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曲颈瓶式除湿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936180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曲颈瓶式除湿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曲颈瓶式除湿器,特别是涉及一种针对家庭橱柜、壁挂、车载、商店柜橱等需要防潮的物品附近的专用除湿器。包括有呈曲面锥形的外框,外框的上、下端开口,外框上分布有开口,在外框的下端开口上连接有积水板,在积水板上设置有嵌套于外框的内侧的内衬过滤网;在外框的下端开口的下方连接有贮水腔,积水板上设置有漏水口,在外框的上端开口上设置有可以旋出的瓶塞,瓶塞上设置有挂环。该除湿器可以扩大吸湿剂与外界空气的接触面积,方便拆卸重复利用的瓶体,实现平放和悬挂两种方式,内置的积水板面可防止在瓶体倾倒后,贮水器里的水逆向大量溢出。
【专利说明】一种曲颈瓶式除湿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曲颈瓶式除湿器,特别是涉及一种针对家庭橱柜、壁挂、车载、商店柜橱等需要防潮的物品附近的专用除湿器。
【背景技术】
[0002]在潮湿地区,许多家庭、宾馆、商店等橱柜的物品都受到潮湿影响,引起发霉、变质,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在市场上已出现了一些专用除湿器,其中使用较多的是电子除湿器。虽然电子除湿器除湿效果较好,但耗电量较大,用途局限、价格较高;某些一次性除湿器使用方便,用途较广泛、价格低廉,但使用完成就浪费掉,不利于环保和节约材料,从长远发展来看不经济和环保。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具有防潮、防霉、去除异味、可重复使用、生态环保、价格低、用途广泛,可适用于家庭、宾馆、商店、汽车等橱柜的新型生态环保除湿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针对现有除湿器的缺陷进行改变外形和内部构造从而实现经济环保的理念,由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4]一种曲颈瓶式除湿器,包括有呈曲面锥形的外框,外框上开设有上、下端开口,外框上分布有开口,在外框的下端开口上连接有积水板,在积水板上设置有嵌套于外框的内侧的内衬过滤网;在外框的下端开口的下方连接有贮水腔,积水板上设置有漏水口。
[0005]该除湿器的实现原理:外框的内部嵌套有内衬过滤网,在外框与内衬过滤网之间空隙之间放入除湿球,除湿球就可以通过外框上的开口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吸收到一定量之后,除湿球就会向下缓慢滴水,水会透过内衬过滤网流到下方的积水板上,由于积水板上设置有漏水口,水会通过漏水口流至下方的贮水腔。由于贮水腔上只是开设的漏水口,那么如果除湿器翻倒后,贮水腔中的水不容易流出。特别地,由于除湿球是夹在外框与内衬过滤网之间空隙之间,就增大了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除湿的效果更好。
[0006]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外框上的开口的形状是五角星形、六角星形、矩形或者三角形。这样的形状使除湿球更好地与外界的空气接触,而又不会落到除湿器的外部。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外框的内部贴有吸湿纸。吸湿纸可以提高除湿器的吸湿的效果。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积水板的上表面呈从外侧到中心倾斜,漏水口设置在积水板的中部。这样可以使得积水板面上的水集中向圆心部位的漏水孔漏入贮水腔,从而达到存水的目的,而且这样的设置可以更好的防止除湿器翻倒之后的漏水。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外框的上端开口上设置有可以旋出的瓶塞,瓶塞上设置有挂环。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贮水腔通过螺纹与外框活动连接。可以通过打开贮水腔使积水倒出。[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积水板通过螺纹与外框的下端开口活动连接。在需要取出、更换除湿球的时候,可以旋开积水板,使除湿球可以取出。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除湿器采用的材料是高密度聚乙烯(HDPE,HighDensity Polyethylene)。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外框与内衬过滤网之间空隙之间放置有除湿球,除湿球的尺寸是不能通过外框上的开口。由于外框上的开口可以为不同的形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实施该方案时,通过常规的尺寸调整使除湿球的尺寸大于开口的大小,不论开口是何种形状,只要保证除湿球不能从开口上穿过即可。这样的技术改进是为了防止除湿球受到重力或者其它的作用力卡接于开口上时,容易损坏吸湿纸,当除湿球尺寸略大时,开口就能对除湿球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防止完全是由吸湿纸来受力。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除湿球的直径范围是2?4 mm,外框与内衬过滤网之间的间距范围是5?7mm。
[0015]有益效果
[00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除湿器可以扩大吸湿剂与外界空气的接触面积,方便拆卸重复利用的瓶体,实现平放和悬挂两种方式,内置的积水板面可防止在瓶体倾倒后,贮水器里的水逆向大量溢出;在包装上免去了利用锡纸封存除湿器内的除湿剂,减少了对稀有金属材料的用量,从而有效的应对经济、环保、省材、重复使用和防止放置倾倒问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除湿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外框和贴于其内部的吸湿纸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0019]图3是外框上的六角星形的开口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内衬过滤网与积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积水板结构的俯视图;
