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大型深水湖泊水生态系统修复的方法_2

文档序号:8935814阅读:来源:国知局
以按照规划设计的最高水位、常水位及最低水位要求控制水位变化,最高水位主要为湖体安全考虑,最低水位主要为防止沉水植物过多、过久脱离水体以致脱水死亡。
[0042]所述基础条件改善之水质改善,通过改善水体光补偿条件,使水体具有一定透明度,以保证沉水植物得到良好的光照,满足其光合作用,促其良好生长。其水体光补偿条件改善的方法具体可以采取单独或配合使用絮凝剂、氧化剂。无机絮凝剂有硫酸亚铁、氯化亚铁、明矾、聚合氯化铝、碱式氯化铝、硫酸铝、氯化钙等;有机絮凝无主要是高分子絮凝剂,一般可以是聚丙烯酸钠、聚丙烯酰胺聚苯乙烯磺酸盐、聚氧化乙烯等。氧化剂主要采用生石灰或二氧化氯。如果水体中含有大量的蓝绿藻等藻类,需使用氧化剂进行杀菌杀藻,待藻类出现明显被杀死的情况后再使用絮凝剂。使用絮凝剂24-48小时后,透明度就会达到I米以上。
[0043]通过水体光补偿条件改善技术以保证沉水植物得到良好的光照,满足其光合作用,促其良好生长。通过物理或化学或微生物方法,应急改善水质条件,使水体中溶解氧>5mg/L,透明度达到水深的30% -50%以满足沉水植物的光补偿条件,PH值6.5-8.5之间,水底氧化还原电位>270,叶绿素a含量<20mg/L。
[0044]所述基础条件改善之底泥改善,通过改善底泥氧化还原条件、消杀底泥有害生物、细化底泥粒径为沉水植物的种植、成活、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0045]改善底泥氧化还原条件:湖底经过多年的沉积作用,泥质松软,尤其是深水区含氧量低,有机质腐烂FS等至黑物质物质增多,H2S与NH4气的释放产生臭味。每平方米黑泥投加20g硝化氧化剂,7d内抑制臭气产生,并将黑泥氧化变色至灰色。
[0046]消杀底泥有害生物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对土壤中病虫害的消杀,另一个是对病原体的消杀。对土壤中病虫害的消杀的具体操作是:利用光诱捕进行扑杀,必要时利用针对性的生物制剂灭杀。病虫害防治主要使用杀软灵,其由氯硝柳胺等配制而成,湖底成形后,根据素土铺设情况,按照设计要求选择性实施基底虫害防治工程,浅穴埋入生物性外激素制剂,用量4g/Hf (可根据现场土壤情况做适当调整)。对土壤中病原体的消杀的具体操作是:用针对性的消杀剂进行强烈消毒灭菌,高等水生植物成活率高于90%。土壤灭菌杀菌灵药剂主要由次氯酸钠、50% 二氧化氯等氧化剂配制而成,施用技术要求为:蓄水前,用清水溶解后均匀泼洒,用量1g/Hf (可根据现场土壤情况做适当调整)。操作过程中可将湖底分段施工,防止因泼洒不均匀导致遗漏等问题。
[0047]因沉水植物本身较为脆弱,扦插法种植时需要精细掌握力度,否则植株容易折断,影响气成活,故建设前需对底泥细化处理,清除影响种植的较大石块、树木根系等杂质,形成纯度达90%的松素土,粒径小于5cm。
[0048]以及在水陆界面进行过渡带防冲刷处理,用于防止风或水动力设备引起水浪拍打水岸,导致边坡不稳定,水土流失严重,浑浊水污染水体。
[0049]生态植物浮岛建设,通过在设置生态浮岛,利用植物生长基块、固定装置、挺水及浮水植物吸收水体营养盐含量,提升悬浮质沉降速率,提升水面景观及水质效果,浮床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为六角塑料模块直接拼装为各种形状,种植矮植株挺水植物美人蕉、旱伞草等植株小于I米的品种。另一种外部六角塑料模块直接拼装为各种形状,种植矮植株挺水植物美人蕉、旱伞草等植株小于I米的品种。内部为DN50PVC排水管支架,内挂聚乙烯网片,种植浮水植物如粉绿狐尾藻等。生态植物浮岛主要应用在围隔区域外,根据其净化效率,浮岛面积与水面面积比为1:15。
[0050]以及包括湖库围网隔断分区,分区完成后以分别进行如下整体修复,具体包括:
