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料分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88704发布日期:2019-05-17 20:51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物料分散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分散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辊压机粉磨系统的分散设备。



背景技术:

辊压机是八十年代中期在国际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粉碎设备,以它组成的挤压粉磨新工艺在节能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受到水泥界的普遍重视,成为发展粉磨新工艺的一项新技术。

高压辊磨机采用的是料床粉碎(或称料层粉碎)原理,它主要是区别于单颗粒粉碎。在单颗粒粉碎中,每一个颗粒都靠与粉碎设备接触,并受到其直接的压力或剪切力而粉碎。料层粉碎与此不同,只有少部分的颗粒与粉碎设备直接接触,物料在压力的作用下相互挤压而粉碎。脆性物料经过高压挤压使物料的粒度大大下降,小于0.08mm的细粉含量达到20~40%,小于2mm的物料达60~70%,并且在所有经过挤压的物料中存在大量的裂纹,使物料在下一道工序中粉磨时,所需的能耗大幅度降低。

辊压机产生的半成品通过辊压机半终粉磨系统先经过分选,细粉入成品,粗粉入球磨,粗颗粒返回辊压机再次粉磨。半终粉磨系统将辊压机产生的成品分选出来而不是入球磨机粉磨,可以有效的降低球磨机的过粉磨现象,节约能耗、提高产量。

现有辊压机半终粉磨系统中使用打散分级机或V型选粉机作为辊压机成品的打散、分级,现有打散分级机分散效率低,系统用风量大,运行电耗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物料分散装置,该装置分散效率高,用风量小,运行电耗大为降低。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物料分散装置,包括壳体、静态件、出料管、转子、驱动组件及若干组滴流装置;所述壳体竖直设置,呈两端封闭的圆筒状,其上端面设有转子安装口;静态件设于壳体内,将壳体分为上下两个腔室,上腔室为分散室,下腔室为分离室;出料管设于静态件的下方,连通分散室与分离室;分散室的上部设有进料管,静态件的中心部设有与其相适配的转子,静态件及转子相对的两个侧面上交错设有若干打散钉,转子与静态件旋转配合打散物料;驱动组件穿过转子安装口与转子连接,用于支撑及驱动转子转动;分离室的上部设有出风管,出风管下方的分离室的中心部自上而下依次设有若干组滴流装置,滴流装置下方设有进风管及出料管。

辊压机碾压过的物料通过进料管喂入分散室,落到静态件的多组静态打散钉和转子的多组动态打散钉之间,由于动态打散钉围绕转子中心旋转,物料将会受到多重剪切力作用,团聚的块状物料即可被强制分散,分散后的物料通过出料管进入分离室,落到滴流装置上进一步分散,同时进风管进风,经滴流装置逐级分散后的小颗粒被向上运动的气流携带至出风管排至下一级的分选设备,分散后的大颗粒最后落入壳体的底部经出料管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静态件包括锥形壳体及静态打散钉,锥形壳体的大端朝上,静态打散钉呈长杆状,沿锥面母线自上而下呈圆环状排列,静态打散钉的一端垂直固定在锥形壳体的内锥面上;所述转子设有与静态件的锥形壳体相适配的锥形体,锥形体的外锥面设有动态打散钉,动态打散钉呈长杆状,沿锥面母线自上而下呈圆环状排列,动态打散钉的一端垂直固定在锥形体的外锥面上;静态打散钉与动态打散钉交错设置。通过采用锥度配合的静态件和转子,延长物料的停留时间,提高分散效果。圆环状排列的多组静态打散钉和多组动态打散钉配合,分散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减速电机、转轴及轴承座;减速电机安装在壳体上方;轴承座竖直设于分散室的中心部,其一端安装在转子安装口内,另一端沿壳体中心向下延伸;转轴通过上下两个轴承设于轴承座内,其两端分别从轴承座中伸出,上端与减速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下端与转子固定连接。减速电机的设计减少了减速器,使驱动组件的结构精简。采用长轴承座及上下轴承支撑转轴的设计方案,可保证转轴转动的精度,使转轴受力均匀,不容易扭断;同时保证转子的回转精度,可使转子转动时转子上的动态打散钉不容易与静态件上的静态打散钉碰触,产生设备的损害或卡塞,保证分散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滴流装置包括反射锥及汇流锥,反射锥由大端相靠的上锥体和下锥体组成,汇流锥由小端相靠的上锥面及下锥面组成,反射锥通过间隔设置的支撑板固定安装在汇流锥的上部,第一反射锥的下锥面与第一汇流锥的上锥面之间形成物料经过的第一通道,第二反射锥的上锥面与第一汇流锥的下锥面之间形成物料经过的第二通道。通过反射锥的扩散作用,可进一步分散物料。物料在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中曲折运动延长物料分离的时间,有利于物料的进一步分散及小颗粒与大颗粒的分离。反射锥还起到均匀进风的作用,防止大颗粒被风携带出出风管,提高分离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一倾斜面,出料管为方管,沿壳体倾斜面倾斜向下设置,出料管的管内壁与壳体倾斜面的上侧面平齐。下料干净,不堵塞。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管竖直设于壳体的中心部。进风均匀,提高分离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进料管及出风管均倾斜向上设置。进料顺畅,物料不易在进料管中堆积。出风顺畅,物料不易在出风管堆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物料分散装置,分散及分离效率高,可有效的降低物料粉磨的单位电耗,提升管磨机的研磨能力及产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分散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结构剖视示意图(双箭头所示路径为粉体通过的路径,单箭头所示的路径为气流通过的路径)。

