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流式净水滤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2655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侧流式净水滤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滤芯,特别涉及一种侧流式净水滤芯。



背景技术:

现有的净水滤芯通常采用RO过滤器(反渗透膜过滤器),其是由0.0001微米的反渗透膜制成,用于对铅、砷等重金属、以及钠、各种病原菌等进行过滤。另一方面,由于原水相对于反渗透膜片横向移动,因此原水与反渗透膜表面接触的滞留时间短及原水供水量不足、原水流速偏低。因此,相对于流入到RO过滤器的原水流入量,通过上述RO过滤器而被过滤之后通过净水口排出的净水量(比例通常为3:1)相对较低,因而存在净水产出率非常低的缺点。

中国专利文献号CN103007757A于2013年4月3日公开了一种具有三路水路的滤芯,具体公开了包括滤芯座本体,管爪,管爪挡圈,第一密封圈,滤芯头,第二密封圈,大滤帽,第三密封圈,小滤帽,第四密封圈,滤芯筒,滤芯,所述的滤芯座本体内部有3个彼此嵌套的腔体,即内腔体、中间腔体和外腔体,内腔体与滤芯座本体外壁的净水出口连通,中间腔体与滤芯座本体外壁的进水口连通,外腔体与浓缩水出口连通,滤芯座本体下部开口安装于滤芯体上端,滤芯体包括滤芯头、大滤帽、小滤帽和滤芯筒,滤芯头、大滤帽和小滤帽彼此由外向里嵌套并扣于滤芯座本体上端,小滤帽下部开口与滤芯中心的中心管形成净水腔,大滤帽内腔、小滤帽外壁与滤芯上端面形成进水腔,滤芯头内腔、大滤帽外壁和滤芯外壁形成浓缩水腔。该结构存在上述过滤效率低的缺陷。

因此,有必要做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源水供给量大、净水产出比例大、浓水(即浓缩废水)产生量少的侧流式净水滤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侧流式净水滤芯,包括净水管和过滤层,净水管为中通的管状体,过滤层环绕在净水管侧壁,净水管侧壁对应过滤层设有净水口,净水管内腔通过净水口连通过滤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净水管内腔间隔式设置有原水管,彼此之间的间隔形成净水通道,净水通道通过净水口连通过滤层;所述原水管为中通的管状体,其底部与净水管密封配合;原水管内腔为原水通道,该原水通道与过滤层底部相连通;工作时,原水经引导进入过滤层的顶部和底部,过滤产生的净水和浓水分别从净水通道和过滤层侧部排出。

所述过滤层包括分别环绕净水管的过滤部件、滤网和外膜;滤网至少设置两块,且分别置于过滤部件的内外侧,外膜设置于最外侧;原水经过滤部件过滤为净水,并依次经过过滤部件内侧的滤网和净水口进入净水通道;被过滤部件阻隔形成的浓水,依次经过过滤部件外侧的滤网和外膜排出过滤层外侧。

所述净水管内壁与原水管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件,以密封分隔净水通道与过滤层底部,净水口设置于第三密封件上侧。

所述原水管底部延伸至净水管和/或过滤层底部平齐。

所述过滤部件由反渗透膜制成。

所述净水通道呈圆筒状,且上端开口,下端封闭。

本实用新型的原水通过导流向过滤层的上下端流入,以增大原水相对于过滤层的供给量,增加原水相对过滤部件的流速;过滤后的净水从净水通道流出,浓水由过滤层的侧面排出,有效的增大处理后的净水产出比例,减少浓水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滤芯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滤芯局部展开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滤芯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剖视)。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又一方位的局部放大图(剖视)。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导流管、滤瓶盖和滤芯盖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图3,本侧流式净水滤芯,包括净水管1和过滤层2,净水管1为中通的管状体,过滤层2环绕在净水管1侧壁,净水管1侧壁对应过滤层2设有净水口1.1,净水管1内腔通过净水口1.1连通过滤层2;所述净水管1内腔间隔式设置有原水管3,彼此之间的间隔形成净水通道b,净水通道b通过净水口1.1连通过滤层2;所述原水管3为中通的管状体,其底部与净水管1密封配合;原水管3内腔为原水通道a,该原水通道a与过滤层2底部相连通;工作时,原水经引导进入过滤层2的顶部和底部,过滤产生的净水和浓水分别从净水通道b和过滤层2侧部排出。

进一步说,所述过滤层2包括分别环绕净水管1的过滤部件4、滤网5和外膜6;滤网5至少设置两块,且分别置于过滤部件4的内外侧,外膜6设置于最外侧,以维持整体形态;原水经过滤部件4过滤为净水,并依次经过过滤部件4内侧的滤网5和净水口1.1进入净水通道b;被过滤部件4阻隔形成的浓水,依次经过过滤部件4外侧的滤网5和外膜6排出过滤层2外侧。

