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口原位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10012发布日期:2022-12-10 07:14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口原位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环境治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排口原位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2.岸上控源截污力度决定着河道等水体水环境治理成效。但对于一些老城区,由于生产生活区雨污分流不彻底,雨季时,雨水通过管网排入河道等水体的同时,大量的生产生活污水混入雨水管道形成雨污合流排口,由于混流排口瞬时流量大、污染负荷高直接进入地表水体(河道、湖泊或水库),给地表水体带来较大的污染压力。
3.为推进水环境治理,控制外源污染负荷,针对雨污混流排口污染问题,目前主要采用生物技术、浮床技术、曝气技术及小型处理装置进行治理,但采用上述处理方式存在使用年限短、景观差、抗冲击负荷能力差、适配性较低等问题,无法快速、高效且持久地解决雨污混流入河问题。
4.因此,设计能够快速、集中处理,具有更强的抗负荷冲击能力,使用年限长且能够兼具景观美化效果的排口原位净化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口原位净化系统,通过设置导流通道及布置工艺组合应用于排口处理,局限混流排口污染于导流通道内,经絮凝沉淀区、好氧区、膜反应区、溢流出水区各工艺流程处理后,能够有效削减污染入河量,提升污染物的处理效率,进而极大的缓解河道等受纳水体的压力,具有使用年限长的优点,还可兼具景观美化的特点。
6.其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排口原位净化系统,包括导流通道、絮凝沉淀区、格栅、好氧区、潜流渗滤坝、膜反应区和溢流出水区;
8.所述导流通道用于将混流排口出水引至并局限在特定通道内,避免污染扩散;
9.所述絮凝沉淀区进口连通所述导流通道,用于实现混流排口出水中有机物及悬浮颗粒物的絮凝沉淀;
10.所述格栅设于所述絮凝沉淀区出口处,用于拦截絮凝沉淀区出水中的漂浮物;
11.所述好氧区进口连通所述絮凝沉淀区出口,用于对格栅拦截后的水体进行好氧处理;
12.所述潜流渗滤坝设于所述好氧区出口与所述膜反应区进口之间,用于去除好氧区出水中的颗粒物;
13.所述膜反应区进口连通所述好氧区出口,所述膜反应区底部设有出水管,用于对经过潜流渗滤坝的水体进行生物膜处理;
14.所述溢流出水区进口与所述膜反应区底部的出水管连通,进入溢流出水区的水体通过空间挤压,向上溢流排出。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通道的墙体为砖混结构、不透水围隔或内部填充填料的双排木桩。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絮凝沉淀区设有自动加药装置,用于投加絮凝剂。
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絮凝沉淀区底部设有污泥区,用于定期进行污泥外排。
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格栅包括格栅本体、固定墩和斜撑,所述固定墩设于所述格栅本体的底部至2/3高度处,所述斜撑的一端顶部与所述格栅本体的顶部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墩底端水平面上,所述格栅本体、固定墩底端水平面及斜撑组成三角形稳定结构;所述格栅本体的1/3高度处至顶部用于水体通过。
1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好氧区底部设有沉水管道曝气系统,所述沉水管道曝气系统连接有沉水鼓风机。
2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潜流渗滤坝的坝体自下而上依次填充有模块化填料层、功能性填料层和瓜子片层。
2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膜反应区垂直水流方向布设有ehbr强化耦合生物膜反应器。
2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溢流出水区侧面设有阻水墙,内部为填料区。
2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4.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口原位净化系统,设置导流通道专门针对混流排口污水进行集中处理,能够有效避免污染物扩散至全水体,有效削减污染入河量,提升污染处理效率。
25.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口原位净化系统于导流通道内设置混流排口污染处理工艺,通过依次设置絮凝沉淀区、好氧区、膜反应区和溢流出水区,并在好氧区和膜反应区交界处设置潜流渗滤坝,有效延长水力停留时间,提高处理效率,具有更强的抗负荷冲击能力,使用年限长。
26.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口原位净化系统通过在导流通道墙体、潜流渗滤坝坝体顶端种植植物或设置盆栽,起到美化景观的作用;在好氧区水面的网兜内种植铜钱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水下曝气双重方式营造好氧环境,溢流出水区的填料区顶端种植挺水植物,发挥“类潜流湿地“作用,不仅提高水体净化效果,而且达到了美化景观的作用。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排口原位净化系统的平面示意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排口原位净化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29.附图标记:
