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渗滤液收集池内淤泥的清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88501发布日期:2019-11-08 23:40阅读:5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渗滤液收集池内淤泥的清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渗滤液收集池内淤泥的清除装置。



背景技术:

垃圾卫生填埋场产生垃圾渗滤液,经渗滤液专用管道收集至渗滤液收集池,其悬浮物(SS)含量3500~5000mg/L。悬浮物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有机物经过厌氧消化,都将产生活性污泥,活性污泥在缺氧环境下生成代谢产生淤泥,沉淀在滤液收集池池底,随着淤泥的积累越来越多,滤液收集池的有效容积越来越少,因此渗滤液收集池内的淤泥需要定期清理。同时由于渗滤液收集池是密闭空间,含有大量H2S、甲烷等有毒有害物质,且气味恶臭,给清池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

现有的清池方式主要采取人工清池,首先需要将池内污水分离,保持通风10~30天置换池内有毒有害气体,同时需要将密闭空间破开,采用人工及挖机铲除池内淤泥。该方式清池周期长,成本费用高,同时破开密闭空间导致大量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环境,造成环境事故,严重时会造成人员伤亡,另一方面由于H2S气体密度较空气密度大,容易和淤泥混合沉淀在池低,采用通风或者鼓风的方式很难置换出H2S气体,当淤泥被铲除的过程中,大量H2S气体将散化至空气中,毒害施工人员,造成环境事故,严重时会造成人员伤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全过程自动化、清理过程中全密封、保障了人员的安全和降低了环境风险的渗滤液收集池内淤泥的清除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渗滤液收集池内淤泥的清除装置,包括沉沙池、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所述沉沙池的池壁上设有一个与池底平行的隔断层,所述隔断层将沉沙池分为沉沙区和回流区,所述沉沙区和回流区在远离进水的一端相通,所述沉沙区内沿着水流的方向设有多个隔板,相邻两个隔板上下间隔且错位布置,上游隔板的底部与下游隔板的顶部形成S形水流通道,所述进水管道一端与沉沙区连接,另一端与渗滤液收集池连接,且进水管道上设有水泵,所述出水管道一端与回流区连接,另一端与渗滤液收集池连接,所述沉沙池顶部设有密封罩。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优选的,所述出水管道与进水管道位于沉沙池的同一侧壁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优选的,所述密封罩为透明玻璃。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优选的,所述隔断层与远离进水一端的沉沙池的池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沉沙区和回流区通过所述间隙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优选的,所述回流区与出水管道连接处设有滤网,所述滤网为不锈钢网,孔径为20~800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优选的,所述进水管道上设有进水开关阀,所述出水管道上设有出水开关阀。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优选的,所述沉沙池为水泥混凝土材质的池子,池底具有防渗层。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优选的,所述沉沙池为长方体,长度为4~8m,宽度为2~3m,高度为1~1.5m,相邻两个所述隔板的间距为0.8~1.2m。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优选的,所述出水管道与进水管道为钢丝软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另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渗滤液收集池内淤泥的清除装置,包括沉沙池、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所述沉沙池的池底沿着水流的方向设有多个隔板,相邻两个隔板位于相对的两个池壁上,且隔板的长度小于所述相对的两个池壁之间的距离,所述进水管道一端与第一个上游隔板处的沉沙池连接,另一端与渗滤液收集池连接,且进水管道上设有水泵,所述出水管道一端与最后一个下游隔板处的沉沙池连接,另一端与渗滤液收集池连接,所述沉沙池顶部设有密封罩,上游隔板的一端与下游隔板的一端形成S形水流通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渗滤液收集池内淤泥的清除装置,直接将进水管道接入渗滤液收集池,将出水管道接回渗滤液收集池,水流抽至沉沙池后,在沉沙区成上下S形路线流走,逐渐将淤泥沉在隔板上,污水经过多个隔板之后,其中的淤泥大部分都沉淀,之后污水流入回流区,从回流区的尾端出水管道流回至渗滤液收集池,形成循环处理,当淤泥达到一定量时部及时清理,全过程自动化,无需人员操作,且连续运行,效率高,成本低,操作简单可行,清理过程中全密封,保障了人员的安全和降低了环境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表示:

