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分别排放污水及净水的过滤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32811发布日期:2019-03-02 04:50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可分别排放污水及净水的过滤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过滤净化装置,尤指一种在排出污水及净水时能同时排出杂质,在使用上相对节省时间及人力,且能方便地分别排放污水及净水的过滤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请配合参看如图6所示,现有可分别排放污水及净水的过滤净化装置包括一污水过滤器30、一杂质排出装置40及一输出管路50;其中该污水过滤器30 包括一容器31、一输入管路32及一过滤元件33,该容器31的下半部为呈一渐缩状的倒圆锥状结构,且该容器31的内部设有一污水处理空间311,该输入管路32的其中一端与该容器31相结合于该容器31的上半部,且高于该呈一渐缩状的倒圆锥状结构处,且该输入管路32与该容器31的污水处理空间311相连通,藉以将污水由该污水过滤器30的外部输入至该污水处理空间311中,该过滤元件33设于该容器31内且位于该容器31的污水处理空间311的下半部,藉以将由该输入管路32输入至该污水处理空间311的污水进行过滤净化;该杂质排出装置40结合于该污水过滤器30的底端且包括有一杂质容纳空间41,该杂质容纳空间41与该污水处理空间311相连通;该输出管路50包括一净水输出管路51及一污水输出管路52,该净水输出管路51的顶端结合于该过滤元件33 的底端,而贯穿该杂质排出装置40,使该净水输出管路51的底端伸出于该杂质排出装置40之下,该污水输出管路52的其中一端结合于该杂质排出装置40,而经由该杂质排出装置40与该污水处理空间311相连通,该污水输出管路52 的另一端伸出于该杂质排出装置40之外。

现有可分别排放污水及净水的过滤净化装置,经由该输入管路32将污水由该污水过滤器30的外部,输入至该污水处理空间311中,再经由该过滤元件33 进行污水过滤净化,其中经该过滤元件33进行过滤净化而得到的净水,会经由该净水输出管路51输出至外部,而位于该污水处理空间311之中,被排除于该滤元件33外的污水则会经由该污水输出管路52输出至外部,而位于该污水处理空间311之中的悬浮杂质,则会沉淀于该杂质排出装置40的杂质容纳空间41 之中,当该杂质容纳空间41已装满杂质,使用者须将该杂质排出装置40取出,并清空该杂质排出装置40中的杂质,再将该杂质排出装置40装置回原位;虽然现有可分别排放污水及净水的过滤净化装置的结构可分别排放污水及净水,然而需要将该杂质排出装置40取出,并清空该杂质排出装置40中的杂质的步骤耗费时间及人力,在使用上造成不便,因此现有可分别排放污水及净水的过滤净化装置,诚有其需加以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可分别排放污水及净水的过滤净化装置需要将该杂质排出装置取出,并清空该杂质排出装置中的杂质的步骤耗费时间及人力,在使用上造成不便,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解决目前技术问题的可分别排放污水及净水的过滤净化装置,其包括有一污水过滤器及一分流系统,其中:

该污水过滤器包括一容器、一输入管路及一过滤元件,其中该容器的内部设有一污水处理空间,该输入管路的其中一端与该容器相结合,且该输入管路与该容器的污水处理空间相连通,该过滤元件设于该容器内且位于该容器的污水处理空间的下半部;以及

该分流系统结合于该污水过滤器的过滤元件的底端且与该过滤元件相连通,并位于该污水处理空间的底部,且局部伸出于该容器的下方,该分流系统包括一净水流道及一污水流道,该污水流道设置于该净水流道中,且该净水流道与该污水流道不相连通,其中该净水流道结合于该污水过滤器的过滤元件的底端且与该过滤元件相连通,而局部伸出于该容器的下方,该净水流道设有一第一顶端开口、至少一第一侧面开口、一第二底端开口及一第二侧面开口,该第一顶端开口设于该净水流道的顶端,且该第一顶端开口结合于该污水过滤器的过滤元件的底端,而与该过滤元件相连通,该至少一第一侧面开口设于该净水流道的侧壁面,该第二底端开口设于该净水流道的底端,且位于该容器的下方,该第二侧面开口设于该净水流道的侧壁面,该污水流道为一管径小于该净水流道管径的液体通道,且该污水流道设置于该净水流道中,该污水流道具有至少两端,该污水流道的其中一端由该至少一第一侧面开口伸出,而延伸至该污水处理空间的底部,另一端由该第二侧面开口伸出,而位于该容器外。

