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温废料沉淀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62026发布日期:2019-10-28 22:42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温废料沉淀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尾矿处理技术,特别涉及一种高温废料沉淀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尾矿处理装置,是由沉淀池、粑架、传动机构、提升机构、给料机构和卸料机构组成。用于处理尾矿时,通过给料机构将尾矿污水排入浓缩池中,并向浓缩池中投入三氧化铝形成泥浆,然后借助提升机构将粑架降至浓缩池中,再利用传动机构带动粑架对浓缩池中的泥浆进行搅拌,使泥浆中的矿渣受重力作用沉淀在浓缩池的下部并通过卸料机构排出,而分离出来的水则处于浓缩池的上部并通过溢流排出。这种处理装置存在浓缩池占地面积大,投资大,操作不方便,故障率高,处理效率低等缺陷。

后有业者研发了尾矿污水快速沉淀浓缩装置,其占地面积小,自动化水平高,循环水水质高,处理效率高。

但是,目前现有技术中,还没有专门用于高温废料的处理装置,所以,针对高温废料只能通过一系列复杂设备先降温再处理,无法做到直接、快速、高效处理高温废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温废料沉淀处理装置,其具有结构简单、可直接处理、快速处理等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高温废料沉淀处理装置,包括第一、第二两个沉淀罐和通气管;第一沉淀罐具有第一外筒和第一内筒,第一内筒套置在第一外筒中,第一内筒的上端密封连接通气管的一端,第一内筒的上端还密闭连接高温物料的进料管,第一内筒的外壁固定有第一环型回流挡板,第一环型回流挡板的外缘与第一外筒的内壁之间留有第一溢水间隙,第一外筒的下方直径逐渐缩小形成第一排渣口,第一外筒的上端形成第一溢流水槽;第二沉淀罐具有第二外筒和第二内筒,第二内筒套置在第二外筒中,第二内筒的上端设置喷淋装置,通气管的另一端则连接至第二内筒的上端且位于喷淋装置的下方,通气管的另一端外壁与第二内筒的上端内壁之间的出口设有透气防尘的过滤网,第一溢流水槽通过污水管连接至第二内筒的上端且污水管的管口位于过滤网的下方,第二内筒的外壁固定有第二环型回流挡板,第二环型回流挡板的外缘与第二外筒的内壁之间留有第二溢水间隙,第二外筒的下方直径逐渐缩小形成第二排渣口,第二外筒的上端形成第二溢流水槽;第二溢流水槽的溢水口与污水管独立分开;通气管靠近第一沉淀罐的上方设有进水管。

所述高温物料的进料管呈倾斜向下状连接在第一内筒的上端。

所述通气管中在进水管靠第二沉淀罐的一侧设有百叶帘。

所述通气管中在百叶帘靠第二沉淀罐的一侧设有检修人孔。

所述第二溢流水槽的溢水口与通气管的进水管连接,可以重新利用沉淀后的清水,资源再利用,避免浪费。

所述过滤网为三层复合结构,上下两层分别为不锈钢网格,中间一层为棕片。

所述第一、第二环型回流挡板呈倾斜状,第一、第二环型回流挡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倾斜角度为60°。

所述第一、第二环型回流挡板分别固定在第一、第二内筒的下端。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处理高温废料时,高温废料由水冲洗后,高温废料中的固体物料形成泥水在第一沉淀罐的第一内筒沉降区中静置、浓缩,使废渣浓度达到65%以上,水通过第一外筒的静态水区往上溢流,再经污水管送至第二沉淀罐,而高温废料中的气体由通气管导引进入第二沉淀罐,高温废料中的气体一进入第二沉淀罐即被喷淋装置的水喷淋,喷淋后的干净气体透过过滤网排入大气中,符合环保要求,喷淋使其中的尘埃等固体物料也形成泥水,此泥水与污水一起在第二沉淀罐的第二内筒沉降区中静置、浓缩,水通过第二外筒的静态水区往上溢流,使水更加清澈,再通过溢水口排出清水,清水可回用或达标排放。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大小灵活,可根据不同客户的要求制作,占地面积小,自动化水平高,特别可以直接、快速处理高温废料,处理效率高,循环水水质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A-A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过滤网的放大图。

标号说明

第一沉淀罐1,第一外筒11,第一内筒12,第一环型回流挡板13,第一溢水间隙14,第一排渣口15,第一溢流水槽16,污水管17;

第二沉淀罐2,第二外筒21,第二内筒22,第二环型回流挡板23,第二溢水间隙24,第二排渣口25,第二溢流水槽26;

