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元件、滤芯及净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41924发布日期:2019-11-05 23:13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膜元件、滤芯及净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膜元件、滤芯及净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而言,净水装置通常采用滤芯对自来水进行处理,从而获取可供人们饮用的饮用水。现有的净水装置中采用的滤芯可以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种类,其中一种滤芯为采用卷式膜元件的形式来对原水进行过滤处理。膜元件中膜单元的正面夹层形成原水流道,背面夹层形成过滤水流道。在相同的膜面积的前提下,膜单元的膜页越长,原水流道越长,膜单元的膜页数越少,膜面流速越快。但是,当单个膜元件的原水流道的长度太长时,相应的过滤水流道的长度也过长,导致该膜元件过滤水侧的背压较大,导致相同产水压力下该膜单元过滤水的产水量下降。在现有技术的膜元件中,通过两个串联的、依次层叠的膜单元卷绕在集水管上以形成一种膜元件,该膜元件在相同的膜面积下,原水流道的长度可以得到增加,且其过滤水流道被分成多道,因此,每一道与集水管相连通的过滤水流道的长度可以大大减少,原水流道中原水的流速将得到增加,通过该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膜单元过滤水的产水量,且原水对膜页表面附着的污染物的冲刷强度得到增加,因而使膜元件的耐污染性得到提升,使用寿命得以较长。

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上述结构下膜元件的使用寿命较短,需要在一段时间后进行更换,不够经济环保,因此,亟需一种新的膜元件,在保证过滤水产水量的前提下,其能够进一步增加膜元件整体的抗污染能力,从而更好的提高膜元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膜元件、滤芯及净水装置,其能够进一步提高膜元件中原水侧的流速,以增加膜元件的耐污染性,从而使膜元件的使用寿命得以提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膜元件,包括:

集水管;

卷绕在所述集水管上的第一膜单元、第二膜单元和第三膜单元,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废水出口与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原水入口连通,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与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原水入口连通;

在所述第一膜单元、所述第二膜单元和第三膜单元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废水出口与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原水入口位于同一位置处的侧边上或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与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原水入口位于同一位置处的侧边上;所述膜元件处于展开状态下具有与所述集水管连接的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所述第二侧边上至少具有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废水出口与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与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中的一个。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每一个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和废水出口不位于同一个侧边上。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膜元件处于展开状态下还具有相对的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所述第三侧边和所述第四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连接;

所述膜元件的第二侧边、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上形成有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废水出口与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与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和第三膜单元的废水出口。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所述第二膜单元和所述第三膜单元在所述膜元件展开状态下呈依次层叠设置,所述第一膜单元、所述第二膜单元和所述第三膜单元依次层叠共同卷绕在所述集水管上。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膜元件处于展开状态下还具有相对的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所述第三侧边和所述第四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连接,所述膜元件处于卷绕状态下时,所述第三膜单元位于外侧;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与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废水出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三侧边;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废水出口和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

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与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四侧边;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三侧边;

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四侧边;

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四侧边;

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二侧边的所述第三侧边。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膜元件处于展开状态下还具有相对的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所述第三侧边和所述第四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连接,所述膜元件处于卷绕状态下时,所述第一膜单元位于外侧;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与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废水出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三侧边;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废水出口和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四侧边;

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与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二侧边的所述第三侧边;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四侧边;

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四侧边;

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三侧边。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膜元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膜单元、所述第二膜单元和/或所述第三膜单元卷绕在所述集水管上的隔水层,所述膜元件处于展开状态,所述隔水层与所述第一膜单元、所述第二膜单元和所述第三膜单元中的部分膜单元层叠设置在一起;

所述第二侧边上还具有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第三膜单元的废水出口中的一个。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所述第二膜单元、所述隔水层和所述第三膜单元在所述膜元件展开状态下呈依次层叠设置,所述第一膜单元、所述第二膜单元、所述隔水层和所述第三膜单元依次层叠共同卷绕在所述集水管上。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膜元件处于展开状态下还具有相对的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所述第三侧边和所述第四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连接;所述膜元件处于卷绕状态下时,所述第三膜单元位于外侧;

所述隔水层的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三膜单元的一边、所第三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二膜单元的一边相密封,所述隔水层的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三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一膜单元的一边、所述第一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三膜单元的一边相密封;所述第一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二膜单元的一边与所述第二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一膜单元的一边相密封;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三侧边;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废水出口和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

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与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四侧边;

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废水出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三侧边;

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四侧边;

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四侧边。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所述隔水层、所述第二膜单元和所述第三膜单元在所述膜元件展开状态下呈依次层叠设置,所述第一膜单元、所述隔水层、所述第二膜单元和所述第三膜单元依次层叠共同卷绕在所述集水管上。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膜元件处于展开状态下还具有相对的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所述第三侧边和所述第四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连接;所述膜元件处于卷绕状态下时,所述第一膜单元位于外侧;

所述隔水层的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一膜单元的一边、所述第一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二膜单元的一边相密封,所述隔水层的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一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三膜单元的一边、所述第三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一膜单元的一边相密封;所述第三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二膜单元的一边与所述第二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三膜单元的一边相密封;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废水出口和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四侧边;

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与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

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废水出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三侧边;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四侧边;

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四侧边;

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三侧边。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所述第二膜单元和所述第三膜单元中两个膜单元与在所述膜元件展开状态下呈层叠设置,另外一个膜单元与层叠设置的两个膜单元在沿所述集水管的延伸方向上排布,层叠设置的两个膜单元在卷绕在所述集水管的状态下时,两个膜单元的侧面和另外一个膜单元的侧面之间设置有隔水件,以使两个膜单元侧面的连通处与另外一个膜单元的侧面相隔离。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与所述第二膜单元在所述膜元件展开状态下呈层叠设置,所述第三膜单元与层叠设置的所述第一膜单元、所述第二膜单元沿所述集水管的延伸方向上排布,所述隔水件将所述第一膜单元、所述第二膜单元与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废水出口相隔离。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所述第二膜单元处于展开状态下具有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三膜单元处于展开状态下具有第三端、与所述第三端相对的第四端,所述第一端和第四端呈相对方向;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所述第一端;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废水出口和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所述第二侧边;

