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式气流循环净化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93413发布日期:2018-06-15 20:58阅读:454来源:国知局
反向式气流循环净化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净化器结构,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反向式气流循环净化器结构。



背景技术:

空气净化机中的活性碳吸附剂主要是为吸附净除空气中有害物质,利用含浸特殊物质于其上,可针对特定有害物质,如VOCs、SOx、NOx等做净化,可分为颗粒状与蜂巢状结构。就蜂巢状结构的吸附剂来说,其中一种为实心圆柱状的结构,并在圆柱体的纵向方向形成有多个彼此平行的气流信道。欲净化的空气从圆柱体的一端进入吸附剂,在通过气流通道的过程中有害物质因此被活性碳吸附,最后从圆柱体的另一端离开吸附剂而成为干净的空气。

前述蜂巢状结构的吸附剂具有低风阻系数的优点,可大幅降低风压需求,达到低噪音与低能耗的好处,但其容易因空气流通过快,且空气与活性碳接触的面积较小,而让吸附效果大打折扣。

传统改善方法是采用缩小气流通道的孔径或增加吸附剂整体长度,藉由增加空气与活性碳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来克服吸附效率不佳的问题。然而,缩小气流通道孔径会导致蜂巢结构的制造良率不佳,而增加吸附剂整体长度则有空间利用率变差的问题。

还有另外的改善方法,是封住一半气流通道的一端,而另一半气流通道的另一端也封住,让空气进入气流通道后,只能从邻近气流通道流出。然而,如此的设计方法会显著的增加风阻系数,让出风量大幅减少,而且还会有封孔处的空气不流通、循环效率变差的问题。

有鉴于此,便有需要提出一种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向式气流循环净化器结构。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之反向式气流循环净化器结构包含:蜂巢状吸附剂,所述蜂巢状吸附剂为柱状结构,蜂巢状吸附剂具有第一端、第二端以及环形侧面,其中第一端与第二端相对,环形侧面并与第一端及第二端相连接,蜂巢状吸附剂的内部形成有多条气流信道,各气流信道在第一端与第二端上各具有一开口;第一端套,所述第一端套套在蜂巢状吸附剂的第一端上,第一端套上形成有第一端盖,第一端盖上形成有环形的第一隔墙以及围绕第一隔墙的第一开口,其中第一端盖面对蜂巢状吸附剂的第一端,第一隔墙顶靠在蜂巢状吸附剂的第一端上;以及第二端套,所述第二端套套在蜂巢状吸附剂的第二端上,第二端套上形成有第二端盖,第二端盖上形成有第二开口以及围绕该第二开口的环形的第二隔墙,其中第二端盖面对蜂巢状吸附剂的第二端,第二隔墙顶靠在蜂巢状吸附剂的第二端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反向式气流循环净化器结构,空气离开吸附剂后回转180度再次进入吸附剂,因此空气流经吸附剂的时间和路径增长,大幅增加了杂质的吸附效率。

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下文将配合所附图示,详细说明如下。此外,于本实用新型之说明中,相同之构件以相同的符号表示,于此先述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反向式气流循环净化器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反向式气流循环净化器结构的蜂巢状吸附剂的立体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的反向式气流循环净化器结构的蜂巢状吸附剂的另一立体图;

图2c为图2a中沿着线A-A的剖视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反向式气流循环净化器结构的第一端套的立体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的反向式气流循环净化器结构的第一端套的另一立体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的反向式气流循环净化器结构的第二端套的立体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的反向式气流循环净化器结构的第二端套的另一立体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的反向式气流循环净化器结构的立体图;

图5b为图5a中沿着线B-B的剖视图;

图6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反向式气流循环净化器结构的工作原理。

附图标记说明

110 第一端套

111 第一端盖

115 开口

117 第一开口

118 第一隔墙

120 第二端套

121 第二端盖

125 开口

127 第二开口

128 第二隔墙

130 蜂巢状吸附剂

131 第一端

132 第二端

133 环形侧面

135 气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反向式气流循环净化器结构包括蜂巢状吸附剂130、第一端套110以及第二端套120。

