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于清除结晶沉淀物的箱式混合沉清萃取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95072阅读:3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易于清除结晶沉淀物的箱式混合沉清萃取槽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易于清除结晶沉淀物的箱式混合澄清萃取槽,属于溶剂萃取技术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用工业生产溶液进行萃取,随着生产的进行萃取槽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结晶和沉淀物。如果不能及时清理,必将阻塞各液体管道造成停产,目前箱式混合澄清萃取槽是使用最广的萃取设备,如图I和图2所示的两种混合搅拌室的进液方式是主要的方式,其中,箭头a表示有机相的流向,箭头b表示水相的流向。但实际生产中,图I所示的方式虽然进液较为规范,混合搅拌充分,但由于有夹层,当产生结晶或沉淀物阻塞进液通道时,不易判断阻塞位置,更不易清理,即使将夹层尺寸放大,终久会产生结晶或沉淀物积累造成阻塞,如果不另外开口清理,则必须停产,切开夹层才能清理,同时不便于观察。图2所示的方式虽·然不存在图I所示的方式的缺点,但由于有机相和水相不是同向流动,有机相质轻密度小,水相密度大,混合搅拌时其均匀性大大低于图I的方式,影响萃取效果。以用含铟工业酸浸液进行P2tl4萃取铟生产为例,浸出液含锌40 50g/L,铟O. I 2g/L,硫酸60 130g/L,铁2 5g/L,氧化镁2 10g/L,钙(λ 5 lg/L。生产运行40天(2. 5m3/h),萃取槽内及各水相流体管道产生硫酸钙、硫酸镁和硫酸锌结晶,造成严重阻塞,同时此类清理疏通须停产进行。又以用含氯工业中性浸出液进行N235萃取氟氯生产,溶液含锌120 150g/L,氧化镁10g/L,钙O. 5g/L,运行60天,各水相液体管道产生ZnSO4. 7H20结晶,硫酸镁、硫酸钙结晶,将混合室夹层通道阻塞死,无法清理和疏导,停产2天切开夹层进行清理,工作强度大,工作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既便于观察和清理结晶沉淀物、又搅拌混合充分的箱式混合澄清萃取槽。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易于清除结晶沉淀物的箱式混合澄清萃取槽,它至少包括一个搅拌混合室和一个澄清室,搅拌混合室底部设置有人字形管道,人字形管道上有水相接口和有机相接口,澄清室中设置有水相溢流管和有机相溢流管,水相溢流管的进口位于澄清室的底部,有机相溢流管的进口位于澄清室的顶部,水相溢流管和有机相溢流管分别通过透明软管与水相接口和有机相接口相连。所述的搅拌混合室中设置有搅拌浆。所述的透明软管为带钢丝衬里的透明塑料软管。所述的水相溢流管由两只管径相同、材质相同的管道并排焊接,两支管道上端高度一致并用两块小板与并焊管一起焊接为无盖矩形盒,其中一只管道离澄清室底部内底面30 50mm,另一只管道穿过澄清室底部外100 150mm。两管道上端高度一致并用两块小板与并焊管一起焊接为无盖矩形盒。矩形盒大小为长X宽X高=两焊管直径之和X —只焊管径X 100 150mm,上端距澄清室上缘130 180mm,将焊管封在框内,保证水相从下部进入从上部流出,通过人字管到另一级混合室。由于并焊管是垂直的,清理结晶和疏导阻塞极其容易,也便于观察液体流动情况。所述的透明软管两端均采用捆扎方式连接。所述的水相溢流管的进口距离澄清室的底部为30 50mm。所述的人字形管道的水相接口和有机相接口之间夹角为10° 60°,人字管的夹角不宜过大,否则在清理结晶沉淀物时不够直接顺畅。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便于观察和清理结晶沉淀物,采用人字管和水相溢流管,使捆扎连接方便,混合搅拌的流速和提升扬程得到了保证,并且可以不停产进行清洗,从透明软管观察阻塞情况,用一容器接在人字管或水相溢流管下面,改开捆扎迅速疏导排除结晶沉淀物后捆扎牢固,每疏通一处需要5 10分钟,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 作效率,同时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特点。

图I为第一种现有混合搅拌室的进液方式示意图;图2为第二种现有混合搅拌室的进液方式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中,I-搅拌混合室,2-澄清室,3-人字形管道,4-水相接口,5-有机相接口,6-水相溢流管,7-有机相溢流管,8-透明软管,9-搅拌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I如图3,一种易于清除结晶沉淀物的箱式混合澄清萃取槽,它包括一个搅拌混合室I和一个沉清室2,搅拌混合室I底部设置有人字形管道3,人字形管道3上有水相接口 4和有机相接口 5,澄清室2中设置有水相溢流管6和有机相溢流管7,水相溢流管6的进口位于澄清室2的底部,有机相溢流管7的进口位于澄清室2的顶部,水相溢流管6和有机相溢流管7分别通过透明软管8与水相接口 4和有机相接口 5相连。所述的搅拌混合室I中设置有搅拌浆9。所述的透明软管为带钢丝衬里的透明塑料软管。所述的水相溢流管6由两只管径相同、材质相同的管道并排焊接,两支管道上端高度一致并用两块小板与并焊管一起焊接为无盖矩形盒。所述的透明软管8两端均采用捆扎方式连接。所述的水相溢流管6的进口距离澄清室2的底部为40mm。所述的人字形管道3的水相接口 4和有机相接口 5之间夹角为10°。