进一步,如前所述的可分别排放污水及净水的过滤净化装置,其中该净水流道包括一第一管体组合件、一第一管体、一第二管体组合件及一第二管体,该第一管体组合件结合于该污水过滤器的过滤元件的底端且与该过滤元件相连通,该第一管体组合件设有至少一第一侧面开口,该至少一第一侧面开口设于该第一管体组合件的侧壁面;该第一管体具有一顶端及一底端,该第一管体的顶端结合于该第一管体组合件的底端,且与该第一管体组合件相连通,该第一管体的底端伸出于该容器之下;该第二管体组合件结合于该第一管体的底端,且与该第一管体相连通,该第二管体组合件位于该容器的下方,该第二管体组合件设有一第二侧面开口,该第二侧面开口设于该第二管体组合件的侧壁面;该第二管体具有一顶端及一底端,该第二管体的顶端结合于该第二管体组合件的底端,且与该第二管体组合件相连通。

再进一步,如前所述的可分别排放污水及净水的过滤净化装置,其中该污水流道包括至少一污水输入管、一第一分流管、一中继管、一第二分流管及一污水输出管,其中该至少一污水输入管的其中一端延伸至该污水处理空间的底部,而该至少一污水输入管的另外一端经由该至少一第一侧面开口,伸入该第一管体组合件中;该第一分流管设于该第一管体组合件中,且与该至少一污水输入管的另外一端相结合并相连通,该第一分流管为一空心管件,使该至少一污水输入管的另外一端能经由该至少一第一侧面开口,伸入该第一管体组合件中,并与该第一分流管的其中一端相结合并相连通;该中继管位于该第一管体内,且该中继管与该第一分流管异于该至少一污水输入管的一端相结合并相连通,该中继管具有一顶端及一底端,该中继管的顶端与该第一分流管异于该至少一污水输入管的一端相结合并相连通;该第二分流管设于该第二管体组合件中,且与该中继管的底端相结合并相连通,该第二分流管为一空心管件,使该中继管的底端能与该第二分流管的其中一端相结合并相连通,该污水输出管的其中一端结合于该第二分流管异于该中继管的一端,而另一端经由该第二侧面开口伸出,而位于该容器外。

更进一步,如前所述的可分别排放污水及净水的过滤净化装置,其中该第一管体组合件设有一第一顶端开口、一第一流动空间、一第一底端开口及至少一第一侧面开口,该第一顶端开口设于该第一管体组合件的顶端,且该第一顶端开口结合于该污水过滤器的过滤元件的底端,而与该过滤元件相连通,该第一流动空间形成于该第一管体组合件的内部,而与该第一顶端开口相连通,该第一底端开口设于该第一管体组合件的底端,而与该第一流动空间相连通,该至少一第一侧面开口设于该第一管体组合件的侧壁面,而与该第一流动空间相连通;该第一管体的顶端结合于该第一底端开口,且与该第一底端开口相连通;该第二管体组合件设有一第二顶端开口、一第二流动空间、一第二底端开口及一第二侧面开口,该第二顶端开口设于该第二管体组合件的顶端,且该第二顶端开口结合于该第一管体的底端,而与该第一管体相连通,该第二流动空间形成于该第二管体组合件的内部,而与该第二顶端开口相连通,该第二底端开口设于该第二管体组合件的底端,而与该第二流动空间相连通,该第二侧面开口设于该第二管体组合件的侧壁面,而与该第二流动空间相连通,该第二管体的顶端结合于该第二底端开口,且与该第二底端开口相连通。