30.1-导流通道,2-絮凝沉淀区,3-格栅,4-好氧区,5-潜流渗滤坝,6-膜反应区,7-溢流出水区,21-自动加药装置;22-污泥区;30-格栅本体;31-固定墩;32-斜撑;41-沉水管道曝气系统;42-沉水鼓风机;43-网兜;61-ehbr强化耦合生物膜反应器;62-出水管;71-阻水墙;72-填料区;a-盆栽植物;b-铜钱草;c-人工水草;d-挺水植物。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3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口原位净化系统,参考图1和图2,包括导流通道1、絮凝沉淀区2、格栅3、好氧区4、潜流渗滤坝5、膜反应区6和溢流出水区7;
34.所述导流通道1用于将混流排口出水引至并局限在所述导流通道1内,避免污染扩散;
35.所述絮凝沉淀区2进口连通所述导流通道1,用于实现混流排口出水中有机物及悬浮颗粒物的絮凝沉淀;
36.所述格栅3设于所述絮凝沉淀区2出口处,用于拦截絮凝沉淀区2出水中的漂浮物;
37.所述好氧区4进口连通所述絮凝沉淀区2出口,用于对格栅3拦截后的水体进行好氧处理;
38.所述潜流渗滤坝5设于所述好氧区4出口与所述膜反应区6进口之间,用于去除好氧区4出水中的悬浮颗粒物;
39.所述膜反应区6进口连通所述好氧区4出口,所述膜反应区6底部设有出水管62,用于对经过潜流渗滤坝5的水体进行生物膜处理;
40.所述溢流出水区7进口与所述膜反应区6底部的出水管62连通,进入溢流出水区7的水体通过空间挤压,向上溢流排出。
4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口原位净化系统,参考图1和图2,将混流排口出水引至导流通道1,将混流排口污染物局限于导流通道1本身的通道范围内,避免污染物对全水体的扩散污染;经导流通道1将混流排口出水导流至絮凝沉淀区2,通过投加药剂,使得混流排口出水中的有机物及悬浮颗粒物发生絮凝、沉淀,所产生的沉淀物质通过定期排泥除去;絮凝沉淀区2出水经格栅3拦截,去除水体中易造成堵塞的漂浮物成分;经格栅3拦截后的水体进入好氧区4,通过好氧区4的好氧环境,使得好氧微生物发挥对水体中有机物的降解能力;在好氧区4和膜反应区6的交界处设有潜流渗滤坝5,用于进一步吸附、过滤、截留好氧区出水中的悬浮颗粒物,以免堵塞膜反应区6的生物膜反应器;通过潜流渗滤坝5的水体进入膜反应区6,通过膜反应区6的膜组件将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和氮磷等吸附和分解除去,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膜反应区6底部设有出水管62,净化后的水体经出水管62进入溢流出水区7,溢流出水区7的水体通过空间挤压,向上溢流排出最终汇入外河(全水体)。
4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通道1的墙体采用砖混结构、不透水围隔或内部填充填料的双排木桩。导流通道1的墙体高度超出常水位10cm,导流通道1的宽度可根据水体实际情况而定。
4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和图2,所述导流通道1的墙体顶端摆放盆
栽植物a,点缀景观。
4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述絮凝沉淀区2设有自动加药装置21,用于投加絮凝剂,实现混流排口出水中有机物及悬浮颗粒物的絮凝沉淀,为后续工艺的稳定运行提供前期保障。
45.絮凝沉淀区2水体中的悬浮颗粒、有机物、胶体等与絮凝剂发生反应,产生的絮凝体在重力作用下脱离水相在底部沉淀形成污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述絮凝沉淀区2底部设有污泥区22,用于定期进行污泥外排。
4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述格栅3包括格栅本体30、固定墩31和斜撑32,所述固定墩31设于所述格栅本体30的底部至2/3高度处,所述斜撑32的一端顶部与所述格栅本体30的顶部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墩31底端水平面上,所述格栅本体30、固定墩31底端水平面及斜撑32组成三角形稳定结构,使得格栅本体30固定牢固,避免在水流长期冲击下发生倾斜或松动;所述固定墩31采用钢混结构或砖混结构;所述格栅本体30的1/3高度处至顶部用于水体通过,方便絮凝沉淀区2的上层清液通过,避免絮凝产生的沉淀物进入好氧区4,造成好氧区4的沉水管道曝气系统堵塞。
4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述好氧区4底部设有沉水管道曝气系统41,所述沉水管道曝气系统41连接有沉水鼓风机42,为沉水管道曝气系统41提供动力。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好氧区4水面设有网兜43,所述网兜43内种植铜钱草b,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水下曝气双重方式营造好氧环境。所述网兜43的布设方式不限,以能均匀覆盖好氧区4水面为宜。
4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述好氧区4水下布设有人工水草c,为微生物的繁衍附着提供载体,进而促进好氧微生物发挥净化能力。
