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氯化聚乙烯固定床式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74000发布日期:2019-01-13 17:23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一种氯化聚乙烯固定床式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氯化聚乙烯固定床式反应釜。



背景技术:

氯化聚乙烯是由高密度聚乙烯经氯化取代反应制得的高分子材料,主要用作树脂抗冲改性剂和合成橡胶。目前,该产品的主流生产方法为溶液悬浮相法,所采用的反应釜都是碳钢搪玻璃反应釜。

现在使用的碳钢搪玻璃反应釜,伴随着产能从千吨级扩大到数万吨级,反应釜容积也不断扩大,随之暴露出换热面积不足的问题。最早使用3000L~12500L容积的反应釜时,单纯通过夹套升降温的缺点还不是很明显。随着反应釜开始采用40000L~60000L容积的,单位溶液体积对应的夹套换热面积明显下降,升降温能力不足的问题暴露出来,使采用大体积反应釜的规模优势受到了制约,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规模效益。为满足使用需求,人们针对提升反应釜的换热能力也做出很多改进,大都是采用搅拌提高转速、改变折流作用、使用效率好的搅拌桨叶等等,但都是小幅度的改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氯化聚乙烯固定床式反应釜,该反应釜换热效率高,缩短反应时间,降低能耗,提高单釜产能。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提供了一种氯化聚乙烯固定床式反应釜,包括由釜壁、上封头和下封头构成的反应釜主体,所述反应釜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多个固定床列管,所述固定床列管纵向布置,固定床列管的顶端和底端分别安装在管板上,所述管板横向安装在釜壁的内侧且分别位于釜壁的上部和下部;固定床列管的内部形成控温循环液的流动通道,控温循环液入口和控温循环液出口设置在釜壁上,固定床列管围绕形成导流筒。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床列管由碳化硅管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床列管与管板的连接处设置有列管密封件。

进一步的,所述反应釜主体的内部设有搅拌桨叶,所述搅拌桨叶包括上层搅拌桨叶和底层搅拌桨叶,所述上层搅拌桨叶位于导流筒内,底层搅拌桨叶位于下封头内,搅拌桨叶的搅拌轴顶端连接驱动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下封头的底端设置有氯气进口。

进一步的,所述氯气进口处设置有流量计。

进一步的,所述下封头处设置有温度计,所述温度计的测温端延伸至反应釜主体的内部。

进一步的,控温循环液入口和控温循环液出口之间通过管路相连通,所述管路上设置有循环泵。

进一步的,所述管路上设置有冷却水入口、蒸汽入口和混合器,所述混合器与所述管路连通,所述蒸汽入口设置在混合器上以使蒸汽和冷却水在混合器内混合。

进一步的,所述混合器设置在控温循环液入口和循环泵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示例的氯化聚乙烯固定床式反应釜,在传统搪玻璃反应釜的基础上,将釜的中部改为固定床结构,同时取消了夹套设置,是针对传统搪玻璃反应釜的换热能力不足的问题作出的革命性改进,利用新增加的固定床式换热,极大提高反应釜的换热能力,使料浆能迅速达到需要的温度,并伴随反应随之进行,从而达到缩短反应时间的目的,从而产生更大单釜产量,同时节约能源。

2、本实用新型示例的氯化聚乙烯固定床式反应釜,固定床列管由碳化硅管构成,碳化硅的最高传热系数高达1400W/m2K,而传统搪玻璃釜的碳钢搪玻璃复合层的传热系数小于42W/m2K,碳化硅的导热效率是搪玻璃的33.3倍,因为碳化硅极高的换热效率,增加1平方的碳化硅固定床层,就可以替代33.3平方的夹套。以12500L搪玻璃釜为例,它的夹套换热面积一般为32m2,用1m2的碳化硅固定床就可以替代,如果采用2m2的碳化硅固定床,则换热速度会增加1倍。这就极大地解决了制约氯化聚乙烯反应的换热问题,显著提升反应釜的利用率,对反应过程的温控调节带来很大方便,使反应更精准控制,使产品的各项指标波动性减小,有助于显著提高产品的品质,为生产单位稳定产品质量,为氯化聚乙烯用户减少因质量波动而带来的的损失。

3、本实用新型示例的氯化聚乙烯固定床式反应釜,固定床列管与管板的连接处设置有列管密封件,有效的避免控温循环液的泄露,既保证了换热效率,又保证了产品良好的品质。

4、本实用新型示例的氯化聚乙烯固定床式反应釜,搅拌桨叶包括上层搅拌桨叶和底层搅拌桨叶,上层搅拌桨叶位于导流筒内,底层搅拌桨叶位于下封头内,反应釜主体内的料浆能够得到全面的搅拌,搅拌效率高,进一步提升换热能力,降低热损失。