较佳地是,如前所述的可分别排放污水及净水的过滤净化装置,其中该至少一污水输入管的其中一端延伸至该污水处理空间的底部,而该至少一污水输入管的另外一端经由该至少一第一侧面开口,伸入该第一流动空间中,该第一分流管设于该第一管体组合件的第一流动空间中,且与该至少一污水输入管的另外一端相结合;该第一分流管为一空心管件且具有多个开口,该多个开口中的其中一开口与该第一管体组合件的至少一第一侧面开口相对应,该多个开口中的另一开口与该第一底端开口相对应,使该至少一污水输入管的另外一端能经由该至少一第一侧面开口,伸入该第一流动空间中,并与该第一分流管相结合于该第一分流管与该至少一第一侧面开口相对应的开口,该中继管位于该第一管体内,且该中继管经由该第二管体、该第二管体组合件及该第一管体伸入该第一管体组合件与位于该第一流动空间的第一分流管相结合,该中继管具有一顶端及一底端,该中继管的顶端结合于该第一分流管与该第一底端开口相对应的开口,该中继管的底端经由该第二顶端开口伸入该第二流动空间中;该第二分流管设于该第二管体组合件的第二流动空间中,且与该中继管的底端相结合,该第二分流管为一空心管件且具有三个开口,该三个开口分别与该第二管体组合件的第二顶端开口、第二底端开口及第二侧面开口相对应,使该中继管的底端能经由该第二顶端开口伸入该第二流动空间中,并与该第二分流管相结合于该第二分流管与该第二顶端开口相对应的开口;该污水输出管的其中一端结合于该第二分流管与该第二侧面开口相对应的开口,而另一端经由该第二侧面开口伸出,而位于该容器外。

更佳地是,如前所述的可分别排放污水及净水的过滤净化装置,其中该第一管体组合件设有两第一侧面开口,该两第一侧面开口分别设于该第一管体组合件的两相对侧壁面,而分别与该第一流动空间相连通;该污水流道具有三端,其中两端分别由该两第一侧面开口伸出,而延伸至该污水处理空间的底部,另一端由该至少一第二侧面开口伸出,而位于该容器外。

更佳地是,如前所述的可分别排放污水及净水的过滤净化装置,其中该污水流道包括两污水输入管,各污水输入管的其中一端延伸至该污水处理空间的底部,而另外一端经由各第一侧面开口,伸入该第一流动空间中,且该两污水输入管分别与该第一分流管相结合于该第一分流管与该两第一侧面开口相对应的两开口。

更佳地是,如前所述的可分别排放污水及净水的过滤净化装置,其中各污水输入管包括一第一管件、一L形管及一第二管件,该第一管件的其中一端经由该至少一第一侧面开口,伸入该第一流动空间中,并与该第一分流管相结合于该第一分流管与该第一侧面开口相对应的开口,该L形管的其中一端与该第一管件的另一端相螺设结合,该第二管件的其中一端与该L形管的另一端相螺设结合,该第二管件的另一端延伸至该污水处理空间的底部,并沿上、下的方向设置。

更佳地是,如前所述的可分别排放污水及净水的过滤净化装置,其中该过滤元件为一过滤弹簧,该过滤弹簧藉其呈一紧密压缩状态时的缝隙大小,能将污水中的成分藉由相对该缝隙的大小作区别,而能将杂质排除于该过滤弹簧外,进而能达到过滤净化污水而得到净水的功效。

更佳地是,如前所述的可分别排放污水及净水的过滤净化装置,其中该污水输入管为一呈L形的弯管。

藉由上述的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将该分流系统结合于该过滤元件的底端,且该分流系统包括一净水流道及一污水流道,该净水流道作为外管藉以排出净水,该污水流道设置于该净水流道中而作为内管藉以排出污水,且该污水流道的至少一污水输入管的其中一端延伸至该污水处理空间的底部,藉以将沉淀于该污水处理空间的底部的杂质会连同污水一并排出,相较于现有可分别排放污水及净水的过滤净化装置,将净水经由该净水输出管路输出至外部,污水经由该污水输出管路输出至外部,杂质则沉淀于该杂质排出装置的杂质容纳空间之中,待该杂质容纳空间装满杂质取出并清洗,再装置回原位,本实用新型于使用上少了要清空该杂质排出装置中的杂质的步骤,相对节省时间及人力,在使用上较为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外观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分流系统的立体外观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分流系统的局部剖面前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的外观平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分流系统将净水及污水分别排放的使用状况示意图(实线为净水流向,虚线为污水流向)。

