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污水处理用厌氧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13290发布日期:2023-01-04 02:44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有机污水处理用厌氧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机污水处理用厌氧装置。


背景技术:

2.有机污水是指含有较多有机物的污水,有机污水在经过好氧生物或者厌氧生物分解后,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或者将污水中的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或将污水中的硝酸盐氮还原为氮气等,从而达到处理污水的目的。其中厌氧反应器是一种处理有机污水常用的反应器,现有的厌氧反应器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底部设置的布水装置一般采用一管多点或一管一点形式布水,该种布水装置布水不均,且难以起到水力搅拌使得物生物与废水充分混合的作用;二是厌氧反应中,微生物产生的气体会以微小气泡的形式依附在微生物的表面上,微生物的浮力因此增加,使得反应区上部形成浮泥,容易产生跑泥现象,且大量的浮泥容易堵塞上部的三相分离器。因此亟需设计一种有机污水处理用厌氧反应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将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4.一种有机污水处理用厌氧反应器,包括罐体,所述罐体内填充有厌氧颗粒污泥层,且所述罐体的底部设置有布水机构;所述罐体的顶部设置有多层三相分离器,所述三相分离器顶部设置有气体导管,所述气体导管延伸至所述罐体外部,与废气总管连通;所述罐体内位于所述三相分离器的上方设在有溢流堰,所述罐体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溢流堰底部连通的出水管;所述布水机构包括第一布水组件和第二布水组件,其中第一布水组件包括设置在罐体内壁上的环形管,设置在环形管上的若干个水平的布水支路,以及连接在布水支路端部的导向弯头;所述环形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连通有第一污水进口管,该第一污水进口管延伸至所述罐体外;若干个导向弯头的出口方向沿该环形管呈顺时针排布或者逆时针排布;所述第二布水组件包括空心球,以及与所述空心球连通的若干个水平的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另一端为封闭状态,且其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若干个上喷头和下喷头;所述空心球上连通有第二污水进口管,所述第二污水进口管延伸至所述罐体外。
5.进一步地,所述连通管为四个,其沿着空心球的外壁均匀分布。
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布水组件设置在所述环形管的中间,且所述连通管通过支撑杆与所述环形管之间连接。
7.进一步地,所述溢流堰上设置有锯齿形溢流口。
8.进一步地,所述罐体内位于厌氧颗粒污泥层的上方设置有若干排导流挡板组,每一排导流挡板组均包含若干个相互平行的导流挡板,且该导流挡板均倾斜设置;相邻两排导流挡板的倾斜方向相反。
9.进一步地,每一排导流挡板组中的相邻的两个导流挡板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有重
叠的部分。
10.进一步地,所述罐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泥管和排泥管。
11.进一步地,所述上喷头和所述下喷头依次交错设置。
12.进一步地,所述布水支路越靠近所述导向弯头处的内径越小,且所述导向弯头的内径与所述布水支路最小内径相同。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中的布水机构包括第一布水组件和第二布水组件,第一布水组件中从第一污水进口管处进水,然后经过环形管将污水从布水支路处喷出,由于设左右导向弯管,因此污水喷出后形成了同向旋转的水流,有利于增强厌氧反应器底部的水力搅拌效果,防止产生死角,使得污水与微生物充分接触,且本实用新型布水支路越靠近导向弯头的内径越小,因此污水喷出时,其流速会由于内径减小而形成高速流体,其水力搅拌效果得以增强;第二布水组件则由空心球处呈辐射状向四周分散由多个连通管,因此污水由第二污水进口管进入后,在进入到多个连通管内,使得罐体底部的水向四周分散,污水分散的均匀性得以提升,另外连通管上设有上喷头和下喷头,因此可以对底部和上部的污泥进行搅动;最后本实用新型设有多个导流挡板,当气流夹带污泥上浮时,会经过导流挡板,污泥会沉积到导流挡板上并逐渐沿着导流挡板下降,气泡则逐渐聚集而继续上浮,因此可以大大降低罐体上部出现浮泥现象,进一步降低了跑泥以及堵塞三相分离器的可能。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布水机构结构示意图;
