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含预过滤器元件和主过滤器元件的过滤器插件的流体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65741发布日期:2019-09-13 20:06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具有含预过滤器元件和主过滤器元件的过滤器插件的流体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过滤器,尤其是用于燃料或油,具有过滤器壳体和在过滤器壳体中可更换地布置的过滤器插件,过滤器插件具有预过滤器元件且具有主过滤器元件,它们在过滤器壳体中沿着过滤器壳体的纵轴线的方向彼此相叠布置。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过滤器插件。



背景技术:

从ep2649292b1中已知一种具有三个环形过滤器元件的燃料过滤器,它们相对于彼此同轴布置,并且其中,环形过滤器元件中的至少两个沿着轴向方向相对于彼此错开布置。环形过滤器元件串联连接并且可由待过滤的流体依次穿流。

wo2007/128306a2公开了一种用于内燃机的液体过滤器,其具有过滤器壳体,该过滤器壳体具有在其中可更换地布置的过滤器插件。在维护姿势中,洁净油管相对于过滤器壳体抬起,从而处于过滤器壳体中的油可以流入过滤器壳体的流出通道中。

此外,从de102015003165a1中已知一种燃料过滤器,具有过滤器壳体和在过滤器壳体中可更换地布置的过滤器元件,其中,主过滤器元件和预过滤器元件沿着纵向方向彼此相叠布置。过滤器壳体具有预过滤器排放口和主过滤器排放口。在沿着纵向方向拉出过滤器元件时,过滤器系统被转移到排液位置中,其中,预过滤器元件的未滤侧与预过滤器排放口防流体地连接并且主过滤器元件的未滤侧与主过滤器排放口防流体地连接。但是,无法实现主过滤器排放口和预过滤器排放口的分开流出,因为它们在排液位置中汇流到一起并且过滤器系统整体上通过预过滤器排放口被排空。

如果流体过滤器的过滤器插件不实施成终身构件的话,它们必须以确定的时间间隔被更换。已知的过滤器、比如燃料过滤器或由过滤器,尤其是用于内燃机,具有其过滤器壳体的复杂构造并且仅允许过滤器插件的麻烦的更换。在多级过滤器,也就是说具有多个前后依次连接的过滤器元件的过滤器中,在实践中常常需要持续很长时间,直到处于过滤器壳体中的流体被排完。此外,可能会出现受污的、即未经过滤的流体到达过滤器壳体的洁净侧。这会导致下游的机组、例如喷射设施或内燃机受到影响或受到损坏。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出一种开头所述的流体过滤器和一种过滤器插件,它们能够实现过滤器插件的简化且快速的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涉及流体过滤器的任务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流体过滤器解决。根据本发明的过滤器插件具有在权利要求14中说明的特征。本发明的改进方案在说明书以及从属权利要求中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流体过滤器可以尤其是构造成燃料过滤器或构造成油过滤器,尤其是用于机动车的内燃机。流体过滤器包括过滤器壳体。在过滤器壳体中可更换地布置过滤器插件。过滤器插件具有预过滤器元件和主过滤器元件。预过滤器元件和主过滤器元件可按顺序地、即依次地由待过滤的流体穿流。通过流体的多级过滤,可以实现特别好的分离度和/或建立待过滤的流体通过过滤器的大的体积流。预过滤器元件和主过滤器元件沿着过滤器壳体的纵轴线方向彼此相叠布置。主过滤器元件在此可以布置在预过滤器元件上方或下方。这允许了流体过滤器的特别紧凑的结构。尤其是可以减少关于过滤器壳体纵轴线的径向方向的为装入流体过滤器所需的空间需求。当过滤器插件布置在过滤器壳体中时,过滤器壳体的纵轴线可以在此与过滤器插件的纵轴线落到一起。过滤器壳体的纵轴线在流体过滤器运行中典型地垂直或近似垂直地取向。纵轴线与垂直线的偏差优选最高30°,特别优选最高20°,极特别优选最高10°。预过滤器元件在此可以布置在主过滤器元件上方或下方。换言之,流体过滤器可以从上向下或者反过来被流体穿流。具有预过滤器元件和主过滤器元件的过滤器插件形成可整体操持的(结构)单元。其仅需要更换过滤器插件而不用更换包括预过滤器元件和主过滤器元件的单元。过滤器壳体按照本发明具有用于预过滤器元件的预过滤器排放口和与预过滤器排放口分开构造的用于主过滤器元件的主过滤器排放口。针对过滤器插件的两个过滤器元件因此分别提供一个自身的(流体)排放口。由此可以在用新的过滤器插件更换过滤器插件之前加速该过滤器元件的排空。在过滤器插件在过滤器壳体中的运行位置中预过滤器排放口和主过滤器排放口防流体地关闭。因此,当过滤器插件处在过滤器壳体中的运行位置中时,不会有流体从排放口流出。两个排放口通过在过滤器壳体中在运行位置中布置的过滤器插件防流体地关闭。这样,以简单且可靠的方式保证了排放口在流体过滤器的过滤器运行中被防流体地关闭。

