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检测技术综合实验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26730发布日期:2018-12-11 20:39阅读:558来源:国知局
现代检测技术综合实验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实验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现代检测技术综合实验台。



背景技术:

现代检测技术综合实验台作为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新型测试系统,具有功能强、精度高、测量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和良好的人机界面的诸多优点,开发和利用现代检测技术系统,是大中专院校进行试验检测、改革实验教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授权公告号为CN201130468、申请日为2007年7月26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传感器综合实验平台。这种传感器综合实验平台,包括屏体、被检测源、传感器信号调理模块和实验桌。屏体包括实验平台总电源控制区、智能调节仪表区、信号源和测试仪表区,其中,总电源控制区包括电源,串联在电源输出电路上的漏电保护器及保险丝,并联在电源输出电路上的总电源指示灯。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独特,通过实验导线将检测现场、传感器、检测技术有机的结合,使操作者能够全面的学习和掌握信号传感、信号处理、信号转换、信号采集和传输的整个过程。

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此种实验台一般配备四个带刹车的滚轮,便于其位移,当需要停止在原地时,使用刹车对滚轮进行限位,使其停止不动;然而在现实中,实验台基本很少进行位移,大部分时间处于停止不动进行检测实验的状态,而实验台仅通过四个滚轮起到支撑作用,一方面仅是通过滚轮与地面径向抵接,摩擦力较小;另一方面当滚轮刹车松动时,实验台容易在外力的推动作用下位移,从而影响其检测实验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现代检测技术综合实验台,具有使其实验台更加稳定,提高其检测实验效果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现代检测技术综合实验台,包括柜体和位于柜体上的检测模块,所述柜体下端设置有若干滚轮以及相对柜体升降的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升降过程中与地面抵接,驱使滚轮悬空于地面,或是升降装置悬空于地面,滚轮与地面抵触。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在柜体下方设置滚轮,使其工作人员可便于推动实验台行走,能够有效提高其工作效率;进而通过设置于柜体下端的升降装置在升降过程中,与地面抵接将滚轮悬空于地面上,能够提高柜体与地面的稳定性,从而将实验台稳定的放置于地面上,避免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滚轮松动,造成实验结果不佳的问题,能够提高检测实验的效果。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竖直插设于柜体下端的若干支撑件,所述柜体下端设置有驱动支撑件相对柜体下端上下升降的驱动装置。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驱动装置驱动若干支撑件上下位移,实现实验台稳定的放置于地面上或是滚轮地面抵触,便于工作人员对实验台进行操作。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支撑件包括螺纹杆和固定于螺纹杆一端的抵接板,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转动连接于柜体下端且与螺纹杆螺纹连接的传动轮以及驱动传动轮自转的驱动件,所述柜体下端设置有限位螺纹杆自转的限位件。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驱动件驱动传动轮转动,在传动轮与螺纹杆的螺纹配合作用力下,以及限位件对螺纹杆周向限位作用下,驱使螺纹杆相对柜体上下升降运动,使其抵接板在上下位移过程中与地面抵接,通过抵接板与地面的摩擦力,提高实验台的稳定性。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驱动件设置为与传动轮同圆心固定的蜗轮、与蜗轮啮合的蜗杆以及驱动蜗杆转动的驱动手轮。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驱动手轮带动蜗杆转动,在蜗轮与蜗杆的啮合关系下,带动蜗轮转动,从而实现带动传动轮的转动工作,同时在蜗轮与蜗杆的限位关系下,实现对传动轮的限位。

进一步优选为:若干所述滚轮设置为两组,分别位于沿柜体长度方向的两侧,同组所述传动轮之间通过传动带连接实现其连动工作,所述驱动件对应设置有两组,驱动传动轮转动。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传动带分别带动两组传动轮的同步转动,使其只需两组驱动件即可带动所有传动轮转动,实现螺纹杆的上下升降工作,能够提高其螺纹杆上下升降的同步性;且分为两组操作,使其可减少传动带过长影响到工作人员的其他操作。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柜体下端与螺纹杆同心固定有一限位环一,限位环一外套设有限位环二,限位环一与限位环二之间形成限位槽,所述传动轮朝向限位环一的一端上设置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一端插接于限位槽内且仅能沿限位槽周向转动。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传动轮下端的限位柱插接于限位环一与限位环二之间的限位槽内周向转动,实现传动轮相对柜体的周向转动工作。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限位环二包括两对称设置的半圆环,两半圆环分别通过紧固螺栓与柜体下端连接并形成完整的限位环二。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由两半圆环构成完成的限位环二,并通过紧固螺栓实现半圆环的可拆卸连接,便于其对传动轮的拆装。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限位件包括开设于螺纹杆外壁且沿螺纹杆长度方向开设的滑动槽,固定于柜体上并插接于滑动槽内限制螺纹杆仅能上下位移的插块。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插块插接于滑动槽内,与滑动槽配合对螺纹杆起到限位作用,使其螺纹杆仅能上下位移。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滑动槽上下两端封闭。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封闭滑动槽两端,使其螺纹杆在上下位移过程中,与插块产生抵接作用,防止螺纹杆完全脱离出柜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驱动件带动螺纹杆上下位移,使其抵接板在上下位移过程中与地面抵接,通过抵接板与地面的抵接将滚轮悬空,对起到稳定支撑效果的同时,通过抵接板与地面的摩擦力,增强实验台的稳定性,使其在外力作用下不易发生位移,达到提高检测实验精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整体结构;

