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脱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38098发布日期:2019-07-24 08:50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稻谷脱壳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叶轮式稻谷脱壳装置。



背景技术:

叶轮式稻谷脱壳装置的叶轮部的周围被外壳覆盖,在外壳的与叶轮部的外周部对应的部位设置有由例如氨基甲酸乙酯等软质材料构成的衬圈(脱壳部)。稻谷由设置于叶轮部的径向内方侧的稻谷供给部供给,通过叶轮部旋转,从而通过离心力将稻谷朝向径向外方引导并使其与脱壳部碰撞,通过该撞击进行脱壳处理。并且,已有如下叶轮式稻谷脱壳装置:在设置于稻谷供给部的圆筒状的稻谷引导体,形成许多能够供稻谷一粒一粒通过的通过孔,从而将稻谷以在旋转轴心方上均匀分布的状态向叶轮部供给,进行脱壳处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上述现有结构是使稻谷以在叶轮部的旋转轴心方向上均匀分布且不偏向的状态与脱壳部碰撞,从而能够进行良好的脱壳处理的结构。但是,在上述现有结构中,有可能存在当稻谷被以相互重叠的状态运入稻谷供给部时,稻谷不能顺利地通过通过孔,稻谷大量地滞留,不能有效率地进行稻谷脱壳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2001-205113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期望一种装置,能够使稻谷以在叶轮部的旋转轴心方向上尽可能均匀分布的状态与脱壳部碰撞,并且有效率地进行作业。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稻谷脱壳装置的特征构成在于,具备:

稻谷供给部,将从外部运入的稻谷向径向外方排出;

叶轮部,沿着所述稻谷供给部的外周设置以接收从所述稻谷供给部排出的稻谷,并且绕着位于所述稻谷供给部的中心的旋转轴心旋转,将从所述稻谷供给部排出的稻谷向径向外方引导;以及

脱壳部,接收由所述叶轮部引导的稻谷,通过碰撞进行脱壳,

所述稻谷供给部具有与所述叶轮部的所述旋转轴心方向的宽度对应的宽度,

在所述稻谷供给部的外周部设置有引导面,将从所述旋转轴心方向的一方侧运入的稻谷向另一方侧引导,所述引导面从所述一方侧延伸至所述另一方侧,

所述叶轮部具备:多个叶片体,从径向内方侧朝向径向外方侧呈放射状延伸;以及分散引导部,使从所述稻谷供给部排出的稻谷沿着所述旋转轴心方向分散,并向彼此相邻的所述叶片体之间的空间引导,

所述分散引导部具备在所述旋转轴心方向上并列的多个稻谷通过部,

所述稻谷通过部沿着所述旋转轴心方向具有容许一粒或者多粒稻谷向径向外方通过的横向宽度,并且以遍布周向整个区域的状态设置。

通过本发明,稻谷相对于稻谷供给部从旋转轴心方向的一方侧运入,该运入的稻谷通过从旋转轴心方向的一方侧延伸至另一方侧设置的引导面向旋转轴心方向的另一方侧引导。并且,将运入的稻谷向径向外方排出。即,在稻谷供给部,即使在稻谷从旋转轴心方向的一方侧一举运入的情况下,稻谷从一方侧延伸至另一方侧呈均匀分布的状态,从而以分布不均较小的状态朝向叶轮部排出。

在叶轮部设置有分散引导部,使从稻谷供给部排出的稻谷沿着所述旋转轴心方向分散。该分散引导部具备在旋转轴心方向上并列的多个稻谷通过部。由于稻谷通过部是沿着旋转轴心方向具有仅能供一粒或者多粒稻谷向径向外方通过的横向宽度的结构,因此不能从一个稻谷通过部通过而溢出的稻谷依次朝向在旋转轴心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稻谷通过部移动,由此能够可靠地使其沿着旋转轴心方向分散。

并且,由于稻谷通过部以遍布周向整个区域的状态设置,因此即使有时稻谷由稻谷供给部以互相重叠的状态供给,从稻谷供给部供给的稻谷也能够伴随叶轮部的旋转而无滞留地顺利地被引导通过稻谷通过部。其结果是,能够使从稻谷供给部供给的稻谷以沿着旋转轴心方向分散的状态无滞留地顺利地引导通过。