[0051]生态系统不易修复区域:鉴于大型深水湖泊水深大于4米的区域(水深甚至有8米、十几米甚至更深)所占湖泊水域面积的40%以上,且岸坡较陡,以至于无法满足水生态修复技术满足沉水植被恢复要求的3米区域占总水域面积的60-70%的要求。故系统修复应以食物网重建为主,以沉水植被恢复、生物浮床、浮游植物消杀及悬浮物沉降为辅,改善水色及透明度,为沉水植被缓慢恢复创造条件。修复所需时间较长,至少需要2个生物周年。
[0052]生态系统易修复区域:水深适合沉水植被恢复区域相对较大(水深小于3米,占总水面60-70% ),故系统修复应以沉水植被恢复及食物网重建为主,以浮游植物消杀及悬浮物沉降为辅,构建“水下森林”的清水态湖泊。
[0053]采用特定功能的围网隔断技术进行分区,充分隔绝已修复区域和不易修复区域的水体交换及鱼类的迀移。
[0054]其具体隔断方式可采用一种应用于湖库分区生态系统修复的围网隔断装置,主要目的是降低甚至隔断两区域水体交换,降低外部水影响内部效果,阻隔内外鱼类任意迀移打乱水生态修复进展。
[0055]以及可利用“L”型围网隔断将水深小于3或4米的区域内外隔开。
[0056]所述进水前置库预处理系统,碎石或石灰石、沸石等,粒径为3-5cm,铺装深度为
5-lOcm,挺水植物采取相应密度进行种植。进水口处设置拦网拦截漂浮物及有害生物(如螺蛳等),前置库内可以设置微生物附着基或聚乙烯网片(孔径为l-2cm),辅助过滤处理,提高水力停留时间至4个小时以上,水流速0.05m/s以下,使进水悬浮物得到很好的沉淀,对大型漂浮物进行拦截,对氮磷等营养物质进行部分吸收,最终达到降低主湖区污染负荷压力。
[0057]所述可种植区沉水植物及浮叶植被种植主要针对围网隔断内执行,首先对进场沉水植物进行梳理,苦草植株体长度20-45公分,黑藻、金鱼藻、伊乐藻、微齿眼子菜等矮植株植株体长度40-100公分,采用泡沫箱装载已梳理整齐的沉水植物,实施工人每次取4-5株,手持根部扦插于底泥中,采用拉线方式放线以矫正种植点位整齐美观。
[0058]所述深水区沉水植被蔓延种植首先对进场沉水植物进行梳理,黑藻、金鱼藻、伊乐藻、等矮植株植株体长度50-100公分,马来眼子菜、狐尾藻、菹草、篦齿眼子菜等尚植株植株体长度80-150公分,采用泡沫箱装载已梳理整齐的沉水植物,实施工人每次取4-5株,需使用船舶、竹竿进行扦插,或多孔网包泥抛投。
[0059]所述食物网链重建应用于原湖体中存在鱼类,甚至存在一定数量的鲫鱼、鲤鱼、鰺条、草鱼等鱼类,其对于水生态系统修复造成一定的隐患,隐患主要来自于鱼类搅动至水体浑浊,透明度见底,以及草食性鱼类对沉水植物的牧食破坏。首先需对原鱼类采取漂白粉配合赶网方式清理(应先对湖库鱼类系统进行调查,摸清鱼类的品种、大小、数量结构,采取抬网、渔簖、刺网、拖网等方式对原有鱼类进行捕获,捕获频次至少3次,捕获比例至少达到70%,着重捕获鲫鱼、鲤鱼、草鱼),对所捕获的鱼类上市销售,按照一定密度补放花鲢(4尾/ 亩,100-200g/尾)白鲢(20 尾 / 亩,100-200g/尾)、鲶鱼(2 尾 / 亩,200_300g/尾)、乌鳢/鲈鱼/鱖鱼/翘嘴红舶(30尾/亩,200-300g/尾)、黄颡鱼(10尾/亩,30-50g/尾)、黄尾密鲴(3尾/亩,100-200g/尾)、青鱼(I尾/亩,100-200g/尾)等鱼类,构建合理的鱼类系统。
[0060]所述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控制系统系统应用于水底,主要依靠沉水植物系统对水底的覆盖防再悬浮及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吸收,另外对水体中大型底栖动物系统构建。通过放养的梨形环棱螺、铜锈环棱螺、无齿蚌、三角帆蚌、青虾的行为稳定沉积物-水界面平衡,螺类的牧食活动有效地去除了植物表面的附生生物覆盖层,降低了植物的光照限制及其与附生藻类的营养盐竞争等有害影响,促进了水生植物的生长;蚌类滤食作用可以加快营养循环、促进悬浮物絮凝沉降、有效减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