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专用于拦截喷漆房排出气体中所含水雾的除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31101发布日期:2018-07-13 18:14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除雾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专用于拦截喷漆房排出气体中所含水雾的除雾装置。



背景技术:

喷涂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工艺步骤,在汽车、家具、包装等行业均有涉及,喷漆一般在喷漆房内进行,为了实现环保要求,喷漆房内会使用水雾捕捉的方式来对过喷漆雾进行拦截,除雾器的功用是为了将细微水雾在进入风机及风道内前拦截下来,以防止对风机及风道造成锈蚀或损坏。现有除雾器主要是由波形叶片、板片、卡条等固定装置组成,有清理困难、拆卸不方便,占地面积大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专用于拦截喷漆房排出气体中所含水雾的除雾装置。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专用于拦截喷漆房排出气体中所含水雾的除雾装置,包括除雾筒和封盖,

所述封盖密封设置在除雾筒上端口上,除雾筒包括外层除雾筒、中层除雾筒和内层除雾筒,除雾筒的内层除雾筒的下端口开口,为进气口;内层除雾筒和中层除雾筒之间的间隙的底面封闭,中层除雾筒和外层除雾筒之间的间隙的底面封闭;

在各层除雾筒的筒壁上均开设有多个通孔,且外层除雾筒上的通孔与中层除雾筒上的通孔相互交错,中层除雾筒上的通孔与内层除雾筒上的通孔相互交错。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外层除雾筒上的通孔沿外层除雾筒圆周等间距分布。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中层除雾筒上的通孔沿中层除雾筒圆周等间距分布。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内层除雾筒上的通孔沿内层除雾筒圆周等间距分布。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层除雾筒上的通孔与中层除雾筒上的通孔与内层除雾筒上的通孔的形状相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层除雾筒上的通孔与中层除雾筒上的通孔与内层除雾筒上的通孔均为长形通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除雾筒下端口设置有除雾筒底面法兰,所述除雾筒底面法兰固定设置在除雾筒下端口的外圆周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层除雾筒上的通孔的最低孔位要高于所述中层除雾筒上的通孔的最低孔位,所述中层除雾筒上的通孔的最低孔位要高于所述内层除雾筒上的通孔的最低孔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中层除雾筒和内层除雾筒的底面均设置有外翻边,内层除雾筒底面的外翻边通过螺丝固定安装在中层除雾筒底面的外翻边上,中层除雾筒底面的外翻边通过螺丝固定安装在除雾筒底面法兰上,所述除雾筒底面法兰连接在除雾筒的外层除雾筒下端外圆周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除雾筒底面法兰上设置有排水孔,排水孔下方连接有三岔排水管,所述三岔排水管包括竖直管段和与竖直管段相连通的向上倾斜的斜岔管段,斜岔管段顶端口为出水口,所述竖直管段顶端口与排水孔连接,竖直管段底端口通过端帽封闭。

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除雾筒具有内、中、外三层除雾筒,当含有细微水雾的气流由除雾筒下端口进入,分别通过内、中、外三层除雾筒的均布通孔流出,在流出过程中,风速加快和风向的急速变向,由于气体的惯性撞击作用,使气流中所带的细微水雾与各层除雾筒及水雾自身进行撞击,促使细微水雾融合成液滴,液滴大到其自身产生的重力超过气体的上升力与液体表面张力的合力时,就会从除雾筒上沿筒壁向下方滴落,由于外层除雾筒、中层除雾筒、内层除雾筒上的通孔的最低孔位依次降低,所以夹层内滴落的液体最终回从内层除雾筒上的通孔流出,回流到指定位置。三层除雾筒的结构增加了气流改变运动的方向,从而大大提高了除雾效率。气体通过除雾装置后,基本上不含水雾。剩余气体通过除雾装置后,进入后序排风管道。

2、在除雾筒底面设置有除雾筒底面法兰,使用时,通过螺栓将除雾筒底面法兰与喷漆房排风道的骨架固定安装,除雾筒底面法兰起到隔板和安装板的作用。

3、在除雾筒底面法兰上设置有排水孔,排水孔下方连接有三岔排水管,所述三岔排水管包括竖直管段和与竖直管段相连通的向上倾斜的斜岔管段,斜岔管段顶端口为出水口,所述竖直管段顶端口与排水孔连接,竖直管段底端口通过端帽封闭,除雾装置在工作过程中,会有少量液体透过除雾筒,沿外层除雾筒外壁下落至除雾筒底面法兰表面,通过上述排水孔和三岔排水管恰好能够有效排除除雾筒底面法兰表面的积液,排水时,在三岔排水管内会存有积液,起到水封作用,防止待处理的气流从斜岔管段的端口进入并透过三岔排水管,从而保证除雾工作的有效性。

总之,利用本除雾装置可以将气体中的细微水雾拦截下来,防止水雾进入风机及排风管道,造成锈蚀或损坏。此除雾装置整体结构简单,安装、维护、清理方便,优于通用的波形叶片式除雾装置。且安装拆卸简单,便于维护保养。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除雾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中的除雾筒的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的除雾装置工作时的气流运行方向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的除雾装置工作时的气流运行方向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二的除雾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实施例二的除雾装置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实施例三的除雾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三的除雾装置的侧视图。