因此,能够使稻谷以在叶轮部的旋转轴心方向上尽可能均匀分布的状态与脱壳部碰撞,并且有效率地进行作业。

本发明优选:所述分散引导部具备整流引导路径,所述整流引导路径是指,在将稻谷划分到各稻谷通过部的状态下将稻谷以整流状态朝向径向外方侧引导的路径。

通过本结构,对于被划分到各稻谷通过部的稻谷,由于由各个稻谷引导部引导的稻谷彼此不互相混杂,通过整流引导路径以整流状态朝向径向外方侧引导,因此能够以分散于旋转轴心方向的状态直接转移至径向外方的叶片体。

本发明优选:所述分散引导部以其径向外侧端部靠近所述叶片体的径向内侧端部的状态设置。

通过本结构,由于呈分散引导部与叶片体接近的状态,因此能够将由分散引导部以沿着旋转轴心方向分散的状态引导的稻谷直接转移至叶片体,能够避免转移时稻谷彼此呈互相重叠的状态。

本发明优选:在所述稻谷供给部的径向外侧端部与所述分散引导部的径向内侧端部之间形成有稻谷导入用的间隙。

通过本结构,稻谷供给部将从外部运入的稻谷向径向外方排出,分散引导部以接收从该稻谷供给部排出的稻谷并使其分散的方式进行引导。此时,稻谷供给部为位置固定状态,分散引导部一边旋转一边接收稻谷。通过形成有稻谷导入用的间隙,能够从位置固定状态的稻谷供给部朝向旋转的分散引导部无滞留地顺利地进行稻谷的转移。

本发明优选:所述分散引导部具备:多个分区形成体,为了形成所述稻谷通过部,以隔开设定间隔并与所述旋转轴心正交的姿势设置;以及多个滑动引导体,呈放射状,位于所述各分区形成体之间,所述分区形成体与所述滑动引导体一体连结,在所述稻谷供给部的径向外侧端部与所述滑动引导体的径向内侧端部之间形成有所述稻谷导入用的间隙,所述稻谷供给部的径向外侧端部靠近所述分区形成体的径向内侧端部。

通过本结构,在由与旋转轴心正交的姿势的多个分区形成体所划分出的区域,形成有在旋转轴心方向上并列的多个稻谷通过部。并且,由于稻谷供给部的径向外侧端部与所述分区形成体的径向内侧端部接近,因此一旦遍布多个稻谷通过部并分散于旋转轴心方向后,不会从稻谷供给部与分区形成体之间移动至其他稻谷通过部,直接由该稻谷通过部保持。

由于在稻谷供给部与滑动引导体之间形成有稻谷导入用的间隙,因此分散于旋转轴心方向并被引导至各稻谷通过部的稻谷能够在该稻谷通过部的内部通过稻谷导入用的间隙并在周向自由地移动。其结果是,稻谷分散于周向,并由多个滑动引导体依次朝向径向外方引导。

由此,通过一边使稻谷维持分散于旋转轴心方向的状态一边由多个滑动引导体依次引导,从而能够不在稻谷通过部内滞留地朝向叶片体引导,能够有效率地进行稻谷脱壳作业。

本发明优选:所述稻谷供给部具备圆筒状的稻谷引导体,并且在所述稻谷引导体的所述旋转轴心方向一端侧形成有稻谷入口,并形成有在所述稻谷引导体的周向的一部分区域开口的稻谷排出部。

通过本结构,在稻谷供给部,稻谷从形成于具有筒状空间的圆筒状的稻谷引导体的旋转轴心方向一端侧的稻谷入口运入。此时,从外部投入的稻谷在筒状空间的内部以向旋转轴心方向散开的状态被运入。并且,运入的稻谷从在稻谷引导体的周向的局部开口所形成的稻谷排出部向径向外方排出。

因此,即使有时从外部一举投入大量的稻谷,也会从稻谷排出部以预先在旋转轴心方向上均匀分布的状态向叶轮部排出,易于对叶轮部进行稻谷向旋转轴心方向的均匀分布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稻谷脱壳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稻谷脱壳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稻谷脱壳部的侧视图。

图4是料斗以及脱壳箱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叶轮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叶片体的安装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分散引导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稻谷脱壳部的纵剖侧视图。

图9是稻谷脱壳部的纵剖主视图。

图10是表示稻谷引导组件的稻谷引导状态的局部纵剖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叶片体和稻谷引导组件的安装状态的侧视图。

图12是图11的XII-XII线剖视图,表示叶片体和稻谷引导组件的安装状态。

图13是表示稻谷的分散引导状态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稻谷的分散引导状态的纵剖主视图。

