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袋除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33436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袋除尘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除尘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电袋除尘器。
背景技术
电袋除尘器是一种新型的除尘装置,其综合了电除尘器和袋除尘器的优点,具备可靠性,占地面积小,投资和维护成本低,高除尘效率等特点。目前,电袋除尘器中电除尘区和袋除尘区连接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连接,气流经过电除尘区直接进入袋除尘区,对袋除尘区前排的滤袋冲刷较大,造成滤袋磨损严重,其次,也造成袋除尘区中气流分布不均匀,前排滤袋负荷较大;另一种是采用多孔板连接,但多孔板会造成阻力增加,部分气流甚至会回流进入电除尘区,影响电除尘区的除尘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袋除尘器,其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滤袋磨损少,气流分布均匀,且能够有效避免气流回流,降低运行阻力,从而提高电袋除尘器的除尘效率。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电袋除尘器,其包括有电除尘区、袋除尘区及导流装置,所述导流装置安装于所述电除尘区和所述袋除尘区之间,所述导流装置设有与所述电除尘区和所述袋除尘区相通的多条气流通道。通过在所述电除尘区和所述袋除尘区之间设置导流装置,当气流经过所述电除尘区到所述袋除尘区时,通过所述导流装置的能够对气流起到引导作用。通过在所述电袋除尘器的电除尘区和袋除尘区之间设置导流装置,增大所述电除尘区和所述袋除尘区之间连通面积,使所述电除尘区和所述袋除尘区之间的运行阻力减小,防止了气流回流进电除尘区,影响电袋除尘器工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袋除尘区内设置有多排滤袋;所述导流装置包括有壳体及多块导流板,多块所述导流板自上而下固定于所述壳体内并形成多条所述气流通道,在相邻两块导流板中,位于上部的所述导流板的尾端和所述位于下部的所述导流板的首端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且位于底部的所述导流板的尾端与位于最前排的所述滤袋的底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烟气经过电除尘区除尘后,上部的气流向袋除尘区方向运动时,会遇到所述导流板,由于上一块所述导流板的尾端和下一块所述导流板的首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则大部分的气流流向将会被改变,转而流向所述袋除尘区的中下部,使气流均匀分布,避免了烟气过大而对前排滤袋造成冲刷,减少前排滤袋的负荷,并避免气流回流进入电除尘区,影响电除尘区的除尘效率。所述电除尘区下部的气流直接通过所述导流装置最下方的气流通道流向袋除尘区,再与所述电除尘区上部通过所述导流装置上部的气流通道的气流一同流向所述袋除尘区的出口,这样底部进风的方式还有利于提高所述袋除尘区的除尘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板的形状为弧形。弧形的所述导流板使气流分布更均匀。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块所述导流板自上而下其弧度及弧长逐渐增大。相邻两块所述导流板之间,位于最上面的所述导流板与壳体上壁面之间的气流通道流通面积逐渐增大,气流流经所述气流通道时速度会减小,从而减轻气流对前排滤袋的冲刷。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装置包括有3块导流板,自上而下分别为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及第三导流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弧度为20°,且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弧长为所述滤袋长度的O. 45倍,所述第二导流板的弧度为40°,且所述第二导流板的弧长为所述滤袋长度的O. 50倍,所述第三导流板的弧度为70°,且所述第三导流板的弧长为所述滤 袋长度的O. 65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块所述导流板与所述壳体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上下端分别与所述电袋除尘器的上下内壁连接,所述壳体的左右侧面分别与所述电袋除尘器的左右内壁连接。本发明电袋除尘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电袋除尘器通过在电除尘区与袋除尘区之间设置导流装置,能够减少气流对袋除尘区前排的滤袋的冲刷,使袋除尘区域中的气流分布均匀,减少前排滤袋的负荷。另一方面,减小电除尘区与袋除尘区之间的阻力,避免气流回流电除尘区,而影响电除尘区的除尘效率。


图I为本发明电袋除尘器导流装置的安装位置示意 图2为本发明中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 图3为本发明中导流装置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I所示,本发明电袋除尘器,其包括有电除尘区11、袋除尘区12和导流装置13,所述导流装置13安装于所述电除尘区11和所述袋除尘区12之间,且所述导流装置13设有与所述电除尘区11和所述袋除尘区12相通的多条气流通道20。烟气经过所述电除尘区11除尘之后,再通过所述导流装置13的多条所述气流通道20,进入到所述袋除尘区12进行除尘。其中,所述袋除尘区12内设置有多排滤袋,多排所述滤袋的设置方式已属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在此不再赘述。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导流装置13包括有壳体14及η块导流板,所述壳体14的上下端分别与所述电袋除尘器的上下内壁面连接,而所述壳体14的左右壁面则与所述电袋除尘器的左右壁面连接;η块所述导流板自上而下固定于所述壳体14内,所述导流板与所述壳体14、相邻两个所述导流板形成了 η+1条气流通道20。