5、本实用新型示例的氯化聚乙烯固定床式反应釜,下封头的底端设置氯气进口,氯气进口处设置流量计,氯气按照设定的流量通入,方便工作人员的操作,提升产品的品质,避免原料的浪费,保证生产的稳定进行。

6、本实用新型示例的氯化聚乙烯固定床式反应釜,设置温度计,可测量反应过程中料浆的温度,以便在适宜的温度及时进行相应的工艺,便于反应过程的精准控制,提升产品的品质。

7、本实用新型示例的氯化聚乙烯固定床式反应釜,控温循环液入口和控温循环液出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循环泵、冷却水入口、蒸汽入口和混合器,冷却水和蒸汽在混合器内进行混合,便于控制控温循环液的温度,反应过程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I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驱动装置,2加料口,3搅拌轴,4上层搅拌桨叶,5固定床列管,6导流筒,7釜壁,8底层搅拌桨叶,9列管密封件,10管板,11循环泵,12混合器,13温度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氯化聚乙烯固定床式反应釜,包括由釜壁7、上封头和下封头构成的反应釜主体,所述反应釜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多个固定床列管5,所述固定床列管5纵向布置,固定床列管5的顶端和底端分别安装在管板10上,所述管板10横向安装在釜壁7的内侧且分别位于釜壁7的上部和下部;固定床列管5的内部形成控温循环液的流动通道,控温循环液入口和控温循环液出口设置在釜壁7上,固定床列管5围绕形成导流筒6。

固定床列管5由碳化硅管构成。碳化硅的最高传热系数高达1400W/m2K,而传统搪玻璃釜的碳钢搪玻璃复合层的传热系数小于42W/m2K,碳化硅的导热效率是搪玻璃的33.3倍,因为碳化硅极高的换热效率,增加1平方的碳化硅固定床层,就可以替代33.3平方的夹套。以12500L搪玻璃釜为例,它的夹套换热面积一般为32m2,用1m2的碳化硅固定床就可以替代,如果采用2m2的碳化硅固定床,则换热速度会增加1倍。这就极大地解决了制约氯化聚乙烯反应的换热问题,显著提升反应釜的利用率,对反应过程的温控调节带来很大方便,使反应更精准控制,使产品的各项指标波动性减小,有助于显著提高产品的品质,为生产单位稳定产品质量,为氯化聚乙烯用户减少因质量波动而带来的的损失。

如图2所示,为避免温控循环液的泄露,固定床列管5与管板10的连接处设置有列管密封件9。具体的,列管密封件9可采用密封圈等。

反应釜主体的内部设有搅拌桨叶,所述搅拌桨叶包括上层搅拌桨叶4和底层搅拌桨叶8,所述上层搅拌桨叶4位于导流筒6内,底层搅拌桨叶8位于下封头内,搅拌桨叶的搅拌轴3顶端连接驱动装置1,驱动装置1可采用电机,驱动系统的设置还沿用传统的搪玻璃反应釜的结构即可。

下封头的底端设置有氯气进口,氯气进口处设置有流量计。设置流量计可使氯气按照设定的流量通入,方便工作人员的操作,提升产品的品质,避免原料的浪费,保证生产的稳定进行。

下封头处设置有温度计13,所述温度计13的测温端延伸至反应釜主体的内部,可测量反应过程中料浆的温度,以便在适宜的温度及时进行相应的工艺,便于反应过程的精准控制,提升产品的品质。

控温循环液入口和控温循环液出口之间通过管路相连通,所述管路上设置有循环泵11、冷却水入口、蒸汽入口和混合器12,所述混合器12与所述管路连通,所述蒸汽入口设置在混合器12上以使蒸汽和冷却水在混合器12内混合,混合器12设置在控温循环液入口和循环泵11之间。通过冷却水和蒸汽的混合,实现对温度的控制。

使用时,不需要提前预热料浆,配置好的料浆从加料口2加入反应釜内,同时加入反应助剂,此时开启搅拌轴3的驱动装置1,开启循环控温系统的循环泵11和混合器12,料浆将在5分钟以内,迅速提升至反应需要的温度,开始反应。

在反应过程中,因为固定床列管5的超高换热效率,反应放热或是加热都很快达到要求,因此,极大地促进了反应速度,缩短了反应时间。当需要降温时,60000L的搪玻璃反应釜,从130℃将至进分离器的50℃,至少需要2个小时。采用本实用新型示例的固定床式反应釜后,降温时间会缩短到20分钟左右。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其余技术特征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为突出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特点,其余技术特征在此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