4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述潜流渗滤坝5的坝体自下而上依次填充有模块化填料层、功能性填料层和瓜子片层;作为优选,所述模块化填料层由多个填料模块组成,每个填料模块均包括方形笼体和设于方形笼体内的填料,填料为生物接触氧化填料或悬浮填料;所述功能性填料层由功能性填料堆砌而成,所述功能性填料选自砾石、火山岩、沸石等;所述瓜子片层由瓜子片铺设而成。好氧区4出水经过潜流渗滤坝5的坝体时,潜流渗滤坝5坝体中的填料能够发挥吸附、截留、过滤作用,从而保障膜反应区6的膜组件的稳定性。
5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和图2,所述潜流渗滤坝5的坝体顶端覆盖种植土,所述种植土内种植挺水植物d,起到美化景观的作用。
5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述膜反应区6垂直水流方向布设有ehbr强化耦合生物膜反应器61,所述ehbr强化耦合生物膜反应器61的核心部分为中空纤维膜和生物膜,生物膜附着生长在透氧中空纤维膜外表面上,空气通过中空纤维膜为生物膜直接供氧,生物膜与污水充分接触,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被生物膜吸附、分解并去除,从而有效净化污水。
5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述溢流出水区7侧面设有阻水墙71,内部为填料区72。
5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水墙71为砖混结构、预制木桩或内部填充填料的双排木桩。
5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述填料72选用砾石。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砾石为粒径范围在3~6cm的大粒径砾石,使水体通过空间挤压,向上溢流排出最终汇入外河(全水体)。
5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述阻水墙71顶端摆放盆栽植物a。
5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述填料区72顶端种植挺水植物d。
57.本实用新型溢流出水区7通过砾石填料与亲水植物为表面绿化植物相结合,可以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根系及表层土和填料截流等的作用,以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发挥“类潜流湿地“作用,并提升景观。
58.工作原理:参考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排口原位净化系统运行时,首先将混流排口出水引至导流通道1,通过导流通道1的墙体将混流排口污染物限制在导流通道1内,避免污染物对全水体的扩散污染,同时在导流通道1的墙体上摆放盆栽植物a,点缀景观,起到美化作用;混流排口出水沿导流通道1进入絮凝沉淀区2,通过加药装置21向水体中投加絮凝剂,使得混流排口出水中的有机物及悬浮颗粒物发生絮凝、沉淀,所产生的沉淀物质在污泥区22聚集,定期进行污泥外排处置;絮凝沉淀区出水处设有格栅3,格栅本体30下部采用砖混结构固定墩31固定,斜撑32的一端顶部与格栅本体30的顶部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固定墩31底端水平面上,格栅本体30、固定墩31底端水平面及斜撑32组成三角形稳定结构,使得格栅本体30固定牢固,通过格栅3拦截作用去除水体中易造成堵塞的漂浮物,絮凝沉淀区的上层清液从格栅本体30的1/3高度处至顶部通过,能够避免絮凝产生的沉淀物未沉降完全从而进入好氧区4,造成好氧区曝气系统发生堵塞,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经格栅2拦截后的水体进入好氧区4,好氧区4设有沉水管道曝气系统41,所述沉水管道曝气系统41连接有沉水鼓风机42,为沉水管道曝气系统41提供动力,同时在此区域水面采用网兜43方式种植植物铜钱草b,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水下曝气双重方式营造好氧环境,于水下布设人工水草c,为微生物的繁衍附着提供载体,进而促进好氧微生物发挥净化能力;在好氧区4和膜反应区6的交界处设有潜流渗滤坝5,潜流渗滤坝5的坝体自下而上依次填充有模块化填料层、功能性填料层、瓜子片层,好氧区出水经过坝体时,填料能够进一步吸附、过滤、截留好氧区出水中的悬浮颗粒物,以免堵塞膜反应区的生物膜反应器,同时在坝体顶端覆盖种植土约15cm,进行挺水植物d种植,起到美化景观的作用;通过潜流渗滤坝5的水体进入膜反应区6,膜反应区6采用ehbr强化耦合生物膜反应器14垂直水流方向布设,利用其核心部分——中空纤维膜和生物膜,生物膜附着生长在透氧中空纤维膜外表面上,空气通过中空纤维膜为生物膜直接供氧,生物膜与污水充分接触,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被生物膜吸附、分解并去除,从而有效净化污水,膜反应区6底部设有出水管62,净化后的水体经出水管62进入溢流出水区7,溢流出水区7由侧面的阻水墙71和内部填料区72组成,阻水墙71采用砖混结构,填料区72采用大粒径的砾石填料,使水体通过空间挤压,将向上溢流排出最终汇入外河(全水体),同时于阻水墙71上摆放盆栽植物a,于砾石填料区72顶端种植挺水植物d,发挥“类潜流湿地“作用,并提升景观。
5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