[0022]图6是贮水腔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是瓶塞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8是除湿球的结构示意图;
[0025]其中,1、外框;2、积水板;3、内衬过滤网;4、贮水腔;5、瓶塞;6、挂环;7、开口 ;8、吸湿纸;9、漏水口 ;10、上端开口 ;11、下端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如图1?7所示,一种曲颈瓶式除湿器,包括有呈曲面锥形的外框1,外框开设有上、下端开口 10、11,上端开口 10通过螺纹与瓶塞5连接,在瓶塞5的上部设置有挂环;在下端开口 11的内侧设置有内螺纹,通过外螺纹与积水板2活动连接,积水板2恰好封住下端开口 11 ;在积水板2上设置有内衬过滤网3,内衬过滤网3嵌套于外框I的内部,与外框I之间保持有约5?7mm的距离,内衬过滤网3是曲面条形密集型格栅网,条形网宽度1mm,格栅网之间间隔为2mm ;外框上分布有开口 7,开口的形状3所示,是呈六角星形;在外框I的下端开口 11的外侧设置有外螺纹,另外,还包括有一个贮水腔4,贮水腔4的顶部开设有内螺纹,再通过螺纹活动连接于下端开口 11上;积水板2的上表面从外侧到中心呈倾斜,中部开设有多个漏水口 9,漏水口 9与贮水腔4实现连通。
[0027]如图2所示,外框I内衬的吸湿纸8紧贴在外框I的内侧,其固定方法是将在外框I的内侧框壁刷上一层液体胶进行粘合,再把吸湿纸8放入在框壁上压紧,使得吸湿纸8牢牢黏贴在外框的内侧,从而固定牢固。
[0028]除吸湿球外,整体的吸湿器的材料最好是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价格低,原料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其化学性质是:聚乙烯抗多种有机溶剂,抗多种酸碱腐蚀,但是不抗氧化性酸;且聚乙烯在中国应用相当广泛,技术成熟,价格低。
[0029]下面结合具体的使用方法对该除湿器作进一步的说明。
[0030]采用的除湿球如图8所示,整体呈球形,外表面呈粗糙的不规则形状,球直径约在2?4 mm,旋下瓶塞5,把除湿球填充于外框I与内衬过滤网3之间的空隙,由于空隙较为紧密,基本可以实现除湿球的单层排布,倒入时球体的可能会与吸湿纸和内衬过滤网有摩擦或卡在其中,可拿起瓶体直接放于平处震抖下,便于吸湿球下落,然后旋上瓶塞5,悬挂或者置于需要除湿的位置,除湿球可以通过外框I上的开口 7吸收空气中的湿气,湿气透过开口 6和吸湿纸8,吸收到吸湿球上,当吸湿球吸收水分到一定量之后,会发生滴水的情况,这时,水分会滴落到内衬过滤网3,通过条形的栅格落入下方的积水板2上,由于积水板2是呈现外高内低的结构,水会积在中部再由漏水口 9进入贮水腔4中。
[0031 ] 当需要更换吸湿球时,先把贮水腔4拧下,将积水倒出,然后再转动积水板2,使积水板2与下端开口 11分离,慢慢取出积水板2和内衬过滤网3,把吸湿剂洒出倒掉,用清水洗涤各部件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曲颈瓶式除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呈曲面锥形的外框(I ),外框(I)上开设有上、下端开口(10、11),外框(I)上分布有开口(7),在外框(I)的下端开口(11)上连接有积水板(2),在积水板(2)上设置有嵌套于外框(I)的内侧的内衬过滤网(3);在外框(I)的下端开口( 11)的下方连接有贮水腔(4 ),积水板(2 )上设置有漏水口( 9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颈瓶式除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框(I)上的开口(7)的形状是五角星形、六角星形、矩形或者三角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颈瓶式除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框(I)的内部贴有吸湿纸(8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颈瓶式除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积水板(2)的上表面呈从外侧到中心倾斜,漏水口( 9 )设置在积水板(2 )的中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颈瓶式除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框(I)的上端开口(10)上设置有可以旋出的瓶塞(5),瓶塞(5)上设置有挂环(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颈瓶式除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贮水腔(4)通过螺纹与外框(I)活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颈瓶式除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积水板(2)通过螺纹与外框(I)的下端开口(11)活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曲颈瓶式除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除湿器采用的材料是高密度聚乙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颈瓶式除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框(I)与内衬过滤网(3)之间空隙放置有除湿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曲颈瓶式除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除湿球的直径范围是2?4 mm,夕卜框(I)与内衬过滤网(3)之间的间距范围是5?7mm。
【文档编号】B01D53/26GK203663670SQ201320802824
【公开日】2014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9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9日
【发明者】王培清, 卢鲁, 黄毅, 徐江, 何强, 陈东东 申请人:西藏大学农牧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