图2是图1中滚轮以及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示出了涡轮蜗杆的连接结构;

图4是图2中升降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柜体;2、滚轮;3、支撑件;31、螺纹杆;32、抵接板;4、驱动装置;41、传动轮;42、蜗轮;43、蜗杆;44、驱动手轮;5、限位件;51、插块;52、滑动槽;6、限位环一;7、限位环二;71、半圆环;8、限位槽;9、限位柱;10、紧固螺栓;11、传动带;12、安装座;13、检测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现代检测技术综合实验台,如图1所示,包括柜体1,柜体1上端设置有检测模块13,检测模块13包括计算机、传感器和多种测控单元,通过计算机、传感器以及测控单元实现其检测实验功能,本实施例中,实验台还融入了网络测控技术、无线测控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实验效率,增强实验效果,巩固对该课程和理论知识的掌握,贴近工业实际现场,便于学生在试验桩全面的接触各种新兴技术,并将其与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

参照图2和3,柜体1下端四个角分别固定有一滚轮2,柜体1下端还设置有升降装置,升降装置在升降过程中与地面抵接或悬空,驱使滚轮2悬空于地面将实验台稳定的放置于地面,或是滚轮2与地面抵触,可使工作人员轻松推动实验台行走。

上述升降装置包括若干支撑件3、以及驱动装置4;本实施例中,支撑件3设置有四个分别位于滚轮2一侧,通过驱动装置4驱动支撑件3相对柜体1上下位移,实现实验台的稳定安装或是滚轮2与地面抵触,便于工作人员推动实验台行走。

参照图3和4,上述支撑件3包括螺纹杆31以及抵接板32,抵接板32与螺纹杆31朝向地面的一端固定,柜体1下端对应螺纹杆31开设四个供螺纹杆31上下位移的通孔,通孔内设置有限制螺纹杆31周向转动的限位件5;上述驱动装置4包括传动轮41和驱动件,传动轮41设置有四个分别与螺纹杆31螺纹连接且相对柜体1下端转动连接,通过驱动件带动传动轮41转动,从而驱动螺纹杆31相对柜体1下端上下位移。

本实施例中,限位件5包括固定于通孔内壁的插块51、以及开设于螺纹杆31外壁上的滑动槽52,滑动槽52沿螺纹杆31长度方向开设,插块51插接于滑动槽52内且两侧与滑动槽52两侧抵接,限制螺纹杆31的周向转动;本实施例中,螺纹杆31上下两端滑动槽52的开口封闭。

参照图2和3,本实施例中,沿柜体1长度方向两侧的两个滚轮2设置为一组,同一组的两个传动轮41之间通过传动带11绕卷起来实现其连动工作。

上述驱动件包括蜗轮42、蜗杆43以及驱动手轮44,蜗轮42对应两组滚轮2设置有二个,蜗轮42与其对应一组的其一传动轮41同圆心固定,柜体1下端固定有安装座12,蜗杆43两端转动连接于安装座12上且与蜗轮42啮合,蜗杆43一端与驱动手轮44固定,便于工作人员驱动蜗杆43转动。

参照图3和4,上述柜体1下端对应螺纹杆31对应固定有限位环一6,限位环一6与螺纹杆31同轴心设置,限位环一6外套设有限位环二7,限位环二7由两半圆环71合拢形成,半圆环71内壁上开设有弧形槽,使其限位环一6与限位环二7之间形成限位槽8,上述传动轮41朝向限位环一6的沿传动轮41周向均匀固定有若干限位柱9,限位柱9一端插接于限位槽8内沿限位槽8周向运动;本实施例中,限位柱9截面呈T型设置,限位槽8呈L型设置,使其限位柱9仅能沿限位槽8周向运动。

本实施例中,半圆环71通过若干紧固螺栓10固定于柜体1下端。

工作原理:当需要推动实验台行走时,通过驱动手轮44带动蜗杆43转动,继而带动蜗轮42以及传动轮41转动,在传动轮41与螺纹杆31的螺纹连接作用力下,以及插块51与滑动槽52的配合关系下,驱动螺纹杆31朝上位移,使其滚轮2与地面抵触,便于工作人员推动实验台行走;当需要将实验台放置于原地时,通过驱动手轮44带动蜗杆43反转,驱动螺纹杆31朝下位移,抵接板32与地面抵接,将滚轮2悬空于地面,从而将实验台限位于原地。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