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板与所述壳体14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本发明中,所述导流板靠近所述电除尘区11的一端为首端,而靠近所述袋除尘区12的一端为尾端。多块所述导流板的首端均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同样,多块所述导流板的尾端亦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在相邻两块导流板中,位于上部的所述导流板的尾端和所述位于下部的所述导流板的首端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且位于底部的所述导流板的尾端与所述袋除尘区12内位于最前排的所述滤袋的底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烟气经过电除尘区11除尘后,上部的气流向袋除尘区12方向运动时,会遇到所述导流板,由于上一块所述导流板的尾端和下一块所述导流板的首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则大部分的气流流向将会被改变(如图2中箭头所示即为气流的流向),转而流向所述袋除尘区12的中下部,使气流均匀分布,避免了烟气过大而对前排滤袋造成冲刷,减少前排滤袋的负荷,并避免气流回流进入电除尘区,影响电除尘区的除尘效率。所述电除尘区11下部的气流直接通过所述导流装置最下方的气流通道流向袋除尘区12,再与所述电除尘区11上部通过所述导流装置上部的气流通道的气流一同流向所述袋除尘区12的出口,这样采用底部进风的方式还有利于提高所述袋除尘区12的除尘效果O
所述导流板的形状为弧形,弧形的所述导流板使气流分布更均匀,且多块所述导流板自上而下其弧度及弧长逐渐增大。相邻两块所述导流板之间,位于最上面的所述导流板与壳体14上壁面之间的气流通道流通面积逐渐增大,气流流经所述气流通道时速度会减小,从而减轻气流对前排滤袋的冲刷。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导流装置13包括有3块导流板,自上而下分别为第一导流板15、第二导流板16及第三导流板1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板15的弧度为20°,且所述第一导流板15的弧长为所述滤袋长度的O. 45倍,所述第二导流板16的弧度为40°,且所述第二导流板16的弧长为所述滤袋长度的O. 50倍,所述第三导流板17的弧度为70°,且所述第三导流板17的弧长为所述滤袋长度的O. 65倍。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袋除尘器,其包括有电除尘区和袋除尘区,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有导流装置,所述导流装置安装于所述电除尘区和所述袋除尘区之间,所述导流装置设有与所述电除尘区和所述袋除尘区相通的多条气流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袋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袋除尘区内设置有多排滤袋;所述导流装置包括有壳体及多块导流板,多块所述导流板自上而下固定于所述壳体内并形成多条所述气流通道,在相邻两块导流板中,位于上部的所述导流板的尾端和所述位于下部的所述导流板的首端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且位于底部的所述导流板的尾端与位于最前排的所述滤袋的底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袋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的形状为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袋除尘器,其特征在于,多块所述导流板自上而下其弧度及弧长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袋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包括有3块导流板,自上而下分别为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及第三导流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袋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弧度为20°,且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弧长为所述滤袋长度的O. 45倍,所述第二导流板的弧度为40°,且所述第二导流板的弧长为所述滤袋长度的O. 50倍,所述第三导流板的弧度为70°,且所述第三导流板的弧长为所述滤袋长度的O. 65倍。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袋除尘器,其特征在于,多块所述导流板与所述壳体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袋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上下端分别与所述电袋除尘器的上下内壁连接,所述壳体的左右侧面分别与所述电袋除尘器的左右内壁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袋除尘器,包括有电除尘区、袋除尘区及导流装置,所述导流装置包括有壳体及多块导流板,多块所述导流板自上而下固定于所述壳体内并形成多条所述气流通道,在相邻两块导流板中,位于上部的所述导流板的尾端和所述位于下部的所述导流板的首端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位于底部的所述导流板的尾端与位于最前排的所述滤袋的底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本发明通过在电除尘区与袋除尘区之间设置导流装置,能够减少气流对袋除尘区前排的滤袋的冲刷,使袋除尘区域中的气流分布均匀,减少前排滤袋的负荷。另外,减小电除尘区与袋除尘区之间的阻力,避免气流回流电除尘区,而影响电除尘区的除尘效率。
文档编号B01D50/00GK102872673SQ20121041998
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9日
发明者孙超凡, 楼波, 龙新峰, 邬思科, 于兴鲁, 钱炜 申请人: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华南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