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续式超临界水气化污泥自增压装置

文档序号:35101817发布日期:2023-08-10 08:54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续式超临界水气化污泥自增压装置

本发明涉及固废处理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连续式超临界水气化污泥自增压装置。


背景技术:

1、超临界水气化污泥是一种新兴的有机废物和废水处理技术,其中,污泥在超临界水中经历热解、水解、缩合、脱氢等一系列复杂的热化学转化后产生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的反应过程。由于超临界水是气液两相界面消失的单相体系,可与有机物、氧气、空气等以任意比例互溶,使本来发生的多相反应转化为单相反应,反应不再因相间转移而受到限制,从而加快了反应速率,反应时间一般只需几秒至几分钟;将难降解的有机物彻底转化为co2和h2o,将水体中的磷、氯、硫等元素深度氧化,以无机盐的形式从超临界水中沉积下来,实现有机有毒污染物的无害化,cod去除率可达99%以上。

2、超临界水气化污泥处理技术适应范围广,反应速率快,氧化分解完全,无二次污染。由于有机污泥的cod或toc含量较高,采用超临界水气化污泥技术对其进行处理,不仅能实现污泥的深度处理,而且处理后的流出液具有较高的压力和温度,可先充分利用其能量生产高品位的电能,再将发电后的低品位蒸汽用作热源,可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3、现有技术中,通过加压(通常为23mpa)、升温(通常为400℃)获得超临界水同增压加热后的污泥一起注入反应器中进行反应;通常而言,污泥的压力与超临界水的压力并不相同,混合交融时存在压力冲击,影响反应速度。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续式超临界水气化污泥自增压装置,以降低物料与超临界水混合时的压力冲击,增加反应速度,提高作业效率。

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续式超临界水气化污泥自增压装置,包括:

3、增压缸,其内开设有综合腔;

4、隔离板,滑动安装在增压缸内,将增压缸的综合腔分隔为物料加压腔和水腔;

5、其中,物料加压腔和水腔的侧壁上均开设有连通内外的进孔和出孔。

6、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7、本发明技术中,通过向物料加压腔注入污泥,向水腔注入加压后的水,高压水推动隔离板压缩物料加压腔的体积,进而对污泥施加压力,从而使得污泥压力提高,待后续污泥与超零界水混合时,压力一致,减少压力冲击,提高超零界水与污泥混合后,污泥反应效率,进而增加污泥的处理速度。

8、优选地,综合腔设置有两个,且每个综合腔内均设有隔离板;

9、还包括:

10、活塞杆,滑动插设于两个综合腔内,且分别与两个隔离板同轴线连接。

11、优选地,还包括安装在水腔内的加热片。

12、优选地,综合腔为圆柱腔;两个综合腔同轴线平行布置;增压缸内设有隔离两个综合腔的中间块;中间块上开设有与综合腔同轴线的过渡孔;活塞杆与过渡孔滑动配合;活塞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隔离板同轴线固定连接。

13、优选地,还包括分别同轴线连接于两个综合腔内壁的挡环;

14、挡环位于隔离板和中间块之间。

15、优选地,水腔的进孔开设有于中间块上;水腔的出孔开设于挡环上;物料加压腔的出孔开设于物料加压腔远离挡环的内壁上,挡环上还开设有连通水腔出孔的卸压孔,卸压孔的孔口朝向隔离板。



技术特征:

1.一种连续式超临界水气化污泥自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续式超临界水气化污泥自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综合腔(15)设置有两个,且每个综合腔(15)内均设有隔离板(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连续式超临界水气化污泥自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水腔(12)内的加热片(4)。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连续式超临界水气化污泥自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综合腔(15)为圆柱腔;两个综合腔(15)同轴线平行布置;增压缸(1)内设有隔离两个综合腔(15)的中间块(5);中间块(5)上开设有与综合腔(15)同轴线的过渡孔(51);活塞杆(3)与过渡孔(51)滑动配合;活塞杆(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隔离板(2)同轴线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连续式超临界水气化污泥自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同轴线连接于两个综合腔(15)内壁的挡环(16);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连续式超临界水气化污泥自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续式超临界水气化污泥自增压装置,包括:增压缸,其内开设有综合腔;隔离板,滑动安装在增压缸内,将增压缸的综合腔分隔为物料加压腔和水腔;其中,物料加压腔和水腔的侧壁上均开设有连通内外的进孔和出孔。本发明通过向物料加压腔注入污泥,向水腔注入加压后的水,高压水压迫隔离板向污泥运动进而对污泥施加压力,进而使得污泥压力提高,待后续污泥与超零界水混合时,压力一致,减少压力冲击,提高污泥反应效率,进而增加污泥的处理速度。

技术研发人员:柏继松,陈经酉,周雄,王宏,印丹,吴子君,吕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科技学院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