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在展开时位于所述第二端;

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所述第三端;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废水出口在展开时位于所述第二侧边;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一端;

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二端;

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三端。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膜单元与所述第三膜单元在所述膜元件展开状态下呈层叠设置,所述第一膜单元与层叠设置的所述第二膜单元、所述第三膜单元沿所述集水管的延伸方向上排布,所述隔水件将所述第二膜单元、所述第三膜单元的过滤水侧与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相隔离。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处于展开状态下具有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膜单元、所述第三膜单元处于展开状态下具有第三端、与所述第三端相对的第四端,所述第一端和第四端呈相对方向;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所述第二侧边;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废水出口在展开时位于所述第二端;

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所述第三端;

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和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所述第二侧边;

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废水出口在展开时位于所述第四端;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二端;

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三端;

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四端。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卷绕在所述集水管上的第四膜单元,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废水出口与所述第四膜单元的原水入口连通,在所述第四膜单元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废水出口与所述第四膜单元的原水入口位于相对应的同一个侧边。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所述第二膜单元在所述膜元件展开状态下呈层叠设置,所述第三膜单元、所述第四膜单元在所述膜元件展开状态下呈层叠设置,呈层叠设置的所述第一膜单元、所述第二膜单元与呈层叠设置所述第三膜单元、所述第四膜单元在沿所述集水管的延伸方向排布,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废水出口与所述第四膜单元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位于所述第二侧边上,所述第一膜单元、所述第二膜单元与所述第三膜单元、所述第四膜单元通过隔离机构相隔离。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所述第二膜单元处于展开状态下具有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三膜单元、所述第四膜单元处于展开状态下具有第三端、与所述第三端相对的第四端,所述第一端和第四端呈相对方向;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所述第一端;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废水出口和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所述第二侧边;

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在展开时位于所述第二端;

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所述第三端;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废水出口、所述第四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所述第二侧边;

所述第四膜单元的废水出口在展开时位于所述第四端;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一端;

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二端;

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三端;

所述第四膜单元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四端。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膜元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膜单元、所述第二膜单元、所述第三膜单元和所述第四膜单元一起卷绕在所述集水管上的隔水层,所述膜元件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隔水层与所述第一膜单元、所述第二膜单元、所述第三膜单元和所述第四膜单元层叠设置在一起。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所述隔水层、所述第二膜单元、所述第三膜单元和所述第四膜单元在所述膜元件展开状态下呈依次层叠设置,所述第一膜单元、所述隔水层、所述第二膜单元、所述第三膜单元和所述第四膜单元依次层叠共同卷绕在所述集水管上。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膜元件处于展开状态下还具有相对的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所述第三侧边和所述第四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连接,所述膜元件处于卷绕状态下时,所述第一膜单元位于外侧;

所述隔水层的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一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二膜单元的一边、所述第二膜单元的第二侧边靠近所述第一膜单元的一边相密封;所述隔水层的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一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四膜单元的一边、所述第四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一膜单元的一边相密封;所述第四膜单元的第二侧边呈密封状态;所述第二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三膜单元的一边与所述第三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二膜单元的一边相密封;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废水出口和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三侧边;

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与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

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废水出口与所述第四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四侧边;

所述第四膜单元的废水出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三侧边;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废水出口、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三侧边;

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废水出口、所述第四膜单元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四侧边;

所述第四膜单元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二侧边的所述第三侧边。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所述第二膜单元、所述第三膜单元、所述隔水层和所述第四膜单元在所述膜元件展开状态下呈依次层叠设置,所述第一膜单元、所述第二膜单元、所述第三膜单元所述隔水层、和所述第四膜单元依次层叠共同卷绕在所述集水管上;

所述膜元件处于展开状态下还具有相对的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所述第三侧边和所述第四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连接,所述膜元件处于卷绕状态下时,所述第四膜单元位于外侧;

所述隔水层的第一侧边与所述第四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三膜单元的一边、所述第三膜单元的第二侧边靠近所述第四膜单元的一边相密封;所述隔水层的第二侧边与所述第四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一膜单元的一边、所述第一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四膜单元的一边相密封;所述第一膜单元的第二侧边呈密封状态;所述第二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三膜单元的一边与所述第三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二膜单元的一边相密封;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三侧边;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废水出口和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四侧边;

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与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

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废水出口与所述第四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三侧边;

所述第四膜单元的废水出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二侧边的所述第三侧边;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废水出口、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四侧边;

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废水出口、所述第四膜单元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三侧边。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所述第二膜单元、所述隔水层、所述第三膜单元和所述第四膜单元在所述膜元件展开状态下呈依次层叠设置,所述第一膜单元、所述第二膜单元、所述隔水层、所述第三膜单元和所述第四膜单元依次层叠共同卷绕在所述集水管上。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膜元件处于展开状态下还具有相对的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所述第三侧边和所述第四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连接,所述膜元件处于卷绕状态下时,所述第四膜单元位于外侧;

所述隔水层的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三膜单元的一边、所述第三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二膜单元的一边相密封;

所述隔水层的第二侧边与所述第四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一膜单元的一边、所述第一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四膜单元的一边相密封;

所述第三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四膜单元的一边与所述第四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三膜单元的一边相密封;所述第一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二膜单元的一边与所述第二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一膜单元的一边相密封;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废水出口和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

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与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四侧边;