请参照图1及图2a至图2c,蜂巢状吸附剂130为柱状结构,例如为圆柱体结构,其具有两相对的第一端131与第二端132,以及与第一端131和第二端132相连接的环形侧面133。蜂巢状吸附剂130的内部形成有多条相平行的气流信道135,各气流信道135沿着吸附剂130的轴向方向延伸,且在第一端131和第二端132上各具有开口。

请参照图1及图3a至图3b,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端套110具有中空柱状结构,例如为圆柱形,其一端具有开口115,而另一相对端则设置有圆形的第一端盖111,其中蜂巢状吸附剂130的第一端131可从开口115插入第一端套110内,且蜂巢状吸附剂130插入后,其第一端盖111面对第一端131,且第一端套110环形侧面的内缘能够紧贴在蜂巢状吸附剂130的环形侧面133上。第一端盖111上形成有一道封闭的环形的第一隔墙118,而第一端盖111的周围则形成有环形的第一开口117,其中第一开口117围绕第一隔墙118设置。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117可由多个不相连且排列成环形的开口构成。

请参照图1及图4a至图4b,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端套120具有中空柱状结构,例如为圆柱形,其一端具有开口125,而另一相对端则设置有圆形的第二端盖121,其中蜂巢状吸附剂130的第二端132可从开口125插入第二端套120内,且蜂巢状吸附剂130插入后,其第二端盖121面对第二端132,且第二端套120环形侧面的内缘能够紧贴在蜂巢状吸附剂130的环形侧面133上。第二端盖121的中央形成有圆形的第二开口127,而第二端盖121上形成有一道封闭的环形的第二隔墙128,其中第二隔墙128围绕第二开口127设置。

请参照图5a及图5b,本实用新型的反向式气流循环净化器结构在组合时,将蜂巢状吸附剂130的第一端131从开口115插入第一端套110内,而蜂巢状吸附剂130的第二端132则从开口125插入第二端套120内。当蜂巢状吸附剂130插入后,第一端盖111和第二端盖121上的第一隔墙118和第二隔墙128的顶部分别顶靠在吸附剂130的第一端131和第二端132的端面上。此外,第一端套110和第二端套120的环形侧面的内缘紧贴在蜂巢状吸附剂130的环形侧面133上。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套110和第二端套120能够相啮合。

请参照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反向式气流循环净化器结构在使用时,欲净化的空气从第一端盖111周围的第一开口117吸入。由于第一端盖111上的第一隔墙118的顶部顶靠在吸附剂130的第一端131上,第一隔墙118因此限制空气只能顺着箭头方向从蜂巢状吸附剂130接近环形侧面133的气流通道135朝向第二端132流过。当空气从吸附剂130的第二端132流出后,受到第二端盖121的阻挡以及其上的环形第二隔墙128的限制,空气将从第二端132再次进入蜂巢状吸附剂130内,并顺着箭头方向通过更内侧的气流通道135朝向第一端131流动。

当空气从吸附剂130的第一端131流出后,受到第一端盖111的阻挡以及其上的环形第一隔墙118的限制,空气将从第一端131再次进入蜂巢状吸附剂130内,并顺着箭头方向通过中央部分的气流通道135朝向第二端132流动。最后,空气从吸附剂130中央部分的气流通道135在第二端132上的开口流出,并从第二端盖121中央上的第二开口127送出,完成了空气净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反向式气流循环净化器结构,其中第一端盖111与吸附剂130第一端131之间的空间受到第一隔墙118的限制,形成了气流回转槽,让空气从吸附剂130第一端131流出后能在此回转再次进入吸附剂130内。同样地,第二端盖121与吸附剂130第二端132之间的空间受到第二隔墙128的限制,也形成了气流回转槽,让空气从吸附剂130第二端132流出后能在此回转再次进入吸附剂130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反向式气流循环净化器结构,空气离开吸附剂后回转180度再次进入吸附剂,因此空气流经吸附剂的时间和路径增长,大幅增加了杂质的吸附效率。另外,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上可设置多道封闭的环形隔墙,让空气回转的次数增加,更可提升杂质吸附效率。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前述实例公开,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