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景区水池的净化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98786阅读:52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池净化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景区水池的净化结构。



背景技术:

水池是在一些景区内必不可少,而水池一般为死水水池,疏于打理的话,水质会变浑浊,同时也会错,而常用的处理方式为往水池加明矾,但加明矾会影响水质,影响水池里面的生物;另外就是将水池进行整体换水,但换水需要定时进行,换水的成本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了一种景区水池的净化结构,其能景区水池的净化,同时能有效节省净化的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景区水池的净化结构,包括水池的本体,本体内浇筑有水平的第一隔层,第一隔层下侧的本体内浇筑有竖直的第二隔层,第一隔层分隔本体呈观赏池和净化池,第二隔层分隔净化池位于沉淀池和储水池,本体的观赏池和沉淀池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通水管,第一通水管上固定连接有第一送水泵,本体的观赏池和储水池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通水管,第二通水管上固定连接有第二送水泵上,所述第二隔层的下端插接固定有通水管,通水管上固定有第一电磁阀,通水管一侧的沉淀池内浇筑有挡泥墙,挡泥墙的上端固定有滤网板,滤网板的两侧固定有多孔板,多孔板固定在挡泥墙上;所述沉淀池处的本体上固定连接有排污管,排污管上固定有第二电磁阀。

所述本体上观赏池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补水管,补水管上固定连接有第三电磁阀。

所述的第二通水管上端的管口分布在观赏池的上端,第二通水管下端的管口分布在储水池的下端。

所述的第一通水管上端的管口分布在观赏池的下端,第一通水管下端的管口分布在储水池的上端。

所述的第一通水管和第二通水管分布在本体的两侧,第一通水管和第二通水管外安设有防护罩。

所述的第二电磁阀分布在本体外,第一电磁阀才用防水电磁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其结构简单,将景区的水池进行改造,并实现循环换水,能实现景区水池的净化,同时能有效节省净化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本体;2、第一隔层;3、第二隔层;4、挡泥墙;5、第一通水管;6、第一送水泵;7、第二通水管;8、第二送水泵;9、通水管;10、滤网板;11、多孔板;12、第二送水泵;13、第二电磁阀;14、第一电磁阀;15、补水管;16、第三电磁阀;17、防护罩;a、观赏池;b、储水池;c、沉淀池。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见图1所示,一种景区水池的净化结构,包括水池的本体1,本体1内浇筑有水平的第一隔层2,第一隔层2下侧的本体1内浇筑有竖直的第二隔层3,第一隔层2分隔本体1呈观赏池a和净化池,第二隔层3分隔净化池位于沉淀池c和储水池b,本体1的观赏池a和沉淀池c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通水管5,第一通水管5上固定连接有第一送水泵6,本体1的观赏池a和储水池b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通水管7,第二通水管7上固定连接有第二送水泵8上,所述第二隔层3的下端插接固定有通水管9,通水管9上固定有第一电磁阀14,通水管9一侧的沉淀池c内浇筑有挡泥墙4,挡泥墙4的上端固定有滤网板10,滤网板10的两侧固定有多孔板11,多孔板11固定在挡泥墙4上;所述沉淀池c处的本体1上固定连接有排污管12,排污管12上固定有第二电磁阀13。

所述本体1上观赏池a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补水管15,补水管15上固定连接有第三电磁阀13。

所述的第二通水管7上端的管口分布在观赏池a的上端,第二通水管7下端的管口分布在储水池b的下端。

所述的第一通水管5上端的管口分布在观赏池a的下端,第一通水管5下端的管口分布在储水池b的上端。

所述的第一通水管5和第二通水管7分布在本体1的两侧,第一通水管5和第二通水管7外安设有防护罩17。

所述的第二电磁阀13分布在本体1外,第一电磁阀14才用防水电磁阀。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为景区的水池,其水池的净化方式如下:水池本体1内的观赏池a通过第一送水泵6将污水输送到沉淀池c内进行沉淀,送完后,通过补水管15往观赏池a补水;而沉淀池c的水干净后可以通过开启通水管9,向储水池b内送水,则以后观赏池a换水时,可以通过储水池b补水,实现自我循环的净化。

所述实施例用以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所述实施例进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应如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