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98260发布日期:2018-07-24 19:22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体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各项产业发展、车辆普及以及人口密度提高的现象,空气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而可能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众多,其中尤以悬浮粒子(particulate matter(PM))对人类影响最大。悬浮粒子泛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或液滴,其生成从自然界产生的尘埃、花粉,人类活动产生的皮屑,交通工具运行产生的废气,甚至是农畜业产生的农药或肥料的飞散,都是产生悬浮粒子的因素。

悬浮粒子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μm)的悬浮粒子称为可吸入悬浮粒子(PM10),直径小于2.5微米的悬浮粒子则称为细悬浮粒子(PM2.5)。而悬浮粒子可以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很长,并可随呼吸进入人体内,一旦悬浮粒子吸入人体,并长期积聚在气管或肺部时,将造成人类身体健康的危害。

因此,市面上推出了诸多防治空气污染的产品,而最普遍也最容易取得的空气污染防治产品当属个人用的一次性口罩了,通过一次性口罩阻隔气体中的污染物或悬浮粒子进入人体。然而,一般的口罩因仅简易地覆盖于使用者脸部,口罩边缘的密合度不足而难以完全阻隔悬浮粒子被吸入人体,对于日趋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无法达到有效的防护效果。此外,也由于一般口罩密合度不足的问题,当使用者吸气时,口罩与使用者口鼻之间呈现负压的环境,口罩外的气体于此环境下便会由口罩边缘进入口罩内部,而对防护效果大打折扣。

当然,通过于口罩边缘设置压条或是加强设置耳挂或头带以定位于使用者头部,而能改善口罩密合度不足的问题,然而,此举却会造成使用者使用上的不适,而降低了使用意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气体净化装置,主要目的是为改善一般个人用空气污染防治产品仍有防护效果不明显的缺陷。

为达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为一种气体净化装置,包含容器、空气流动装置、电源及过滤单元。容器容置有液体,容器具有分隔件、第一气体通道、第二气体通道及连通部,分隔件位于容器内,容器以分隔件为界定义出第一容槽及第二容槽,第一气体通道与第一容槽连通,第二气体通道与第二容槽连通,连通部位于第一容槽与第二容槽之间,以连通第一容槽及该第二容槽。空气流动装置与第一气体通道连通。电源与空气流动装置连接。过滤单元与第一气体通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是上述气体净化装置还包含第一卷轴及第二卷轴,第一卷轴及第二卷轴可转动地设置于容器,过滤件卷绕于第一卷轴及第二卷轴上。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是上述气体净化装置还包含控制单元,且连通部包含第一连通部及第二连通部,控制单元设置于容器上并能相对启闭第二连通部。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是上述气体净化装置中,控制单元具有控制端及挡部,控制单元可枢转地设置于容器,控制端伸出容器,而挡部的位置对应第二连通部。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是上述气体净化装置中,控制单元还包含阻气门,阻气门连接于控制单元,与控制单元连动,阻气门的轮廓形状相当于第一容槽的截面形状。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是上述气体净化装置还包含外盖,具有第一通口及第二通口,第一通口与第二气体通道连通,第一通口与第二通口之间具有集液空间。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是上述气体净化装置中,过滤件固定设置于第一气体通道与容器之间。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是上述气体净化装置还包含防水透气膜,设置于第二气体通道。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是上述气体净化装置还包含口罩,口罩连接第二气体通道。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是上述气体净化装置中,过滤件具有多个贯穿的过滤孔。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是上述气体净化装置中,过滤件的过滤孔的孔径范围为30nm~75nm之间。

由此,本实用新型气体净化装置能使气体经过两层过滤,大部分的微粒子可以被拦截于液体中,以提供干净无害的气体供以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气体净化装置的实施例的配置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气体净化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沿2-2割面线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气体净化装置的实施例关闭第二连通部状态的剖视图。

