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流式沉砂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38176发布日期:2018-11-14 02:43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分流式沉砂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分流式沉砂池。

背景技术

废水中密度大于水的悬浮物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沉降作用得以分离,通过这种方法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的方法称为沉淀法,沉淀法的主要去除对象是悬浮液中粒径在10微米以上的可沉固体,即通常在2h的自然沉降时间内能从水中分离出去的悬浮固体。在实际应用中,进行重力沉淀分离的构筑物有沉砂池和沉淀池两种,沉砂池主要用于去除污水中砂子,但是,砂子周向通常包裹或者附着有有机物,如果不能有效的去除砂子周向附着有机物,而使有机物随砂子一起沉降,容易导致聚集物发生恶臭等不易使人接受的味道,影响环境的同时,增加后期处理的难度,如何有效去除砂子的同时避免有机物附着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分流式沉砂池,其通过平流-紊流的交替设置,有效增强沉砂池沉砂的自我净化效果。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分流式沉砂池,包括:

分流池,其为顶端密封底端开口的长方体形,所述分流池内沿其长度方向间隔竖直卡设n个隔板,以将所述分流池分隔为等体积的n+1个空腔,每个隔板中部沿所述分流池深度方向上下间隔开设多个流水孔,每个空腔内竖直设置v形分流板,多个v形分流板的尖角端所在直线形成的面等分所述隔板、及所述流水孔,每个分流板的尖角端、及开口端均不与该分流板所在空腔的内侧壁抵接,位于端部的一个空腔靠近其内v形分流板尖角端的一侧上部设置进水口,所述进水口连接进水管,位于另一端部的一个空腔远离其内v形分流板尖角端的一侧顶端设置溢流口、上部设置出水口,所述出水口连接出水管,且所述出水口的高度低于所述溢流口的高度;

集砂池,其为顶端开口的倒置四棱台形,所述集砂池顶端与所述分流池底端周向固接一体成型,以上下连通所述分流池和所述集砂池;

回流池,其包括上下间隔同轴设置的至少两个漏盘、及位于最下方一个漏盘下方且与其同轴设置的回流槽,所述漏盘包括长方体型容液槽、所述容液槽底端四周向外扩张形成的底面成开口状的类四棱台状挡水槽,每个容液槽底端成矩阵排列设置多个漏孔,每个漏孔竖直向下连通有漏管,每个漏管底端可旋转连通至少三个桨叶,每个桨叶最低端开设有通孔,任意相邻两个漏管长度不同,以使任意相邻两个漏管中的其中一个漏管所连通桨叶的最低端高于另一漏管所连通桨叶的最高端,且另一漏管所连通浆液的最低端高于与其对应的挡水槽的最低端,任意上下相邻两个漏盘中位于上方的漏盘的挡水槽底端面沿竖直方向的投影落入位于下方的漏盘的容液槽顶端面沿竖直方向的投影内,所述回流槽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通矩形接液槽、倒置四棱台型导流槽、及所述导流槽底端连通的回流管,其中,位于最下方挡水槽底端面沿竖直方向的投影落入所述接液槽顶端沿竖直方向投影的范围内;

其中,所述隔板顶端、所述v形分流板均与所述分流池顶端密封抵接;

所述出水管非倾斜向上设置,其自由端与位于最上方的容液槽连通,且位于最上方的容液槽顶端的高度高于所述分流池顶端高度;

所述回流管自由端与所述进水管连通,位于所述回流管与所述进水口之间的所述进水管设置水泵。

优选的是,所述流水孔沿流水运行方向呈口径逐渐变小的喇叭状。

优选的是,每个v形分流板其中一个板体所在面的延长面与所述分流池内侧壁间的夹角为45°。

优选的是,所述漏管下端上下间隔设置两个周向的滑槽;

还包括:壳体,其为圆盘状,所述壳体顶端具有一开口,所述壳体顶端内侧壁竖直向下固接一竖圆板,所述竖圆板底端向内缩合一体成型设置横圆板,所述开口、所述竖圆板、所述横圆板同轴设置,且所述横圆板内环与所述壳体开口处均设置为与所述滑槽相适配的滑道,两个滑道分别密封旋转滑动设于两个滑槽内,以使横圆板、竖圆板及漏管外侧壁和壳体顶端内侧壁间形成纵向截面为正方形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置转珠;

