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渗透膜密封装置及包含其的净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73241发布日期:2019-01-13 17:17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反渗透膜密封装置及包含其的净水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机领域,特别一种反渗透膜密封装置及包含其的净水机。



背景技术:

RO(反渗透,reverse osmosis的缩写)净水机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青睐,销量大增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质量问题。RO净水机中最关键的组件是RO膜组件。RO膜组件包括密封圈、RO膜和滤壳。密封圈套设于RO膜,密封圈将RO膜/滤壳分成两个腔室,密封圈的上端为进水腔室,密封圈的下端为浓水腔室,当水进入RO膜组件时,进水腔室内的水在压力下通过RO膜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水收集后供使用者使用,浓水则经RO膜的进水通道流向浓水腔室后经排污口排掉或进行再利用。

在现有技术中,密封圈的结构通常包含两部分,即:上密封部和下密封部,上密封部与滤壳之间密封连接,下密封部与RO膜之间密封连接。其中,上密封部与滤壳之间密封时,上密封部与滤壳之间是点接触或线接触,接触面积较小,使得有效密封面积较小,容易产生密封不良的现象。

综上,现有技术的RO净水机中的RO膜组件中具有密封圈与滤壳之间易出现装配不良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出碗装置具有容易出现运行故障而影响净水机的正常使用的缺陷,提供一种反渗透膜密封装置及包含其的净水机。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反渗透膜密封装置,包括反渗透膜、滤壳和密封圈,所述反渗透膜位于所述滤壳内,所述密封圈套设于所述反渗透膜,所述密封圈具有上密封部和下密封部,其特点在于,所述密封圈还包括:

中间密封部,所述中间密封部连接于所述上密封部和所述下密封部之间,所述中间密封部朝向所述滤壳延伸,所述中间密封部与所述滤壳的内壁面之间面接触,且所述中间密封部与所述滤壳的内壁面之间过盈配合;

其中,所述上密封部和所述反渗透膜之间密封连接,所述中间密封部与所述滤壳的内壁面之间密封连接,所述下密封部与所述反渗透膜之间密封连接。

在本方案中,中间密封部与滤壳的内壁面之间为面接触,接触面积较大,增大了密封圈与滤壳的内壁面之间的有效密封面积,有利于减少密封不良现象的发生。

较佳地,所述中间密封部具有:

延伸部分,所述延伸部分自所述上密封部和所述下密封部的连接位置处沿所述上密封部的周向向外延伸;

接触部分,所述接触部分沿所述上密封部的周向连接于所述延伸部分中远离所述上密封部的一端;

其中,所述接触部分、所述延伸部分和所述上密封部之间形成有环形腔室,所述接触部分中朝向所述滤壳的一侧面贴合于所述滤壳的内壁面。

在本方案中,中间密封部还能够起到加强筋的作用,能够防止密封圈变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密封可靠性。

较佳地,在沿所述密封圈的高度方向上,所述上密封部具有首端和尾端,所述上密封部的首端的沿径向的横截面的面积小于所述上密封部的尾端的沿径向的横截面的面积;

所述上密封部的尾端连接于所述下密封部,所述上密封部的首端与所述反渗透膜之间过盈配合。

在本方案中,上密封部的首端与反渗透膜之间过盈配合,有利于使得上密封部紧紧地压在反渗透膜上,有利于更好地起到密封作用,从而有利于提高反渗透膜密封装置的密封可靠性。

较佳地,所述下密封部为圆柱状结构,所述下密封部与所述反渗透膜之间间隙配合。

在本方案中,密封圈与反渗透膜装配时,密封圈沿反渗透膜的轴线方向自上至下套入反渗透膜,密封圈中与反渗透膜最先接触的是下密封部,由于下密封部与反渗透膜之间间隙配合,便于实现密封圈与反渗透膜之间的装配。

较佳地,所述反渗透膜密封装置还包括连接元件,所述连接元件沿所述下密封部的高度方向具有首端和尾端,所述连接元件的首端沿所述下密封部的周向缠绕于所述下密封部中远离所述上密封部的一端,所述连接元件的尾端沿所述下密封部的周向缠绕于所述反渗透膜。