图3是图2中去除驱动组件、转子及静态打散钉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转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静态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以下的描述中,以图2所示分散装置的方位为基准,图2中所示分散装置的上方即为“上”,反之为下。

参见图1至图4,一种物料分散装置,包括壳体200、静态件400、出料管500、转子300、驱动组件100及若干组滴流装置。

壳体200竖直设置,呈两端封闭的圆筒状,其上端面设有转子安装口201。静态件400设于壳体200内,将壳体分为上下两个腔室,上腔室为分散室210,下腔室为分离室220;出料管500设于静态件400的下方,连通分散室210与分离室220。分散室210的上部倾斜向上设有进料管202。分离室220的上部倾斜向上设有出风管203,出风管下方的分离室的中心部自上而下依次设有三组滴流装置600、700、800,滴流装置下方设有出料管205,壳体底部的中心部竖直设有进风管204。在本实施例中,壳体200的底部设有一倾斜面,出料管205为方管,沿壳体倾斜面倾斜向下设置,出料管的管内壁与壳体倾斜面的上侧面平齐。静态件400的中心部设有与其相适配的转子300;驱动组件100穿过转子安装口201与转子300连接,用于支撑及驱动转子300转动。

参见图5,在本实施例中,静态件400包括锥形壳体410及静态打散钉401,锥形壳体410的大端朝上,其上端固定在壳体200上,将壳体分为上下两个腔室。出料管500的上端连结在锥形壳体410的小端上。出料管与锥形壳体可一体成型,也可分别加工后焊接在一起。静态打散钉401呈长杆状,沿锥面母线自上而下呈圆环状排列,静态打散钉401的一端垂直焊接固定在锥形壳体的内锥面411上。

参见图4,在本实施例中,转子300包括安装部310和打散部320,安装部310呈空心圆台状,其上端面设有安装法兰330,安装法兰330上设于螺栓安装孔331。打散部为空心锥体,外锥面321与静态件的锥形壳体的内锥面相适配。外锥面321上自上而下呈圆环状排列有若干组动态打散钉301,动态打散钉301的一端垂直焊接固定在外锥面321上。动态打散钉301与静态打散钉401交错设置。

