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湿轮式除湿机电热装置的扰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98421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除湿轮式除湿机电热装置的扰流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扰流结构,特别是指一种除湿轮式除湿机中,可有利于进入气流均勻扩散至电热装置内的扰流板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除湿机,是利用压缩机压缩冷媒的特性来除湿的,其原理是以风扇将空气先导入除湿机的蒸发器,由于蒸发器的温度很低(约在摄氏5度左右),所以可以将空气中的湿气藉由低湿的蒸发器冷凝成水滴,此理象即为冷却除湿,由于冷却除湿后的空气呈现低温,所以冷空气必须再经过除湿机的散热器进行加热工作,如此,室内温度才不会持续降低而过冷。该种传统除湿结构由于使用压缩机,因此单价高,且运转噪音大,特别是使用冷媒将对环境保护造成不利的影响。而后有新一代的除湿结构,即除湿轮式除湿机,其运用一多孔陶瓷材料制成除湿轮,利用除湿轮的功能,形成常温下可以吸湿、高温下可以排除湿气的特性。其动作原理 (请参考第一图),是将空气导入除湿机内热交换器组ι后,气流通过缓慢转动的除湿轮3, 由于除湿轮3呈多孔蜂巢状,蜂巢表面及孔内均附著吸湿剂,当空气流通蜂巢孔时,空气中的湿气会吸附于孔洞间,藉此方式对空气除湿后,空气藉由送风单元5回流至室内;至于吸湿后的除湿轮3可随著转动进入一封闭之加热再生区31,利用电热装置41产生热幅射以便装进入加热再生区31之除湿轮3进行排湿作用,经过排湿后的除湿轮3便可以再进行下一次的吸湿。而后被加热所产生的湿热空气,经收集器2进入热交换器组1内部后,该湿热空气将会被冷却,并冷凝成水份并向下滴入集水装置6.该种除湿轮式除湿机,使用噪音小, 重量轻,不需使用压缩机与冷媒,相较于传统压缩机具有诸多优点。现有除湿轮式除湿机中,该电热装置在使用效能上仍存在缺失。气流进入电热装置后,常有进风不均勻的缺失,造成空气被加热的效率差,如此连带使得加热再生区之除湿轮排湿效能降低。而后有台湾发明专利第1255330号(除湿轮除湿机之电热构造)被提出并获准专利,该前案在电热装置中增设有多孔板,利用多孔板中所设置的若干通气孔,使致气流可被通气孔分散,以避免气流过于集中不均勻。然而,该前案所增设的多孔板,不但有可能无法将气流均勻分散,且由于其未设通气孔处的封闭装板体会造成气流之阻碍,因此会降低整体空气流量,进而影响除湿效能。如上所述为传统技术的主要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除湿轮式除湿机电热装置的扰流结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提升除湿轮式除湿机的除湿效能,其手段在于将电热装置进入的气流分散且均勻化。藉由气流可均勻的扩散到电热装置内,将可使位于加热再生区的除湿轮每一面积、每一孔洞都被气流所穿越,如此,可使加热再生确实完成,从而有效的提升除湿效率。本实用新型不仅是为了使气流均勻通过,更不会存在降低空气流量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藉由空气的正常流量,可确保除湿效能的优异性。[0007]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除湿轮式除湿机电热装置的扰流结构,该除湿机包括有热交换器、收集器、除湿轮、加热单元、送风单元以及集水装置,其中,该加热单元中设置有电热装置,该电热装置包括盖板以及盒体,盖板设置有一出风口,盒体侧边开设有入风口,该盒体内部形成有中空空间,中空空间中设置有若干绝缘片以及电热丝,其特征为该中空空间中设置有扰流元件,该扰流元件包括有扰流板。如上所述的该扰流板呈直立状,该扰流板为一片或者数片。如上所述的该扰流板的板顶末端边缘,具有倾斜角度。如上所述的该扰流板的板顶末端边缘为连续的锯齿状。如上所述的该扰流板的板顶末端边缘为间断的锯齿状。如上所述的该扰流板是由云母片制成的。如上所述的该扰流元件包括定位板以及扰流板。如上所述的该热交换器,设置成至少双层,其中第一热交换器结构中间隔连续设有第一镂空部与第一管体,而第二热交换器结构中间隔连续设有第二镂空部与第二管体, 第一镂空部恰对应于第二管体,且第一管体恰对应于第二镂空部。如上所述的该中空空间内增设有导流板,该导流板呈一框形,该导流板中央开设有空间,该空间即对应于设有电热丝的区域。一种除湿轮式除湿机电热装置的扰流结构,该除湿机包括有热交换器、收集器、除湿轮、加热单元、送风单元及集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热交换器设置成至少双层,第一热交换器结构中间隔连续设有第一镂空部与第一管体,而第二热交换器结构中间隔连续设有第二镂空部与第二管体,第一镂空部恰对应于第二管体,且第一管体恰对应于第二镂空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在本实用新型中在该电热装置中,增设有扰流元件,该扰流元件包括有一片或数片的扰流板,该扰流板相对于入风口方向略呈直立状,藉此,可使进入气流产生碰撞或接触,以达到扰流后均勻化的作用。