在本方案中,一方面,连接元件能够起到密封下密封部和反渗透膜的作用;另一方面,连接元件能够较为可靠地将下密封部固定在反渗透膜上,能够防止上密封部沿反渗透膜的轴线方向移动。

较佳地,所述连接元件为密封胶带。

较佳地,所述滤壳的底部具有纯水孔;

所述反渗透膜密封装置还包括:

中心管,所述中心管穿设于所述反渗透膜,所述中心管沿所述密封圈的高度方向具有首端和尾端,所述中心管的尾端插设于所述纯水孔,所述中心管的侧壁具有纯水收集孔,所述中心管的内部具有纯水腔室;

其中,所述纯水收集孔位于所述反渗透膜在所述中心管上的覆盖范围内,所述纯水腔室延伸至所述中心管的尾端,且所述纯水腔室、所述纯水收集孔和所述纯水孔之间相连通。

在本方案中,原水经反渗透膜过滤后形成纯水,纯水经过纯水收集孔进入纯水腔室,然后再通过纯水孔供使用者使用。

较佳地,所述滤壳的底部还具有浓水孔,所述密封圈将所述反渗透膜和所述滤壳分隔成进水腔室和浓水腔室,所述浓水孔和所述浓水腔室相连通;

所述中心管的内部还具有挡板,所述挡板位于所述纯水收集孔和所述纯水腔室的上方。

在本方案中,挡板能够防止原水和纯水腔室内的纯水混合,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反渗透密封装置的密封可靠性。

较佳地,所述中心管的尾端的外壁面还设有密封沟槽,所述密封沟槽内嵌设有密封元件。

在本方案中,中心管的尾端穿过浓水腔室,密封元件能够防止纯水腔室内的纯水和浓水腔室内的污水混合,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反渗透密封装置的密封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净水机,其特点在于,其包括有如上所述的反渗透膜密封装置。

在本方案中,净水机包含采用上述结构的反渗透膜密封装置,由于反渗透膜密封装置的密封圈与滤壳的内壁面之间的有效密封面积较大,反渗透膜密封装置的密封可靠性较大,从而净水机能够较为可靠地获得纯水。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在该反渗透膜密封装置中,中间密封部与滤壳的内壁面之间为面接触,接触面积较大,增大了密封圈与滤壳的内壁面之间的有效密封面积,有利于减少密封不良现象的发生,从而,有利于净水机较为可靠地获得纯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反渗透膜密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反渗透膜密封装置中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反渗透膜密封装置中中心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反渗透膜

20 滤壳

201 纯水孔

202 浓水孔

30 密封圈

301 上密封部

302 下密封部

303 中间密封部

3031 接触部分

304 环形腔室

40 连接元件

50 中心管

501 纯水收集孔

502 纯水腔室

503 挡板

504 密封沟槽

60 进水腔室

70 浓水腔室

80 密封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本实施例揭示一种反渗透膜密封装置及包含其的净水机,参照图1-3予以理解,反渗透膜密封装置包括反渗透膜10、滤壳20和密封圈30,反渗透膜10位于滤壳20内,密封圈30套设于反渗透膜10,密封圈30具有上密封部301和下密封部302。密封圈30还包括中间密封部303,中间密封部303连接于上密封部301和下密封部302之间,中间密封部303朝向滤壳20延伸,中间密封部303与滤壳20的内壁面之间面接触,且中间密封部303与滤壳20的内壁面之间过盈配合。其中,反渗透膜10的两端延伸出密封圈30,上密封部301和反渗透膜10之间密封连接,中间密封部303与滤壳20的内壁面之间密封连接,下密封部302与反渗透膜10之间密封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密封部303与滤壳20的内壁面之间为面接触,接触面积较大,增大了密封圈30与滤壳20的内壁面之间的有效密封面积,有利于减少密封不良现象的发生。

进一步,参照图2和图3予以理解,中间密封部303具有延伸部分(图中未标示出)和接触部分3031。延伸部分自上密封部301和下密封部302的连接位置处沿上密封部301的周向向外延伸。接触部分3031沿上密封部301的周向连接于延伸部分中远离上密封部301的一端。接触部分3031、延伸部分和上密封部301之间形成有环形腔室304,接触部分3031中朝向滤壳20的一侧面贴合于滤壳20的内壁面。