过滤器插件通过过滤器插件的轴向指向的移出运动可从其运行位置被转移到排液位置中。这可以例如通过旋开一关闭过滤器壳体的过滤器罐的壳体盖来进行。过滤器插件在该情况下在壳体盖上抗拉地保持住,比如方式为,其与壳体盖经由通过卡槽、搭扣或卡口连接装置连接。在过滤器插件的排液位置中,预过滤器元件的未滤侧与预过滤器排放口防流体地连接并且主过滤器元件的未滤侧与主过滤器排放口防流体地连接。未滤侧分别理解为防流体地连接在相应的过滤器元件的过滤介质上游的过滤器壳体体积。换言之,在预过滤器元件的未滤侧未经过滤的流体流向预过滤器元件。相反,在主过滤器元件的未滤侧通过预过滤器元件预过滤的流体流向主过滤器元件。因此,在过滤器插件的排液位置中能够实现流体从预过滤器元件或主过滤器元件的未滤侧的区域流出到对应的预过滤器排放口或主过滤器排放口中。在更换过滤器插件时,在将过滤器插件完全从过滤器壳体中取出之前可以将过滤器插件排空到过滤器壳体中。由此可以减少余留在过滤器插件中的剩余量并且抑制了流体过滤器周围的不希望的受污。

经由两个分开构造的排放口可以将布置在过滤器壳体中的流体顺畅地从过滤器壳体中引出。由此不必将过滤器插件从处于过滤器壳体中的流体中取出或将更换的过滤器插件插入到流体中。不言而喻,预过滤器排放口优选布置在预过滤器元件下方且主过滤器排放口优选布置在主过滤器元件下方。这能够实现流体在重力作用下从过滤器壳体中自主地排空。总的来说,在根据本发明的流体过滤器中,简化且加速了具有预过滤器元件和主过滤器元件的过滤器插件的更换。

为了流体过滤器的设计简单的构造,根据本发明可以设置成,过滤器插件在其在过滤器壳体中的运行位置中密封地贴靠在过滤器壳体上,用以防流体地关闭预过滤器排放口和主过滤器排放口。排放口的密封在此情况下因此通过过滤器插件本身引起。为了密封的贴靠,过滤器插件可以优选具有一个或多个密封元件。按照本发明过滤器插件可以在其运行位置中利用预过滤器元件和主过滤器元件的的分别至少一个端部盘在内侧密封地贴靠在过滤器壳体上。由此可以进一步简化过滤器插件的构造。尤其是可以将用于一个或多个密封元件的底座或容纳部直接集成到设有密封元件的端部盘中。

预过滤器排放口和主过滤器排放口在过滤器插件的排液位置中根据本发明相对彼此密封。这可以通过过滤器插件在过滤器壳体上的密封贴靠来引起。由此可以避免未经过滤的流体从预过滤器元件的未滤侧逾越到主过滤器元件的未滤侧。由此可以避免对于主过滤器元件的较高等级的污染损害。换言之,保证了在过滤器插件的排液位置中的未经过滤的流体会推进到在运行中仅与预过滤的流体接触的区域中。