图15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稻谷脱壳部的侧视图。

图16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稻谷引导组件的侧视图。

图17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稻谷引导组件的主视图。

图18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稻谷脱壳部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6:叶轮部

7:稻谷供给部

9:脱壳部

11:稻谷引导体

12:稻谷入口

13:稻谷排出部

14:叶片体

15:分散引导部

30:分区形成体

31:滑动引导体

36:稻谷通过部

Q:整流引导路径

S: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稻谷脱壳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稻谷脱壳装置是对从外部供给的稻谷进行稻谷脱壳处理即将稻谷分离成稻谷壳和糙米的脱壳处理的装置。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稻谷脱壳装置具备:料斗2,位于大致箱状的主体外壳1的上部,临时存留从外方侧投入的稻谷M;流下引导部3,引导从料斗2向下方排出的稻谷M朝着主体外壳1的一个侧面向斜下方流下;稻谷脱壳部4,位于主体外壳1的一个侧面的外侧,对从料斗2排出且由流下引导部3引导流下的稻谷进行稻谷脱壳(脱壳处理);以及驱动用电动马达5等,位于主体外壳1内部。

稻谷脱壳部4具备:叶轮部6,通过电动马达5的驱动力绕着沿水平方向的旋转轴心X高速旋转;稻谷供给部7,向叶轮部6的径向内方侧部位供给稻谷;以及脱壳箱8,覆盖叶轮部6和稻谷供给部7。稻谷供给部7将从外部运入的稻谷向径向外方排出。

如图1、图2及图4所示,脱壳箱8形成为侧视呈圆形且在旋转轴心方向具有规定宽度的大致圆筒状,以覆盖叶轮部6的外周部。在脱壳箱8的位于叶轮部6的外周部的大致圆筒状的外周部,在其内面侧设置有覆盖叶轮部6的外周部的作为外侧脱壳部的衬圈9。衬圈9使用例如氨基甲酸乙酯等软质材料形成为条形板状。在脱壳箱8,以连续相连的状态形成有输送引导部8a,通过伴随叶轮部6的旋转产生的送风力将进行了稻谷脱壳后的处理物(包含糙米、稻谷壳及未处理的稻谷等)向外部输送。脱壳箱8的横向外侧部8b形成为能够装卸的盖体,通过多个卡定保持件8c保持封闭状态。

在稻谷供给部7,在沿着旋转轴心X的方向上,以从稻谷供给部7的一方侧横跨至另一方侧的状态设置有圆筒状的稻谷引导体11,该稻谷引导体11具有与叶轮部6的宽度对应的宽度。在稻谷引导体11,设置有引导面,将运入稻谷供给部7的外周部的稻谷从沿着旋转轴心X的方向的一方侧向另一方侧引导。

即,如图2、图4及图5所示,稻谷供给部7具备圆筒状的稻谷引导体11,该稻谷引导体11以与流下引导部3的引导方向下游侧相连的状态设置,并与叶轮部6的旋转轴心X位于同一轴心上。稻谷引导体11的旋转轴心方向的宽度与叶轮部6的旋转轴心方向的宽度对应。在稻谷引导体11,在旋转轴心方向一端侧形成有稻谷入口12,旋转轴心方向另一端侧由侧壁部10闭塞。侧壁部10兼用作转动自如地支承后述驱动轴41的轴承部。将稻谷引导体11的周向的一部分区域开口而形成有稻谷排出部13。稻谷排出部13沿着旋转轴心方向伸长且以沿着周向遍布范围达到约90度的方式开口(参照图8)。

如图9所示,稻谷引导体11与流下引导部3连通连接,以使从料斗2经由流下引导部3引导流下的稻谷M通过稻谷入口12被引导至稻谷引导体11的内部。由此,由稻谷引导体11的内面构成引导面,将运入的稻谷从旋转轴心方向的一方侧向另一方侧引导。

如图3、图8及图9所示,叶轮部6具备:多个叶片体14,从径向内方侧朝向外方侧呈放射状延伸;以及分散引导部15,将从稻谷供给部7排出的稻谷M沿着旋转轴心方向分散,并向彼此相邻的叶片体之间的空间引导。