图5为图4状态的另一视角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 容器 101 限位部

11 分隔件 12 第一气体通道

13 第二气体通道 14 连通部

14A 第一连通部 14B 第二连通部

15 外盖 151 第一通口

152 第二通口 16 防水透气膜

20 空气流动装置 30 电源

40 过滤单元 41 过滤件

42 第一卷轴 43 第二卷轴

50 控制单元 51 控制端

52 挡部 53 阻气门

60 覆盖件 70 口罩

C1 第一容槽 C2 第二容槽

L 液体 L1 液面

S 集液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及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气体净化装置的实施例的配置图;图 2为本实用新型气体净化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1及图2绘示的气体净化装置包含容器10、空气流动装置20、电源30以及过滤单元40。容器10 内容置液体L。空气流动装置20连接电源30。电源30驱动空气流动装置20 运作以使气体先通过过滤单元40再经由容器10内的液体L后排出。气体率先通过过滤单元40进行初步的悬浮粒子过滤,较大的悬浮粒子被过滤单元40阻挡而无法进入容器10。通过过滤单元40的气体进入容器10,气体进入容器 10的液体L内,容器10内的液体L吸附气体中的微粒子,通过容器10内液体L后的气体完成滤净再排出供使用者使用。

参考图2,于实施例中,容器10具有分隔件11、第一气体通道12、第二气体通道13以及连通部14。容器10中容置液体L。液体L可以为水但不以此为限。为满足不同需求,液体L中也可以另外添加杀菌剂、芳香剂或其他添加剂。

参考图2,分隔件11一体设置于容器10内,容器10以分隔件11为界定义出第一容槽C1及第二容槽C2。第一气体通道12贯穿容器10并连通第一容槽C1,第二气体通道13贯穿容器10并连通第二容槽C2。

参考图2,连通部14位于第一容槽C1与第二容槽C2之间,以连通第一容槽C1及第二容槽C2。连通部14可以是分隔件11至容器10底面的间距,也可以是直接于分隔件11上设置贯穿的切口。连通部14使第一容槽C1及第二容槽C2连通,因此,在静止的环境下,容置于容器10内的液体L于第一容槽C1及第二容槽C2内的液面高度一致。

参考图2,空气流动装置20是作为驱动气体先通过过滤单元40再流经容器10中液体L的动力。空气流动装置20可以是空气泵或风扇但不以此为限。于实施例中,空气流动装置20设置于容器10内并与第一气体通道12连通,但并不以此为限。空气流动装置20也可以是不设置于容器10内而通过管道连通于第一气体通道12。于其他实施例中,空气流动装置20设置于过滤单元40 之前,使气体率先通过空气流动装置20后再经由过滤单元40进入第一气体通道12也是与第一气体通道12连通的一种实施方式。或者,空气流动装置20 设置于第二容槽C2内,空气流动装置20以抽吸气体的方式运作,则气体被吸入容器10且可以率先通过过滤单元40后进入第一容槽C1,空气流动装置20 通过连通第一容槽C1与第二容槽C2的连通部14于此也可以被视为与第一气体通道12连通的一种实施方式。

于实施例中,请配合参考图2及图3,容器10的内壁面设置限位部101,限位部101可以是凸肋,如此一来,空气流动装置20即可置放于限位部101 上而定位于容器10内。于此,限位部101设置于第一容槽C1的角隅处。当然,空气流动装置20的定位方式并不限于前述,在容器10的侧壁开设开口,并在容器10内壁设置轨道,而使空气流动装置20以可位移地抽拉方式定位于容器 10内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预见的。

参考图2,过滤单元40与第一气体通道12连通以使气体在进入容器10 内之前受到过滤单元40的过滤。于实施例中,过滤单元40的过滤件41为具有多个贯穿的过滤孔的多孔性材质制成。进一步地,为提高过滤单元40与容器10的滤净效果,过滤件41的过滤孔的孔径范围在30nm~75nm为优选的。在过滤孔的孔径范围位于此区间范围时,气体通过过滤单元40便能过滤大部分的悬浮粒子,而微粒子则能由容器10确实拦截捕捉,借以提高气体净化装置的滤净效果。于实施例中,过滤件41的材质也可以视污染等级或是所需防护等级选择N95口罩材质或是高效滤网(High-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高效率空气微粒子过滤网,简称HEPA)。

进一步地,于实施例中,配合参考图2,过滤单元40包含过滤件41、第一卷轴42及第二卷轴43,过滤件41卷绕于第一卷轴42与第二卷轴43上,而第一卷轴42与第二卷轴43之间的过滤件41对应第一气体通道12的位置。如此一来,使用者可以视过滤件41的脏污程度自行卷动第一卷轴42或第二卷轴43,使对应第一气体通道12位置的过滤件41维持所需质量,由此以满足不同用户于经济考虑或质量考虑的各种需求。