过滤器壳体可以按照本发明具有壳体底部,该壳体底部具有用于流体的端侧的轴向出口。通过轴向出口可以使由沿着纵轴线处在下方的过滤器元件过滤的流体从壳体中排出。轴向出口在过滤器插件的排液位置中相对于预过滤器排放口和主过滤器排放口密封。这样可以此外避免了在过滤器插件的排液位置中污染物到达洁净侧的轴向出口。轴向出口优选中心地布置在壳体底部上,尤其是与过滤器壳体的纵轴线同轴。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改进方案,端侧的轴向出口被过滤器壳体的布置在过滤器壳体中的环形接管包围嵌接。过滤器插件在运行位置并且也在排液位置中、优选利用预过滤器元件或主过滤器元件的端部盘密封地贴靠在过滤器壳体的环形接管上。由此可以保证,不仅在运行位置中而且在排液位置中,不会有流体从处于下方的过滤器元件的未滤侧到达洁净侧的轴向出口。环形接管可以优选与过滤器壳体的纵轴线和/或与轴向出口同轴布置。环形接管从壳体底部延伸到过滤器壳体的内部中,优选平行于过滤器壳体的纵轴线。环形接管因此沿着关于纵轴线的径向方向屏蔽轴向出口。

有利地,端侧的轴向出口可以在过滤器插件的运行位置中与预过滤器元件或主过滤器元件的洁净侧尤其是直接地防流体地连接。这简化了通过预过滤器元件或主过滤器元件过滤的流体从过滤器壳体中的导出。洁净侧理解为流体地连接在相应的过滤器元件的过滤介质下游的过滤器壳体体积,该过滤器壳体体积在流体过滤器运行中可以用已经穿过过滤介质引导的流体来填充。

为了流体过滤器的特别简单的设计构造以及过滤器插件到过滤器壳体中的简化插入,过滤器壳体可以具有过滤器罐,其具有从过滤器壳体的引入开口朝向其壳体底部分级变细的内直径。过滤器壳体可以由此在其内壁的区域中构造出用于密封贴靠过滤器插件的尤其是端部盘的密封面区段,随着与过滤器壳体的引入开口增大的距离,这些密封面区段朝向壳体底部与过滤器插件的纵轴线的距离变小。过滤器插件的密封元件在该情况下以与此相对应的方式与燃料过滤器插件的纵轴线的距离彼此不同并且在流体过滤器在过滤器壳体中的运行状态中密封地贴靠在密封面区段上。由此可以在没有产生通过在壳体内壁上的摩擦对其密封元件的不必要的过应力的情况下将过滤器插件插入到其在过滤器壳体中的运行位置中。同时通过密封面区段的相应的轴向延伸部的长度可以确认,在从过滤器罐中拉出过滤器插件时密封元件何时与密封面区段脱离嵌接。

在预过滤器元件和主过滤器元件之间根据本发明可以布置一用于流体的流动通道,其沿着过滤器壳体或过滤器插件的纵轴线方向通过预过滤器元件和主过滤器元件的彼此对应的端部盘直接限界。流动通道因此直接在两个过滤器元件的两个彼此对应的端部盘之间延伸。换言之,限界流动通道的端部盘布置在预过滤器元件和主过滤器元件的彼此相互指向的端面上。过滤器壳体在该情况下优选具有(在侧部布置的)侧部出口,流动通道通入该侧部出口中。流动通道可以流体地连接在预过滤器元件或主过滤器元件下游。典型地,流动通道与过滤器插件的沿着纵轴线的方向布置在上方的过滤器元件的洁净测流体地连接。流动通道可以构造成径向流动通道。如果预过滤器元件的洁净侧与流动通道流体地连接,则流体可以从侧部出口借助于联接在侧部出口上的泵被泵向过滤器壳体中的用于主过滤器元件的入口。流动通道优选关于过滤器插件的纵轴线环形地构造。

由此可以再次进一步简化过滤器插件的操持,使得预过滤器元件和主过滤器元件的直接限界流动通道的两个端部盘彼此一体构造。这此外提供了制造技术上的优点并且允许流体过滤器或过滤器插件的特别有利的制造。此外,过滤器壳体可以利用进一步简化的构造、尤其是在无需壳体侧划分的腔室的情况下实施。

流体过滤器可以根据本发明具有用于分离在流体中含有的水的水分离单元。由此可以可靠地保护连接在流体过滤器下游的部件以防流体中可能有害的含水量。考虑到尽可能有效的分离流体、尤其是燃料中含有的水,水分离单元优选具有聚结介质。聚结介质可以为了尽可能大的分离效率的目的防流体地连接在主过滤器元件的过滤介质下游。聚结介质在此可以根据需要单层或多层地实施。水分离单元优选布置在在运行位置中下方的过滤器元件中。