图6为现有可分别排放污水及净水的过滤净化装置的局部外观平面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 污水过滤器 11 容器

111 污水处理空间 12 输入管路

13 过滤元件 20 分流系统

21 净水流道 22 污水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可分别排放污水及净水的过滤净化装置的较佳实施例如图1至3所示,其包括一污水过滤器10及一分流系统20,其中:

请配合参看如图1所示,该污水过滤器10包括一容器11、一输入管路12 及一过滤元件13;其中该容器11的下半部为呈一渐缩状的倒圆锥状结构,且该容器11的内部设有一污水处理空间111,进一步,该容器11具有一内壁面,使该污水处理空间111形成于该容器11的内壁面之中,且该内壁面的俯视剖面呈一圆环状;该输入管路12的其中一端与该容器11相结合于该容器11的上半部,且高于该呈一渐缩状的倒圆锥状结构处,该输入管路12与该容器11的污水处理空间111相连通,藉以将污水由该污水过滤器10的外部输入至该污水处理空间111中,进行过滤净化;该过滤元件13设于该容器11内且位于该容器11的污水处理空间111的下半部,由该输入管路12输入至该污水处理空间111的污水会朝下流动至邻近该过滤元件13处,该过滤元件13能过滤污水中的杂质,将杂质排除于该过滤元件13之外,使杂质重新流动至该过滤元件13周边的污水中,使该过滤元件13内的污水由于已将杂质排除而成为净水,并流动至该过滤元件13的底端。

进一步,该过滤元件13为一过滤弹簧,由于杂质体积过大,无法通过呈一紧密压缩状态的弹簧的缝隙,故会被该过滤弹簧排除于外,而水分子的体积相对于呈一紧密压缩状态的弹簧的缝隙小,故能顺利通过该过滤弹簧的缝隙,该过滤弹簧藉其呈一紧密压缩状态时的缝隙大小,能将污水中的成分藉由相对该缝隙的大小作区别,而能将杂质排除于该过滤弹簧外,进而能达到过滤净化污水而得到净水的功效。

请配合参看如图1至4所示,该分流系统20结合于该污水过滤器10的过滤元件13的底端且与该过滤元件13相连通,并位于该污水处理空间111的底部,且局部伸出于该容器11的下方,该分流系统20包括一净水流道21及一污水流道22,该污水流道22设置于该净水流道21中,且该净水流道21与该污水流道22不相连通,藉以达到将净水及污水分别排放的效果;其中该净水流道21 结合于该污水过滤器10的过滤元件13的底端且与该过滤元件13相连通,并沿上、下的方向设置,而局部伸出于该容器11的下方,且该净水流道21包括一第一管体组合件211、一第一管体212、一第二管体组合件213及一第二管体214,该第一管体组合件211结合于该污水过滤器10的过滤元件13的底端且与该过滤元件13相连通,该第一管体组合件211设有一第一顶端开口、一第一流动空间215、一第一底端开口及至少一第一侧面开口216。

该第一顶端开口设于该第一管体组合件211的顶端,且该第一顶端开口结合于该污水过滤器10的过滤元件13的底端,而与该过滤元件13相连通,该第一流动空间215形成于该第一管体组合件211的内部,而与该第一顶端开口相连通,该第一底端开口设于该第一管体组合件211的底端,而与该第一流动空间215相连通,该至少一第一侧面开口216设于该第一管体组合件211的侧壁面,而与该第一流动空间215相连通,进一步,该第一管体组合件211设有两第一侧面开口216,该两第一侧面开口216直线相对且经由该第一流动空间215 相连通。