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废水出口与所述第四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膜单元的原水侧中插设有能将所述原水侧的废水导出的导流管;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三侧边;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三侧边;

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四侧边;

所述导流管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侧中插设有能将原水导入的导流管;所述第四膜单元的废水出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三侧边;

所述导流管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

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四侧边;

所述第四膜单元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三侧边。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侧中插设有能将原水导入的导流管,所述第四膜单元的原水侧中插设有能将所述原水侧的废水导出的导流管;

所述第一膜单元中的导流管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

所述第四膜单元中的导流管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

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四侧边。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膜元件处于展开状态下还具有相对的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所述第三侧边和所述第四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连接,所述膜元件处于卷绕状态下时,所述第一膜单元位于外侧;

所述隔水层的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三膜单元的一边、所述第三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二膜单元的一边相密封;

所述隔水层的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一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四膜单元的一边、所述第四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一膜单元的一边相密封;

所述第二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一膜单元的一边与所述第一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二膜单元的一边相密封;所述第四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三膜单元的一边与所述第三膜单元的第二侧边的靠近所述第四膜单元的一边相密封;

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废水出口和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

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与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四侧边;

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废水出口与所述第四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侧中插设有能将原水导入的导流管;所述第四膜单元的废水出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三侧边;

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四侧边;

所述第四膜单元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三侧边;

所述导流管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膜单元的原水侧中插设有能将所述原水侧的废水导出的导流管;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三侧边;

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四侧边;

所述第四膜单元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三侧边;

所述导流管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的原水侧中插设有能将原水导入的导流管,所述第四膜单元的原水侧中插设有能将所述原水侧的废水导出的导流管;

所述第一膜单元中的导流管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

所述第四膜单元中的导流管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

所述第二膜单元的废水出口、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所述第四侧边。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所述第二膜单元和所述第三膜单元由相同或不同的过滤膜材料制成。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所述第二膜单元和所述第三膜单元为反渗透膜或纳滤膜。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膜单元由相同或不同的过滤膜材料制成。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膜单元为反渗透膜或纳滤膜。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所述第二膜单元和所述第三膜单元的原水流道均沿所述集水管的圆周方向螺旋延伸。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所述第二膜单元和第三膜单元中每一个膜单元中膜页的页数不等。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膜单元、所述第二膜单元和第三膜单元中每一个膜单元中膜页的页数依次递减。

一种滤芯,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膜元件。

一种净水装置,包括如上述所述的滤芯。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显著有益效果:

本申请中的膜元件的过滤水流道被分成更多道,以使膜单元形成的每一道与集水管相连通的过滤水流道的长度又进一步被缩短,导致膜单元的背压减小,因此,膜元件过滤水的产水量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被提高。同时,在相同的膜面积的前提下,由于膜单元的背压减小,膜元件中第一膜单元、第二膜单元、第三膜单元串联形成的原水流道的长度得以进一步的增加,原水流道中原水的流速将得到进一步增加,从而使原水对膜页表面附着的污染物的冲刷强度得到进一步增加,因此使膜元件的耐污染性得到进一步提升,使用寿命进一步被延长,在普通家庭正常使用情况下,上述结构下膜元件的使用寿命可以达到五年左右。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第一种实施方式下在展开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流道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下的流道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下在展开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下的流道原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下横截面的原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四种实施方式下的流道原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四种实施方式下横截面的原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五种实施方式下的流道原理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六种实施方式下的流道原理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七种实施方式下的流道原理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八种实施方式下的流道原理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八种实施方式下横截面的原理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九种实施方式下的流道原理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九种实施方式下横截面的原理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十种实施方式下的流道原理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十种实施方式下横截面的原理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十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流道原理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十一种实施方式下横截面的原理示意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

1、集水管;2、第一膜单元;3、第二膜单元;4、第三膜单元;5、第四膜单元;6、第一侧边;7、第二侧边;8、第三侧边;9、第四侧边;10、隔水层;11、隔离机构;12、隔水件;13、第一端;14、第二端;15、第三端;16、第四端;17、导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细节。但是,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膜元件中原水侧的流速,以增加膜元件的耐污染性,从而使膜元件的使用寿命得以提升,在本申请中提出了一种膜元件,该膜元件可以包括:集水管1;卷绕在集水管1上的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和第三膜单元4,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与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连通,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与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连通;在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和第三膜单元4处于展开状态下,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与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位于同一位置处的侧边上和/或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与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位于同一位置处的侧边上;膜元件处于展开状态下具有与集水管1连接的第一侧边6、与第一侧边6相对的第二侧边7,第二侧边7上至少具有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与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与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中的一个。

本申请中的膜元件在展开状态下,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和第三膜单元4呈依次层叠设置,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和第三膜单元4共同卷绕在集水管1上,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和第三膜单元4彼此之间通过膜单元的同一位置处的侧边实现相串联连接,尤其在第二侧边7上至少具有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与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与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中的一个以后,能够保证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和第三膜单元4彼此之间具有足够的侧边以满足三个膜单元之间串联的连通处、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的数量,如此实现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和第三膜单元4的串联要求。

通过上述结构,膜元件中的过滤水流道被分成更多道,膜单元形成的每一道与集水管1相连通的过滤水流道的长度又进一步被缩短,导致膜单元的背压减小,因此,膜元件过滤水的产水量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被提高。同时,在相同的膜面积的前提下,由于膜单元的背压减小,膜元件中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第三膜单元4串联形成的原水流道的长度得以进一步的增加,原水流道中原水的流速将得到进一步增加,从而使原水对膜页表面附着的污染物的冲刷强度得到进一步增加,因此使膜元件的耐污染性得到进一步提升,使用寿命进一步被延长,在普通家庭正常使用情况下,上述结构下膜元件的使用寿命可以达到五年左右。