在一种有利的改进方案中设置成,水分离单元径向地布置在预过滤器元件或主过滤器元件以内并且可由流体按顺序地穿流具有水分离单元的过滤器元件。这允许了流体过滤器的特别紧凑的构造。优选地,在其中布置有水分离单元的过滤器元件在过滤器运行中由待过滤的流体沿径向方向从外向内穿流。

特别优选地,具有在壳体底部上由内置的环形接管包围嵌接的轴向出口以及径向地布置在过滤器元件之内的水分离单元的流体过滤器的特征可以是,过滤器壳体在壳体底部上具有用于从流体中分离出的水的水出口,该水出口由环形接管沿径向方向包围嵌接。这样,水分离单元优选径向地布置在沿着纵轴线方向处于下方的过滤器元件之内。水出口与轴向出口间隔开地构造在壳体底部上。环形接管不仅包围嵌接轴向出口而且包围嵌接水出口。水出口可以与轴向出口通过环形屏障分开,用以避免分离出的水到达轴向出口中。环形屏障可以尤其与环形接管同心地且径向地在环形接管之内构造在壳体底部上。水分离装置可以在过滤器插件的运行位置中密封地贴靠在环形屏障上。这样,在从外向内穿流时在水分离装置上分离出的水直接到达在环形屏障和环形接管之间构造的水收集通道中。

为了流体过滤器的特别紧凑的结构,预过滤器元件和主过滤器元件根据本发明可以分别构造成圆形过滤器元件、尤其是具有星形折叠的过滤介质。优选地,预过滤器元件和主过滤器元件关于过滤器壳体的纵轴线同轴布置。这简化了过滤器插件到过滤器壳体中的插入。

用于根据本发明的流体过滤器的过滤器插件也落入本发明的框架中,该过滤器插件具有预过滤器元件且具有主过滤器元件,它们沿着过滤器插件的纵轴线的方向前后相继地布置。这种过滤器插件可以快速且简单地更换。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从说明书和附图中说明。前面描述的以及还将继续阐述的特征根据本发明可以单独地用于它们自身或用于任何种类的多种组合。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示出:

图1在示意性纵截面中示出了具有过滤器壳体和布置在其中的处于运行位置中的过滤器插件的流体过滤器,该过滤器插件具有预过滤器元件和主过滤器元件;以及

图2示出了具有在排液位置中的过滤器插件的图1的流体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流体过滤器10。该流体过滤器10可以例如构造成用于滤出在燃料、尤其是柴油燃料中含有的污染物的燃料过滤器。流体过滤器10例如适合于在具有内燃机的机动车中使用。

流体过滤器10包括可打开的过滤器壳体12,其具有带引入开口16的过滤器罐14并具有用于关闭过滤器罐14的过滤器盖18。过滤器盖18可以被拧入到过滤器罐14中。可设想过滤器盖18在过滤器罐14上的另一种方式的紧固。过滤器壳体12可以例如由金属或由塑料材料制成。

在过滤器壳体12的内部空间中可更换地布置过滤器插件20。在图1中过滤器插件20处于在过滤器壳体12中的运行位置中,从而流体过滤器10可以在分离运行中使用。过滤器插件20包括预过滤器元件22和主过滤器元件24。这两个过滤器元件22、24沿着过滤器壳体12的纵轴线26的方向彼此相叠地布置在过滤器壳体12中。当过滤器插件20安装在过滤器壳体12中的运行位置中时,过滤器壳体12的纵轴线26与过滤器插件20的纵轴线28落到了一起。主过滤器元件24流体连接地布置在预过滤器元件22下游。换言之,待过滤的流体在过滤器运行中在当前情况下首先穿流在过滤器壳体12中布置在上方的预过滤器元件22且随后穿流布置在预过滤器元件22下方的主过滤器元件24。

预过滤器元件22和主过滤器元件24分别实施成圆形过滤器元件,具有关于过滤器插件20的纵轴线28环形布置的过滤介质30a、30b。预过滤器元件22的过滤介质30a以及主过滤器元件24的过滤介质30b可由待过滤的流体分别沿着关于过滤器插件20纵轴线28的径向方向从外向内穿流。过滤介质30a、30b分别实施成星形折叠的过滤波纹管。预过滤器元件22的上端部盘32经由卡口连接件34与壳体盖18可松开地耦联或可耦联。预过滤器元件22在下侧由下端部盘36保持。主过滤器元件24被保持地布置在上端部盘38和下端部盘40之间。分别有一栅格形的支撑管42用于径向在内侧地支撑预过滤器元件22以及主过滤器元件24的过滤介质30a、30b。过滤介质36在内侧优选直接贴靠在相应的支撑管42上。