前述复数块扰流板,各板体的顶末端板边缘间可以任意具有相同或相异的倾斜角度,藉以获取良好的扰流作用。前述各扰流板的顶末端板边缘,可以为平滑状,或者是呈现连续或间断锯齿状,藉以获取良好的扰流作用。前述各扰流板的顶末端板边缘,也可根据需要为任意形状,藉以获取良好的扰流作用。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就热交换器的结构提出了改善,其将热交换器设置成双层叠置,各层之通道呈交错状,藉此,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确保完全能与热交换器接触,藉以获取良好的冷凝作用。

图1为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实用新型的电热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实用新型的电热装置的立体组合图。图4为实用新型的电热装置的侧视动作状态示意图。图5为实用新型的扰流板的另一实施例。图6为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的剖面实施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如图1至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除湿轮式除湿机电热装置的扰流结构,包括有一热交换器组1,该热交换器组1是由两片热交换器11、12所叠组而成,该第一热交换器11 结构中间隔连续设有第一镂空部111以及第一管体112,且适当位置处设有第一入口 113、 第一出口中114与第一排水口 115。至于第二热交换器12结构中间隔连续设有第二镂空部121与第二管体122,且适当位置处设有第二入口 123、第二出口 IM以及第二排水口 125;其中该第一入口 113与第二入口 123相连通,第二出口 IM与第一出口 114相连通。一收集器2,包括一入口 21,入口 21是与第一入口 113连接。一除湿轮3,以多孔陶瓷材料制成,可受驱动机构(图中未示)连动而旋转,其于常湿下可以吸湿,高温下可以排湿;该除湿轮3包括有加热再生区31以及吸湿区32,该加热再生区31的形状与收集器2略同。一加热单元4,包括有送风装置40与电热装置41,该送风装置40是与第一出口 114连接,送风装置40具有抽风功能,可将热交换器组1内部的气流引入加热单元4。一送风单元5,具有空气抽送作用,可将除湿后空气送出。一集水装置6,其设置在热交换器组1的底部,特别是位于第一排水口 115以及第二排水口 125的底部。前述电热装置41,是由盖板42以及盒体43所构成,该盖板42设置有一出风口 421 ;该盒体43的侧边开设有入风口 431,内部形成有中空空间432,该中空空间432中设置有若干绝缘片44以及电热丝45 ;本实用新型特别是在中空空间432中设置有扰流元件46, 该扰流元件46,包括一定位板461以及扰流板462,扰流元件46是以云母片材料制成。该扰流板462可以是一片或数片,其板顶末端边缘可以具有任意倾斜角度,或连续、间断锯齿状(如第五图),同时也可以为任意形状。该定位板461则是为了提供扰流板462定位与固定作用。如第4图所示,当气流由入风口 431进入电热装置41,由于扰流板462的设置,气流被导引并且均勻化,进而扩散于中空空间432内,如此,气流可均勻通过电热丝45各部位,最后由出风口 421平均送出,最后全面性的吹送到除湿轮3的加热再生区31,以便热气流配合热幅射针对位于加热再生区31的除湿轮3进行排湿作用。为提升热交换器的效能,本实用新型将热交换器设置成双层,各层的通道呈交错状,即如第六图所示,该第一热交换器11结构中间隔连续设有第一镂空部111与第一管体 112,而第二热交换器12结构中间隔连续设有第二镂空部121与第二管体122 ;藉此,第一镂空部111恰对应于第二管体122,而第一管体112恰对应于第二镂空部121。当气流进入, 接触到第二管体122的空气,将被向两侧导流,进而再次与第一管体112接触,如此双重接触,可提升冷凝效果;而进入的气流若是由第二镂空部121穿入,仍会接触第一管体112,藉此,可确保进入的空气都被充分利用于冷凝作用。如第2、3图,为确保由出风口 421所吹出的空气都有被电热丝45加热过,本实用新型可视需要在中空空间432内增设有导流板47,该导流板47略呈一框形,中央开设有空间471,该空间471即对应于设有电热丝45的区域;如此,由空间471通过的空气将可确保都被电热丝45所加热过,以利加热再生区31的除湿轮3可进行排湿。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除湿轮式除湿机电热装置之扰流结构),其技术内容完全符合实用新型的取得要件。