通气管3,进水管31,百叶帘32,检修人孔33;

进料管4;

喷淋装置5;

过滤网6,不锈钢网格61,棕片62。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的一种高温废料沉淀处理装置,包括第一沉淀罐1、第二沉淀罐2和通气管3。

第一沉淀罐1具有第一外筒11和第一内筒12。第一内筒12套置在第一外筒11中。第一内筒12的上端密封连接通气管3的一端。第一内筒12的上端还密闭连接高温物料的进料管4,此进料管4最好呈倾斜向下状连接在第一内筒12的上端,有利于高温物料进入第一沉淀罐1。第一内筒12的外壁固定有一个第一环型回流挡板13,第一环型回流挡板13最好固定在第一内筒12的下端,第一环型回流挡板13最好呈倾斜状,第一环型回流挡板13与水平面之间的倾斜角度为60°,第一环型回流挡板13的外缘与第一外筒11的内壁之间留有第一溢水间隙14。第一外筒11的下方直径逐渐缩小形成第一排渣口15。第一外筒11的上端形成第一溢流水槽16。

第二沉淀罐2具有第二外筒21和第二内筒22。第二内筒22套置在第二外筒21中。第二内筒22的上端设置喷淋装置5。通气管3的另一端则连接至第二内筒22的上端,且通气管3的另一端位于喷淋装置5的下方,通气管3的另一端外壁与第二内筒22的上端内壁之间的出口设有透气防尘的过滤网6,过滤网6可以采用三层复合结构,上下两层分别为起支撑作用的不锈钢网格61,中间一层为透气防尘的棕片62。第一溢流水槽16通过污水管17连接至第二内筒22的上端,且污水管17的管口位于过滤网6的下方。第二内筒22的外壁固定有一个第二环型回流挡板23,第二环型回流挡板23最好固定在第二内筒22的下端,第二环型回流挡板23最好呈倾斜状,第二环型回流挡板23与水平面之间的倾斜角度为60°,第二环型回流挡板23的外缘与第二外筒21的内壁之间留有第二溢水间隙24。第二外筒21的下方直径逐渐缩小形成第二排渣口25。第二外筒21的上端形成第二溢流水槽26,第二溢流水槽26的溢水口与污水管17独立分开。这样,污水管17将第一溢流水槽16连接至第二内筒22(即第二个沉淀系统)进行二次沉淀,在气体出口处设有大面积的过滤网6主要防止粉尘被水蒸气带着外排,通过过滤网6后水蒸气直接向外排出,粉尘则下降到水里面沉淀通过第二排渣口25排出。

通气管3靠近第一沉淀罐1的上方设有进水管31。为了使资源再利用,避免浪费,第二溢流水槽26的溢水口与通气管3的进水管31连接,可以重新利用沉淀后的清水。通气管3中在进水管31靠第二沉淀罐2的一侧设有百叶帘32,用于调节控制通气量的大小。通气管31中在百叶帘32靠第二沉淀罐2的一侧可以设有检修人孔33,方便检修作业。

本实用新型还揭示了一种高温废料沉淀处理工艺,将高温废料(如高温矿渣)从进料管4送入第一沉淀罐1中,同时开启通气管3上方的进水管31和第二沉淀罐2上方的喷淋装置5,通气管3上方进水管31送入的水流冲洗高温废料,一方面,高温废料中的物料与进水管31出来的水一起混合形成泥水进入第一内筒12,再一起下沉至第一外筒11底部,使污泥通过一次静置、浓缩,自然比重沉淀,使矿渣自然下降由底部第一排渣口15排出,同时,水位通过第一外筒11自然升高流入第一溢流水槽16,经过污水管17送入第二沉淀罐2的第二内筒22中,另一方面,高温废料中的高温气体由通气管3导引至第二沉淀罐2,再经喷淋装置5送入的喷淋水冲洗高温气体,气体通过过滤网6过滤排放出达标的气体,而过滤网6阻隔尘埃,使高温气体中的尘埃随喷淋水一起形成泥水进入第二内筒22,污水管17的污水、高温气体中的尘埃和喷淋水形成的泥水一起下沉至第二外筒21底部,通过二次静置、浓缩,自然比重沉淀,使矿渣自然下降由底部第二排渣口25排出,同时,水位通过第二外筒21自然升高流入第二溢流水槽26,由溢水口排出清水,二次沉淀处理后的清水可达标排放或回用送到通气管3。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