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塔式再生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43545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塔式再生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多塔式再生塔,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为了在干式脱硫脱硝装置中増加再生塔的排气气体处理量而由筐体分离多个加热部的每ー个且形成为同时包围并覆盖该多个加热部的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的多塔式再生塔。
背景技术
对从燃煤锅炉或烧结机等排出的大容量排气气体进行处理的干式脱硫脱硝装置大体上由吸附塔和再生塔构成。 在吸附塔中,作为用于吸附排气气体中的SOx的吸附剂,通常使用活性碳(activated carbon)、活性炭(activated char)、活性焦炭(activated coke)等炭质吸附剂(以下,称为“活性炭”)。在吸附塔中吸附SOx的活性炭移送至再生塔并被再生。并且,由于活性炭较贵,因此通常再生使用。干式脱硫脱硝装置通常具备有对氧化硫(SOx)、氧化氮(NOx)等有害物质进行处理的吸附塔和用于再生活性炭的再生塔,利用输送器等活性炭移送构件使活性炭在吸附塔与再生塔之间循环。如图4所示,利用活性炭的干式脱硫脱硝装置主要由吸附塔I、用于再生或活化活性炭的再生塔2及用于使活性炭在两个塔之间循环的输送器等活性炭移送管路LI、L2构成。以下,对以往技术的作用进行说明。排气气体从水平方向导入至吸附塔1,去除S0x、N0x、粉尘等之后,从吸附塔I排出。另ー方面,活性炭从吸附塔I的上部供给,并以预定速度下降的同时吸附排气气体中的sox,并且将NOx还原为N2。已吸附SOx的活性炭从吸附塔I的底部排出,并通过活性炭移送管路LI移送至再生塔2。在再生塔2中,将活性炭加热至400°C以上并进行再生。再生的活性炭被冷却至150°C以下之后,由筛分器3分离或去除捕捉粉尘及因龟裂、磨损等而产生的活性炭的微粒及粉,为了再利用而通过活性炭移送管路L2返送至吸附塔I。图5概要地表示以往的再生塔。再生塔2由多管式热交換器,即活性炭所通过的多个管道和包围该多个管道的壳体构成。在再生塔2的上半部配置有用于加热活性炭的加热器10,在下半部配置有冷却器20。活性炭从再生塔2的上部供给并在下部排出。活性炭在再生塔2内下降的同时通过加热器10加热至400°C以上来脱离有害成分,即S0X,通过冷却器20通常冷却至150°C以下之后,通过活性炭移送管路移送至吸附塔并再利用。在加热器10的侧面设置有热媒入口IOa和热媒出ロ 10b,冷却器20的侧面设置有冷媒入口 20a和冷媒出ロ 20b。近年来,为了扩大生产量而扩大燃煤锅炉或烧结机的占地面积。即,随着排气气体流量的増加SOx的绝对量也増加。对此,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提高排气气体处理效率的再生塔,但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提高排气气体处理效率的技术中,对应再生塔的上游设备中増加的排气气体来使排气气体处理量增加是有限的。因此,为了在再生塔中能够满足再生塔的上游设备中所要求的排气气体处理量,需在再生塔中加快活性炭的移送速度并加大加热器的传热面积。作为加大加热器的传热面积的方法,可举出加长传热管和增加传热管根数的方法。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3-225533号公报但是,若加长传热管,则再生塔的高度变高。若再生塔的高度变高,则图I所示的吸附塔I与再生塔2之间的活性炭移送管路LI变长。由于活性炭移送管路由斗式输送器构成,因此若活性炭移送管路变长则会成为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另外,若再生塔的高度变高,则还会影响耐震设计,牵涉到基础的耐震性提高及架构的重量増加而成为成本増加的主要原因。另ー方面,若増加传热管根数,则加热器的截面积变大,因此阻碍在加热器的管道和壳体之间流动的热媒的平均流动。其結果,热交换效率降低,因此需较高地推測安全性。 另外,若縮小从加热器至冷却器的直径,则还会对活性炭的流动产生影响,因此不得不设为直线结构。这还会加大冷却器的截面,在冷却器中也产生与加热器相同的缺陷。另外,像这样为了在再生塔中增加加热器的传热面积而加长加热器的传热管或增加传热管根数,则存在如下问题点由于加热器的容量増加,因此有可能在输送上发生故障,或在施工时须提高重型设备类的规格等。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是鉴于这种问题点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塔式再生塔,其构成为不用加长加热器的传热管或増加传热管根数就能够增加排气气体处理量。