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旋转式长颈漏斗防尘搁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05068发布日期:2019-02-01 20:42阅读:8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的旋转式长颈漏斗防尘搁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学实验仪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的旋转式长颈漏斗防尘搁置装置。



背景技术:

漏斗是化学实验过程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玻璃仪器,常被用作化学实验中的过滤、分液、控制反应速率等。漏斗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普通漏斗、热水漏斗、高压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和安全漏斗等。按口径的大小和径的长短,可分成不同的型号。

长颈漏斗由于下部细长,不能直接正置于实验台上,十分不便。通常将洗净待用的长颈漏斗直接横放在实验台上或提前放置在铁架台上,这不但给实验过程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而且极易污染漏斗,影响实验结果,同时,这种做法占用了铁架台的使用,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目前有一种用来放置长颈漏斗的漏斗搁置架,通常为两层平行木板,上层木板开有圆孔,下层木板与上层木板圆孔对应位置有一凹陷,以固定长颈漏斗。这种搁置架体积较大且不能防尘,实验使用时往往需要反复洗涤,比较不方便。因此,亟需研发一种可以同时放置多个长颈漏斗,且有防尘作用的长颈漏斗搁置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旋转式长颈漏斗防尘搁置装置,可以同时方便的放置多个长颈漏斗。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新型的旋转式长颈漏斗防尘搁置装置包含搁置架、外壳和底座,底座的上表面中心位置设有搁置架,所述搁置架由空心柱状插孔、支撑杆、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构成,支撑杆的底部插入空心柱状插孔内部,所述的第一支撑架由第一固定环、第一承重杆和第一搁置环构成,第一固定环通过焊接与第一承重杆连接,第一承重杆的顶端设有第一搁置环,所述的第二支撑架由第二固定环、第二承重杆和第二搁置环构成,第二固定环通过焊接与第二承重杆连接,第二承重杆的顶端设有第二搁置环,底座的上表面外围设有外壳,所述外壳由外壳主体、活动门、把手、合页和取放窗口构成,外壳为顶部封口的中空柱状结构,外壳主体和活动门通过合页连接,活动门的中部左侧设有把手,所述底座由底座主体、固定槽和排水孔构成,底座主体的外围上部设有固定槽,排水孔设于底座主体的侧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空心柱状插孔的内径比支撑杆的外径大0.5mm,安装时二者之间涂抹润滑油以便于二者之间的相对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一承重杆设有4-8根,且第一承重杆外端通过焊接与第一搁置环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二承重杆设有4-8根,第二承重杆外端通过焊接与第二搁置环连接,且每根第二承重杆与第一承重杆竖直对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底座采用加厚加重的不锈钢底座,确保装置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外壳采用高强度的透明有机玻璃,以便于观察漏斗的放置情况。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该长颈漏斗搁置装置的底座和外壳是可以拆卸的,组装也十分方便,有利于搁置装置内部的清洁;支撑架可以绕支撑杆旋转,方便每一个长颈漏斗的取放;外壳主体上设有活动门,在防尘的同时便于长颈漏斗的取放;设备结构紧凑、使用方便、实用性较强、适合大范围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搁置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搁置架、2.外壳、3.底座、11.空心柱状插孔、12.支撑杆、13.第一支撑架、131.第一固定环、132.第一承重杆、133.第一搁置环、14.第二支撑架、141.第二固定环、142.第二承重杆、143.第二搁置环、21.外壳主体、22.活动门、23.把手、24.合页、25.取放窗口、31.底座主体、32.固定槽、33.排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至图4,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的旋转式长颈漏斗防尘搁置装置包含搁置架1、外壳2和底座3,底座3的上表面中心位置设有搁置架1,所述搁置架1由空心柱状插孔11、支撑杆12、第一支撑架13和第二支撑架14构成,支撑杆12的底部插入空心柱状插孔11内部,所述的第一支撑架13由第一固定环131、第一承重杆132和第一搁置环133构成,第一固定环131通过焊接与第一承重杆132连接,第一承重杆132的顶端设有第一搁置环133,所述的第二支撑架14由第二固定环141、第二承重杆142和第二搁置环143构成,第二固定环141通过焊接与第二承重杆142连接,第二承重杆142的顶端设有第二搁置环143,底座3的上表面外围设有外壳2,所述外壳2由外壳主体21、活动门22、把手23、合页24和取放窗口25构成,外壳2为顶部封口的中空柱状结构,外壳主体21和活动门22通过合页24连接,活动门22的中部左侧设有把手23,所述底座3由底座主体31、固定槽32和排水孔33构成,底座主体31的外围上部设有固定槽32,排水孔33设于底座主体31的侧面。

所述的空心柱状插孔11的内径比支撑杆12的外径大0.5mm,安装时二者之间涂抹润滑油以便于二者之间的相对转动。

所述的第一承重杆132设有6-8根,且第一承重杆132外端通过焊接与第一搁置环133连接。

所述的第二承重杆142设有6-8根,第二承重杆142外端通过焊接与第二搁置环143连接,且每根第二承重杆与第一承重杆竖直对齐。

所述的第一搁置环133和第二搁置环143的圆心处于同一直线。

所述的底座1采用加厚加重的不锈钢底座,确保装置的稳定性。

所述的外壳采用高强度的透明有机玻璃,以便于观察漏斗的放置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将长颈漏斗清洗后,打开活动门22,将长颈漏斗通过取放窗口25放到搁置架1上,放置时,首先将漏斗颈倾斜插入第一搁置环133,然后再将漏斗腹通过缺口放到第二搁置环143上。当需要放置多个漏斗时,可将第一个长颈漏斗放入后,转动搁置架1,重复上述操作,最多可同时放置六个长颈漏斗。当全部长颈漏斗放置完成后,关闭活动门22即可。取用时,打开活动门22,先将漏斗腹通过缺口从第二搁置环上143取下,再将漏斗颈从第一搁置环133上抽出,取出漏斗后,关闭活动门22即可。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