其中,至少三个桨叶分别与所述壳体周向连通,以使每个漏管底端可旋转连通至少三个桨叶,且三个桨叶等间隔沿壳体周向设置。

优选的是,所述壳体底端竖直向上固接有转杆,所述转杆与所述漏管同轴设置,所述转杆顶端可旋转固定于所述漏管内侧壁,所述转杆沿其长度方向向下间隔设置多组叶片,每组叶片沿所述转杆周向设置。

优选的是,每个转杆上下相邻两组叶片在竖直方向的投影不重叠。

优选的是,每个桨叶侧壁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设3个流水孔,沿桨叶转动的正周向一周,其中一个桨叶上流水孔最高点的高度低于相邻桨叶上流水孔最低点的高度。

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待处理污水进入分流池,撞击在v形分流板的尖角端进行左右方向分流,撞击过程中有利于沙子外包裹的有机物的去除,分流后的污水经过v形分流板端部和空腔侧壁间的缝隙,让污水流通截面变小,污水流动由平流变为紊流,增加污水内部砂子的碰撞冲击力,增加有机物和沙子的分离,流过缝隙后,进入v形分流板的开口端,水流速度骤减,便于与有机物分离的砂子沉降,同时,由于v形分流板两侧污水呈相对流动,在开口端又一次碰撞,再一次增加污水内部砂子的碰撞冲击力,增加有机物和沙子的分离,紧接着通过隔板上的流水孔进入下一空腔,重复经过上一空腔的平流、紊流、及冲击沉降的过程,有效的增加整个装置对于砂子周向有机物的去除,且避免未去除包裹有机物砂子的过度沉积和减少已去除包裹有机物砂子的再次回流;

第二、通过出水口进入回流池的回流污水通过漏盘与空气充分接触,提高回流污水容氧量,高容氧量回流污水再次进入分流池,在与分流池内污水碰撞过程中形成固-气、气-液悬浮物,可加速砂子周向包裹有机物的去处,且通过出水口进入回流池的回流污水通过至少两层漏盘进一步有效去除砂子周向包裹的有机物;

第三、所述流水孔沿流水运行方向呈口径逐渐变小的喇叭状,进一步增大水流冲击力,增加砂子间的冲击摩擦力,通过横圆板、竖圆板的设置提高壳体于漏管转动连接的稳定性,通过转珠的设置,有效减少壳体相对于漏管转动摩擦力,提高桨叶的转动效果;

第四、通过水流冲击叶片,进而带动转杆转动,转杆的转动带动壳体的转动,增强桨叶的转动效果,提高水流与空气的接触,进而提高水流含氧量,同时,叶片的转动也有利于水流中砂子的自我冲击、及与叶片或者周围砂子之间碰撞力度和概率,进一步增强砂子周向覆设的有机物的去除。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分流式沉砂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漏盘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漏管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分流式沉砂池,包括:

分流池1,其为在地面挖设的池子,或者筑建的高于地面的池子,或者其它可实现方式(部分地上部分地下设置),其为顶端密封底端开口的长方体形(顶端密封可以通过设置可开合的密封盖实现),所述分流池1内沿其长度方向间隔竖直卡设n个隔板10,所述隔板10垂直于所述分流池1长度方向的内侧壁设置,以将所述分流池1分隔为等体积的n+1个空腔11,每个隔板10中部沿所述分流池1深度方向上下间隔开设多个流水孔12,每个空腔11内竖直设置v形分流板13,v形分流板13可由两个板体端部对接形成,多个v形分流板13的尖角端(即v形分流板13两个板体相对固接的一端)所在直线形成的面(多个直线均位于的同一竖直面)等分所述隔板10、及所述流水孔12,每个分流板13的尖角端、及开口端(即v形分流板13两个板体远离尖角端的一端)均不与该分流板13所在空腔11的内侧壁抵接,位于端部的一个空腔11靠近其内v形分流板13尖角端的一侧上部设置进水口14,所述进水口14连接进水管15(进水管15位于所述分流池1外,待处理污水通过进水管15进入分流池1),沿分流池1长度方向位于另一端部的一个空腔11远离其内v形分流板13尖角端的一侧顶端设置溢流口16、上部设置出水口17,所述出水口17连接出水管18,且所述出水口17的高度低于所述溢流口16的高度;

