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的空气监控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10577发布日期:2018-09-11 20:57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工程的空气监控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越发严重,而雾霾就是其中常见的污染之一,因此环境治理压力巨大,而建筑工程在基坑土方开挖、混凝土浇筑等施工过程中,极易产生粉尘、噪声等污染,对附近居住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现有技术中,对空气监测的仪器造价较为昂贵,且建筑工程所在环境的粉尘颗粒较多,并不适用于一般的空气监控设备,且对空气监控后仍缺少相应的处理设备进行除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的空气监控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工程的空气监控设备,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一端设置有进料管道,进料管道的内壁固定安装有监控器,车体的一侧固定有气泵,进料管道的一端与单向阀的出水口连接,且单向阀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过滤箱连接,过滤箱固定在车体的底端,过滤箱的顶端水平栓接固定有过滤网,且过滤箱的顶端设置有排气孔,车体的一端固定有蓄水箱,蓄水箱的顶端固定有水泵,水泵的输入端通过管道与蓄水箱的底端连接,水泵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喷淋器的一端连接,且喷淋器固定在车体的顶端。

优选的,所述监控器包括第一管道、密封垫、过滤板和第二管道,第一管道竖直固定在进料管道的一端,第一管道的底端水平焊接固定有支撑板,支撑板的顶端通过调整件与密封垫连接,密封垫的一端竖直插设有过滤板,过滤板的底端与支撑板垂直栓接固定,过滤板的顶端与固定板垂直栓接固定,固定板的一端竖直设置有第二管道,且第二管道固定在进料管道的一端。

优选的,所述调整件包括固定杆、转动杆和轴承,固定杆的顶端与密封垫的底端垂直胶接固定,固定杆的底端设置有螺纹,且固定杆通过螺纹与转动杆连接,转动杆的底端通过键销与轴承固定,承重板的顶端设置有凹槽,且轴承焊接在凹槽内。

优选的,所述转动杆的外侧焊接固定有旋钮,转动杆的中轴线与旋钮的中轴线共线,进料管道的侧面设置有通孔,且旋钮的一端穿过通孔并延伸至通孔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顶端水平固定有监控管道,监控管道内设置有活塞,活塞的一端垂直胶接固定有连接杆,连接杆远离活塞的一端设置有触点,固定板的一端栓接固定有电路板。

优选的,所述电路板与电磁阀电性连接,且电磁阀与水泵的开关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车体放置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区域,利用气泵不断吸收所在区域的空气,旋转旋钮调整密封垫的高度,当密封垫所在位置较高时,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之间的过滤板的竖截面面积较小,灰尘较容易堵塞过滤板造成第一管道内气压升高,气压推动活塞运动,使触点与电路板接触,启动水泵工作,水泵将蓄水箱中的水从喷淋器喷出,利用水雾包裹粉尘造成粉尘的沉降,减少粉尘漂浮量。

2、本实用新型气泵将含有粉尘的空气泵送至过滤箱中,利用过滤箱中的水对粉尘进行溶解,并排出过滤后的空气,有效减少建筑工程所在区域的空气粉尘含量,实现空气监控和空气粉尘治理并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的空气监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的空气监控设备的监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体、2监控器、3气泵、4单向阀、5过滤箱、6过滤网、7蓄水箱、8水泵、9喷淋器、10第一管道、11密封垫、12固定杆、13转动杆、14旋钮、15轴承、16过滤板、17第二管道、18电路板、19连接杆、20活塞。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本实施例中,将车体放置在建筑工程所在区域,打开气泵3,气泵3将外界空气通过进料管道和单向阀4泵送至过滤箱5中,过滤箱5内设置有水,单向阀4可以防止过滤箱5中的水倒流出来,空气中的粉尘进入过滤箱5并与水相互溶解,不溶物则沉淀在过滤箱5的底端,过滤后的空气经过过滤网6并从排气孔排出,实现对建筑工程所在区域空气降尘的目的,旋转旋钮14,使转动杆13转动,通过转动杆13一端的螺纹使固定杆12与密封垫11上下移动,进而控制空气从第一管道10进入第二管道17的气流量,当空气中粉尘的含量较大时,粉尘会将密封垫11上方的过滤板16堵塞造成第一管道10内压力升高,气压推动活塞20和连接杆19移动,使连接杆19一端的触点与电路板18接触,从而启动水泵8,水泵8将蓄水箱7中的水从喷淋器9喷出,利用水雾包裹粉尘造成粉尘的沉降,减少粉尘漂浮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