[0029]其中,短箭头代表有机相的流向,长箭头代表水相的流向,有机相与水相通过人字形管道3从底部同向进入混合室I,在搅拌提升力的作用下不断同向运动混合,达到充分混合,采用人字形管道3的另一个作用是在与澄清室2的溢流管道连接时,尽量减少转弯折皱造成液体流动的阻力。同时在连接时有较大的操作空间。实施例2如图4,一种易于清除结晶沉淀物的箱式混合澄清萃取槽,它包括两个搅拌混合室I和两个澄清室2,搅拌混合室I底部设置有人字形管道3,人字形管道3上有水相接口 4和有机相接口 5,澄清室2中设置有水相溢流管6和有机相溢流管7,水相溢流管6的进口位于澄清室2的底部,有机相溢流管7的进口位于澄清室2的顶部,水相溢流管6和有机相溢流管7分别通过透明软管8与前一个搅拌混合室I的水相接口 4和后一个搅拌混合室I的有机相接口 5相连。 所述的搅拌混合室I中设置有搅拌浆9。所述的透明软管为带钢丝衬里的透明塑料软管。所述的水相溢流管6由两只管径相同、材质相同的管道并排焊接,两支管道上端高度一致并用两块小板与并焊管一起焊接为无盖矩形盒。所述的透明软管8两端均采用捆扎方式连接。所述的水相溢流管6的进口距离澄清室2的底部为30mm。所述的人字形管道3的水相接口 4和有机相接口 5之间夹角为60°。实施例3如图5,一种易于清除结晶沉淀物的箱式混合澄清萃取槽,它包括三个搅拌混合室I和三个澄清室2,搅拌混合室I底部设置有人字形管道3,人字形管道3上有水相接口 4和有机相接口 5,澄清室2中设置有水相溢流管6和有机相溢流管7,水相溢流管6的进口位于澄清室2的底部,有机相溢流管7的进口位于澄清室2的顶部,水相溢流管6和有机相溢流管7分别通过透明软管8与前一个搅拌混合室I的水相接口 4和后一个搅拌混合室I的有机相接口 5相连。所述的搅拌混合室I中设置有搅拌浆9。所述的透明软管为带钢丝衬里的透明塑料软管。所述的水相溢流管6由两只管径相同、材质相同的管道并排焊接,两支管道上端高度一致并用两块小板与并焊管一起焊接为无盖矩形盒。所述的透明软管8两端均采用捆扎方式连接。所述的水相溢流管6的进口距离澄清室2的底部为50mm。所述的人字形管道3的水相接口 4和有机相接口 5之间夹角为20°。
权利要求1.一种易于清除结晶沉淀物的箱式混合澄清萃取槽,其特征在于它至少包括一个搅拌混合室(I)和一个澄清室(2),搅拌混合室(I)底部设置有人字形管道(3),人字形管道(3)上有水相接口⑷和有机相接口(5),澄清室⑵中设置有水相溢流管(6)和有机相溢流管(7),水相溢流管(6)的进口位于澄清室(2)的底部,有机相溢流管(7)的进口位于澄清室(2)的顶部,水相溢流管(6)和有机相溢流管(7)分别通过透明软管(8)与水相接口(4)和有机相接口(5)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易于清除结晶沉淀物的箱式混合澄清萃取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搅拌混合室(I)中设置有搅拌浆(9)。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易于清除结晶沉淀物的箱式混合澄清萃取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明软管为带钢丝衬里的透明塑料软管。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易于清除结晶沉淀物的箱式混合澄清萃取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相溢流管出)由两只管径相同、材质相同的管道并排焊接,两支管道上端高度一致并用两块小板与并焊管一起焊接为无盖矩形盒。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易于清除结晶沉淀物的箱式混合澄清萃取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明软管(8)两端均采用捆扎方式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易于清除结晶沉淀物的箱式混合澄清萃取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相溢流管出)的进口距离澄清室(2)的底部为30 50mm。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易于清除结晶沉淀物的箱式混合澄清萃取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字形管道⑶的水相接口⑷和有机相接口(5)之间夹角为10° 6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易于清除结晶沉淀物的箱式混合沉清萃取槽,它至少包括一个搅拌混合室(1)和一个沉清室(2),搅拌混合室(1)底部设置有人字形管道(3),沉清室(2)中设置有水相溢流管(6)和有机相溢流管(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便于观察和清理结晶沉淀物,采用人字管和透明软管使捆扎连接方便,混合搅拌的流速和提升扬程得到了保证,并且可以不停产进行清洗,从透明软管观察阻塞情况,用一容器接在人字管或透明软管下面,改开捆扎迅速疏导排除结晶沉淀物后捆扎牢固,每疏通一处需要5~10分钟,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特点。
文档编号B01D11/04GK202682834SQ20122022914
公开日2013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1日
发明者杨林, 李世平, 韦国龙, 余坦, 王志斌 申请人:贵州顶效开发区宏达金属综合回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