顶部均设有钢格板。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人工湿地单元两侧设有钢筋混凝土挡墙。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前处理区和后处理区的体积均大于进水缓冲区和出水缓冲区的体积。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进水缓冲区、前处理区、后处理区和出水缓冲区的体积比为1:5:5:1。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人工湿地单元通过串联或/和并联的方式连接构成人工湿地。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设置了四个填料分区,分别为进水缓冲区、前处理区、后处理区和出水缓冲区,通过不同种类、不同粒径的填料分区组合,充分发挥填料的综合作用,能更有效、更广泛的去除污染物,利用湿地中的填料、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过滤、吸附、离子交换、微生物分解和植物吸收等过程,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出水可以回用或者排入自然水体。四个填料分区的上方均填充陶粒保温层,确保人工湿地冬季的运行效果。进水缓冲区、前处理区、后处理区沿水流方向填料粒径由大到小,在出水缓冲区再将粒径放大至与进水缓冲区一致,从而可以有效延长人工湿地的堵塞周期、有效避免出现死流、短流的情况。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人工湿地单元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图1中的i-i视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人工湿地单元;2-配水渠;3-进水缓冲区;4-前处理区;5-后处理区;6-出水缓冲区;7-出水渠;8-防渗层;9-保护层;10-石灰石;11-陶粒保温层;12-水生植物;13-第一混合填料;14-第二混合填料;15-级配碎石;16-穿孔放空管;17-电动阀;18-阀门井;19-进水孔;20-出水孔;21-钢格板;22-钢筋混凝土挡墙。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21.实施例1、
22.如图1、图2所示,一种填料分区的模块化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由多个人工湿地单元1组成,人工湿地单元1包括依次连接的配水渠2、四个填料分区和出水渠7,四个填料分区依次为进水缓冲区3、前处理区4、后处理区5和出水缓冲区6,四个填料分区均种植有水生植物12;配水渠2侧壁设有进水孔19,进水孔19位于配水渠2侧壁下部,配水渠2和进水缓冲区3之间通过进水孔19相连通;出水渠7侧壁设有出水孔20,出水孔20位于出水渠7侧壁上部,出水渠7和出水缓冲区6之间通过出水孔20相连通。
23.四个填料分区上种植的水生植物12可以采用芦苇、千屈菜、再力花、泽泻、黄菖蒲、花叶芦竹、香蒲、水葱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水生植物12在人工湿地中除了可以直接吸收去除各种污染物,还可以通过植物输送氧气,有利于好养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同时还兼具景观功能。
24.四个填料分区由下至上依次填充有防渗层8和保护层9,保护层9采用素混凝土,厚度为200mm,四个填料分区上层填充有陶粒保温层11厚度为150mm,确保人工湿地冬季的运行效果,水生植物12种植在陶粒保温层11之上。
25.在进水缓冲区3的保护层9和陶粒保温层11之间填充有石灰石10,石灰石10的粒径为16~32mm;在前处理区4的保护层9和陶粒保温层11之间填充有第一混合填料13,第一混合填料13的粒径为8~16mm;在后处理区5的保护层9和陶粒保温层11之间填充有第二混合填料14,第二混合填料14的粒径为4~8mm;在出水缓冲区6的保护层9和陶粒保温层11之间填充有级配碎石15,级配碎石15的粒径为16~32mm。
26.第一混合填料13和第二混合填料14均采用级配碎石与火山岩按照1:2的体积比混合而成。
27.出水缓冲区6末端设有沿其宽度方向的穿孔放空管16,穿孔放空管16管壁上设有多个通孔,穿孔放空管16上设有电动阀17。出水缓冲区6内设有阀门井18,电动阀17位于阀门井18内。运行时,不仅可以通过启闭电动阀17对人工湿地单元进行放空,还可以实现人工湿地的间歇运行,从而改善湿地系统的堵塞问题、提高湿地系统的稳定性。
28.进水孔19和出水孔20处均设有不锈钢网,对填料进行拦截,确保不发生跑料的情况。
29.配水渠2和出水渠7顶部均设有钢格板21,既可以作为人工湿地的检修通道、也可以作为游人与湿地互动的通道及湿地的科普长廊。
30.人工湿地单元1两侧设有沿其长度方向的钢筋混凝土挡墙22。
31.前处理区4和后处理区5的体积均大于进水缓冲区3和出水缓冲区6的体积,保障待处理水在前处理区4及后处理区5的水力停留时间,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标。进水缓冲区3、前处理区4、后处理区5和出水缓冲区6的体积比为1:5:5:1。
32.人工湿地单元1面积不超过800m2,长宽比为3~2:1,底部纵坡为0.5%~1%。
33.本实施例中,人工湿地单元1通过串联的方式连接构成人工湿地。将多个人工湿地单元1首尾相接,上游人工湿地单元1的出水渠7可以同时作为下游人工湿地单元1的配水渠2,如图3所示,上游人工湿地单元1的出水直接进入下游人工湿地单元1。
34.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或者中轻度污染水体先进入配水渠2,然后通过进水孔19进入填料分区,依次经过进水缓冲区3、前处理区4、后处理区5、出水缓冲区6,最后再通过出水孔20进入到出水渠7(即下游人工湿地单元1的配水渠2),进入下游人工湿地单元1的填料分区。人工湿地上种有水生植物12,利用湿地中的填料、水生植物12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过滤、吸附、离子交换、微生物分解和植物吸收等过程,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出水可以回用或者排入自然水体。
35.实施例2、
3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人工湿地单元1通过并联的方式连接构成人工湿地,如图4所示,并联的各人工湿地单元1的配水渠2可相互连通、各出水渠7可相互连通。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或者中轻度污染水体先进入配水渠2,然后通过进水孔19进入填料分区,最后再通过出水孔20进入到出水渠7,出水进行回用或者排入自然水体。
37.本实用新型本着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原则进行的独创性设计,旨在解决人工湿地填料单一、易堵塞、处理效果不够稳定及冬季运行效果变差的问题,尤其适用于场地面积
及场地形状(如带状地块)受限的北方地区。人工湿地单元1可以根据场地面积及场地形状进行组合布置,可以并联组合布置、串联组合布置、并联与串联联合布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