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絮凝沉淀分离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92677阅读:6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污水絮凝沉淀分离槽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分离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污水絮凝沉淀分离槽。
背景技术
工业污水通过添加絮凝剂将污水内悬浮物及其它杂质絮凝沉淀后,污泥沉淀层较厚,还有部分絮凝物于沉淀槽下部处于悬浮状态,现有的污泥沉淀槽上清液排放口位置过低,上清液分离排放时,大量化学污泥随着清液一同排放,导致排放不畅,并且给上清液进一步处理带来难度。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水絮凝沉淀分离槽,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解决现有的污泥沉淀槽上清液排放口位置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来实现的一种污水絮凝沉淀分离槽,包括沉淀分离槽筒体、上排污管、下排污管和总排污管;在沉淀分离槽筒体的底部有出污泥管,在出污泥管上固定安装有排泥阀;在沉淀分离槽筒体的下部自上而下分别固定安装有上排污口和下排污口,在上排污口和下排污口上分别固定有上排污管和下排污管,在上排污管和下排污管上分别固定安装有阀门,上排污管和下排污管的出液端分别与总排污管固定安装在一起。以上上排污口和下排污口之间的距离在25厘米至40厘米之间。以上上排污口和下排污口之间的距离为30厘米。以上总排污管上固定安装有离心泵。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设置上排污口和下排污口,上下排污口的位差范围足够容纳絮凝沉淀物,使上清液与絮凝沉淀物充分分层,从而实现上清液的达标排放,提闻了排放的质量和效率。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图。图中的编码分别为I为沉淀分离槽筒体,2为上排污管,3为下排污管,4为总排污管,5为出污泥管,6为排泥阀,7为阀门,8为离心泵。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I所示,一种污水絮凝沉淀分离槽,包括沉淀分离槽筒体I、上排污管2、下排污管3和总排污管4 ;在沉淀分离槽筒体I的底部有出污泥管5,在出污泥管5上固定安装有排泥阀6 ;在沉淀分离槽筒体I的下部自上而下分别固定安装有上排污口和下排污口,在上排污口和下排污口上分别固定有上排污管2和下排污管3,在上排污管2和下排污管3上分别固定安装有阀门7,上排污管2和下排污管3的出液端分别与总排污管4固定安装在一起。如图I所示,上排污口和下排污口之间的距离在25厘米至40厘米之间,根据需要,上排污口和下排污口之间的距离最好为30厘米。这样,上排污口和下排污口的位差范围足够容纳絮凝沉淀物,使上清液与絮 凝沉淀物充分分层,从而实现上清液的达标排放,根据实际需要,在总排污管4上固定安装有离心泵8。
权利要求1.一种污水絮凝沉淀分离槽,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分离槽筒体(I)、上排污管(2)、下排污管(3)和总排污管(4);在沉淀分离槽筒体(I)的底部有出污泥管(5),在出污泥管(5)上固定安装有排泥阀¢);在沉淀分离槽筒体(I)的下部自上而下分别固定安装有上排污口和下排污口,在上排污口和下排污口上分别固定有上排污管(2)和下排污管(3),在上排污管(2)和下排污管(3)上分别固定安装有阀门(7),上排污管(2)和下排污管(3)的出液端分别与总排污管(4)固定安装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污水絮凝沉淀分离槽,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排污口和下排污口之间的距离在25厘米至40厘米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絮凝沉淀分离槽,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排污口和下排污口之间的距离为30厘米。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污水絮凝沉淀分离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总排污管(4)上固定安装有离心泵(8)。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分离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污水絮凝沉淀分离槽,其包括沉淀分离槽筒体、上排污管、下排污管和总排污管;在沉淀分离槽筒体的底部有出污泥管,在出污泥管上固定安装有排泥阀;在沉淀分离槽筒体的下部自上而下分别固定安装有上排污口和下排污口,在上排污口和下排污口上分别固定有上排污管和下排污管,在上排污管和下排污管上分别固定安装有阀门,上排污管和下排污管的出液端分别与总排污管固定安装在一起。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设置上排污口和下排污口,上下排污口的位差范围足够容纳絮凝沉淀物,使上清液与絮凝沉淀物充分分层,从而实现上清液的达标排放,提高了排放的质量和效率。
文档编号B01D21/02GK202506183SQ201220144060
公开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6日
发明者朱豪 申请人:江苏塞尚低碳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