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废水处理装置

文档序号:35393258发布日期:2023-09-09 15:04阅读:12来源:国知局
水产养殖废水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产养殖废水的净化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1、随着工厂化水产养殖的迅速发展,高密度养殖的方式对水体中各组分含量及浓度要求较高,养殖过程主要靠投喂大量饲料,提高水产品产量,残饵和水产品排泄物等在水中进行分解转化,如没有严格控制和处理就会导致水体富氧化。水产养殖废水来自换水及排水,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包括排泄物、氨氮等。其中氨是大多数鱼类排泄产生的主要含氮废物,也是残饵、粪便以及动植物残体等含氮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的产物。

2、现有针对养殖废水处理根据其作用机理,主要分为: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和生物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主要是通过物理手段去除污水中存在的漂浮物以及少量油脂,对水质起到一定的优化与调节作用。化学处理技术主要是基于物理处理无法彻底根除的基础上设立而来的。生物处理技术则主要包括生物膜和活性污泥。

3、对于工厂化水产养殖废水,如何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提高氨氮去除率依旧是研究的重点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水产养殖废水中氨氮含量高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水产养殖废水处理装置。

2、本实用新型水产养殖废水处理装置包括沉淀池、三维电极反应池、臭氧池、人工湿地池和膜过滤池,沿着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沉淀池、三维电极反应池、臭氧池、人工湿地池和膜过滤池,沉淀池、三维电极反应池、臭氧池、人工湿地池和膜过滤池之间通过水管相连,三维电极反应池内设置有阴极和阳极,阴极和阳极与直流稳压电源电连,粒子电极设置在阴极和阳极之间;在臭氧池的底部设置有曝气装置,曝气装置通过气管与臭氧发生器相连通;人工湿地池内填充有基质填料,基质填料上种植有水生植物;在膜过滤池中设置有膜组件。

3、本实用新型水产养殖废水处理装置主要包括三维电极反应池、臭氧池、人工湿地池和膜过滤池,三维电极反应池中的粒子电极在电场的作用下形成大量的微电池,在微电池的作用下氨氮能被氧化去除。而在臭氧池中臭氧则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对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都能进行有效的降解,经过三维电极反应池和臭氧池处理后的废水再流入人工湿地池中,利用人工湿地中的生物膜通过硝化和反硝化反应进一步去除废水中残余的氨氮,最后经过膜组件过滤,膜过滤池的出水甚至可以直接回流进入水产养殖池中循环利用。

4、本实用新型水产养殖废水处理装置的设备结构简单,投资费用低,适用于高浓度氨氮水产养殖废水的净化处理,废水中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均能达到85%以上。



技术特征:

1.水产养殖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水产养殖废水处理装置包括沉淀池(1)、三维电极反应池(2)、臭氧池(3)、人工湿地池(4)和膜过滤池(5),沿着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沉淀池(1)、三维电极反应池(2)、臭氧池(3)、人工湿地池(4)和膜过滤池(5),沉淀池(1)、三维电极反应池(2)、臭氧池(3)、人工湿地池(4)和膜过滤池(5)之间通过水管相连,三维电极反应池(2)内设置有阴极(2-1)和阳极(2-2),阴极(2-1)和阳极(2-2)与直流稳压电源(2-4)电连,粒子电极(2-3)设置在阴极(2-1)和阳极(2-2)之间;在臭氧池(3)的底部设置有曝气装置(3-1),曝气装置(3-1)通过气管与臭氧发生器(3-2)相连通;人工湿地池(4)内填充有基质填料(4-1),基质填料(4-1)上种植有水生植物(4-2);在膜过滤池(5)中设置有膜组件(5-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产养殖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粒子电极(2-3)的填充量占三维电极反应池(2)容积的1/3~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产养殖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气管上设置有流量计(3-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产养殖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基质填料(4-1)的上层为砾石,下层为沸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产养殖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水产养殖废水处理装置还包括消毒池(6),膜组件(5-1)的出水口通过管路与消毒池(6)的进水口相连。


技术总结
水产养殖废水处理装置,本技术为了解决水产养殖废水中氨氮含量高的问题。本技术水产养殖废水处理装置中沿着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沉淀池、三维电极反应池、臭氧池、人工湿地池和膜过滤池,沉淀池、三维电极反应池、臭氧池、人工湿地池和膜过滤池之间通过水管相连,三维电极反应池内设置有阴极和阳极,粒子电极设置在阴极和阳极之间;在臭氧池的底部设置有曝气装置,曝气装置通过气管与臭氧发生器相连通;人工湿地池内填充有基质填料,基质填料上种植有水生植物;在膜过滤池中设置有膜组件。本技术水产养殖废水处理装置利用三维电极反应池和臭氧池降解氨氮污染物,经处理后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均能达到85%以上。

技术研发人员:任滨侨,赵路阳,金玉,宋晓晓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黑龙江省科学院高技术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230423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