图9是实施例三的除雾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

1:除雾筒,2:除雾筒底面法兰,3:封盖,1-1:外层除雾筒,1-2:中层除雾筒,1-3:内层除雾筒,2-1:排水孔,2-2:三岔排水管,2-21:竖直管段,2-22:端帽,2-23:斜岔管段。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以上附图获得其他的相关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参见附图1-4,一种专用于拦截喷漆房排出气体中所含水雾的除雾装置,包括除雾筒1、除雾筒底面法兰2和封盖3。

所述除雾筒1包括外层除雾筒1-1、中层除雾筒1-2和内层除雾筒1-3,外层除雾筒、中层除雾筒和内层除雾筒由外至内依次同轴设置,除雾筒1的内层除雾筒1-3的下端口开口,为进气口,所述除雾筒底面法兰2固定设置在除雾筒下端口的外圆周上,封盖3密封设置在除雾筒上端口上,将整个除雾筒上端口封闭。

在各层除雾筒的筒壁上均开设有多个通孔a,外层除雾筒上的通孔沿外层除雾筒圆周等间距分布,中层除雾筒上的通孔沿中层除雾筒圆周等间距分布,内层除雾筒上的通孔沿内层除雾筒圆周等间距分布;且外层除雾筒上的通孔与中层除雾筒上的通孔相互交错,中层除雾筒上的通孔与内层除雾筒上的通孔相互交错。

进一步的,外层除雾筒上的通孔的数量优选为5-10个,中层除雾筒上的通孔的数量优选为5-10个,内层除雾筒上的通孔的数量优选为5-10个。

进一步的,所述外层除雾筒1-1上的通孔的最低孔位要高于所述中层除雾筒1-2上的通孔的最低孔位,所述中层除雾筒1-2上的通孔的最低孔位要高于所述内层除雾筒1-3上的通孔的最低孔位。

进一步的,所述外层除雾筒上的通孔与中层除雾筒上的通孔与内层除雾筒上的通孔的形状相同,均为长方形通孔,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椭圆形、长条形、圆形等。

使用时,将整个装置安装到喷漆房排风道的骨架上(通过螺栓将除雾筒底面法兰与喷漆房排风道的骨架固定安装),当含有细微水雾的气流由除雾筒1下端口进入,分别通过内、中、外三层除雾筒的均布通孔流出,在流出过程中,风速加快和风向的急速变向,由于气体的惯性撞击作用,使气流中所带的细微水雾与各层除雾筒及水雾自身进行撞击,促使细微水雾融合成液滴,液滴大到其自身产生的重力超过气体的上升力与液体表面张力的合力时,就会从除雾筒上沿筒壁向下方滴落,由于外层除雾筒1-1、中层除雾筒1-2、内层除雾筒1-3上的通孔的最低孔位依次降低,所以夹层内滴落的液体最终回从内层除雾筒1-3上的通孔流出,回流到指定位置。三层除雾筒的结构增加了气流改变运动的方向,从而大大提高了除雾效率。气体通过除雾装置后,基本上不含水雾。剩余气体通过除雾装置后,进入后序排风管道。

实施例二

参见附图5和6,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讲,所述中层除雾筒1-2和内层除雾筒1-3的底面均设置有外翻边,内层除雾筒1-3底面的外翻边通过不锈钢蝶形螺丝b固定安装在中层除雾筒1-2底面的外翻边上,使内层除雾筒1-3和中层除雾筒1-2之间的间隙的底面形成封闭,中层除雾筒1-2底面的外翻边通过不锈钢蝶形螺丝c固定安装在除雾筒底面法兰2上,使中层除雾筒1-2和外层除雾筒1-1之间的间隙的底面形成封闭,所述除雾筒底面法兰2固定连接在除雾筒的外层除雾筒1-1下端外圆周上。

实施例三

参见附图7-9,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讲,在除雾筒底面法兰2上设置有排水孔2-1,排水孔2-1下方连接有一个三岔排水管2-2,所述三岔排水管2-2包括竖直管段2-21和与竖直管段相连通的向上倾斜的斜岔管段2-23,斜岔管段2-23顶端口为出水口,所述竖直管段顶端口与排水孔2-1连接,竖直管段底端口通过端帽2-22封闭,除雾装置在工作过程中,会有少量液体透过除雾筒,沿外层除雾筒1-1外壁下落至除雾筒底面法兰2表面,通过上述排水孔2-1和三岔排水管2-2恰好能够有效排除除雾筒底面法兰2表面的积液,排水时,在三岔排水管2-2内会存有积液,从而起到水封作用,防止待处理的气流从斜岔管段2-23的端口进入并透过三岔排水管。

以上对本发明做了示例性的描述,应该说明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核心的情况下,任何简单的变形、修改或者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不花费创造性劳动的等同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