当然,过滤单元40的型态并不以上述为限,过滤单元40的过滤件41也可以是对应第一气体通道12形状的结构,以直接固定设置于连通第一气体通道12的位置上。于此,过滤件41可以是平面结构或是具有多个折叠部的非平面结构,且其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此外,过滤单元40可以是通过第一卷轴42及第二卷轴43直接枢设于容器10以定位于容器10,但其组态并不以此为限。过滤单元40也可以先通过模块化的包装再容置入容器10,通过模块化的包装能更便于用户更换过滤单元40。

进一步地说明气体净化装置的运作,参考图2,于实施例中,过滤单元40 设置于容器10上邻近空气流动装置20且连通第一气体通道12的位置。值得说明的是,不论过滤单元40是设置于第一气体通道12内/外,在由空气流动装置20输出后、进入容器10前能通过的位置都可以视为与第一气体通道12 连通。在气体被空气流动装置20吸入后,气体首先通过过滤单元40经过初次过滤,过滤单元40拦截气体中较大的悬浮粒子,通过过滤单元40后的气体接着再由第一气体通道12进入容器10的第一容槽C1。

参考图4,在气体进入容器10的第一容槽C1内后,气体即能接触容器10 内的液体L,在空气流动装置20持续不断地作用下,气体的压力推挤第一容槽C1内的液体L向第二容槽C2移动,在第一容槽C1内的液体L流入第二容槽C2内且空气流动装置20继续作用时,气体持续不断输入的能量使第一容槽C1内的液体L液面下降,而第二容槽C2液体L液面上升,气体被迫进入液体L内,气体中的微粒子便与液体L结合,据此使微粒子被留存于容器10 中的液体L内,使气体得以被净化,被净化的气体最后再由第二气体通道13 输出供用户使用。如此一来,气体被经过两道净化,且能确实地将气体中的微粒子留存于容器10中,提供使用者干净无害的气体。

如此一来,外界的气体被空气流动装置20吸入容器10内,气体先通过过滤单元40后才进入容器10的液体L内。在空气流动装置20持续运作下,通过过滤单元40的气体持续不断地输入容器10,容器10便能捕捉已由过滤单元40过滤过的气体中所残存的微粒子,使气体被净化后再排出供使用者使用。

于实施例中,配合参考图2及图3,为供使用者可以视环境需求调整空气的滤净程度,于此,连通部14包含第一连通部14A及第二连通部14B,第一连通部14A相较于第二连通部14B靠近容器10的底部,即第二连通部14B相较于第一连通部14A靠近第一气体通道12。于静止时,液体L的液面高度位于第一连通部14A及第二连通部14B之间。于此,第一连通部14A经常使第一容槽C1及第二容槽C2连通,液体L通过第一连通部14A。

于实施例中,配合参考图2及图3,气体净化装置还包含控制单元50,控制单元50设置于容器10上并能相对启闭第二连通部14B。如此一来,当由控制单元50控制第二连通部14B开启时,第二连通部14B使第一容槽C1及第二容槽C2连通,则由容器10外进入容器10的第一容槽C1的气体会率先经过第二连通部14B,由于第二连通部14B相对于布满液体L的第一连通部14A 的阻力小,因此气体便会由第二连通部14B直接进入第二容槽C2,并由第二气体通道13输出使用。由此,输出使用的气体大部分仅经由过滤单元40的初次过滤,由过滤单元40单独负担本实施例的过滤工作。

而当所需使用的气体的滤净程度较高时,用户便能由控制单元50控制第二连通部14B关闭,如图4及图5所示。如此一来,由容器10外进入容器10 的第一容槽C1的气体会率先通过过滤单元40初次过滤,且经过初次过滤的气体会再通过液体L,液体L对气体产生第二次的过滤,由此使输出的气体都能经过两次过滤,而提供更高滤净效果的气体供使用者使用。

于实施例中,配合参考图4及图5,控制单元50具有控制端51及挡部52,控制单元50可枢转地设置于容器10,且控制端51伸出容器10,而挡部52的位置对应第二连通部14B。由此,使用者可以于容器10外通过枢转控制端51 的方式控制挡部52启闭第二连通部14B,据以达到控制滤净效果的目的。于此,第二连通部14B为半圆形通口,而挡部52为半圆形片体结构。