在上述结构中,作为优选的,每一个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和废水出口可以不位于同一个侧边上。在该种结构中,自原水入口流入的水无法沿着该侧边就近流至废水出口,这样能够充分利用膜单元原水侧,从而最大程度的加大原水流道的长度,有效避免膜单元中过滤水侧产水量的下降。其次,膜元件处于展开状态下还具有相对的第三侧边8和第四侧边9,第三侧边8和第四侧边9分别与第一侧边6和第二侧边7连接,由于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和第三膜单元4需要进行串联,在整个膜元件的第二侧边7、第三侧边8和第四侧边9上需要设置有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与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与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以及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同时还必需使得同一个膜单元上的原水入口和废水出口不位于同一个侧边上,在上述要求的基础上,膜元件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第二侧边7上至少具有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与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与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中的一个,再配合膜元件的第三侧边8和第四侧边9上开设其余相应的膜单元的废水出口和原水入口,如此能够在充分利用膜单元原水侧以最大程度的加大原水流道的长度的前提下,还能够保证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和第三膜单元4实现串联的要求。

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本申请中的膜元件,下面将对其做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第一种实施方式下在展开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流道原理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膜元件处于卷绕状态下时,第三膜单元4位于外侧。膜元件处于展开状态下还具有相对的第三侧边8和第四侧边9,第三侧边8和第四侧边9分别与第一侧边6和第二侧边7连接。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与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三侧边8;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和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7;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与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四侧边9;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三侧边8;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四侧边9;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四侧边9;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二侧边7的第三侧边8。

如图1和图2所示,膜元件的第三侧边8除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外,其余地方均可通过胶粘等方式密封。膜元件的第四侧边9除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外,其余地方均通过胶粘等方式密封。膜元件中第一膜单元2的第二侧边7靠近第二膜单元3的一边与第二膜单元3的第二侧边7靠近第一膜单元2的一边相密封,膜元件中第二膜单元3的第二侧边7靠近第三膜单元4的一边与第三膜单元4的第二侧边7靠近第二膜单元3的一边相密封,膜元件中第三膜单元4的第二侧边7通过胶粘等方式密封。当膜单元卷绕在集水管1上时,第一膜单元2的第二侧边7靠近第三膜单元4的一边与第三膜单元4的第二侧边7相密封,如此,膜元件的过滤水侧与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相隔离。当原水从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三侧边8的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流入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侧,经过位于第二侧边7的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流入位于第二侧边7的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经过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侧再从位于第四侧边9的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流出,然后流入位于第四侧边9的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经过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侧后,由于第三膜单元4的第二侧边7处于密封状态,最终由位于靠近第二侧边7的第三侧边8的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流出。膜单元过滤水侧的过滤水则通过过滤水流道中各个道流入至集水管1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当膜元件的第三侧边8端设置端盖时,端盖上具有两个端口,其中一个端口位于端盖的内侧,其与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相连接,另外一个端口位于端盖的外侧,其与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相连接。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下的流道原理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膜元件处于卷绕状态下时,第一膜单元2位于外侧;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与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三侧边8;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和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四侧边9;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与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7;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二侧边7的第三侧边8;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四侧边9;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四侧边9;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三侧边8。

如图3所示,膜元件的第三侧边8除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外,其余地方均可通过胶粘等方式密封。膜元件的第四侧边9除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外,其余地方均通过胶粘等方式密封。膜元件中第三膜单元4的第二侧边7靠近第二膜单元3的一边与第二膜单元3的第二侧边7靠近第一膜单元2的一边相密封,膜元件中第二膜单元3的第二侧边7靠近第一膜单元2的一边与第一膜单元2的第二侧边7靠近第二膜单元3的一边相密封,膜元件中第一膜单元2的第二侧边7通过胶粘等方式密封。当膜单元卷绕在集水管1上时,第三膜单元4的第二侧边7靠近第一膜单元2的一边与第一膜单元2的第二侧边7相密封,如此,膜元件的过滤水侧与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相隔离。由于第一膜单元2的第二侧边7处于密封状态,原水从靠近于第二侧边7的第三侧边8的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流入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侧,经过位于靠近第一侧边6的第四侧边9的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流入位于靠近第一侧边6的第四侧边9的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经过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侧再从位于第二侧边7的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流出,然后流入位于第二侧边7的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经过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侧后,最终由位于靠近第一侧边6的第三侧边8的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流出。膜单元过滤水侧的过滤水则通过过滤水流道中各个道流入至集水管1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当膜元件的第三侧边8端设置端盖时,端盖上具有两个端口,其中一个端口位于端盖的外侧,其与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相连接,另外一个端口位于端盖的内侧,其与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相连接。

在本申请中,膜元件还可以包括与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和/或第三膜单元4卷绕在集水管1上的隔水层10,膜元件处于展开状态,隔水层10与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和第三膜单元4中的部分膜单元层叠设置在一起;第二侧边7上还具有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中的一个。

例如,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下在展开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隔水层10和第三膜单元4在膜元件展开状态下呈依次层叠设置,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隔水层10和第三膜单元4依次层叠共同卷绕在集水管1上。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下的流道原理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下横截面的原理示意图,如图5和图6所示,膜元件处于卷绕状态下时,第三膜单元4位于外侧;隔水层10的第一侧边6与第二膜单元3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三膜单元4的一边、第三膜单元4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二膜单元3的一边相密封,隔水层10的第二侧边7与第三膜单元4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一膜单元2的一边、第一膜单元2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三膜单元4的一边相密封;第一膜单元2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二膜单元3的一边与第二膜单元3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一膜单元2的一边相密封;与此同时,膜元件的第三侧边8除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外均通过胶粘等方式密封;膜元件的第四侧边9除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外均通过胶粘等方式密封。通过上述方式实现了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膜元件的过滤水侧与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与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三者的相互隔离。

