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水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964383发布日期:2023-04-26 17:48阅读: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水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轧辊磨床配套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水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1、轧辊磨削过程中辊脖处需要稀油润滑,但该区域无法密封,所以采用滴淋润滑油的暴露润滑方式,滴下的润滑油可以被收集重新利用;另外,磨削轧辊过程中需要喷淋磨削水,也叫磨削液,主要目的是降温,喷淋磨削水时磨削水无可避免的会流到轧辊辊脖下方的润滑油回收处,此部分混合液体需要进行适当分离后才能各自返回并重复利用,以免影响辊脖处润滑效果和恶化磨削水指标;所以,在此提出一种适用于分离润滑油和磨削水的油水分离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其有效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存在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包括同轴设置的进液管、内筒、中筒和外筒,所述内筒的上下两侧均开口,内筒的下侧开口与中筒内侧底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中筒和外筒的上侧开口,中筒上设置有多个与外筒内腔相连通的磨削水过流管,所述外筒上设置有磨削水排出管,所述磨削水排出管靠近外筒底面。

4、进一步的,所述进液管上设置有电动刮油机构,所述电动刮油机构包括与所述进液管相配合的旋转套,所述旋转套上设置有行走电机和多个倾斜刮板,多个倾斜刮板沿旋转套横截面周向均匀分布,所述内筒上开设有多个与倾斜刮板相配合的出油孔,出油孔外的内筒上设置有接油环,所述接油环上连接有出油管;

5、所述进液管上设置有齿条圈,所述行走电机的转轴上设置有与所述齿条圈相配合的齿轮。

6、进一步的,所述中筒的内侧下部设置有喇叭状的外圈导流罩,所述外圈导流罩的中心处设置有与所述内筒同轴的圆锥状的内圈导流罩。

7、进一步的,所述磨削水过流管为l形且磨削水过流管位于中筒内腔中的开口竖直向上。

8、进一步的,所述磨削水过流管靠近中筒的内腔底面。

9、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0、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的将磨削水润滑油分离开来,使二者可以被重新利用,避免了润滑油的浪费,同时也避免了润滑油进入磨削水池内并在上表面漂浮,池内液体不会因油膜覆盖而滋生厌氧菌、产生异味,保证了磨削水的润滑、冷却指标。



技术特征:

1.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同轴设置的进液管、内筒、中筒和外筒,所述内筒的上下两侧均开口,内筒的下侧开口与中筒内侧底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中筒和外筒的上侧开口,中筒上设置有多个与外筒内腔相连通的磨削水过流管,所述外筒上设置有磨削水排出管,所述磨削水排出管靠近外筒底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上设置有电动刮油机构,所述电动刮油机构包括与所述进液管相配合的旋转套,所述旋转套上设置有行走电机和多个倾斜刮板,多个倾斜刮板沿旋转套横截面周向均匀分布,所述内筒上开设有多个与倾斜刮板相配合的出油孔,出油孔外的内筒上设置有接油环,所述接油环上连接有出油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筒的内侧下部设置有喇叭状的外圈导流罩,所述外圈导流罩的中心处设置有与所述内筒同轴的圆锥状的内圈导流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削水过流管为l形且磨削水过流管位于中筒内腔中的开口竖直向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削水过流管靠近中筒的内腔底面。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包括同轴设置的进液管、内筒、中筒和外筒,所述内筒的上下两侧均开口,内筒的下侧开口与中筒内侧底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中筒和外筒的上侧开口,中筒上设置有多个与外筒内腔相连通的磨削水过流管,所述外筒上设置有磨削水排出管,所述磨削水排出管靠近外筒底面;本技术可以有效的将磨削水润滑油分离开来,使二者可以被重新利用,避免了润滑油的浪费,同时也避免了润滑油进入磨削水池内并在上表面漂浮,池内液体不会因油膜覆盖而滋生厌氧菌、产生异味,保证了磨削水的润滑、冷却指标。

技术研发人员:岳长顺,赵宁,吴冬冬,尹宜强,李东旭,孙翔,章达懿,丁佳敏,陶鑫江,丁超,孙丹娜,丁忠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北中重冷轧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10
技术公布日:2024/1/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