对于由稻谷供给部7供给的稻谷M,多个叶片体14一边通过沿着径向延伸的滑动引导面16进行滑动引导,一边通过伴随旋转的离心力向径向外方引导。

如图6、图8及图10所示,各叶片体14具备由板状的金属材料形成为大致U字形的主体部14a,通过该主体部14a中央的度宽较宽的面形成滑动引导面16。除了形成滑动引导面16的主体部14a之外,在滑动引导面16的相反侧与主体部14a一体地连结有形成背侧引导面17的背面形成部14b。在主体部14a与背面形成部14b之间形成有越往径向外方侧越往周向扩宽的开口14c。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叶片体14的旋转轴心方向两侧部分别设置有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圆板状的支承板18、19,各叶片体14的左右两侧的侧面14d与各支承板18、19螺栓连结。

如图5、图6及图8所示,在多个叶片体14各自的径向外方侧部位,以与叶片体14一体旋转的状态设置有作为内侧脱壳部的稻谷引导组件21,稻谷引导组件21具有与滑动引导面16交叉的碰撞面20。具体而言,碰撞面20相对于滑动引导面16,越往径向外方侧越向旋转方向下游侧倾斜。

稻谷引导组件21使用作为软质的合成树脂的由氨基甲酸乙酯构成的软质材料通过一体成形来构成。该稻谷引导组件21的硬度设定为比衬圈9的硬度低的值。当硬度过高时,稻谷受到损伤的可能性大。另一方面,当硬度过低时,存在脱壳性能降低的不利情况。因此,基于实验等,将稻谷引导组件21的硬度设定为适当的值,以使稻谷损伤的可能性小且脱壳性能不变低。由于稻谷与碰撞面20碰撞时的速度、角度比衬圈9易于控制,因此即使将硬度设定得稍低,也能够维持脱壳性能。

如图6、图11及图12所示,稻谷引导组件21的旋转轴心方向两侧通过两根螺栓22连结于各支承板18、19。为了对由软质材料构成的稻谷引导组件21可靠地进行螺栓锁紧,从而具备金属制的内螺纹构件23,该内螺纹构件23覆盖各螺栓22的外周部且遍布稻谷引导组件21的旋转轴心方向的全范围地延伸。就一对内螺纹构件23而言,其旋转轴心方向一端部彼此通过连结部24一体连结,相对于形成于稻谷引导组件21的插通孔25,从旋转轴心方向一端部侧插入进行装接。

如图10所示,稻谷引导组件21以与叶片体14的径向外方侧连续相连的方式,以基端部21a进入叶片体14的开口14c的状态配置。在稻谷引导组件21,设有延伸设置部21b,该延伸设置部21b从基端部21a越往径向外方侧越朝向旋转方向下游侧延伸。

在延伸设置部21b的径向内方侧形成有碰撞面20,该碰撞面20相对于叶片体14的滑动引导面16,越往径向外方侧越向旋转方向下游侧倾斜。该碰撞面20供由叶片体14的滑动引导面16引导滑动的稻谷碰撞,从而进行脱壳处理。

在叶片体14的滑动引导面16与碰撞面20之间形成有姿势变更面26,以越往径向外方侧越位于旋转方向下游侧的方式弯曲。对于由滑动引导面16引导至径向外方的稻谷M,该姿势变更面26一边进行姿势变更,一边向碰撞面20引导。

如图10所示,通过形成姿势变更面26,使由叶片体14的滑动引导面16引导滑动的稻谷M的姿势变更,从而避免稻谷M最硬的部位即胚芽所在的前端变细形的一端部部位与碰撞面20碰撞。

在稻谷引导组件21的与碰撞面20的径向内方侧邻接的部位,以相对于姿势变更面26凹入的状态形成有凹入面27。在凹入面27与姿势变更面26的径向外端部之间,在周向上形成有台阶,通过采用由姿势变更面26引导的稻谷越过该台阶并以被朝向碰撞面20投掷的状态引导的结构,从而提高对碰撞面20的撞击力。

在稻谷引导组件21,设置有投掷作用面28,所述投掷作用面28将与碰撞面20碰撞后的处理物朝向外侧的衬圈9投掷。投掷作用面28以与碰撞面20相连的状态形成,以比碰撞面20大的倾斜角度且越往径向外方侧越位于旋转方向下游侧的方式倾斜。

如图10所示,通过具备投掷作用面28,与碰撞面20碰撞后的处理物通过投掷作用面28的投掷作用,被以尽可能接近外侧的衬圈9的切线方向的角度朝向衬圈9抛出。其结果是,处理物被抛出并与衬圈9碰撞时,撞击力变低,糙米、稻谷碎裂或胚芽部分脱落变成脱芽状态等处理物损伤的可能性小。