如图5所示,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三侧边8;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和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7;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与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四侧边9;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7;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三侧边8;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四侧边9;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四侧边9。优选的,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设置在第二侧边7上。通过上述方式可以使得膜元件的原水流道长度最大化。本实施方式中膜元件的工作原理如下:原水自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三侧边8的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流入,经过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侧,由于隔水层10的存在,通过位于第二侧边7的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与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流入至第二膜单元3中,再通过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三侧边8的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与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流出第二膜单元3,流入至第三膜单元4中,最终再由位于第二侧边7上的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排出。膜单元过滤水侧的过滤水则通过过滤水流道中各个道流入至集水管1中。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四种实施方式下的流道原理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四种实施方式下横截面的原理示意图,如图7、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膜单元2、隔水层10、第二膜单元3和第三膜单元4在膜元件展开状态下呈依次层叠设置,第一膜单元2、隔水层10、第二膜单元3和第三膜单元4依次层叠共同卷绕在集水管1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膜元件处于卷绕状态下时,第一膜单元2位于外侧。需要说明的是,所有图中海绵状圈表示为胶粘等方式的密封,图中膜单元的海绵状圈密封处仅作为示意,密封处可以为膜单元的侧边,此时膜单元的利用率较高,也可以为膜单元靠近侧边的其它位置处,该种情况中膜单元的利用率相对于上一种情况略有降低。隔水层10的第一侧边6与第二膜单元3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的第一膜单元2的一边、第一膜单元2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二膜单元3的一边相密封,隔水层10的第二侧边7与第一膜单元2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三膜单元4的一边、第三膜单元4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一膜单元2的一边相密封;第三膜单元4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二膜单元3的一边与第二膜单元3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三膜单元4的一边相密封;与此同时,膜元件的第三侧边8除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外均通过胶粘等方式密封;膜元件的第四侧边9除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外均通过胶粘等方式密封。通过上述方式实现了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膜元件的过滤水侧与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与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三者的相互隔离。

如图7所示,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7;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和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四侧边9;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与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7;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三侧边8;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四侧边9;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四侧边9;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三侧边8。通过上述方式可以使得膜元件的原水流道长度最大化。

本实施方式中膜元件的工作原理如下:原水自第二侧边7的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流入,经过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侧,再通过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三侧边8的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与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流出第二膜单元3,然后由于隔水层10的存在,通过位于第二侧边7的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与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流入至第二膜单元3中,最终再由位于靠近第一侧边6的第三侧边8上的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排出。膜单元过滤水侧的过滤水则通过过滤水流道中各个道流入至集水管1中。

在另一种可行的方案中,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和第三膜单元4中两个膜单元与在膜元件展开状态下呈层叠设置,另外一个膜单元与层叠设置的两个膜单元在沿集水管1的延伸方向上排布,层叠设置的两个膜单元在卷绕在集水管1的状态下时,两个膜单元的侧面和另外一个膜单元的侧面之间设置有隔水件12,以使两个膜单元侧面的连通处与另外一个膜单元的侧面相隔离。隔水件12可以是设置在两个膜单元的侧面和另外一个膜单元的侧面之间的物理结构件;也可以是防水的胶带,胶带可以将两个膜单元侧面进行卷绕,将另外一个膜单元的侧面进行卷绕,从而达到隔离的目的。以下为上述方案的两种实施方式:

例如,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五种实施方式下的流道原理示意图,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膜单元2与第二膜单元3在膜元件展开状态下呈层叠设置,第三膜单元4与层叠设置的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沿集水管1的延伸方向上排布,隔水件12将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与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相隔离。具体而言,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处于展开状态下具有第一端13、与第一端13相对的第二端14,第三膜单元4处于展开状态下具有第三端15、与第三端15相对的第四端16,第一端13和第四端16呈相对方向;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一端13;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和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7;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端14;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三端15,第二膜单元3的第二端14与第三膜单元4的第三端大致处于同一边处,这里将其认为同一位置处的侧边;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7;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一端13;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二端14;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三端15。通过上述方式可以使得膜元件的原水流道长度最大化。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的第一端13除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外均通过胶粘方式密封,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的第二端14除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外均通过胶粘方式密封;第三膜单元4的第三端15除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外均通过胶粘方式密封;第三膜单元4的第四端16通过胶粘方式密封。

本实施方式中膜元件的工作原理如下:原水自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一端13的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流入第一膜单元2中,经过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侧,再通过靠近于第二侧边7的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与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流入第二膜单元3,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流出的水流入至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自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流入的水经过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侧再自位于靠近第一侧边6的第二端14的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流出,由于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和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位于同一位置处的不同侧边上,自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流出的水能流入至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经过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侧后,最终由位于第二侧边7上的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排出。膜单元过滤水侧的过滤水则通过不同的过滤水流道流入至集水管1中。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六种实施方式下的流道原理示意图,如图10所示,第二膜单元3与第三膜单元4在膜元件展开状态下呈层叠设置,第一膜单元2与层叠设置的第二膜单元3、第三膜单元4沿集水管1的延伸方向上排布,隔水件12将第二膜单元3、第三膜单元4与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相隔离。第一膜单元2处于展开状态下具有第一端13、与第一端13相对的第二端14,第二膜单元3、第三膜单元4处于展开状态下具有第三端15、与第三端15相对的第四端16,第一端13和第四端16呈相对方向;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7;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端14;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三端15,在此处第一膜单元2的第二端14与第二膜单元3的第三端15相临近,因此认为是同一位置处的侧边;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和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7;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在展开时位于第四端16;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二端14;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三端15;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四端16。通过上述方式可以使得膜元件的原水流道长度最大化。第二膜单元3、第三膜单元4的第三端15除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外均通过胶粘方式密封,第二膜单元3、第三膜单元4的第四端16除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外均通过胶粘方式密封;第一膜单元2的第二端14除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外均通过胶粘方式密封;第一膜单元2的第一端13通过胶粘方式密封。

