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废水处理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95171发布日期:2022-12-10 04:20阅读:56来源:国知局
简易废水处理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尤其是简易废水处理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2.在进行污水处理设备、工艺设计时,需要对要处理的污水进行实验测试后来进行准确的设备和工艺设计和调整。
3.理想的状态是在污水产生地现场进行实验,也就需要相应的实验装置来满足这样的要求。
4.如申请号为201820931255.3所揭示的现有技术,其揭示了一套污水处理实验装置,但是其仅揭示了主要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而没有揭示它们的具体的位置关系,因此,这套装置很难携带到污水产生地进行现场实验,这就给设计人员的设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简易废水处理实验装置。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7.简易废水处理实验装置,包括多工位磁力搅拌器,所述多工位磁力搅拌器的一个搅拌基台处设置有透明反应罐,其他搅拌基台处设置有加药罐,所述透明反应罐内设置有ph计,所述透明反应罐上还设置有用于测量其内污泥高度的高度检测装置,每个所述加药罐的顶部设置有蠕动泵,所述蠕动泵的进水口连接进药管,所述进药管的末端延伸到所述加药罐的底部,所述蠕动泵的出水口连接出药管的一端,所述出药管的另一端伸入到所述透明反应罐内;所述多工位磁力搅拌器、ph计、高度检测装置及蠕动泵电连接控制器。
8.优选的,所述简易废水处理实验装置中,所述控制器包括用于输入控制信号的触摸屏。
9.优选的,所述简易废水处理实验装置中,所述多工位磁力搅拌器上设置有与每个所述搅拌基台对应的限位架,所述限位架包括位于所述搅拌基台上方且与所述基台共轴的限位环。
10.优选的,所述简易废水处理实验装置中,所述透明反应罐的顶部具有敞口,其容积为1.5升。
11.优选的,所述简易废水处理实验装置中,所述透明反应罐的外壁设置第一高度刻度。
12.优选的,所述简易废水处理实验装置中,所述加药罐为四个,每个加药罐的容积为1.5升。
13.优选的,所述简易废水处理实验装置中,所述加药罐呈矩形分布在所述透明反应罐的一侧。
14.优选的,所述简易废水处理实验装置中,所述加药罐对称分布在所述透明反应罐的两侧。
15.优选的,所述简易废水处理实验装置中,所述加药罐为透明亚克力罐体,其外壁具有第二高度刻度。
16.优选的,所述简易废水处理实验装置中,所述进药管和/或出药管为铁氟龙管。
17.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18.本实用新型将废水处理实验设备集成后使其便携化,整个装置的重量不超过20kg,占地面积不超过0.1平方米,设计人员可以方便地进行携带,从而便于在污水环境现场进行实验,大大节省了废水设计人员在进行废水处理实验时产生的人力、物力与时间,从而节省了成本,整个装置可以在30分钟内给出检测数据,极大地方便了废水设计人员对设备参数及处理工艺进行确定与改进。整个实验装置的各部分是能够方便的拆装的,从而便于移动、运输。
19.本实用新型的透明反应罐及加药罐均采用透明亚克力材料,相对于玻璃更不容易损坏,且通过对容积的设定在满足实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减小尺寸,便于携带。在罐体外壁设置高度刻度能够直观的确定罐内的物质的量,从而便于实验精度的把控。
20.本实用新型设置限位架能够有效地对透明反应罐及加药罐的位置进行限定,避免搅拌时或蠕动泵工作时由于振动造成透明反应罐及加药罐的位置移动,影响使用的稳定性。
21.进药管、出药管采用铁氟龙管能够有效的利用材料特性能够有效地满足酸、碱、污水等腐蚀性环境的使用需要,有利于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从而保证整体结构的可靠使用。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加药罐分布在透明反应罐两侧的俯视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加药罐分布在透明反应罐一侧的俯视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多工位磁力搅拌器上设置有限位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27.在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并且,在方案的描述中,以操作人员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方向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向为远端。