如图8、图10所示,稻谷引导组件21与邻接于旋转方向下游侧的叶片体14沿着旋转方向重叠。具体而言,稻谷引导组件21的延伸设置部21b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端部位置L1位于比与旋转方向下游侧邻接的叶片体14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端部位置L2更靠近旋转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即,稻谷引导组件21以与邻接于旋转方向下游侧的叶片体14在旋转方向上重叠的状态设置,稻谷引导组件21与叶片体14之间的间隔设定得狭窄。而且,在稻谷引导组件21的径向外端部形成有外侧引导面29,该外侧引导面29设定为与衬圈9的内周面大致平行。

接着,对分散引导部15进行说明。

分散引导部15具备在旋转轴心方向并列的多个稻谷通过部36,稻谷通过部36沿着旋转轴心方向具有容许一粒稻谷M向径向外方通过的横向宽度,并且以遍布周向整个区域的状态设置。

补充说明,如图7所示,分散引导部15设置有:多个分区形成构件30,沿着旋转轴心方向以隔开设定间隔并与旋转轴心正交的姿势并列;多个滑动引导构件31,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并呈放射状并列;以及连结构件32、33,在旋转轴心方向两侧与多个滑动引导构件31分别连结,这些构件被一体组装。分区形成构件30、滑动引导构件31以及连结构件32、33由金属材料形成。

分区形成构件30由圆环状的板体构成,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并沿着径向形成有狭缝34。滑动引导构件31由往径向及旋转轴心方向延伸的矩形的板体构成,相对于多个分区形成构件30插入装接于狭缝34,分区形成构件30与滑动引导构件31组装成栅格状。

在滑动引导构件31的旋转轴心方向两侧端部形成有弯曲成大致L字形的安装部35。两侧的连结构件32、33与多个滑动引导构件31的安装部35螺栓连结,多个分区形成构件30、多个滑动引导构件31以及一对连结构件32、33各自被连结固定为一体。

在由彼此相邻的两个分区形成构件30所围成的区域,形成有一个稻谷通过部36。稻谷通过部36沿着旋转轴心方向,具有容许一粒稻谷向径向外方通过的横向宽度,并以在旋转轴心方向并列的状态分割形成有多个。具体而言,一个稻谷通过部36的横向宽度设定为比稻谷M的长尺寸方向的宽度窄,比稻谷M的短尺寸方向的宽度宽。稻谷通过部36以遍布周向整个区域的状态设置。由此,稻谷通过部36被多个滑动引导构件31在周向上分区为多个区域。

分散引导部15具备整流引导路径Q,所述整流引导路径Q为以下路径,即,将通过各稻谷通过部36的稻谷M在划分到各稻谷通过部36的状态下,以整流状态朝向径向外方侧引导。

补充说明,分区形成构件30及滑动引导构件31分别从稻谷供给部7的接近于稻谷引导体11的外周部的位置至多个叶片体14的径向内方侧端部,朝向径向扩宽。由分区形成构件30和滑动引导构件31所围成的区域从稻谷供给部7的接近于稻谷引导体11的外周部的位置至多个叶片体14的径向内方侧端部,形成为长条状,由该径向长的路径形成整流引导路径Q,具备在按每个稻谷通过部36进行了划分的状态下将稻谷以整流状态朝向径向外方侧引导的功能。

如图13所示,分散引导部15的分区形成构件30和滑动引导构件31分别以径向外侧端部靠近多个叶片体14的径向内侧端部的状态设置。并且,在稻谷供给部7的径向外侧端部与分散引导部15的滑动引导构件31的径向内侧端部之间形成有稻谷导入用的间隙S。稻谷供给部7的径向外侧端部与分区形成构件30的径向内侧端部之间接近。

如图5及图7所示,在连结固定多个滑动引导构件31的一对连结构件32、33中,位于与主体外壳1相反侧(外侧)的外侧连结构件32通过分散配置于周向的多个螺栓37连结于一对支承板18、19中的位于与主体外壳1相反侧(外侧)的外侧支承板18。多个螺栓37焊接固定于外侧连结构件32,插通形成于外侧支承板18的螺纹插通孔38,并且插通设置于外侧支承板18的外侧的外部安装板39,从外方侧通过螺母40拧紧固定。从而,分散引导部15一体固定于外侧支承板18。