17.附图标记:
18.1、罐体;2、三相分离器;3、废气总管;4、导流挡板;5、出水管;6、溢流堰;7、厌氧颗粒污泥层;8、排泥管;9、进泥管;10、空心球;11、第二污水进口管;12、连通管;13、上喷头;14、下喷头;15、环形管;16、布水支路;17、导向弯头;18、第一污水进口管;19、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地说明,以期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清楚地理解该技术方案的内容。
20.实施例1:
21.如附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有机污水处理用厌氧反应器,包括罐体1,所述罐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泥管9和排泥管8。所述罐体1内填充有厌氧颗粒污泥层7,且所述罐体1的底部设置有布水机构;所述罐体1的顶部设置有多层三相分离器2,所述三相分离器2顶部设置有气体导管,所述气体导管延伸至所述罐体1外部,与废气总管3连通;此处的三相分离器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三相分离器即可,其具体结构此处不再描述。所述罐体1内位于所述三相分离器2的上方设在有溢流堰6,所述罐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溢流堰6底部连通的出水管5;所述溢流堰6上设置有锯齿形溢流口。溢流堰为污水处理领域的常用结构。
22.所述布水机构包括第一布水组件和第二布水组件,其中第一布水组件包括设置在罐体1内壁上的环形管15,设置在环形管15上的若干个水平的布水支路16,以及连接在布水
支路16端部的导向弯头17;该布水支路沿着环形管的法平面设置。所述环形管15的一端封闭,另一端连通有第一污水进口管18,该第一污水进口管18延伸至所述罐体1外;污水经过水泵从第一污水进口管处泵入到第一布水组件中。若干个导向弯头的出口方向沿该环形管15呈顺时针排布或者逆时针排布;所述布水支路16越靠近所述导向弯头17处的内径越小,且所述导向弯头17的内径与所述布水支路16最小内径相同。
23.本实施例中设置有多个布水支路,当污水进入到环形管内时,其沿着布水支路喷出,由于布水支路的内径约靠近导向弯头处越小,因此其会沿着布水支路高速喷出,其由于设置有导向弯头,因此污水会形成同向旋转的水流,从而起到较好的水力搅拌作用。此处导向弯头与所述布水支路之间,以及第一污水进口管与所述环形管之间均平滑连接。
24.所述第二布水组件包括空心球10,以及与所述空心球10连通的若干个水平的连通管12;所述连通管12的另一端为封闭状态,且其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若干个上喷头13和下喷头14;所述空心球10上连通有第二污水进口管11,所述第二污水进口管11延伸至所述罐体1外。所述连通管12沿着空心球10的外壁均匀分布,且呈辐射状向四周分散。所述上喷头13和所述下喷头14依次交错设置。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布水组件,当污水自第二污水进口管进入到空心球内后,从空心球内进入到各个连通管内,并最终由喷头喷出,该种设置方式其污水分布均匀,且可以对底部污泥和上部污泥进行搅动。
25.所述第二布水组件设置在所述环形管15的中间,且所述连通管12通过支撑杆19与所述环形管15之间连接。
26.本实施例中通过改进布水机构的布置形式,使得起到更好的水力搅拌效果,且污水分布更加均匀。
27.实施例2:
2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罐体1内位于厌氧颗粒污泥层7的上方设置有若干排导流挡板4组,每一排导流挡板4组均包含若干个相互平行的导流挡板4,且该导流挡板4均倾斜设置;相邻两排导流挡板4的倾斜方向相反。每一排导流挡板4组中的相邻的两个导流挡板4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有重叠的部分。本实施例中通过增设多个导流挡板,使得当气泡夹带污泥上浮时,污泥被导流挡板阻挡而不会继续上浮,气泡则会聚集后再上浮,大大降低了罐体上部出现浮泥的可能,同时降低了三相分离器堵塞的可能。
29.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