于实施例中,配合参考图2至图3,在连通部14包含第一连通部14A与第二连通部14B时,如所处环境空气污染不甚严重时,为降低气体能量的耗损,控制单元50还能包含阻气门53,且阻气门53的轮廓形状相当于第一容槽C1 的截面形状。于此,当挡部52未完全对应第二连通部14B使第二连通部14B 开放时,如图2至图3,挡部52遮挡第二连通部14B的一半,而阻气门53的外轮廓相应于第一容槽C1的内面;反之,当挡部52完全对应第二连通部14B 使第二连通部14B关闭时,如图4及图5,阻气门53的外轮廓与第一容槽C1 内面具有气体可流通的空间。如此一来,由控制单元50控制第二连通部14B 开放时,阻气门53阻隔于第一连通部14A与第二连通部14B之间,则气体便能被阻气门53隔绝而更确实地直接流向第二连通部14B,据此更确保气体能量不会产生不必要的消耗。

如此一来,当控制单元50控制第二连通部14B关闭时,阻气门53的外轮廓脱离第一容槽C1的内面,进入容器10的气体可以顺畅地越过阻气门53而吹向液体L,据此确保气体能与液体L接触完成两道滤净工作。

于其他实施例中,控制单元50的阻气门53型态并不以前揭结构为限,阻气门53也可以是例如百叶窗式的叶片闸门或是平行位移错位式的叶片闸门。进一步地,前揭各实施例的控制单元50由控制端51同步控制挡部52及阻气门53运作,但控制单元50的型态并不以此为限,将挡部52及阻气门53设置为分别独立的结构,并分别控制挡部52及阻气门53的运作也是可以预期的实施方式。

于实施例中,请配合参考图4,还包含覆盖件60,覆盖件60可以是多孔性材质制成。如此一来,在液体L由第一容槽C1流入第二容槽C2的过程中,第二容槽C2内的液体L将穿过覆盖件60,多孔性材质的覆盖件60能消弭水位上升的波动而又能确保液体L的流动性,由此让液体L能平稳地改变水位,避免液体L产生大规模的波动而发生无预警溢出的状况。优选地,通过控制液体L的总量,使液体L于第二容槽C2内的最高液面L1高度能位于覆盖件60 的范围内将能得到优选的防溢效果。

参考图1,进一步地,为使滤净后的气体能被完整地利用,容器10的第二气体通道13可以连接口罩70。如此一来,经由两道滤净的空气可以直接输出至口罩70,供使用者使用口罩70时能随时使用干净无害的气体。再者,由于输出至口罩70的气体是由空气流动装置20作为动力来源,由空气流动装置 20作为来源的气压能使输出至口罩70内的环境成为正压,如此一来,输出至口罩70内的气压能确保满足使用者所需的使用需求量,更能因其正压环境而使得口罩70外的气体无法进入口罩70内部,更进一步地确保使用者不会吸入受到污染的空气,提高防护层级。

于实施例中,为更进一步地确保容器10内的液体L不会由第二气体通道 13溢出而影响用户的使用,参考图2,容器10可以还包含外盖15。外盖15 具有第一通口151及第二通口152,第一通口151及第二通口152分别位于外盖15的两端,而第一通口151与第二通口152之间具有集液空间S。外盖15 设置于容器10上并覆盖于第二气体通道13,外盖15的第一通口151与第二气体通道13直接连通,而第二通口152通过集液空间S与第二气体通道13连通。由此,当容器10内的液体L不慎由第二气体通道13溢出时,液体L会先被留存于集液空间S中,而气体则能顺畅地由第二气体通道13流向第一通口151及第二通口152输出以供使用者使用。如此一来,用户就能第二气体通道13使用气体而不受到外溢的液体L的干扰。

于实施例中,参考图2,于实施例中,为确保容器10内的液体L不会由第二气体通道13漏出,容器10还包含防水透气膜16。防水透气膜16设置于第二气体通道13与外盖15之间,于实施例中,防水透气膜16设置于第一通口151内。由此确保容器10的第二气体通道13仅有气体的进出,以达到防漏效果。

综合以上,本实用新型气体净化装置是让气体先通过过滤单元40后再由容器10拦截气体中的微粒子,气体中大部分的微粒子可以被过滤,提供使用者干净无害的气体使用。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修改与变化。因此,只要这些修改与变化是在后附的权利要求书及与其同等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也将涵盖这些修改与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