预过滤器元件22和主过滤器元件24的彼此对应的端部盘36、38,即预过滤器元件22的下端部盘36和主过滤器元件24的上端部盘38沿着轴向方向相对彼此间隔开地布置。两个端部盘36、38分别经由密封元件44、46在内侧环绕地密封(防流体地)贴靠在过滤器壳体12上。两个端部盘36、38由此用作密封盘,通过密封盘,过滤器壳体12内部沿着轴向方向划分成具有预过滤器元件22的预过滤器腔室48和具有主过滤器元件24的主过滤器腔室50。在主过滤器元件24的上端部盘38和预过滤器元件22的下端部盘36之间布置一用于通过预过滤器元件22预过滤的流体的流动通道52。该流动通道52通过预过滤器元件和主过滤器元件22、24的彼此对应的端部盘38、40沿着轴向方向直接限界。为了将待过滤的流体导向预过滤器元件22,过滤器壳体12具有第一入口54。

主过滤器元件24的上端部盘38和预过滤器元件22的下端部盘36在此例如彼此一体地构造并且可以尤其是实施成塑料注塑件。在两个端部盘36、38之间布置间隔元件56,它们分别成形在两个端部盘36、38上。

流动通道52基本上环形地构造。流动通道52在过滤器插件20的运行位置中在出口侧与过滤器壳体12的侧部地(径向侧部地)布置的侧部出口58流体地连接。在侧部出口58处可联接泵(未示出)。泵用于将污染的流体通过第一入口54抽吸到预过滤器腔室48的未滤侧60、通过预过滤器元件22向预过滤器腔室48的洁净测62并且经由流动通道52向侧部出口58抽吸。泵还用于将从过滤器壳体12引出的、预过滤的流体经由过滤器壳体12的第二入口64泵向过滤器壳体12的主过滤器腔室50的未滤侧66,用以将预过滤的流体通过主过滤器元件24的过滤介质30b引向主过滤器腔室50的洁净侧68。第一入口54、第二入口64和侧部出口58分别相对于彼此轴向错开地布置在过滤器壳体12上。

主过滤器元件24可以径向地在其过滤介质30b之内具有一用于分离在流体中含有的水的水分离单元70。水分离单元70在此有利地包括聚结介质72,其环形地围绕过滤器插件20的纵轴线28布置。聚结介质72可以如其在图1中所示尤其是流体连接地布置在主过滤器元件24的过滤介质30b下游。聚结介质72可以根据需要单层或多层地构造并且例如由无纺布制成。水分离单元70以及两个过滤元件22、24在此与过滤器插件20的纵轴线28同轴地布置。流体在穿流预过滤器元件22和主过滤器元件24之后通过水分离器单元70到达轴向出口74,该轴向出口构造在过滤器罐14的壳体底部76上。

与轴向出口74间隔开地在壳体底部76上还构造一用于从流体中分离出的水的水出口78。轴向出口74和水出口76在过滤器壳体12之内被环形接管80包围嵌接。主过滤器元件24的下端部盘40在过滤器插件20的运行位置中利用密封元件82密封地贴靠在环形接管80上。由此防止了未经过滤的流体在主过滤器元件24下方流向轴向出口74,或者过滤后的流体从洁净侧68到达主过滤器排放口100。

径向地在环形接管80之内,在水出口78和轴向出口74之间延伸一环形屏障84,其包围嵌接轴向出口74。这样,在环形接管80和环形屏障84之间构造一水收集通道86,其通向水出口78中。水分离单元70在运行位置中密封地贴靠在环形屏障84上。从流体中分离出的水在流体过滤器10的运行中基于重力作用流入水收集通道86中并且通过水出口78从过滤器壳体12中流出。