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塔式再生塔,所述再生塔被移送有已从吸附塔吸附SOx的活性炭,加热该活性炭并使SOx脱离来再生活性炭,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加热部,各自被筐体分离;活性炭容纳部,配置于所述多个加热部的上部,容纳从所述吸附塔移送的活性炭,并形成为同时包围并覆盖所述多个加热部的上部部分;及活性炭排出部,配置于所述多个加热部的下部,将通过所述多个加热部的活性炭以返送方式排出至所述吸附塔侧,并形成为同时包围井覆盖所述多个加热部的下部部分。另外,优选所述活性炭容纳部的上端形成活性炭投入ロ,所述活性炭排出部的中心部分随着接近下方而收敛,在所述收敛的中心部分的下端形成活性炭排出ロ。另外,优选在所述活性炭投入ロ和所述活性炭排出ロ分别设置回转阀。另外,优选在所述活性炭排出部内设置分别包围井覆盖所述多个加热部的各下部部分的料斗,在所述料斗的下端部设置辊式送料器。另外,优选并列配置2个加热部。另外,优选并列配置4个加热部。另外,优选所述4个加热部配置成2X2行列。另外,优选所述多个加热部的各上下部的边部通过薄板连结。实用新型效果因此,根据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多塔式再生塔,由于由筐体分离多个加热部的每ー个,且形成为同时包围并覆盖该多个加热部的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因此即使不加大再生塔自身的高度和加热部自身的截面积,換言之,即使不加长加热器的传热管或増加传热管根数也能够增加排气气体处理量。这样,若不加大再生塔自身的高度,则不会使活性炭移送管路变长,因此无需強化基础的耐震设计,也没有架构的重量増加,因此成本降低。另外,若这样不増加加热器的传热管根数,则由于不阻碍热媒的平均流动,因此不必较高地推測安全性。另外,由于若不这样加长加热器的传热管或増加传热管根数,则加热器的重量较小,因此有不会在输送上发生故障或还可在施工时降低重型设备类的规格的优点。另外,根据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多塔式再生塔,在活性炭容纳部的中心部分形成活性炭投入ロ,在活性炭排出部的中心部分形成活性炭排出ロ,在该活性炭投入口和活性炭排出ロ分别设置有回转阀,因此有如下优点不必设置与多个加热部的数量相应的回转阀,即使设置多个加热部也没有因高价的回转阀的个数增加带来成本的増加。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塔式再生塔,由于设置多个加热部,因此即使I个加热部损坏也能够由其他加热部运行。

图I是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多塔式再生塔的概要截面图。图2是图I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另ー实施例的多塔式再生塔的俯视图。图4是以往的干式脱硫脱硝装置的概要图。图5是以往的再生塔的概要图。图中100- ニ塔式再生塔,100’ -四塔式再生塔,IOOa-加热部,101- 一字型薄板,102-十字型薄板,103-活性炭容纳部,103a-活性炭投入ロ,104-回转阀,105-活性炭排出部,105a-活性炭排出ロ,106-回转阀,107-料斗,108-辊式送料器,110-加热器,120-冷却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參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图I是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多塔式再生塔的概要截面图,图2是图I的俯视图。图I及图2示出ニ塔式再生塔。如图I所示,ニ塔式再生塔100具备2个加热部100a、100a,所述2个加热部各自被筐体分离。在各加热部IOOa的上半部配置有用于加热从吸附塔吸附SOx的活性炭的加热器110,在各加热部IOOa的下半部配置有用于冷却活性炭的冷却器120。在加热器110中将活性炭加热至400°C并从活性炭解吸SOx,在冷却器120中将活性炭冷却至150°C以下之后,通过输送装置等移送构件循环至未图示的吸附塔。2个加热部IOOaUOOa的各上下部的边部通过一字型薄板101相互气密地连结。在2个加热部100a、IOOa的上部配置形成为同时包围并覆盖2个加热部100a、IOOa的上部部分的活性炭容纳部103,容纳从吸附塔移送的活性炭。活性炭容纳部103的上端形成有活性炭投入ロ 103a。在活性炭投入ロ 103a设置回转阀104来进行密封,以免排气气体向外部泄漏。另外,在2个加热部100a、100a的下部配置形成为同时包围并覆盖2个加热部IOOaUOOa的下部部分的活性炭排出部105,将通过2个加热部IOOaUOOa的活性炭以返送方式排出至吸附塔侧。