参见图2,驱动组件100包括减速电机101、联轴器102、电机支座103、转轴104、上透盖105、第一圆螺母106、轴承座107、上轴承108、下轴承109、第二圆螺母110、下透盖111、连接法兰112及第三圆螺母113。减速电机101通过电机支座103固定在壳体200的上方,电机支座103为一空心壳体,电机输出轴延伸至电机支座103。轴承座107穿过转子安装口201沿壳体中心向下延伸,轴承座107的上端通过安装板及连接螺栓固定安装在转子安装口201内。上透盖105安装在轴承座107的上端面,下透盖111安装在轴承座107的下端面。上轴承108安装在上透盖105内,下轴承109安装在下透盖111内,转轴104穿过上透盖105、下透盖111,其上端通过联轴器102与减速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其下端通过连接法兰112与转子300固定连接。第一圆螺母106设于上轴承108的上端面,用于锁紧上轴承108与转轴104。第二圆螺母110设于下轴承109的下端面,用于锁紧下轴承109与转轴104。第三圆螺母113设于连接法兰112的下端面,用于锁紧连接法兰112与转轴104。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连接法兰112的法兰孔及转子300的安装法兰330的螺栓安装孔331中穿设螺栓将转子300固定在转轴104的下端。

参见图2及图3,第一滴流装置600包括反射锥610、汇流锥620及支撑板630。反射锥由大端相靠的上锥体611和下锥体612组成,上锥体611和下锥体612均为空心锥体。汇流锥620由小端相靠的上锥面621及下锥面622组成,反射锥611通过间隔设置的支撑板630固定安装在汇流锥620的上部。

第二滴流装置700包括反射锥710、汇流锥720及支撑板730。反射锥由大端相靠的上锥体711和下锥体712组成,上锥体711和下锥体712均为空心锥体。汇流锥720由小端相靠的上锥面721及下锥面722组成,反射锥711通过间隔设置的支撑板730固定安装在汇流锥720的上部。

第三滴流装置800包括反射锥810及支撑板830,反射锥由大端相靠的上锥体811和下锥体812组成,上锥体811和下锥体812均为空心锥体。反射锥811通过间隔设置的支撑板830固定安装在壳体200上。

第一反射锥的下锥面612与第一汇流锥的上锥面621之间形成物料经过的第一通道,第二反射锥的上锥面711与第一汇流锥的下锥面622之间形成物料经过的第二通道。第二反射锥的下锥面712与第二汇流锥的上锥面721之间形成物料经过的第三通道,第三反射锥的上锥面811与第二汇流锥的下锥面722之间形成物料经过的第四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参阅图2及图3,辊压机碾压过的物料通过进料管202喂入,同时进风管204进风,进风依次经第四通道、第三通道、第二通道、第一通道从出风管203排出。物料进入分散室210后落到静态件400的多组静态打散钉和转子300的多组动态打散钉之间,由于动态打散钉围绕转子中心旋转,物料将会受到多重剪切力作用,团聚的块状物料即可被强制分散。分散后的物料通过出料管500进入分离室220,落到第一滴流装置600的上锥面611上,进一步分散,物料沿上锥面611向下滑动,在离开上锥面611时接受沿下锥面612向上运动的气流作用,较小的颗粒即可被气流携带向上运动,并通过出风口排出设备进行下一步分选,较大的颗粒依次经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下落到第二滴流装置700的上锥面711进一步分散,并沿上锥面711向下滑动,在离开上锥面711时接受沿下锥面712向上运动的气流作用,较小的颗粒即可被气流携带向上运动,并通过出风口排出设备进行下一步分选,剩余的较大的颗粒依次经第三通道、第四通道继续下落到第三滴流装置800的上锥面811上,进一步分散,沿上锥面811向下滑动,在离开上锥面811时接受沿下锥面812向上运动的气流作用,较小的颗粒即可被气流携带向上运动,并通过出风口排出设备进行下一步分选,较大的颗粒继续下落到分散壳体底部,最后经出料管205排出。

出风口排出的颗粒粒径大小由气流的速度决定,即可以通过控制通过进风口的风量变化调整设备的出风口排出的颗粒粒径及产量。

由于物料在设备中受到多次分散并被气体多次清洗,故可以实现很高的气体分选效率,气体消耗量明显降低,且分散动力消耗低;本实用新型的设备结构紧凑,设备高度低;将此设备安装于辊压机系统中占用的高度和体积都比较小,可以有效的降低辊压机粉磨系统的总高度,从而降低系统基建成本和系统中提升设备的高度,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用于物料的循环提升消耗的功率可以大幅降低,从而有效的降低系统电耗。

以上说明书中未做特别说明的部分均为现有技术,或者通过现有技术既能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