进一步说,所述净水管1内壁与原水管3外壁之间设置有密封件7,以密封分隔净水通道b与过滤层2底部,净水口1.1设置于密封件7上侧。

进一步说,所述原水管3底部延伸至净水管1和/或过滤层2底部平齐。

进一步说,所述过滤部件4由反渗透膜制成,所述外膜6由无纺布等材料制成。

进一步说,所述净水通道b呈圆筒状,且上端开口,下端封闭。

参见图1-图7,一种装配有上述滤芯的侧流式净水过滤装置,包括顶部开口的滤瓶11、封闭滤瓶11开口的滤瓶盖9、设置于滤瓶11内腔的侧流式净水滤芯、包覆过滤层2顶部的滤芯盖10和设置于滤芯盖10内的导流管8;

所述导流管8上设有彼此隔开的第一导流通道8.1和第二导流通道8.2;

所述原水管3内的原水通道a一端连通第一导流通道8.1,另一端连通过滤层3底部;所述净水管1顶部插设于滤芯盖10内,且净水管1与滤芯盖10之间有间隙,该间隙连通过滤层3顶部;

所述净水通道b顶部连通第二导流通道8.2,原水经过滤层3过滤形成的净水经净水口1.1进入净水通道b内;

所述滤芯盖10内壁与滤瓶盖9外壁之间,及过滤层3外壁与滤瓶11内壁之间有间隙,两间隙相连通形成浓水通道c,以输送排出浓水。

本净水过滤装置使用侧流式水路的设计,能够使原水从过滤层2的上下端流入,增大原水相对于过滤层2的供给量,增加原水相对过滤部件4的流速;过滤后的净水由净水通道b流出,浓水由过滤层2的侧面进入浓水通道c排出,可增大处理后的净水产出比例,减少浓水的产生。

进一步说,所述滤芯盖10上设有彼此隔开的第一滤芯水口10.1和第二滤芯水口10.2,第一滤芯水口10.1悬浮式设置于第二滤芯水口10.2内,导流管8插设在第一滤芯水口10.1内,所述原水管3顶部插设于导流管8底部,第一导流通道8.1底部连通原水通道a顶部,原水通道a底部连通过滤层3底部,以引导原水到达过滤层3底部。

进一步说,所述净水管1顶部插设于滤芯盖10内,净水管1外壁与滤芯盖10内壁之间有间隙,该间隙两端分别连通过滤层3顶部和第二滤芯水口10.2一端,以引导原水到达过滤层3顶部。

进一步说,所述导流管8底部与第一滤芯水口10.1之间有间隙,该间隙两端分别连通第二导流通道8.2底部和净水通道b顶部,第二导流通道8.2顶部为净水出口,过滤产生的净水经引导最终从净水出口排出,供用户使用。

进一步说,所述滤瓶盖9上设有彼此隔开的第一滤瓶水口9.1和第二滤瓶水口9.2,第一滤瓶水口9.1悬浮式设置于第二滤瓶水口9.2内,所述滤瓶盖9与滤芯盖10之间有间隙,该间隙两端分别连通第二滤瓶水口9.2底部和过滤层3外壁与滤瓶11内壁之间的间隙,形成连贯的浓水通道c,第二滤瓶水口9.2的另一端为浓水出口,过滤产生的浓水经过滤层3侧部析出,进入浓水通道c,经引导最终从浓水处口排出。

进一步说,所述滤芯盖10插设于滤瓶盖9内,第一滤瓶水口9.1连通第二滤芯水口10.2,导流管8部分置于第一滤瓶水口9.1内,且导流管8外壁与第一滤瓶水口9.1内壁之间有间隙,该间隙一端为原水进口,另一端经引导分别连通过滤层2的顶部和底部。

进一步说,第一导流通道8.1的进水口高于第二导流通道8.2的出水口,且第一导流通道8.1的进水口外露于第一滤芯水口10.1,以确保原水顺利进入第一导流通道8.1,第二导流通道8.2的出水口置于第一滤芯水口10.1内,以确保第二导流通道8.2连通导流管8与第一滤芯水口10.1之间的间隙;为防止原水与净水混合,第一导流通道8.1的进水口与第二导流通道8.2的出水口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13,以使第一导流通道8.1的进水口与第二导流通道8.2的出水口彼此密封隔开。

进一步说,所述第二滤芯水口10.2底部伸入净水管1顶部,彼此重叠,且相互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件14,进一步防止原水与净水混合。

进一步说,所述侧流式净水滤芯底部设置有滤芯底座12,用于对原水通道a和浓水通道c之间的分隔密封,滤芯底座12包覆过滤层3底部,原水管3向下延伸至滤芯底座12。

上述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