本实施方式中膜元件的工作原理如下:原水自位于第二侧边7的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流入第一膜单元2中,经过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侧,再通过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与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流入第二膜单元3,由于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和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位于同一位置处的不同侧边上,自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流出的水能流入至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自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流入的水经过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侧,再自位于第二侧边7的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和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连通处流入至第三膜单元4中。经过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侧后,水最终由位于靠近第一侧边6上的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排出。

在其它可行的方案中,膜元件还可以包括:卷绕在集水管1上的第四膜单元5,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与第四膜单元5的原水入口连通,在第四膜单元5处于展开状态下,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与第四膜单元5的原水入口位于相对应的同一个侧边。以下为上述方案的多种实施方式: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七种实施方式下的流道原理示意图,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在膜元件展开状态下呈层叠设置,第三膜单元4、第四膜单元5在膜元件展开状态下呈层叠设置,呈层叠设置的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与呈层叠设置第三膜单元4、第四膜单元5在沿集水管1的延伸方向排布,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与第四膜单元5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位于第二侧边7上,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与第三膜单元4、第四膜单元5通过隔离机构11相隔离。具体而言,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处于展开状态下具有第一端13、与第一端13相对的第二端14,第三膜单元4、第四膜单元5处于展开状态下具有第三端15、与第三端15相对的第四端16,第一端13和第四端16呈相对方向;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一端13;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和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7;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端14;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三端15;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第四膜单元5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7;第四膜单元5的废水出口在展开时位于第四端16;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一端13;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二端14;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三端15;第四膜单元5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四端16。通过上述方式可以使得膜元件的原水流道长度最大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的第一端13除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外均使用胶粘等方式密封;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的第二端14除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入口外均使用胶粘等方式密封;第三膜单元4、第四膜单元5的第三端15除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外均使用胶粘等方式密封;第三膜单元4、第四膜单元5的第四端16除第四膜单元5的废水出口外均使用胶粘等方式密封;第一膜单元2的第二侧边7靠近第二膜单元3的一边与第二膜单元3的第二侧边7靠近第一膜单元2的一边相密封,第三膜单元4的第二侧边7靠近第四膜单元5的一边与第四膜单元5的第二侧边7靠近第三膜单元4的一边相密封;当膜单元卷绕在集水管1上时,第一膜单元2的第二侧边7靠近集水管1的一边多绕卷一周包覆第二膜单元3后与第二膜单元3的第二侧边7外侧的一边相密封,优选的,第二膜单元3的第二侧边7外侧的一边再可以与第一膜单元2的外侧相密封;第三膜单元4的第二侧边7靠近集水管1的一边多绕卷一周包覆第四膜单元5后与第四膜单元5的第二侧边7外侧的一边相密封,优选的,第四膜单元5的第二侧边7外侧的一边再可以与第三膜单元4的外侧相密封,如此,膜元件的过滤水侧与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相隔离,膜元件的过滤水侧与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第四膜单元5的原水入口相隔离。

本实施方式中膜元件的工作原理如下:原水自位于靠近第一侧边6的第一端13的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流入第一膜单元2中,经过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侧,再通过位于第二侧边7的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与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流入第二膜单元3。自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流入的水经过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侧,再自位于靠近第一侧边6的第二端14的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流入位于靠近第一侧边6的第三端15的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经过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侧,再通过位于第二侧边7的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与第四膜单元5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流入第四膜单元5中。经过第四膜单元5的原水侧后,水最终由位于靠近第一侧边6的第四端16的第四膜单元5的废水出口排出。第一膜单元2和第二膜单元3过滤水侧的过滤水、第三膜单元4和第四膜单元5的过滤水分别通过各自的过滤水流道流入至集水管1中。

在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膜元件还可以包括与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第三膜单元4和第四膜单元5一起卷绕在集水管1上的隔水层10,膜元件处于展开状态时,隔水层10与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第三膜单元4和第四膜单元5层叠设置在一起。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八种实施方式下的流道原理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八种实施方式下横截面的原理示意图,如图12、图13所示,第一膜单元2、隔水层10、第二膜单元3、第三膜单元4和第四膜单元5在膜元件展开状态下呈依次层叠设置,第一膜单元2、隔水层10、第二膜单元3、第三膜单元4和第四膜单元5依次层叠共同卷绕在集水管1上。

如图13所示,膜元件处于卷绕状态下时,第一膜单元2位于外侧。隔水层10的第一侧边6与第一膜单元2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二膜单元3的一边、第二膜单元3的第二侧边7靠近第一膜单元2的一边相密封;隔水层10的第二侧边7与第一膜单元2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四膜单元5的一边、第四膜单元5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一膜单元2的一边相密封;第四膜单元5的第二侧边7呈密封状态;第二膜单元3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三膜单元4的一边与第三膜单元4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二膜单元3的一边相密封。与此同时,第二膜单元3的第二侧边7靠近第三膜单元4的一边与第三膜单元4的第二侧边7靠近第二膜单元3的一边相密封;第三膜单元4的第二侧边7靠近第四膜单元5的一边与第四膜单元5的第二侧边7相密封;膜元件的第三侧边8除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第四膜单元5的废水出口外均通过胶粘等方式密封;膜元件的第四侧边9除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第四膜单元5的原水入口外均通过胶粘等方式密封。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7;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和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三侧边8;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与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7;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与第四膜单元5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四侧边9;第四膜单元5的废水出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三侧边8;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三侧边8;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第四膜单元5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四侧边9;第四膜单元5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二侧边7的第三侧边8。通过上述结构,可以使得每一个膜单元的原水入口和废水出口不位于同一个侧边上,且达到四个膜单元实现串联。