集砂池2,其为顶端开口的倒置四棱台形,所述集砂池2顶端与所述分流池1底端周向固接一体成型,以上下连通所述分流池1和所述集砂池2,集砂池2用于沉积砂子,沉积在集沙池的砂子可以通过两种常规方式去除,第一、所述集砂池2最低端形成出砂口,所述出砂口连接吸砂泵,砂子累积到一定量,开启所述吸砂泵将沉积砂子吸出,第二、所述集砂池2底部连接吸管,吸管连接安装在内环流槽顶端平面的吸砂泵,通过所述吸砂泵将沉积砂子吸出;

回流池3,其与所述外环流槽相配套设置,其包括上下间隔同轴设置的至少两个漏盘30(漏盘30通过常规可固定方式固定,图中未示出,)、及位于最下方一个漏盘30下方且与其同轴设置的回流槽4,所述漏盘30包括长方体型容液槽31、所述容液槽31底端四周向外向下扩张形成的底面成开口状的类四棱台状挡水槽32,每个容液槽31底端成矩阵排列设置多个漏孔33,每个漏孔33竖直向下连通有漏管34,每个漏管34底端可旋转连通至少三个桨叶35,每个桨叶35最低端开设有通孔36,以使水流依次通过漏孔33、漏管34、桨叶35及通孔36排出,水体排出速度不小于水体进入容液槽31的速度,任意相邻两个漏管34(位于同一排或者同一列)长度不同,以使任意相邻两个漏管34中的其中一个漏管34所连通桨叶35的最低端高于另一漏管34所连通桨叶35的最高端,且另一漏管34所连通浆液的最低端高于与其对应的挡水槽32的最低端,任意上下相邻两个漏盘30中位于上方的漏盘30的挡水槽32底端面沿竖直方向的投影落入位于下方的漏盘30的容液槽31顶端面沿竖直方向的投影内,所述回流槽4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通矩形接液槽40、倒置四棱台型导流槽41、及所述导流槽41底端连通的回流管42,其中,位于最下方挡水槽32底端面沿竖直方向的投影落入所述接液槽40顶端沿竖直方向投影的范围内;

其中,所述隔板10顶端、所述v形分流板13均与所述分流池1顶端密封抵接,所述隔板10、所述v形分流板13的高度不大于所述分流池1的深度;

所述出水管18非倾斜向上设置,其自由端与位于最上方的容液槽31连通,且位于最上方的容液槽31顶端的高度高于所述分流池1顶端高度;