过滤器罐14具有内横截面,其轴向地朝向壳体底部76、也就是说沿着用于过滤器插件的引入方向88分级地变细。过滤器壳体12由此在其内壁90的区域中具有用于密封地贴靠在过滤器插件20的端部盘36、38、40上的密封面区段92a-d,随着与过滤器壳体12的引入开口16增大的距离,密封面区段朝向壳体底部76与过滤器壳体12的纵轴线26的距离变小。在彼此对应的端部盘36、38上的密封元件44、46以及主过滤器元件24的上端部盘38的另一密封元件94和主过滤器元件24的下端部盘40的密封元件96以与此相对应的方式与过滤器插件20的纵轴线28的距离彼此不同并且在所示的过滤器插件20在过滤器壳体12中的运行位置中密封地贴靠在过滤器罐14的密封面区段92a-d上。由此可以简化过滤器插件20并且在没有产生其密封元件44、46、94、96的不必要的应力的情况下被插入到其在过滤器壳体12中的运行位置中。

通过主过滤器元件的上端部盘38的密封元件46和94在密封面92b或92c上的密封贴靠,在过滤器插件20的运行位置中防流体地关闭了用于预过滤器元件22的预过滤器排放口98。同样地,用于主过滤器元件24的主过滤器排放口100在运行位置中通过下端部盘40的密封元件96在密封面92d上的密封贴靠以及密封元件82在环形接管80上的密封贴靠被防流体地关闭。在图2中详细讨论排放口98、100的工作方式。

图2示出了图1的流体过滤器10,具有布置在排液位置中的过滤器插件20。为了更换过滤器插件20,首先将壳体盖18从过滤器罐14上拧下。过滤器插件20在此经由与壳体盖18的卡口连接件34沿着轴向被抬起。过滤器插件20因此反向于引入方向88以一路段102从过滤器壳体12的过滤器罐14中被移出,从而其处在所示的排液位置中。

通过过滤器插件20从过滤器罐14中的移出,密封元件46到达与密封面92b脱离嵌接。以类似的方式,密封元件44到达密封面92a上侧的(被遮盖的)旁通通道的区域中。由此在预过滤器元件22的未滤侧60和预过滤器排放口98之间形成了流体连接以及经由流动通道52在预过滤器元件22的洁净侧62和预过滤器排放口98之间形成流体连接。处在预过滤器腔室48中的流体因此可以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布置在预过滤器元件22下方的预过滤器排放口98中并且从过滤器壳体12中被引出。

密封元件94在过滤器插件的排液位置中保留与密封面92c嵌接。由此可以防止未经过滤的、被污染的流体到达主过滤器腔室50中。由此避免了污染物不希望地进入到主过滤器腔室50中。过滤器插件20在其从过滤器罐14中完全取出之前优选一直保留在排液位置中,直至预过滤器腔室48至少已被近似完全排空。

此外在排液位置中,密封元件96被抬起直至密封面92d上方。由此开启了从主过滤器腔室50的未滤侧66向主过滤器排放口100的流动路径。处在未滤侧66的流体因此可以在重力作用下首先流入到排放口通道104中,该排放口通道构造在密封面92d和环形接管80之间。这样,流体从排放口通道104经由主过滤器排放口100从过滤器壳体12中流出。

通过密封元件94在密封面92c上的贴靠,主过滤器排放口100也在排液位置中相对于预过滤器排放口98密封。环形接管80在其长度上这样确定尺寸,即,密封元件82也在排液位置中密封地贴靠在环形接管80上。由此可以避免流体从排放口通道104溢流到主过滤器元件24的洁净侧68。

只有当未滤侧66的流体至少近似完全从排放口通道104中流出之后,过滤器插件20才从排液位置沿着轴向方向继续抬起,从而密封元件82与环形接管80脱离嵌接。这样,处于主过滤器元件24的洁净侧68的流体可以经由排放口通道104流入主过滤器排放口100中,如果流体不经由轴向出口74被抽出的话。通过设计上设置的过滤器腔室48、50的排空顺序,可以在取出或更换过滤器插件20时可靠地避免污染物进入到主过滤器元件24的洁净侧66。此外,由于两个过滤器腔室48、50分别具有自身的分开的排放口98、100,可以实现过滤器壳体12的快速且彻底的排空。

在将过滤器插件20从过滤器罐14中完全取出之后,过滤器罐从壳体盖18脱开并且将新的过滤器插件20紧固在壳体盖18上。过滤器插件20随后沿着引入方向88插入到过滤器罐14中并且通过将壳体盖18拧紧到过滤器罐14上而被转移到其装入位置(参见图1)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