本实施方式中膜元件的工作原理如下:原水自位于第二侧边7的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流入第一膜单元2中,经过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侧,通过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三侧边8的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与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流入第二膜单元3。自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流入的水经过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侧,再自位于第二侧边7的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和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连通处流入至第三膜单元4中。然后,自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流入的水经过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侧,从靠近第一侧边6的第四侧边9的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和第四膜单元5的原水入口连通处流入至第四膜单元5中。经过第四膜单元5的原水侧后,水最终由位于靠近第二侧边7的第三侧边8上的第四膜单元5的废水出口排出。膜单元过滤水侧的过滤水则通过不同的过滤水流道流入至集水管1中。由于在该膜元件中合理设置的隔水层10以及第四膜单元5的第二侧边7呈密封状态,因此,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和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膜单元的过滤水侧相互之间均无法连通。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九种实施方式下的流道原理示意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九种实施方式下横截面的原理示意图,如图14和图15所示,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第三膜单元4、隔水层10和第四膜单元5在膜元件展开状态下呈依次层叠设置,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第三膜单元4隔水层10和第四膜单元5依次层叠共同卷绕在集水管1上。

如图15所示,膜元件处于卷绕状态下时,第四膜单元5位于外侧。隔水层10的第一侧边6与第四膜单元5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三膜单元4的一边、第三膜单元4的第二侧边7靠近第四膜单元5的一边相密封;隔水层10的第二侧边7与第四膜单元5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一膜单元2的一边、第一膜单元2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四膜单元5的一边相密封;第一膜单元2的第二侧边7呈密封状态;第二膜单元3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三膜单元4的一边与第三膜单元4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二膜单元3的一边相密封;与此同时,第三膜单元4的第二侧边7靠近第二膜单元3的一边与第二膜单元3的第二侧边7靠近第三膜单元4的一边相密封;第二膜单元3的第二侧边7靠近第一膜单元2的一边与第一膜单元2的第二侧边7相密封;膜元件的第三侧边8除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第四膜单元5的原水入口外均通过胶粘等方式密封;膜元件的第四侧边9除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外均通过胶粘等方式密封。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三侧边8;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和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四侧边9;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与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7;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与第四膜单元5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三侧边8;第四膜单元5的废水出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7;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二侧边7的第三侧边8;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四侧边9;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第四膜单元5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三侧边8。通过上述方式可以使得膜元件的原水流道长度最大化。

本实施方式中膜元件的工作原理如下:原水自位于第三侧边8的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流入第一膜单元2中,经过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侧,通过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四侧边9的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与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流入第二膜单元3。自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流入的水经过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侧,再自位于第二侧边7的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和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连通处流入至第三膜单元4中。然后,自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流入的水经过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侧,从位于靠近第一侧边6的第三侧边8的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和第四膜单元5的原水入口连通处流入至第四膜单元5中。经过第四膜单元5的原水侧后,水最终由位于第二侧边7上的第四膜单元5的废水出口排出。膜单元过滤水侧的过滤水则通过不同的过滤水流道流入至集水管1中。同理,由于在该膜元件中合理设置的隔水层10以及第一膜单元2的第二侧边7呈密封状态,因此,第四膜单元5的废水出口、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和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膜单元的过滤水侧相互之间均无法连通。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十种实施方式下的流道原理示意图,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膜元件在第十种实施方式下横截面的原理示意图,如图16和图17所示,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隔水层10、第三膜单元4和第四膜单元5在膜元件展开状态下呈依次层叠设置,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隔水层10、第三膜单元4和第四膜单元5依次层叠共同卷绕在集水管1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膜元件处于卷绕状态下时,第四膜单元5位于外侧。如图17所示,隔水层10的第一侧边6与第二膜单元3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三膜单元4的一边、第三膜单元4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二膜单元3的一边相密封;隔水层10的第二侧边7与第四膜单元5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一膜单元2的一边、第一膜单元2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四膜单元5的一边相密封;第三膜单元4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四膜单元5的一边与第四膜单元5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三膜单元4的一边相密封;第一膜单元2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二膜单元3的一边与第二膜单元3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一膜单元2的一边相密封。

如图16所示,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和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7;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与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四侧边9;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与第四膜单元5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7。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当第四膜单元5的原水侧中插设有能将原水侧的废水导出的导流管17时,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三侧边8;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三侧边8;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四侧边9;导流管17靠近于第一侧边6。原水自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三侧边8的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流入,通过第二侧边7的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和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流入第二膜单元3中,然后经过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四侧边9的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和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进入第三膜单元4中,再通过第二侧边7的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与第四膜单元5的原水入口连通处流入第四膜单元5,最终由靠近第一侧边6处的导流管17导出第四膜单元5。由于合理的设置隔水层10使得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和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与第四膜单元5的原水入口连通处、膜单元的过滤水侧和膜单元的原水侧相互之间隔离。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当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侧中插设有能将原水导入的导流管17时,第四膜单元5的废水出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三侧边8;导流管17靠近于第一侧边6;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四侧边9;第四膜单元5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三侧边8。在该实施方式中,膜元件的流道与上一个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其区别点在于,原水由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侧中插设的导流管17导入至第一膜单元2中,废水最终由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三侧边8的第四膜单元5的废水出口流出。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当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侧中插设有能将原水导入的导流管17,第四膜单元5的原水侧中插设有能将原水侧的废水导出的导流管17时,第一膜单元2中的导流管17靠近于第一侧边6;第四膜单元5中的导流管17靠近于第一侧边6;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四侧边9。在该实施方式中,膜元件的流道与上一个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其区别点在于,原水由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侧中插设的导流管17导入至第一膜单元2中,废水最终由第四膜单元5中靠近第一侧边6处插设的导流管17导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膜元件处于卷绕状态下时,第一膜单元2位于外侧。此时,如图19所示,隔水层10的第一侧边6与第二膜单元3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三膜单元4的一边、第三膜单元4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二膜单元3的一边相密封;隔水层10的第二侧边7与第一膜单元2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四膜单元5的一边、第四膜单元5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一膜单元2的一边相密封;第二膜单元3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一膜单元2的一边与第一膜单元2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二膜单元3的一边相密封;第四膜单元5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三膜单元4的一边与第三膜单元4的第二侧边7的靠近第四膜单元5的一边相密封。