28.实施例1
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揭示的简易废水处理实验装置进行阐述,如附图1所
示,包括多工位磁力搅拌器1,所述多工位磁力搅拌器1的一个搅拌基台11处设置有透明反应罐2,其他搅拌基台11处设置有加药罐3,所述透明反应罐2内设置有ph计4,所述透明反应罐2上还设置有用于测量其内污泥高度的高度检测装置5,每个所述加药罐3的顶部设置有蠕动泵6,所述蠕动泵6的进水口连接进药管7,所述进药管7的末端延伸到所述加药罐3的底部,所述蠕动泵6的出水口连接出药管8的一端,所述出药管8的另一端伸入到所述透明反应罐内;所述多工位磁力搅拌器1、ph计4、高度检测装置5及蠕动泵6电连接控制器。
30.所述多工位磁力搅拌器1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上方设置有一组搅拌基台11,每个所述搅拌基台11的下方设置有磁力搅拌机构(图中未示出),所述磁力搅拌机构通过磁力驱动位于所述搅拌基台11上的容器内的磁力搅拌子转动从而实现搅拌,所述多工位磁力搅拌器1的具体结构为已知技术,例如,其可以是申请号为202122006138.0、202122006823.3 等现有技术所揭示的结构。
31.如附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多工位磁力搅拌器1包括5个搅拌基台11,从而可以对5个容器中的液体进行搅拌。
32.与上述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将控制所述多工位磁力搅拌器1的多个磁力搅拌机构工作的控制部件(控制按钮、控制板等)集成到控制整个实验装置工作的所述控制器中,并且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所述多工位磁力搅拌器1上。
33.如附图2所示,所述控制器包括用于输入控制信号的触摸屏12及与其电连接的控制主板,所述触摸屏12设置在所述多工位磁力搅拌器1的外壳上,采用触摸屏12来代替控制按钮、显示屏等能够有效地简化结构,使用更便利、结构更简单。
34.所述控制主板连接所述ph计4、高度检测装置5、蠕动泵6及多工位磁力搅拌器1的不同磁力搅拌机构。所述触摸屏12与控制主板的连接结构以及控制主板与ph计4、高度检测装置5、蠕动泵6及多工位磁力搅拌器1的不同磁力搅拌机构的电连接结构均为已知技术,此处不作赘述。
35.实验装置通电后,控制主板接收所述ph计4及高度检测装置5的信号,所述控制主板同时根据人工从触摸屏12输入的控制信号及设定程序控制所述多工位磁力搅拌器1的不同磁力搅拌机构及蠕动泵6工作。
36.如附图1、附图2所示,所述透明反应罐2优选为透明亚克力罐体,并且其顶部具有敞口,其容积为1.5升,所述透明反应罐2的外壁具有第一高度刻度21。
37.如附图2、附图3所示,所述加药罐3为四个,每个加药罐3的容积为1.5升,并且,所述加药罐优选为透明亚克力罐体,其外壁具有第二高度刻度31。
38.如附图2所示,为了使实验装置的整体结构更紧凑,同时便于在所述加药罐3与所述透明反应罐2之间进行接管,所述加药罐3呈矩形分布在所述透明反应罐2的两侧。如附图3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加药罐3呈矩形分布在所述透明反应罐2的一侧。
39.所述高度检测装置5可以是已知的污泥界面仪,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可行的光感器。
40.所述进药管7和/或出药管8可以是已知的各种可行管道,优选为铁氟龙管,并且所述进药管7和/或出药管8可以软管或刚性管。
41.如附图4所示,为了有效地对每个搅拌基台11处的透明反应罐2及加药罐3进行限位,所述多工位磁力搅拌器1包括与每个所述搅拌基台11对应的限位架9,所述限位架9包括位于所述搅拌基台11上方且与所述基台共轴的限位环91,所述限位环91设置在支架92上,
所述支架92固定在所述多工位磁力搅拌器1的外壳的顶部,所述限位环91的内径与所述加药罐3的外径相当,优选为略大于所述加药罐3的外经。
42.整个实验装置使用时,可以就近将磁力搅拌子及一定量的污水装入透明反应罐2内以及将磁力搅拌子、酸、碱、需要加入污水中的药剂(混凝剂、絮凝剂等)加入到四个加药罐3中,将所述实验装置接220v市电后,设计人员可以操作触摸屏12来设置实验参数,所述实验参数包括反应时间、反应ph值、4个加药罐3的加药时间等。
43.设置好实验参数后,设计人员通过所述触摸屏12发出开始信号,透明反应罐2对应的磁力搅拌机构驱动其内的磁力搅拌子转动进行搅拌,随后,控制器根据ph计4检测到的ph值来控制酸、碱对应的加药罐3上的蠕动泵6启动将酸、碱输送至透明反应罐2内以使污水的ph值达到设定的值。到达设定值后,控制器根据设定的程序自动将定量的药剂添加到所述透明反应罐2内进行反应,在反应时间到达后,控制器停止与透明加药罐3对应的磁力搅拌机构,控制器开始统计沉淀时间,当控制器根据光感器的信号确定反应罐内的污泥沉到底部时,控制器结束沉淀时间的统计,并在触摸屏12上显示出统计得到的沉淀时间。
44.设计人员根据测得的沉积时间来进行污水处理设备的大小设计。
45.本实用新型尚有多种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