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玻璃微电极加液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85193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玻璃微电极加液接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玻璃微电极加液接头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仪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玻璃微电极加液接头。
技术背景[0002]在基础医学,特别是电生理学的研究中,通常会使用微电极,包括玻璃、石英 微电极或者金属微电极对细胞的电活动进行记录。微电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金属微电 极,另一类是充灌了电解质溶液的玻璃微电极。金属微电极多采用0.3 0.5mm不锈钢 丝或钨丝,经过特殊方法处理而制成,这种电极除尖端外,其它部分是绝缘的。玻璃微 电极一般选用高熔点、高电阻率和膨胀系数低的硬质毛细玻璃管,国外一般采用Pyrex毛 细玻璃管,国内一般采用GG-17毛细玻璃管,经过净化处理后的毛细玻璃管,用已经商 业化的微电极拉制仪拉制成玻璃微电极,其内充以溶液作为电解质。[0003]玻璃微电极的尖端直径在Iym以下,即使其较粗的一端,内径也在0.6 2.0mm,而微量移液器的出口直径较大,因此使用通常的微量移液器往玻璃微电极内注入 电解质时,难度很大;若使用注射器往玻璃微电极内注入电解质,加液量又不够精确。实用新型内容[000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玻璃微电极加液接头,能实现方便 快捷的往玻璃微电极内注入电解质。[0005]本实用新型的玻璃微电极加液接头,包括管体,所述管体设有用于外套于微量 移液器出口的进液口和用于内套于玻璃微电极管口的出液口。[0006]进一步,所述管体包括粗直管段和细直管段,粗直管段和细直管段之间连接锥 形管段平滑过渡,所述粗直管段端口为所述进液口,所述细直管段端口为所述出液口;[0007]进一步,所述进液口内径为5.0 10.0mm,所述出液口外径为0.3 1.0mm。[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玻璃微电极加液接头的一端内径比微 量移液器出口直径大,可以外套于微量移液器出口上,加液接头另一端为尖端,其外径 比玻璃微电极管口的内径小,可以内套于玻璃微电极管口。在往玻璃微电极内注入电解 质时,只需顺次连接微量移液器、加液接头和玻璃微电极,即可实现方便快捷的加液。


[000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 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玻璃微电极加液接头的结构示意图;[0011]图2为本实用新型玻璃微电极加液接头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0013]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玻璃微电极加液接头,包括管体1,所述管体1设有 用于外套于微量移液器4出口的进液口 2和用于内套于玻璃微电极5管口的出液口 3。[0014]本实施例中,所述管体1包括粗直管段和细直管段,粗直管段和细直管段之间 连接锥形管段平滑过渡,所述粗直管段端口为所述进液口 2,所述细直管段端口为所述出 液口 3。[0015]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液口 2内径为5.0 10.0mm,所述出液口 3外径为0.3 1.0mm ο[0016]如图2所示,在往玻璃微电极内注入电解质时,将玻璃微电极加液接头的进液 口 2外套于微量移液器4出口,出液口 3内套于玻璃微电极5管口,即可加液。[0017]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 通过参照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所附权利要 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玻璃微电极加液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1),所述管体(1)设有用于外 套于微量移液器出口的进液口(2)和用于内套于玻璃微电极(5)管口的出液口(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微电极加液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包括粗直 管段和细直管段,粗直管段和细直管段之间连接锥形管段平滑过渡,所述粗直管段端口 为所述进液口 0),所述细直管段端口为所述出液口(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玻璃微电极加液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O)内 径为5.0 10.0mm,所述出液口(3)外径为0.3 1.0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玻璃微电极加液接头,包括管体,所述管体设有用于外套于微量移液器出口的进液口和用于内套于玻璃微电极管口的出液口;本实用新型玻璃微电极加液接头的一端内径比微量移液器出口直径大,可以外套于微量移液器出口上,加液接头另一端为尖端,其外径比玻璃微电极管口的内径小,可以内套于玻璃微电极管口,在往玻璃微电极内注入电解质时,只需顺次连接微量移液器、加液接头和玻璃微电极,即可实现方便快捷的加液。
文档编号B01L3/02GK201807374SQ20102028381
公开日2011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6日
发明者李为兵, 沈文浩, 鄢俊安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