其中,中间密封部303还能够起到加强筋的作用,能够防止密封圈30变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密封可靠性。

更进一步地,参照图2和图3予以理解,在沿密封圈30的高度方向上,上密封部301具有首端和尾端,上密封部301的首端的沿径向的横截面的面积小于上密封部301的尾端的沿径向的横截面的面积。上密封部301的尾端连接于下密封部302,上密封部301的首端与反渗透膜10之间过盈配合。

其中,上密封部301的首端与反渗透膜10之间过盈配合,有利于使得上密封部301紧紧地压在反渗透膜10上,有利于更好地起到密封作用,从而有利于提高反渗透膜密封装置的密封可靠性。

更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2和图3予以理解,下密封部302为圆柱状结构,下密封部302与反渗透膜10之间间隙配合。其中,密封圈30与反渗透膜10装配时,密封圈30沿反渗透膜10的轴线方向自上至下套入反渗透膜10,密封圈30中与反渗透膜10最先接触的是下密封部302,由于下密封部302与反渗透膜10之间间隙配合,便于实现密封圈30与反渗透膜10之间的装配。

需要说明的是,在保证密封可靠性的前提下,上密封部301的厚度通常较小,如可以将厚度设置为0.1~0.2mm(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密封部301的厚度为0.1mm),如此设置,使得上密封部301易于变形,以更好地与反渗透膜10贴合,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密封可靠性。

更进一步地,参照图2予以理解,反渗透膜密封装置还包括连接元件40,连接元件40沿下密封部302的高度方向具有首端和尾端,连接元件40的首端沿下密封部302的周向缠绕于下密封部302中远离上密封部301的一端,连接元件40的尾端沿下密封部302的周向缠绕于反渗透膜10。

其中,一方面,连接元件40能够起到密封下密封部302和反渗透膜10的作用;另一方面,连接元件40能够较为可靠地将下密封部302固定在反渗透膜10上,能够防止上密封部301沿反渗透膜10的轴线方向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元件40为密封胶带。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连接元件40也可以采用能够实现上述功能的其他结构形式,如双面胶等。

更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2和图4予以理解,滤壳20的底部具有纯水孔201,反渗透膜密封装置还包括中心管50,中心管50穿设于反渗透膜10,中心管50沿密封圈30的高度方向具有首端和尾端,中心管50的尾端插设于纯水孔201,中心管50的侧壁具有纯水收集孔501,中心管50的内部具有纯水腔室502。其中,纯水收集孔501位于反渗透膜10在中心管50上的覆盖范围内,纯水腔室502延伸至中心管50的尾端,且纯水腔室502、纯水收集孔501和纯水孔201之间相连通。在此,原水经反渗透膜10过滤后形成纯水,纯水经过纯水收集孔501进入纯水腔室502,然后再通过纯水孔201供使用者使用。

继续参照图1、图2和图4予以理解,滤壳20的底部还具有浓水孔202,密封圈30将反渗透膜10和滤壳20分隔成进水腔室60和浓水腔室70,浓水孔202和浓水腔室70相连通。中心管50的内部还具有挡板503,挡板503位于纯水收集孔501和纯水腔室502的上方。其中,挡板503能够防止原水和纯水腔室502内的纯水混合,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反渗透密封装置的密封可靠性。

继续参照图1和图2予以理解,中心管50的尾端的外壁面还设有密封沟槽504,密封沟槽504内嵌设有密封元件80。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元件80为O型圈。

其中,中心管50的尾端穿过浓水腔室70,密封元件能够防止纯水腔室502内的纯水和浓水腔室70内的污水混合,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反渗透密封装置的密封可靠性。

对于该反渗透膜密封装置,中间密封部303与滤壳20的内壁面之间为面接触,接触面积较大,增大了密封圈30与滤壳20的内壁面之间的有效密封面积,有利于减少密封不良现象的发生,从而,有利于净水机较为可靠地获得纯水。相应地,也有利于包含该反渗透膜密封装置的净水机较为可靠地获得纯水。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