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处理工程用纳滤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61086发布日期:2023-03-15 03:50阅读:34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处理工程用纳滤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处理工程用纳滤设备。


背景技术:

2.水处理工程就是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手段,去除水中的一些对生活不需要的物质进行过滤处理的一种工程,让其达到可以饮用的要求,现有的水处理设备,多数是纳滤设备进行处理,但是现有的纳滤设备多数占地面积较大,且都是通过固定结构安装,导致其在移动搬运较为困哪,用于较小的场所存在局限性,并且大部分过滤也就是单过滤结构,水处理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3.(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处理工程用纳滤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纳滤设备多数体积较大,移动搬运不便,用于较小场所存在局限性,且大部分时单过滤机构,水处理效果不佳的问题。
5.(二)技术方案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处理工程用纳滤设备,包括主体机构、过滤机构、防护机构、控制机构和调节机构,所述过滤机构位于主体机构的右侧,所述防护机构位于过滤机构的外侧,所述控制机构位于主体机构前端的上方,所述调节机构位于控制机构的下方;
7.所述过滤机构包括安装架、支撑板、输水管、纳滤器、连接管和出水口,所述支撑板固定安装在安装架的内侧,所述输水管固定设置在支撑板的下端,所述纳滤器固定安装在输水管的上端,所述连接管固定设置在纳滤器的上端,所述出水口固定设置在纳滤器下端的右侧。
8.优选的,所述主体机构包括箱体、进水管、移动把手、支撑底座和移动轮,所述进水管固定设置在箱体左端的下方,所述移动把手固定安装在进水管的上方,所述支撑底座固定安装在箱体的下端,所述移动轮固定安装在支撑底座的下端,支撑底座的设计,可以在底部对装置主体进行支撑,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9.优选的,所述防护机构包括防护框、防护板和观察窗,所述防护板固定安装在防护框内侧的上下两端,所述观察窗固定设置在防护板的下端,防护板的设计,能够保证观察窗安装结构的稳定性,方便装置在使用时,通过观察窗对内部的过滤设备进行观测。
10.优选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活动板、开合扣、显示屏、控制开关和压力表,所述开合扣固定设置在活动板前端的左侧,所述显示屏固定设置在开合扣的右侧,所述控制开关固定安装在显示屏的下方,所述压力表固定安装在控制开关的下方,压力表的设计,可以让内部的高压消毒设备在运行时,对内部的压力变化进行显示,方便观察内部压力变化,保证工作时的安全性。
11.优选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固定板、调节槽、调节杆和卡齿,所述调节槽固定设置在固定板前端的内侧,所述调节杆活动安装在调节槽的前端,所述卡齿固定设置在调节槽内部的左右两侧,固定板的设计,可以保证调节结构工作时的稳定性,让其不会轻易脱落。
12.优选的,所述支撑板呈对称分布,所述纳滤器呈对称分布,所述连接管呈对称分布,所述输水管与纳滤器之间相适配,所述连接管与纳滤器之间相适配,所述移动轮呈对称分布,所述调节杆和卡齿之间啮合连接,纳滤器的设计,可以通过内部的纳滤膜对水流中的杂质进行过滤,在将废水进行回收二次过滤。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该水处理工程用纳滤设备,通过移动把手的设计,可以推动纳滤设备进行移动,并且还可以通过移动轮的作用,让纳滤设备在进行移动时,可以更加的省时省力,较传统水处理纳滤设备的固定安装结构,在使用时,可以更加的便捷;
15.2、该水处理工程用纳滤设备,通过设置的压力表,可以时刻观察内部设备的压力变化,并且调节槽和卡齿的设计,可以将调节杆在内部进行上下移动,方便调节内部压力消毒设备内部的压力,在压力较小时可以通过往下调节进行加压,压力过大时,往上调节将内部的压力进行释放,提高装置在使用时的安全性;