活性炭排出部105形成为其中心部分随着接近下方而收敛。中心部分这样收敛的活性炭排出部105的中心部分的下端形成有活性炭排出ロ 105a。在活性炭排出ロ 105a设置回转阀106来进行密封,以免排气气体向外部泄漏。活性炭排出部105内设置有分别包围并覆盖2个加热部100a、IOOa各下部部分的料斗107。在漏斗107的下端部设置辊式送料器108,定量地排出活性炭,由此实现活性炭的均匀下降和适当的移送速度控制。图3是表示四塔式再生塔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四塔式再生塔100’中,并列配置有模块化的4个加热部100a、100a、100a、IOOa04 个加热部 100a、100a、100a、IOOa 配置成 2X2 行列。4 个加热部 100a、100a、100a、IOOa的各上下部的边部通过十字型薄板102相互气密地连结。图3所示的四塔式再生塔100’除了配置4个加热部IOOa这一点之外,与图I及图2所示的ニ塔式再生塔100的结构相同,因此对四塔式再生塔100’中与ニ塔式再生塔100相同的构成要件,省略其说明。四塔式再生塔是随着排气气体处理量增加而增加加热部的个数的再生塔。在本实施例中,仅例示了ニ塔式和四塔式再生塔,但可知也可以为六塔式、八塔式、十塔式等再生塔。以上,以特定实施例为中心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如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g范围内进行多种变形、变更或修正。因此,上述说明及附图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应理解为例示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权利要求1.一种多塔式再生塔,所述再生塔被移送有已从吸附塔吸附SOx的活性炭,加热该活性炭并使SOx脱离来再生活性炭,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加热部,各自被筐体分离; 活性炭容纳部,配置于所述多个加热部的上部,容纳从所述吸附塔移送的活性炭,井形成为同时包围并覆盖所述多个加热部的上部部分;及 活性炭排出部,配置于所述多个加热部的下部,将通过所述多个加热部的活性炭以返送方式排出至所述吸附塔侧,并形成为同时包围并覆盖所述多个加热部的下部部分。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塔式再生塔,其特征在干, 所述活性炭容纳部的上端形成活性炭投入ロ, 所述活性炭排出部的中心部分随着接近下方而收敛,在所述收敛的中心部分的下端形成活性炭排出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塔式再生塔,其特征在干, 在所述活性炭投入口和所述活性炭排出ロ分别设置回转阀。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塔式再生塔,其特征在干, 在所述活性炭排出部内设置分别包围井覆盖所述多个加热部的各下部部分的料斗, 在所述料斗的下端部设置辊式送料器。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塔式再生塔,其特征在干, 并列配置2个加热部。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塔式再生塔,其特征在干, 并列配置4个加热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塔式再生塔,其特征在干, 所述4个加热部配置成2 X 2行列。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塔式再生塔,其特征在干, 所述多个加热部的各上下部的边部通过薄板连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塔式再生塔,其不用改变再生塔自身的高度及截面积就能够增加排气气体处理量。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被移送有已从吸附塔吸附SOX的活性炭并加热该活性炭且使SOX脱离来再生活性炭的多塔式再生塔,由筐体分离多个加热部的每一个,并形成为同时包围并覆盖该多个加热部的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因此即使不加大再生塔自身的高度和加热部自身的截面积,换言之,即使不加长加热器的传热管或增加传热管根数也能够增加排气气体处理量。
文档编号B01D53/02GK202387348SQ20112049740
公开日2012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9日
发明者池上真一, 田中建夫 申请人: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