如图18所示,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和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7;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与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四侧边9;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与第四膜单元5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二侧边7。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当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侧中插设有能将原水导入的导流管17时,第四膜单元5的废水出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三侧边8;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四侧边9;第四膜单元5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三侧边8;导流管17靠近于第一侧边6。原水自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导流管17导入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侧,通过第二侧边7的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和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流入第二膜单元3中,然后经过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四侧边9的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和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进入第三膜单元4中,再通过第二侧边7的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与第四膜单元5的原水入口连通处流入第四膜单元5,最终由靠近第一侧边6的第三侧边8的第四膜单元5的废水出口流出。由于合理的设置隔水层10使得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出口和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入口的连通处、第三膜单元4的废水出口与第四膜单元5的原水入口连通处、膜单元的过滤水侧和膜单元的原水侧相互之间隔离。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当第四膜单元5的原水侧中插设有能将原水侧的废水导出的导流管17时,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在展开时位于第三侧边8;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四侧边9;第四膜单元5的废水出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三侧边8;导流管17靠近于第一侧边6。在该实施方式中,膜元件的流道与上一个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其区别点在于,原水由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三侧边8的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入口导入,废水最终由插设在第四膜单元5原水侧的导流管17导出。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当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侧中插设有能将原水导入的导流管17,第四膜单元5的原水侧中插设有能将原水侧的废水导出的导流管17时,第一膜单元2中的导流管17靠近于第一侧边6;第四膜单元5中的导流管17靠近于第一侧边6;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出口、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入口设置在靠近于第一侧边6的第四侧边9。在该实施方式中,膜元件的流道与上一个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其区别点在于,原水由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侧中靠近第一侧边6插设的导流管17导入至第一膜单元2中,废水最终由第四膜单元5中靠近第一侧边6处插设的导流管17导出。

通过上述结构,由四个膜单元串联形成的膜元件与由三个膜单元串联形成的膜元件相比而言,膜元件中的过滤水流道被分成的道数更多,每一道与集水管1相连通的过滤水流道的长度更短,导致膜单元的背压更小,因此,膜元件过滤水的产水量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同时,在相同的膜面积的前提下,由四个膜单元串联形成的原水流道的长度更长,原水流道中原水的流速会更快,因此会使膜元件的耐污染性更强。

在上述所有实施方式中,当膜元件呈卷绕状态时,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和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流道均沿集水管1的圆周方向螺旋延伸。当膜元件呈展开状态时,第一膜单元2的原水侧形成有第一流道,第二膜单元3的原水侧形成有第二流道,第三膜单元4的原水侧形成有第三流道,第一流道中流体的流向与第二流道中流体的流向相反,第二流道中流体的流向与第三流道中流体的流向相反。当膜元件具有第四膜单元5时,第四膜单元5的原水侧形成有第四流道,第四流道中流体的流向与第三流道中流体的流向相反。

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第三膜单元4和第四膜单元5可以由相同或不同的过滤膜材料制成。例如,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第三膜单元4和第四膜单元5可以采用反渗透膜或纳滤膜。当采用纳滤膜时,上文中的过滤水为含有矿物质的饮用水,过滤水流道为饮用水流道,过滤水侧为饮用水侧。当采用反渗透膜时,上文中的过滤水为纯水,过滤水流道为纯水流道,过滤水侧为纯水侧。当然的,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第三膜单元4和第四膜单元5的材料、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此不再累述。

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第三膜单元4和第四膜单元5中的每一个膜单元的页数可以为两页,也可以为四页或更多页,同一个膜单元中的不同页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材料,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此不再累述。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和第三膜单元4中每一个膜单元中膜页的页数不等。作为优选的,第一膜单元2、第二膜单元3和第三膜单元4中每一个膜单元中膜页的页数依次递减。考虑到第一膜单元2的废水进入第二膜单元3,第二膜单元3的废水进入第三膜单元4,由于第一膜单元2产出一部分饮用水,第二膜单元3产生了一部分饮用水,因而进入第二膜单元3的水量小于第一膜单元2,进入第三膜单元4的水量小于第二膜单元3,为了维持第二膜单元3、第三膜单元4的表面流速,第一膜单元2的膜面面积大于第二膜单元3的膜面面积,第二膜单元3的膜面面积大于第三膜单元4的膜面面积,即,第一膜单元2的膜页的页数大于第二膜单元3的膜页的页数,第二膜单元3的膜页的页数大于第三膜单元4的膜页的页数。

另外,在本申请中还提出了一种滤芯和净水装置,该滤芯包括如上述任一膜元件,该净水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滤芯。

披露的所有文章和参考资料,包括专利申请和出版物,出于各种目的通过援引结合于此。描述组合的术语“基本由…构成”应该包括所确定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以及实质上没有影响该组合的基本新颖特征的其他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使用术语“包含”或“包括”来描述这里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组合也想到了基本由这些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构成的实施方式。这里通过使用术语“可以”,旨在说明“可以”包括的所描述的任何属性都是可选的。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能够由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来提供。另选地,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可以被分成分离的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用来描述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公开“一”或“一个”并不说为了排除其他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