1、沉沙池;11、沉沙区;12、回流区;2、进水管道;21、进水开关阀;3、出水管道;31、出水开关阀;4、隔板;5、隔断层;6、水泵;7、密封罩;8、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渗滤液收集池内淤泥的清除装置,包括沉沙池1、进水管道2和出水管道3,沉沙池1的池壁上设有一个与池底平行的隔断层5,隔断层5将沉沙池1分为沉沙区11和回流区12,沉沙区11和回流区12在远离进水的一端相通,沉沙区11内沿着水流的方向设有多个隔板4,相邻两个隔板4上下间隔且错位布置,上游隔板4的底部与下游隔板4的顶部形成S形水流通道,进水管道2一端与沉沙区11连接,另一端与渗滤液收集池(图中未示出)连接,出水管道3一端与回流区12连接,另一端与渗滤液收集池连接,且进水管道2上设有水泵5,用于将渗滤液收集池的污水泵入沉沙区11,沉沙池1顶部设有密封罩6,用于密封沉沙池1。

本实施例中,隔板4两端固定在相对的两个池壁上,上一个隔板的底部与池底隔开一定距离(形成敞口),下一个隔板底部固定在隔断层5上,顶部与池顶具有一定距离(形成敞口),各个敞口呈波峰和波谷布置,水流经过每个隔板4的敞口形成了高低起伏的S形水流通道(波形),下游最后一个隔板4的底部固定的隔断层5上,该隔断层5与远离进水的一端的池壁之间具有间隙,以便于沉沙区11的水向回流区12流动(除此之外,也可在隔断层5的上开设通孔)。采用这种结构的清除装置,直接将进水管道2接入渗滤液收集池,将出水管道3接回渗滤液收集池,水流抽至沉沙池1后,在沉沙区11成上下S形路线流走,逐渐将淤泥沉在隔板4上,污水经过多个隔板4之后,其中的淤泥大部分都沉淀,之后污水流入回流区12,从回流区12的尾端出水管道3流回至渗滤液收集池,形成循环处理,当淤泥达到一定量时部及时清理。本实用新型的渗滤液收集池内淤泥的清除装置,全过程自动化,无需人员操作,且连续运行,效率高,成本低,操作简单可行,清理过程中全密封,保障了人员的安全和降低了环境风险。

本实施例中,出水管道3与进水管道2位于沉沙池1的同一侧壁上,即进水管道2的出口在沉沙池1上方,出水管道3的进口在沉沙池1的下方。

本实施例中,密封罩6为透明玻璃,方便观察沉沙区11的淤泥。。

本实施例中,回流区12与出水管道3连接处设有滤网7,滤网7为不锈钢网,孔径在20~800目内任一值均可,设置滤网7以防出水管道3被堵。

本实施例中,进水管道2上设有进水开关阀21,出水管道3上设有出水开关阀31,通过各开关阀控制进、出水管道的打开与关闭。

本实施例中,沉沙池1为水泥混凝土材质的池子,池底具有防渗层。沉沙池1为长方体,长度在4~8m内任一值均可,宽度在2~3m,高度为1~1.5m内任一值均可,相邻两个隔板4的间距在0.8~1.2m内任一值均可,优选的沉沙池1长为6m,宽度为3m,高度为1m。

本实施例中,出水管道3与进水管道2为钢丝软管,且可根据需要移动和增减长度。

具体清洗过程:

1、确定待清除淤泥的渗滤液收集池,保持池体水的液位在60%以上,在池内放入搅拌机,搅动混合液;

2、将该本实用新型的清除装置的进水管道2放入渗滤液收集池的池底,此时进水开关阀21、出水开关阀31均为关闭;

3、先后开启进水开关阀21和水泵5(自吸泵),污水和淤泥混合液被吸入沉沙池1,污水在沉沙区11内上下流动,淤泥慢慢沉淀在隔断层5上;

4、当污水流至回流区12时,开启出水开关阀31,污水经出水管道3回至渗滤液收集池,如此循环流动;

5、当淤泥液位和沉沙池1的进水管道2进水口持平时,先后关闭水泵5、进水开关阀21、搅拌机;

6、放置一段时间,直至无污水流出沉沙区11,关闭出水开关阀31;

7、采用人工和转运车,将淤泥转运至垃圾填埋场。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渗滤液收集池内淤泥的清除装置,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隔板4位于相对的两个池壁上,且隔板4的长度小于相对的两个池壁之间的距离,进水管道2一端与第一个上游隔板4处的沉沙池1连接,另一端与渗滤液收集池连接,且进水管道2上设有水泵5,出水管道3一端与最后一个下游隔板4处的沉沙池1连接,即水流在池底沿S形线路(S形路线在水平面内)流走,进水管道2设置在一端,出水管道3设置在另一端。

本实施例中,不需要设置隔断层5。其余之处与实施例1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