该第一管体212具有一顶端及一底端,该第一管体212的顶端结合于该第一底端开口,且与该第一底端开口相连通,该第一管体212沿上、下的方向设置,该第一管体212的底端伸出于该容器11之下;该第二管体组合件213结合于该第一管体212的底端,且与该第一管体212相连通,该第二管体组合件213 位于该容器11的下方,该第二管体组合件213设有一第二顶端开口、一第二流动空间217、一第二底端开口及一第二侧面开口218,该第二顶端开口设于该第二管体组合件213的顶端,且该第二顶端开口结合于该第一管体212的底端,而与该第一管体212相连通,该第二流动空间217形成于该第二管体组合件213 的内部,而与该第二顶端开口相连通,该第二底端开口设于该第二管体组合件 213的底端,而与该第二流动空间217相连通,该第二侧面开口218设于该第二管体组合件213的侧壁面,而与该第二流动空间217相连通,进一步,此处不限制该第二侧面开口218的数量,该第二管体组合件213可设有一个以上的第二侧面开口218;该第二管体214具有一顶端及一底端,该第二管体214的顶端结合于该第二底端开口,且与该第二底端开口相连通,该第二管体214沿上、下的方向设置。

请配合参看如图1至4所示,该污水流道22为一管径小于该净水流道21 管径的液体通道,且该污水流道22设置于该净水流道21中,该污水流道22具有至少两端,该污水流道22的其中一端由该至少一第一侧面开口216伸出,而延伸至该污水处理空间111的底部,另一端由该第二侧面开口218伸出,而位于该容器11外,该污水流道22包括至少一污水输入管221、一第一分流管222、一中继管223、一第二分流管224及一污水输出管225;其中该至少一污水输入管221为一呈L形的弯管,且该至少一污水输入管221的其中一端延伸至该污水处理空间111的底部,而该至少一污水输入管221的另外一端经由该至少一第一侧面开口216,伸入该第一流动空间215中;该第一分流管222设于该第一管体组合件211的第一流动空间215中,且与该至少一污水输入管221的另外一端相结合,该第一分流管222为一呈T字形的空心管件且具有多个开口,该多个开口中的其中一开口与该第一管体组合件211的至少一第一侧面开口216 相对应,该多个开口中的另一开口与该第一底端开口相对应,使该至少一污水输入管221的另外一端能经由该至少一第一侧面开口216,伸入该第一流动空间 215中,并与该第一分流管222相结合于该第一分流管222与该至少一第一侧面开口216相对应的开口。

该中继管223位于该第一管体212内,且该中继管223经由该第二管体214、该第二管体组合件213及该第一管体212伸入该第一管体组合件211与位于该第一流动空间215的第一分流管222相结合,该中继管223具有一顶端及一底端,该中继管223的顶端结合于该第一分流管222与该第一底端开口相对应的开口,该中继管223的底端经由该第二顶端开口伸入该第二流动空间217中;该第二分流管224设于该第二管体组合件213的第二流动空间217中,且与该中继管223的底端相结合,该第二分流管224为一呈T字形的空心管件且具有三个开口,该三个开口分别与该第二管体组合件213的第二顶端开口、第二底端开口及第二侧面开口218相对应,使该中继管223的底端能经由该第二顶端开口伸入该第二流动空间217中,并与该第二分流管224相结合于该第二分流管224与该第二顶端开口相对应的开口;该污水输出管225的其中一端结合于该第二分流管224与该第二侧面开口218相对应的开口,而另一端经由该第二侧面开口218伸出,而位于该容器11外,进一步,此处不限制该污水输出管225 的数量,该污水流道22可设有一个以上的污水输出管225,且该污水输出管225 的数量与该第二侧面开口218的数量相对应。

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管体组合件211设有两第一侧面开口216,该两第一侧面开口216分别设于该第一管体组合件211的两相对侧壁面且直线相对,而分别与该第一流动空间215相连通;该污水流道22具有三端,其中两端分别由该两第一侧面开口216伸出,而延伸至该污水处理空间111的底部,另一端由该至少一第二侧面开口218伸出,而位于该容器11外,进一步,该污水流道22包括两污水输入管221,各污水输入管221的其中一端延伸至该污水处理空间111的底部,而另外一端经由各第一侧面开口216,伸入该第一流动空间215中,且该两污水输入管221分别与该第一分流管222相结合于该第一分流管222与该两第一侧面开口216相对应的开口。

