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条带自动上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57038发布日期:2019-06-29 02:04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一种条带自动上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金属条带加工过程中进行上油的装置。



背景技术:

金属加工是现代工业中非常常见而重要的一环,其中金属加工也包括了金属条带加工,例如钢带、铜带等,在汽车零部件、液压机、航空航天等各种领域都有着非常广泛的使用。

金属条带加工过程中,需要在刚压制成型的条带上进行上油,从而避免其表面直接与空气接触产生氧化膜,妨碍后续表面处理工序。现有的生产方法中,该上油步骤是工人直接用刷子在条带上涂抹上油,因此生产效率低下,上油的均匀度也不佳,导致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因此需要一种更好的上油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条带自动上油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条带加工的上油操作为人工操作,从而产生的生产效率低下,上油的均匀度也不佳,产品质量无法保证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条带自动上油装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表面沿条带运行方向依次设置有上油机构、抹匀机构和供油机构,所述上油机构包括平行且对称设置的底座和顶板,所述底座和顶板之间平行设置有两块吸油垫,所述被上油的条带夹设在两块吸油垫之间;所述抹匀机构的结构与上油机构相同,且上油机构和抹匀机构中吸油垫的高度相同;所述供油机构包括油桶和供油管,所述供油管一端设置在油桶内底部,另一端贯穿上油机构的顶板设置在靠近上侧的吸油垫中。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上油机构中设置有吸油垫来储存油,当条带从上下两块吸油垫经过时,表面自然被涂抹上一层油,随着条带向前运行,其上下表面自动被涂抹上油,可实现全自动化操作,具有极高的生产效率,还节约了人工成本和人工涂抹中造成的原料浪费,提高了利润;

2、本实用新型在上油机构后方还设有抹匀机构,所述的抹匀机构结构与上油机构相同,当上油完成的条带经过时,其表面的油被抹匀机构中的吸油垫均匀涂抹,因此不会存在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利于后续表面处理,得到质量更好的金属条带产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示意图;

图中:支架1、条带2、上油机构3、抹匀机构4、供油机构5、导向滚轮6、动力机构7、底座31、顶板32、吸油垫33、供油管51、油桶52、上辊轮71、下辊轮7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条带自动上油装置,包括支架1,通常实施中,将支架1安装在底面,使得支架1顶面水平,且需要被上油的条带2就在平行于支架1表面的上方水平运行。

支架1上表面沿条带2运行方向依次设置有上油机构3、抹匀机构4和供油机构5,所述上油机构3包括平行且对称设置的底座31和顶板32,底座31和顶板32之间通过竖直设置的若干对螺钉和螺帽配合进行固定;所述底座31和顶板32之间平行设置有两块吸油垫33,该吸油垫33包括毛毡、海绵、多孔泡沫片等可以吸油的柔性材料,从而使得条带2从吸满油的吸油垫33中经过时上下表面能被涂抹上油,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采用毛毡作为吸油垫33,在工作时条带2夹设在两块吸油垫33之间向前运动,从而完成上油。

抹匀机构4的结构与上油机构3相同,且上油机构3和抹匀机构4中吸油垫33的高度相同,使得条带2在经过两个机构时不会改变高度,保证其上油和抹匀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工作开始前,需要向抹匀机构4的吸油垫33中注入少量油,避免条带2在经过抹匀机构4时其表面的油全部被抹匀机构4中的吸油垫33吸收,保证条带2表面的油量足够保护其不发生氧化。

供油机构5包括油桶52和供油管51,所述供油管51一端设置在油桶52内底部,另一端贯穿上油机构3的顶板32设置在靠近上侧的吸油垫33中。优选的方案中,供油管51为可产生毛细效应的细软管,因此不需要任何动力设备,即可保证油桶52中的油不断通过供油管51进入上油机构3的吸油垫33中。

本实施例优选的方案中,还包括设置在上油机构3前的导向滚轮6,所述导向轮滚的下沿切线平行于两块吸油垫33之间的夹缝,因生产线中条带2离开前一装置时的高度不一定与上油装置相配合,因此可以动过导向滚轮6调节。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抹匀机构4后方还设置有动力机构7,所述动力机构7包括上下对称设置的上辊轮71和下辊轮72,其中上辊轮71为主动轮,下辊轮72为从动轮,且上辊轮71和下辊轮72相对一侧的切线平行于条带2,从而使得条带2从上辊轮71和下辊轮72之间经过并被其带动。优选的,上辊轮71的直径大于下辊轮72,以便扩大与条带2的接触面,加强牵引效果;优选的,上辊轮71表面设置有防滑胶层,可增大摩擦力,保证对条带2的牵引力。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