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嵌合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725619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加载嵌合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废水、污水或污泥的处理,具体的说涉及水、废水、污水或污泥 的处理的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加载嵌合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在含悬浮物、浊度、总磷、色度、石油类及COD等污水的处理,及石油化工污水、造 纸污水、印染废水、生活污水等行业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中,虽然相关工艺流程已经达到一 定的高度,但是对应的设备加工水平并没有很大提高,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工艺流程对设备 的要求。加载嵌合技术是在传统絮凝沉淀技术基础上新兴的强化絮凝技术,具有传统絮凝 无法比拟的优势。实现加载嵌合技术处理污水最关键的是设备,比如:设备的选型影响运行 周期、设备的布局影响能耗、自动化设备影响运行效果、设备的结构影响运行效率等,设备 整体水平直接影响加载嵌合工艺作用的发挥,影响处理效果、影响加载物的回收率以及运 行成本。
[0003] 加载嵌合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污水处理技术,该技术是在传统絮凝沉淀技术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传统污水絮凝沉淀设备的存在如下缺点:
[0004] 1)处理效果差:传统絮凝沉淀装置污染物去除不彻底,出水含有少量轻质絮体悬 浮物,影响出水水质。
[0005] 2)占地面积大:传统絮凝沉淀装置污水的停留时间长,其中仅沉淀时间一般为 2h,因此占地面积大。
[0006]3)抗冲击能力差:传统絮凝沉淀装置抗冲击能力较差,当水质出现大幅波动时, 易出现污泥上浮、流失的现象,严重影响出水水质。
[0007] 4)自动化程度低:传统絮凝沉淀装置自动化程度低,基本全部为手动控制,劳动 强度大。
[0008] 5)耗材多、能耗高:传统絮凝沉淀设备为分体分散式,需用的制造材料多、流程 长,且不能利用位差实现液体自流,能耗高。
[0009] 6)沉淀池排泥口易堵塞:传统絮凝沉淀设备沉淀池底部的排泥口容易被块状絮 体堵塞,造成排泥不畅、絮体上浮,严重的影响处理效果。
[0010] 7)反应池底角污泥淤积:反应池壁与底面呈直角,容易造成污泥淤积,使有效容 积变小。
[0011] 针对这些现状,急需一种技术方案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以达到与工艺 流程配套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0012]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处理能耗低效果好、占地面积小、抗冲击能力强、 自动化程度高的加载嵌合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
[0013]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电气控制系统、支撑框架、配药加药装置、反 应池、加载物回收装置、絮体粉碎机、防堵器、沉淀池、污泥回流泵和污泥收集罐,支撑框架 为立方体形可拆卸钢架,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左侧设有反应池,上层右侧设有沉淀池,下层 左侧设有配药加药装置和污泥收集罐,下层右侧为污泥回流泵和电气控制系统,反应池分 别与污水源、配药加药装置和沉淀池管道连接。
[0014] 本实用新型采用整体撬装结构,改变了以往污水处理设备需要现场安装的弊端, 工厂引进以后只需确定污水进出口和污泥排出口即可完成本实用新型的正常使用。
[0015] 反应池为一体式结构,在反应池的上侧设有加载物回收装置和絮体粉碎机,反应 池分为3个反应分池,由两个横隔隔开,反应分池I、反应分池II和反应分池III,横隔I为 底部密封连接,上部为流水通道,横隔II为顶部密封连接,底部留有流通通道,在反应池II 的左侧横隔I底部沿横隔方向设有弧形垫块,在反应池III的右侧侧壁底部设有弧形垫块。
[0016] 本实用新型的反应池采取了一体撬装结构,改变了以往反应池分开安装,反应池 之间设有管道连接的弊端,缩短了流程,减少了反应池对管道的腐蚀及技术要求,并且,本 实用新型的独特设计采用横隔I为底部密封,反应分池I的污水从横隔顶部自动流出,横 隔II为顶部密封,底部留有流通通道,使得污水只能通过底部的流通通道流出,并且,本实 用新型的反应池II的左侧横隔I底部沿横隔方向设有弧形垫块,在反应池III的右侧侧壁底 部设有弧形垫块,这里的弧形垫块,解决了以往的加载物和絮体在此处大量堆积,不能够有 效利用的问题,同时这种结构能够让污水通过自流进入下一个反应池,既减少了其中动力 装置,又起到了良好的节省资源的作用。