再进一步,各污水输入管221包括一第一管件228、一L形管227及一第二管件226,该第一管件228的其中一端经由该至少一第一侧面开口216,伸入该第一流动空间215中,并与该第一分流管222相结合于该第一分流管222与该第一侧面开口216相对应的开口,该L形管227的其中一端与该第一管件228 的另一端相螺设结合,该第二管件226的其中一端与该L形管227的另一端相螺设结合,该第二管件226的另一端延伸至该污水处理空间111的底部,并沿上、下的方向设置。

请配合参看如图1及5所示,本实用新型可分别排放污水及净水的过滤净化装置,使用时经由该输入管路12将污水由该污水过滤器10的外部,输入至该污水处理空间111中,再经由该过滤元件13进行污水过滤净化,其中由于该分流系统20的净水流道21结合于该污水过滤器10的过滤元件13的底端,且与该过滤元件13相连通,而局部伸出于该容器11的下方,经该过滤元件13过滤净化而得的净水会依序流经该第一管体组合件211的顶端开口、第一流动空间215及第一底端开口,再经由该第一管体212流通至该第二管体组合件213,并依序流经该第二管体组合件213的第二顶端开口、第二流动空间217及第二底端开口,最后经由该第二管体214流通至外部;其中该分流系统20于实施时,需使用胶带将该第一管体组合件211的两第一侧面开口216与该两污水输入管 221之间所形成的缝隙封住,藉以避免该分流系统20于实施时,污水会经由该第一管体组合件211的两第一侧面开口216与该两污水输入管221之间所形成的缝隙流入该第一流动空间215中,进而流入该净水流道21中,造成污水与净水相混合的情形发生。

同时,具有杂质而被排除于该滤元件13外的污水,则位于该污水处理空间 111之中,且污水中的杂质经一段时间后,会沉淀于该污水处理空间111的底部,于排出污水时,使用者须在该至少一污水输出管225伸出于该容器11外的一端连接一抽水装置60,将位于该污水处理空间111之中的污水,经由该污水流道 22抽离该污水处理空间111,污水首先经由该至少一污水输入管221流入该污水流道22中,且由于该至少一污水输入管221的其中一端延伸至该污水处理空间111的底部,沉淀于该污水处理空间111的底部的杂质会连同污水一同进入该至少一污水输入管221中,再依序流经该第一分流管222、该中继管223、该第二分流管224及该至少一污水输出管225,而流通至外部;其中该分流系统20 于实施时,需使用胶带将该第二管体组合件213的第二侧面开口218与该污水输出管225之间所形成的缝隙封住,藉以避免该分流系统20于实施时,净水会由该第二管体组合件213的第二流动空间217,流出该第二管体组合件213的第二侧面开口218与该污水输出管225之间所形成的缝隙,而非经由该第二管体组合件213的第二底端开口流出。

本实用新型将该分流系统20结合于该过滤元件13的底端,且该分流系统 20包括一净水流道21及一污水流道22,该净水流道21作为外管藉以排出净水,该污水流道22设置于该净水流道21中而作为内管藉以排出污水,且该净水流道21与该污水流道22不相连通,藉以达到将净水及污水分别排放的效果,且该污水流道22的至少一污水输入管221的其中一端延伸至该污水处理空间111 的底部,藉以将沉淀于该污水处理空间111的底部的杂质会连同污水一并排出;相较现有可分别排放污水及净水的过滤净化装置,将净水经由该净水输出管路 51输出至外部,污水经由该污水输出管路52输出至外部,杂质则沉淀于该杂质排出装置40的杂质容纳空间41之中,待该杂质容纳空间41装满杂质取出并清洗,再装置回原位,本实用新型通过该净水流道21为外管,该污水流道22为内管的设置,且该污水流道22中的至少一污水输入管221的其中一端延伸至该污水处理空间111的底部,藉以将沉淀于该污水处理空间111的底部的杂质会连同污水一并排出,不仅能经净水及污水分别排出,还能同时排出杂质,相较现有技术少了要清空该杂质排出装置40中的杂质的步骤,相对节省时间及人力,在使用上较为方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