本实用新型在产业上确实可以得到利用,在申请前未曾见于刊物或公开使用,且非为公众所知悉的技术。另外,本案有效解决先前技术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并达成相关使用者与消费者长期的需求,可以证明本实用新型并非能轻易完成。本实用新型具备专利法规定的(实用性)、(新颖性)以及(创造性)的要件,所以依法提出申请专利,并且尽早给予审定,以确保申请人的专利权,从而鼓励创新。 本实用新型虽然是由前述实施例来描述的,但是仍然可变化其中的形态以及细节,所以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而达成,并由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可以了解。前述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原理可以具体实施的方式之一,但并不以此为限制, 应该根据权利要求的范围界定本专利的权利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除湿轮式除湿机电热装置的扰流结构,该除湿机包括有热交换器、收集器、除湿轮、加热单元、送风单元以及集水装置,其中,该加热单元中设置有电热装置,该电热装置包括盖板以及盒体,盖板设置有一出风口, 盒体侧边开设有入风口,该盒体内部形成有中空空间,中空空间中设置有若干绝缘片以及电热丝,其特征为该中空空间中设置有扰流元件,该扰流元件包括有扰流板。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除湿轮式除湿机电热装置的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扰流板呈直立状,该扰流板为一片或者数片。
3.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一种除湿轮式除湿机电热装置的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扰流板的板顶末端边缘,具有倾斜角度。
4.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一种除湿轮式除湿机电热装置的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扰流板的板顶末端边缘为连续的锯齿状。
5.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一种除湿轮式除湿机电热装置的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扰流板的板顶末端边缘为间断的锯齿状。
6.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一种除湿轮式除湿机电热装置的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扰流板是由云母片制成的。
7.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除湿轮式除湿机电热装置的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扰流元件包括定位板以及扰流板。
8.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除湿轮式除湿机电热装置的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热交换器,设置成至少双层,其中第一热交换器结构中间隔连续设有第一镂空部与第一管体,而第二热交换器结构中间隔连续设有第二镂空部与第二管体,第一镂空部恰对应于第二管体,且第一管体恰对应于第二镂空部。
9.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除湿轮式除湿机电热装置的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中空空间内增设有导流板,该导流板呈一框形,该导流板中央开设有空间,该空间即对应于设有电热丝的区域。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除湿轮式除湿机电热装置的扰流结构,该种配置于除湿轮式除湿机中的电热装置,内部增设有扰流板,各扰流板相对于入风口呈垂直状,自电热装置进入的气流经碰撞扰流板后,可均匀散布到电热装置内,有利于电热装置气流进入后不均匀的缺点,可以有效提升除湿能力与效果。
文档编号B01D53/26GK202096871SQ20112001606
公开日2012年1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19日
发明者洪进庆 申请人:富丽康电器(中山)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