如图2、图9所示,设置有驱动轴41,从主体外壳1的内部开始从流下引导部3和稻谷供给部7的中心部通过并延伸至稻谷脱壳部4的外侧支承板18。虽未详述,但根据需要,驱动轴41的数个部位由轴承旋转自由地支承,并且与设置于主体外壳1的内部的电动马达5连动连结。

如图5、图9所示,在驱动轴41的与主体外壳1相反侧的端部连结有轴连结构件42。轴连结构件42具备:轴套部44,与形成于外侧支承板18的插通孔43嵌合装接;以及圆板状的安装部45,连结于轴套部44的旋转轴心方向内方侧。

驱动轴41以可传递扭矩的方式嵌合连接于轴套部44,且通过螺纹防止脱落。并且,安装部45通过分散配置于周向的多个螺栓46连结于外侧支承板18。多个螺栓46焊接固定于轴连结构件42一侧,插通形成于外侧支承板18的螺纹插通孔47,并且插通设置于外侧支承板18的外侧的外部安装板39,并从外方侧通过螺母48拧紧固定。如此,驱动轴41与外侧支承板18连动连结。

从以上的说明可以明确,多个叶片体14、多个稻谷引导组件21以及各支承板18、19各自被螺栓连结固定为一体,并且分散引导部15一体固定于外侧支承板18,进而驱动轴41与外侧支承板18连动连结。由此,叶轮部6设置为一体连结有上述各构件,并绕着驱动轴41的轴心(=旋转轴心X)旋转操作自如。

从稻谷供给部7的稻谷排出部13排出的稻谷M被供给至稻谷供给部7的径向外侧端部与分散引导部15的径向内侧端部之间。当叶轮部6旋转时,供给至稻谷供给部7的径向外侧端部与分散引导部15的径向内侧端部之间的稻谷M被以分散向正在旋转的分散引导部15的多个稻谷通过部36的状态朝向径向外方引导。

由流下引导部3引导流入至稻谷引导体11的稻谷M从稻谷排出部13向外方排出。此时,容许稻谷M在旋转轴心方向一粒一粒依次进入一个稻谷通过部36。如此,由于对稻谷通过部36的沿着旋转轴心方向的宽度设置为限制一粒一粒进入的宽度,因此从稻谷排出部13排出的稻谷以均匀分散于旋转轴心方向的状态被引导至在旋转轴心方向并列的多个稻谷通过部36。如此,所述稻谷分散于旋转轴心方向。而且,通过分区形成构件30旋转,利用分区形成构件30与稻谷M的摩擦,能够将稻谷的姿势统一为稻谷M的长尺寸方向沿着稻谷供给部7的径向的姿势。

由于稻谷供给部7的径向外侧端部与分区形成构件30的径向内侧端部之间接近,因此能够阻止从稻谷排出部13向外方排出时,分散于旋转轴心方向并进入一个稻谷通过部36之后,向在旋转轴心方向彼此相邻的稻谷通过部36移动。

由于在稻谷供给部7的径向外侧端部与滑动引导构件31的径向内侧端部之间形成有稻谷导入用的间隙S,因此分散于旋转轴心方向的稻谷伴随叶轮部6的旋转,从稻谷供给部7与滑动引导构件31之间的间隙S通过并分散于周向。稻谷M分散于周向并在一个稻谷通过部36内被依次引导进入稻谷通过部36。被引导进入稻谷通过部36的稻谷M由呈放射状设置的滑动引导构件31承接,并通过伴随旋转的离心力朝向径向外方引导。

如图13、图14所示,由于分区形成构件30和滑动引导构件31各自的径向外侧端部靠近叶片体14的径向内侧端部,因此在各稻谷通过部36的内部被沿着径向引导的稻谷M彼此互不干扰,被直接以整流状态朝向径向外方侧的叶片体14引导。

在叶片体14,直接继续接收从分散引导部15引导的稻谷M,一边通过滑动引导面16承接并进行滑动引导,一边通过伴随旋转的离心力向径向外方引导。如图10所示,由滑动引导面16滑动引导的稻谷一边通过形成于径向外端部的姿势变更面26变更朝向,一边被朝向稻谷引导组件21的碰撞面20引导。

