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拆卸的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41369发布日期:2018-09-14 22:50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化工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拆卸的反应釜。



背景技术:

反应釜作为一种常见的化工设备,被广泛的应用在石油、化工、橡胶、农药、燃料等领域,被作为一种完成物理或化学反应的压力容器,常见的反应釜不便于拆卸,当需要进行清洗时,大多通过注入清洗介质,通过搅拌来进行清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一种便于拆卸的反应釜,通过釜盖和釜体的结合,在使用时,通过法兰将釜盖和釜体连接,保证使用时的密封性,将原料通过上封头上的进料管送入釜体内,然后由电机带动搅拌轴旋转,使原料在釜体内充分反应,通过向进水管向夹套内注入冷却水对釜体内的原料进行冷却。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便于拆卸的反应釜,包括釜体和釜盖,所述釜体上设置有夹套,所述夹套下方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通过固定块固定在地面上,所述釜体的下方设置有下封头,所述下封头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夹套的下方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夹套的一侧设置有进水管,所述釜盖设置在所述釜体的上方,所述釜盖与所述釜体之间设置有垫片,所述釜盖通过法兰与所述釜体连接,所述法兰上设置有螺栓与螺母,所述螺栓通过螺纹孔与所述螺母连接,所述釜盖的上方设置有上封头,所述上封头的两侧设置有测压管、进料管和观察管,所述测压管上设置有压力表,所述观察管上设置有观察窗,所述上封头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过上方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通过机架与所述通孔连接,所述电机上设置有电机轴,所述机架内设置有搅拌轴,所述电机轴通过联轴器与所述搅拌轴连接,所述搅拌轴上设置有桨叶,所述釜体的内部下方设置有轴承座,所述搅拌轴通过轴承设置在所述轴承座上。

作为优选,三个所述支撑杆在所述夹套的下方对应设置。

作为优选,多个所述螺纹孔在所述法兰上均匀分布。

作为优选,多根桨叶在所述搅拌轴的表面上下交错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垫片选用石棉垫片。

作为优选,所述测压管、所述进料管与所述观察管在所述上封头上三角形分布。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所述釜盖和所述釜体的结合,在使用时所述法兰将所述釜盖和所述釜体连接,保证使用时的密封性,将原料通过所述上封头上的所述进料管送入所述釜体内,然后由所述电机带动所述搅拌轴旋转,使原料在所述釜体内充分反应,通过所述进水管向所述夹套内注入冷却水对所述釜体内的原料进行冷却。

综上,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所述釜盖和所述釜体的结合,在使用时所述法兰将所述釜盖和所述釜体连接,保证使用时的密封性,将原料通过所述上封头上的所述进料管送入所述釜体内,然后由所述电机带动所述搅拌轴旋转,使原料在所述釜体内充分反应,通过所述进水管向所述夹套内注入冷却水对所述釜体内的原料进行冷却。

2、通过高温真空隔热和低温冷却的切换,使得化学反应可以工作在多种环境下,扩大适用范围。

3、借助夹套支撑端自身结构的支撑杆作为冷却液的储存端,大大减小装置整体空间,配合回流管和抽水泵的回流作业以及真空泵的负压吸取,实现了高温真空隔热和低温冷却的快速切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正视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俯视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釜体;2、釜盖;3、夹套;4、支撑杆;5、固定块;6、下封头;7、出料口;8、出水管;9、进水管;10、垫片;11、法兰;12、螺栓;13、螺母;14、螺纹孔;15、上封头;16、测压管;17、进料管;18、观察管;19、压力表;20、观察窗;21、通孔;22、电机;23、机架;24、电机轴;25、搅拌轴;26、联轴器;27、桨叶;28、轴承座;29、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第一实施方式:参见图1-图2所示,一种便于拆卸的反应釜,包括釜体1和釜盖2,所述釜体1上设置有夹套3,所述夹套3下方设置有支撑杆4,所述支撑杆4通过固定块5固定在地面上,便于固定所述釜体1,所述釜体1的下方设置有下封头6,所述下封头6设置有出料口7,用于将反应后的原料送出,所述夹套3的下方设置有出水管8,所述夹套3的一侧设置有进水管9,用于注入冷却水,所述釜盖2设置在所述釜体1的上方,所述釜盖2与所述釜体1之间设置有垫片10,保护所述釜体1与所述釜盖2的配合面,所述釜盖2通过法兰11与所述釜体1连接,便于安装和拆卸,所述法兰11上设置有螺栓12与螺母13,所述螺栓12通过螺纹孔14与所述螺母13连接,所述釜盖2的上方设置有上封头15,所述上封头15的两侧设置有测压管16、进料管17和观察管18,所述测压管16上设置有压力表19,便于观察所述釜体1内的压力,所述观察管18上设置有观察窗20,便于观察所述釜体1内物料的反应情况,所述上封头15上设置有通孔21,所述通过上方设置有电机22,所述电机22通过机架23与所述通孔21连接,所述电机22上设置有电机轴24,所述机架23内设置有搅拌轴25,所述电机轴24通过联轴器26与所述搅拌轴25连接,所述搅拌轴25上设置有桨叶27,所述釜体1的内部下方设置有轴承座28,所述搅拌轴25通过轴承29设置在所述轴承座28上。