所述回流管42自由端与所述进水管15连通,位于所述回流管42与所述进水口14之间的所述进水管15设置水泵43。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使用过程中,待沉降污水依次通过进水管15、进水口14进入分流池1靠近端部的一个空腔11内,撞击该空腔11的分流板13尖角端上沿左右方向分流,分流后的污水经过v形分流板13与所述空腔11内壁间形成的缝体,经过缝体后,进入v形分流板13的开口端,通过隔板10上的流水孔12进入下一空腔11,依次流经每一个空腔11,到达出水口17和溢流口16,位于出水口17上方的水体通过溢流口16流入下一工序,位于溢流口16下方的水体通过出水口17进入回流池3,进入回流池3的水体依次经多层漏盘30,经过每层漏盘30的水流依次通过该层漏盘30的漏孔33、漏管34、桨叶35及通孔36排出,排出至其下方漏盘30,位于最下方的漏盘30的水流排出至回流槽4,进而在水泵43作用力下通过回流管42、进水管15,在位于所述回流管42与所述进水口14之间的水泵43作用下进入分流池1,沉积在集砂池2的沙子抽出进行下一步处理,采用这种技术方案,第一、待处理污水进入分流池1,撞击在v形分流板13的尖角端进行左右方向分流,撞击过程中有利于沙子外包裹的有机物的去除,分流后的污水经过v形分流板13端部和空腔11侧壁间的缝隙,让污水流通截面变小,污水流动由平流变为紊流,增加污水内部砂子的碰撞冲击力,增加有机物和沙子的分离,流过缝隙后,进入v形分流板13的开口端,水流速度骤减,便于与有机物分离的砂子沉降,同时,由于v形分流板13两侧污水呈相对流动,在开口端又一次碰撞,再一次增加污水内部砂子的碰撞冲击力,增加有机物和沙子的分离,紧接着通过隔板10上的流水孔12进入下一空腔11,重复经过上一空腔11的平流、紊流、及冲击沉降的过程,有效的增加整个装置对于砂子周向有机物的去除,且避免未去除包裹有机物砂子的过度沉积和减少已去除包裹有机物砂子的再次回流;第二、通过出水口17进入回流池3的回流污水通过漏盘30与空气充分接触,提高回流污水容氧量,高容氧量回流污水再次进入分流池1,在与分流池1内污水碰撞过程中形成固-气、气-液悬浮物,可加速砂子周向包裹有机物的去处,且通过出水口17进入回流池3的回流污水通过至少两层漏盘30进一步有效去除砂子周向包裹的有机物。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流水孔12沿流水运行方向呈口径逐渐变小的喇叭状。采用这种技术方案,进一步增大水流冲击力,增加砂子间的冲击摩擦力。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每个v形分流板13其中一个板体所在面的延长面与所述分流池1内侧壁间的夹角为45°。采用这种技术方案,使流过缝隙后进入v形分流板13的开口端水流呈对称流动,增加相对水流在开口端的碰击力度,增加砂子上有机物的分离。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漏管34下端上下间隔设置两个周向的滑槽,即滑槽呈圆环形;

还包括:壳体5,其为圆盘状,所述壳体5顶端具有一圆孔50,所述壳体5顶端内侧壁竖直向下固接一竖圆板51,所述竖圆板51底端向内缩合一体成型设置横圆板52,所述圆孔50、所述竖圆板51、所述横圆板52同轴设置,且所述横圆板52内环与所述壳体5圆孔50处均设置为与所述滑槽相适配的滑道,两个滑道分别密封(可以为通过橡胶垫的设置实现密封)旋转滑动设于两个滑槽内,以使横圆板52、竖圆板51及漏管34外侧壁和壳体5顶端内侧壁间形成纵向截面为正方形的圆环形容置腔53,所述容置腔53内设置转珠54,所述转珠54的直径略小于上述正方形的边长;

其中,至少三个桨叶35分别与所述壳体5连通,以使每个漏管34底端可旋转连通至少三个桨叶35,且三个桨叶35等间隔沿壳体5周向设置。采用这种技术方案,通过横圆板52、竖圆板51的设置提高壳体5与漏管34转动连接的稳定性,通过转珠54的设置,有效减少壳体5相对于漏管34转动摩擦力,提高桨叶35的转动效果。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5底端竖直向上固接有转杆6,所述转杆6与所述漏管34同轴设置,所述转杆6顶端可旋转固定于所述漏管34内侧壁,所述转杆6沿其长度方向向下间隔设置多组叶片60,每组叶片60沿所述转杆6周向设置。采用这种技术方案,通过水流冲击叶片60,进而带动转杆6转动,转杆6的转动带动壳体5的转动,增强桨叶35的转动效果,提高水流与空气的接触,进而提高水流含氧量,同时,叶片60的转动也有利于水流中砂子的自我冲击、及与叶片60或者周围砂子之间碰撞力度和概率,进一步增强砂子周向覆设的有机物的去除。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每个转杆6上下相邻两组叶片60在竖直方向的投影不重叠。采用这种技术方案,增强转杆6的转动效果。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每个桨叶35侧壁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设3个流水孔12,沿桨叶35转动的正周向一周,其中一个桨叶35上流水孔12最高点的高度低于相邻桨叶35上流水孔12最低点的高度。采用这种技术方案,增强桨叶35自身转动力。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发明的说明的。对本发明分流式沉砂池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