当稻谷M与碰撞面20碰撞时,通过该撞击进行脱壳处理,稻谷M被分离成稻谷壳和糙米。但是,也存在一部分稻谷M未脱壳而残留的情况。包含稻谷壳、糙米及未处理稻谷等的处理物伴随着叶轮部6的旋转,被投掷作用面28朝向外侧的衬圈9投掷,通过外侧的衬圈9再次进行脱壳处理。

与外侧的衬圈9碰撞后的处理物利用伴随高速旋转的叶轮部6的旋转产生的送风力,通过输送引导部8a被输送至外部的未图示的分选装置。在分选装置中,进行分选处理以分离稻谷壳和糙米。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结构的稻谷脱壳装置由于能够提高脱壳率,因此对于分选装置,可以省略以往的稻谷脱壳装置所需的用于分选糙米和未处理稻谷的特殊的分选机构,能够实现分选装置的小型化、结构简化。

反复进行稻谷脱壳处理,当由稻谷碰撞引起构件磨损时,需要更换磨损了的构件,但在上述结构中,作为大型构件的衬圈9、叶片体14早期磨损的可能性小,更换频率高的仅是稻谷引导组件21,存在以低成本就能够应对的优点。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分散引导部15具备将稻谷以整流状态朝向径向外方侧引导的整流引导路径Q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采用分散引导部15设置为径向较窄,仅具有使稻谷分散于旋转轴心方向的功能的结构。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稻谷供给部7的径向外侧端部与分散引导部15的径向内侧端部之间形成有稻谷导入用的间隙S的结构,但也可以不采用稻谷导入用的间隙S的结构,而是以使稻谷供给部7的径向外侧端部与分散引导部15的径向内侧端部与稻谷导入用的间隙S的情况相比更加接近的状态设置。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稻谷通过部36沿着旋转轴心方向具有容许一粒稻谷向径向外方通过的横向宽度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采用稻谷通过部36沿着旋转轴心方向具有容许多粒稻谷向径向外方通过的横向宽度的结构。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分体的构件构成了多个叶片体14和分散引导部15,但它们也可以一体地构成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作为内侧脱壳部的稻谷引导组件21的径向外端部仅形成有外侧引导面29,代替该结构,也可以如以下所说明的,采用在内侧脱壳部的径向外端部形成有朝向径向外方凸出并且往旋转轴心方向扩宽的突起的结构。

如图15所示,在作为内侧脱壳部的稻谷引导组件21的径向外端部,也可以形成有设定为与外侧脱壳部的内周面大致平行的外侧引导面29,并形成从外侧引导面29的旋转方向最上游侧部位沿着与外侧引导面29大致正交的方向即沿着径向朝向外方凸出的突起51。如图16、图17所示,该突起51形成为横跨稻谷引导组件21的旋转轴心方向的宽度的整个区域的状态。

如图18所示,也可以使从稻谷引导组件21的基端部21a至外侧引导面29连续的背部面50形成为平坦面,并形成从背部面50的外侧引导面29侧端部部位朝向与背部面50大致正交的方向凸出的突起51,而非从外侧引导面29凸出。在该结构中,突起51以越位于径向外方越位于旋转方向上游侧的倾斜状态设置,而非沿着径向朝向外方。

如图15~图18所示,不限于突起51形成为横跨稻谷引导组件21的旋转轴心方向的整个区域的度宽的结构,只要是在旋转轴心方向具有规定的宽度的结构即可,也可以是仅设于稻谷引导组件21的旋转轴心方向的宽度的局部区域的范围的结构。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碰撞面20与姿势变更面26之间形成有台阶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如图15、图18所示,采用碰撞面20与姿势变更面26以连续相连的状态形成的结构。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稻谷供给部7是由旋转轴心方向一方侧开口而形成有稻谷入口12,并且周向的局部区域开口而形成有排出部的圆筒状的稻谷引导体11构成的结构,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作为稻谷引导体,能够使用排出部从旋转轴心方向的一方侧至另一方侧遍及整个区域开口的形态的结构,或者在旋转轴心方向上使局部区域分割成多个开口的形态的结构等各种方式进行实施。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叶片体14的径向外方侧设有作为内侧脱壳部的稻谷引导组件21,使用作为软质的合成树脂材料的由氨基甲酸乙酯构成的软质材料构成了该稻谷引导组件21,但稻谷引导组件21例如也可以使用橡胶等其他种类的软质材料构成,还可以采用不具备这样的内侧脱壳部(稻谷引导组件21)的结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叶轮式稻谷脱壳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