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T/D污水处理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00583发布日期:2019-04-13 01:10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10T/D污水处理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10T/D污水处理渠。



背景技术:

在食品行业、医药行业、电子行业、电镀业等均需要大量用水,且为符合国家环保要求,其工业用水需进行污水处理,在污水处理环节一般均会设置沉降池,该沉降池主要为将污水中的淤泥进行沉降,沉降后的淤泥由吸泥机吸至沉降池外进行大面积晾晒,以达到脱水60%的工业要求,该晾晒时间较长,一般为2-3天,占地面积大,且受天气影响严重,本实用新型即是在上述技术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10T/D污水处理渠,在水渠中部设置出砂渠,淤泥统一由出砂渠进入淤泥处理池进行两次沉降,脱水效率高,占地面积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0T/D污水处理渠,包括水渠和淤泥处理池,该水渠中部设有出砂渠,所述淤泥处理池与所述出砂渠连通;

该水渠对称的两渠壁上设有行车导轨,行车式吸泥机在所述行车导轨上前后移动;

所述淤泥处理池由隔挡分为沉降小池和淤泥脱水小池,所述沉降小池内设有潜水式吸砂泵和提升管路,所述隔挡上部设有通孔,所述提升管路通过该通孔进入所述淤泥脱水小池内;

所述沉降小池及淤泥脱水小池上部均设有出水管,所述淤泥脱水小池底部设有排泥管,所述淤泥脱水小池内设有旋流泵,所述旋流泵将淤泥脱水小池内的淤泥打入排泥管内。

进一步,所述淤泥脱水小池内由上层空间和下层空间组成,其下层空间等分为四个小空间,每一小空间内均设有一旋流泵,该四个小空间底部的出泥口均与排泥管连通。

进一步,所述出水管内侧设有过滤网罩。

进一步,所述出砂渠位于所述水渠内的中上部。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在水渠中部设置出砂渠,淤泥统一由出砂渠进入淤泥处理池进行两次沉降,在沉降小池内可脱去20%的水分,在淤泥脱水小池可脱去40%的水分,整个脱水时间为10h左右,将普通晾晒的脱水效率高,且受天气影响因素小。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水渠和淤泥处理池配合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淤泥处理池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水渠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水渠,11-行车导轨,2-出砂渠,3-行车式吸泥机,4-淤泥处理池,41-隔挡,42-沉降小池,43-淤泥脱水小池,44-吸砂泵,45-提升管路,46-出水管,47-过滤网罩,48-排泥管,49-旋流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10T/D污水处理渠,该污水处理渠具有每天10吨的污水处理能力,该处理渠包括水渠1和淤泥处理池4,该水渠中部设有出砂渠2,所述淤泥处理池4与所述出砂渠2连通;所述出砂渠2位于所述水渠1内的中上部,具体见图1、图3。

该水渠对称的两渠壁上设有行车导轨11,行车式吸泥机3在所述行车导轨11上前后移动;

所述淤泥处理池4由隔挡41分为沉降小池42和淤泥脱水小池43,所述沉降小池42内设有潜水式吸砂泵44和提升管路45,所述隔挡41上部设有通孔,所述提升管路45通过该通孔进入所述淤泥脱水小池43内;

所述沉降小池42及所述淤泥脱水小池43上部均设有出水管46,所述出水管内侧设有过滤网罩47,所述淤泥脱水小池43底部设有排泥管48,所述淤泥脱水小池内由上层空间和下层空间组成,其下层空间等分为四个小空间,每一小空间内均设有一旋流泵49,该四个小空间底部的出泥口均与排泥管48连通,具体见图1、图2。

使用时,行车式吸泥机在行车导轨上运动,移动式的吸取处理渠内底部的淤泥,并通过带吸砂泵的管路将淤泥输送至出砂渠内,该出砂渠为斜置设置,该出砂渠内的淤泥因重力作用流至沉降小池内进行沉降,沉降5h后,由潜水式吸砂泵将沉降的淤泥通过提升管路输送至淤泥脱水小池内,待淤泥脱水小池内的淤泥再沉降5h后,打开旋流泵,将淤泥脱水小池内的淤泥快速通过排泥管排出进行晾晒脱水。

上述过程中,淤泥在淤泥处理池内进行两次沉降,在沉降小池内可脱去20%的水分,在淤泥脱水小池可脱去40%的水分,整个脱水时间为10h左右,将普通晾晒的脱水效率高,且受天气影响因素小。该两次沉降过程中脱除的水分通过出水管排出。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