[0017] 所述的沉淀池设有防堵器,所述的防堵器包括电机、搅拌杆和搅拌刮板,搅拌杆的 上下两端分别连接电机和搅拌刮板,所述的搅拌刮板与沉淀池污泥斗形状相配合。
[0018]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沉淀池底部极容易沉积形成固体结块,堵住污泥出口, 导致沉淀池底部有加载-絮体混合物不能排出;本实用新型的沉淀池配备有防堵器,能够 根据沉淀池底部设置的传感器,随时感应沉积物的数量,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慢速疏导污 泥,保证污泥不会沉积进而堵塞污泥出口。
[0019] 污水源与反应池之间的管道上设有流量计和进水泵,流量计和进水泵与电气控制 系统电信号连接。
[0020] 本实用新型的污水流量计带有仪表输出电信号。其能够准确计量污水流量,输出 准确的电流电信号,以便后续电气控制系统根据流量计电信号自动调整加药量,流量计的 选择根据不同水质选择不同流量计,包括楔形流量计和电磁流量计。
[0021] 反应池的三个反应分池内部分别设有搅拌器,搅拌器与电气控制系统电信号连 接。反应分池内部设置的搅拌器能够保证投加的药剂与污水中的污染物充分反应,进而达 到良好的脱除效果。
[0022] 配药加药装置至少设置两个,其通过管道与反应池连接,配药加药装置分别设有 搅拌器和流量计,搅拌器和流量计分别与电气控制系统电信号连接。这里的配药加药装置 包括带有搅拌的配药罐和加药泵,能够按需要配置不同浓度的药剂溶液,根据流量计采集 到的进水流量数据,通过电气控制系统自动调节药剂的加入量。
[0023] 反应池与沉淀池通过管道连接,沉淀池的底部设有污泥回流泵,依次污泥回流泵 与反应池上侧设置的絮体粉碎机连接,絮体粉碎机与加载物回收装置连接,加载物回收装 置与反应池连接,加载物回收装置排泥口与污泥收集罐连接。
[0024] 本实用新型设置有絮体粉碎机,能够将絮凝污泥打碎,破坏絮体与加载物的嵌合 状态,以便于加载物的回收。
[0025] 污泥收集罐的底部设有污泥外排泵。加载物回收装置分离出来的污泥自流进入污 泥收集罐中,由污泥外排泵将污泥送出。
[0026] 电气控制系统包括电气设备和仪表自动化设备,电气设备包括配药加药搅拌器、 反应池搅拌器、加载物粉碎机、加载物回收器、防堵器和污泥泵、污水泵等机泵的配电箱和 操作柱,仪表自动化设备监控污水流量和配药加药量及加载物的添加量。电气设备总体控 制各部分电气设备的通断,保证高效快捷。这里的仪表自动化设备根据处理污水的类型不 同进行设置,输入相关参数以后,仪表自动化设备会根据已存的公式进行计算,进而达到科 学的药剂投加效果,并且在处理完毕的污水处设有水质监测装置,能够实时将处理结果反 馈给仪表自动化设备,进而达到微调的目的,更加提高污水处理的能力。
[0027] 所述的支撑框架包括支腿、横梁、人行扶梯、护栏和操作平台,支腿、横梁、人行扶 梯、护栏和操作平台,各组件固定连接,形成上、下两层的立方体形框架。这里的人行梯能够 保证上下两层的设备和仪表均能够方便安装、巡检和检修,改变了以往的污水处理设备一 旦出现问题需要重新架构检修梯的麻烦。
[0028] 所述的仪表自动化设备采用PLC或DCS控制方式,在沉淀池、污泥收集罐和配药加 药装置处分别设置水位监测装置,水位监测装置与仪表自动化设备电信号连接。
[0029]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
[0030] 1)处理效果好:本实用新型由于投加了重质加载物,所形成的絮体与加载物嵌合 成一体,絮凝污泥密度大,沉淀速度快,沉淀分离效果好,污染物去除彻底,出水清澈透明;
[0031] 2)占地面积小:本实用新型流程短,并且利用上下立体结构,因此占地面积小,仅 为传统絮凝沉淀时间的1/15~20 ;
[0032] 3)抗冲击能力强:本实用新型由于设置了加载物回收装置,使加载物的连续投加 变为可能,形成的絮凝污泥密度大、质量重,解决了传统污泥上浮问题,即使废水中污染物 浓度大幅升高时,出水仍然清澈透明;
[0033] 4)自动化程度高:本实用新型配套有PLC或DCS自控系统,能够根据进水水量和 水质进行运行参数的自动调整,实现运行稳定可靠、无人值守;
[0034] 5)耗材少、能耗低: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节约加工材料,耗材少,另外通过立体 布局,充分利用液位差,设备运行时能耗低;
[0035] 6)沉淀池排泥通畅:本实用新型通过安装防堵器,自动检测污泥口的沉积物数 量,实时搅拌防止污泥口堵塞,排泥通畅;
[0036] 7)反应池污泥不淤积:本实用新型在反应池底角安装弧形垫块,减少絮体污泥在 系统中的淤积,可以充分利用反应池有效容积和加载物的有效利用。
[0037] 本实用新型不仅为厂区的建设节约了大量的土地,其效果明显优于现有的污水絮 凝处理设备,具有很好的市场应用前景和极高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0038] 图1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主视结构示意图;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