16.3、该水处理工程用纳滤设备,通过分段式纳滤器内部的纳滤膜将水流中的杂质进行逐层过滤处理,处理完成的水,通过出水口排出,以供应生活使用,而过滤后的废水,通过与纳滤器连接的回收管道回收处理进行二次过滤使用,提高水流的处理效率,也避免水流的浪费。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平面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过滤机构剖面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调节机构内部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主体机构;2、过滤机构;3、防护机构;4、控制机构;5、调节机构;101、箱体;102、进水管;103、移动把手;104、支撑底座;105、移动轮;201、安装架;202、支撑板;203、输水管;204、纳滤器;205、连接管;206、出水口;301、防护框;302、防护板;303、观察窗;401、活动板;402、开合扣;403、显示屏;404、控制开关;405、压力表;501、固定板;502、调节槽;503、调节杆;504、卡齿。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请参阅图1-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水处理工程用纳滤设备,包括主体机构1、过滤机构2、防护机构3、控制机构4和调节机构5,过滤机构2位于主体机构1的右侧,防护机构3位于过滤机构2的外侧,控制机构4位于主体机构1前端的上方,调节机构5
位于控制机构4的下方;
24.过滤机构2包括安装架201、支撑板202、输水管203、纳滤器204、连接管205和出水口206,支撑板202固定安装在安装架201的内侧,输水管203固定设置在支撑板202的下端,纳滤器204固定安装在输水管203的上端,连接管205固定设置在纳滤器204的上端,出水口206固定设置在纳滤器204下端的右侧;主体机构1包括箱体101、进水管102、移动把手103、支撑底座104和移动轮105,进水管102固定设置在箱体101左端的下方,移动把手103固定安装在进水管102的上方,支撑底座104固定安装在箱体101的下端,移动轮105固定安装在支撑底座104的下端,箱体101的设计,可以将控制设备和加压处理设备安装在内部,在外侧对其进行防护,提高其在工作时的安全性,进水管102的设计,方便与外置管道相连接,将需要处理的水流注入设备,移动把手103的设计,可以推动设备进行移动,提高使用装置的便捷性,并且还可以通过移动轮105的作用,让装置在进行移动时,可以更加的省时省力,支撑底座104的设计,可以在底部对装置主体进行支撑,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25.防护机构3包括防护框301、防护板302和观察窗303,防护板302固定安装在防护框301内侧的上下两端,观察窗303固定设置在防护板302的下端,防护框301的设计,可以在外侧对装置进行防护,保证其工作时可以更加的安全,并且防护板302的设计,能够保证观察窗303安装结构的稳定性,方便装置在使用时,通过观察窗303对内部的过滤设备进行观测;控制机构4包括活动板401、开合扣402、显示屏403、控制开关404和压力表405,开合扣402固定设置在活动板401前端的左侧,显示屏403固定设置在开合扣402的右侧,控制开关404固定安装在显示屏403的下方,压力表405固定安装在控制开关404的下方,活动板401的设计,方便将控制装置安装在其上进行加固,保证结构的稳定性,提高设备操作的便捷性,开合扣402的设计,方便将活动板401进行开启和闭合后的加固,显示屏403的设计,可以将内部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显示,方便观察设备的运行情况,控制开关404的设计,可以控制装置内部设备的运行,压力表405的设计,可以让内部的高压消毒设备在运行时,对内部的压力变化进行显示,方便观察内部压力变化,保证工作时的安全性;
26.调节机构5包括固定板501、调节槽502、调节杆503和卡齿504,调节槽502固定设置在固定板501前端的内侧,调节杆503活动安装在调节槽502的前端,卡齿504固定设置在调节槽502内部的左右两侧,固定板501的设计,可以保证调节结构工作时的稳定性,调节槽502和卡齿504的设计,可以将调节杆503在内部进行上下移动,方便调节内部压力消毒设备内部的压力,在压力较小时可以通过往下调节进行加压,压力过大时,往上调节将内部的压力进行释放;支撑板202呈对称分布,纳滤器204呈对称分布,连接管205呈对称分布,输水管203与纳滤器204之间相适配,连接管205与纳滤器204之间相适配,移动轮105呈对称分布,调节杆503和卡齿504之间啮合连接,纳滤器204的设计,可以通过内部的纳滤膜对水流中的杂质进行过滤,在将废水进行回收二次过滤。
27.工作原理:该水处理工程用纳滤设备,在进行工作前,通过移动把手103将装置进行推动,让装置通过移动轮105的作用,移动的更加省力,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放置加固,通过进水管102与外接的水管相连接,连接完成后,将装置进行开启,通过控制开关404将内部的处理设备开启,水流进入到设备内部后,通过箱体101内部下端的高压消毒设备先将水流进行消毒处理,在通过输水管203将其运输进入纳滤器204内部进行过滤,通过分段式纳滤器204内部的纳滤膜将水流中的杂质进行逐层过滤处理,处理完成的水,通过出水口206排出,
以供应生活使用,而过滤后的废水,通过与纳滤器连接的回收管道回收处理进行二次过滤使用,提高水流的处理效率,也避免水流的浪费。
28.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内容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的简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