三个所述支撑杆4在所述夹套3的下方对应设置,多个所述螺纹孔14在所述法兰11上均匀分布,多根桨叶27在所述搅拌轴25的表面上下交错设置,所述垫片10选用石棉垫片10,所述测压管16、所述进料管17与所述观察管在所述上封头15上三角形分布。

第二实施方式:一种便于拆卸的反应釜,包括釜体1和釜盖2,所述釜体1上设置有夹套3,所述夹套3下方设置有支撑杆4,所述支撑杆4通过固定块5固定在地面上,所述釜体1的下方设置有下封头6,所述下封头6设置有出料口7,所述夹套3的下方设置有出水管8,所述夹套3的一侧设置有进水管9,所述釜盖2设置在所述釜体1的上方,所述釜盖2与所述釜体1之间设置有垫片10,所述釜盖2通过法兰11与所述釜体1连接,所述法兰11上设置有螺栓12与螺母13,所述螺栓12通过螺纹孔14与所述螺母13连接,所述釜盖2的上方设置有上封头15,所述上封头15的两侧设置有测压管16、进料管17和观察管18,所述测压管16上设置有压力表19,所述观察管18上设置有观察窗20,所述上封头15上设置有通孔21,所述通孔21上方设置有电机22,所述电机22通过机架23与所述通孔21连接,所述电机22上设置有电机轴24,所述机架23内设置有搅拌轴25,所述电机轴24通过联轴器26与所述搅拌轴25连接,所述搅拌轴25上设置有桨叶27,所述釜体1的内部下方设置有轴承座28,所述搅拌轴25通过轴承29设置在所述轴承座28上;

三个所述支撑杆4在所述夹套3的下方对应设置,每个支撑杆4为中空设置,三个支撑杆两两之间设置有空心连通支管,连通支管的两端分别与其两侧的支撑杆4的底端连通,其中紧邻进水管9的第一支撑杆4的底端还通过一软管与抽水泵的一端连接,抽水泵的另一端连接到进水管9的外部接口上,在出水管8的外部接头上连接有真空泵,夹套的重力方向的最低点设置一回流管,该回流管一端连通夹套,另一端与邻近的第二支撑杆4连通,该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非同一根,该回流管上设置有回流管开关阀。

在该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增加了冷却液回流装置和真空环境的切换装置,以实现夹套可以工作在真空和填充冷却液的双重环境下,提供了反应釜化学反应所需的低温和高温下的隔热两种条件。该装置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在非工作状态下冷却液存储在三个中空支撑杆4的杆体内,在需要冷却条件时,首先关闭回流管开关阀,然后启动抽水泵,将杆体内的冷却液通过软管,流经进水管9,进入到夹套内,三个支撑杆冷却液的总与夹套的空间相当,此外三个支撑杆的底端之间通过连通支管连通,保证了水泵可以将三个支撑杆的冷却液全部抽取到夹套内,并灌满夹套,然后关闭抽水泵。该操作完成后进入反应釜的冷却作业,在该作业完毕后,如果需要反应釜需要进入真空隔热条件状态时,执行下一步操作:打开回流管开关阀,冷却液在重力作用下自发流入到夹套底端的回流管中,并通过该回流管进入到邻近的支撑杆4内,再接着通过连通支管同时灌满三个支撑杆4,实现冷却液完整的回收到三个支撑杆内,为了保证回收的彻底,在回流作业进行时,可以配合短暂开启抽水泵,从而加快冷却液回收速度且保证冷却液的回收彻底;在冷却液完全回收完毕后,再次关闭回流管开关阀,并打开真空泵,将夹套内的空气抽出,形成真空负压,然后关闭真空泵,从而夹套内保持在真空环境下,反应釜进入真空隔热条件下的化学反应,当反应釜需要再次切换到低温冷却条件下,打开回流管开关阀并循环执行上述操作。连接回流管的支撑杆与进水管一端的支撑杆为非同一根,保证了在回流作业进行时,配合短暂开启的过程中,增大冷却液直接再次进入到软管中的阻力,从而进一步的保证了冷却液在三个支撑杆中同步灌入。

当冷却液在长时间使用后需要更换时,通过出水管8将旧冷却液排出,通过进水管9添加新的冷却液。

该借助夹套支撑端自身结构的支撑杆作为冷却液的储存端,大大减小装置整体空间。配合回流管和抽水泵的回流作业以及真空泵的负压吸取,实现了高温真空隔热和低温冷却的快速切换。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