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密炼机卸料门除尘器胶油堵塞过滤袋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790553发布日期:2019-05-31 20:08阅读:467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密炼机卸料门除尘器胶油堵塞过滤袋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密炼机除尘系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止密炼机卸料门除尘器胶油堵塞过滤袋的方法。



背景技术:

轮胎行业的密炼机主要用于天然胶塑炼、母炼胶的混炼,以及终炼胶的炼制。密炼机主要由加压料装置、混炼室、转子、转子密封装置、卸料装置、传动装置、底座等部分组成。密炼机工作时,两转子相对回转,将来自加料门的物料带入两转子间隙处,受到一定的捏炼作用,然后由转子突棱将胶料分开,进入转子与混炼室壁的间隙中,受到不断的搅拌,折卷和强烈的捏炼作用,被破碎的两股胶料相会于两个转子上部,然后再进入两转子间隙中,如此往复进行,从而达到炼胶目的。密炼机生产时,会产生很大的粉尘和热烟气。现在轮胎行业密炼机除尘系统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加料门除尘系统,一部分为卸料门除尘系统;加料门除尘系统用于排走混炼过程中加料门及加料门上方排气口的炭黑粉尘、其他粉尘及热烟气;卸料门除尘系统用于排走混炼完成排胶后的卸料口处的未完全分散的浮炭黑粉尘及热烟气。加料除尘系统排走的属于炭黑粉尘、其他粉尘与热烟气的混合产物,到除尘器内附着到过滤袋表面,在除尘器脉冲振荡时,能将其从过滤袋表面振荡下来,落入除尘器储灰斗内,过滤袋的使用寿命能达到1年时间。卸料门除尘系统排走的大部分为热烟气,只有少量的未完全分散的浮炭黑粉尘,特别在生产塑炼胶和不加炭黑的母胶时,排胶温度一般在150-165℃,排走的只有热烟气,热烟气中包含大量的水汽和油雾,经过除尘管路遇冷开始出现冷凝,形成胶油,到除尘器内附着到过滤袋表面,很难被除尘器脉冲振荡抖落,过滤袋平均使用寿命约1个月,过滤袋不及时更换,除尘管路堵塞,影响除尘效果,进而造成卸料口处排烟不畅,影响现场作业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密炼机卸料门除尘器胶油堵塞过滤袋的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的卸料门除尘器在生产塑炼胶和不加炭黑的母胶时,因排胶温度高,含有大量水汽和油雾的热烟气冷凝形成胶油后进入除尘器内吸附在过滤袋表面,造成堵塞过滤袋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止密炼机卸料门除尘器胶油堵塞过滤袋的方法,包括卸料门除尘器、第一电机、第一绞龙传送装置、袋式除尘器、除尘风机、电动葫芦和滑轨,所述卸料门除尘器的底部与出料装置相互贯穿,且出料装置的外部左侧设置有第一电机,并且第一电机的顶端贯穿出料装置与第一绞龙传送装置相连接,所述卸料门除尘器的进风口通过除尘管路与给料装置相连接,且除尘管路的另一侧顶端与卸料门积尘罩相连接,并且给料装置的左侧连接有第二电机,且第二电机的输出端通过皮带与绞龙下料装置的左侧相连接,并且第二电机的顶端贯穿给料装置与其内部的第三绞龙传送装置相连接,所述给料装置的上方设置有储料仓,且储料仓的上方通过绞龙下料装置与袋式除尘器相连接,并且绞龙下料装置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绞龙传送装置,袋式除尘器的上方顶端位置与除尘风机相连接,所述绞龙下料装置的右侧上方位置设置有接料口,且接料口的上方设置有炭黑储放装置,并且炭黑储放装置的顶端与电动葫芦相连接,同时电动葫芦的顶端与滑轨之间滑动连接,电动葫芦的外部设置有第三电机。

优选的,所述袋式除尘器、绞龙下料装置、储料仓、给料装置、电动葫芦和炭黑储放装置六者之间构成炭黑自动给料装置,且其六者构成的炭黑自动给料装置与炭黑自动给料装置控制系统之间为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炭黑储放装置和储料仓的下方均设置有卸料阀,且炭黑储放装置底部的中轴线与绞龙下料装置上的接料口的中轴线相互重合。

优选的,所述给料装置的底部连接有主下料口,且主下料口的下方与分下料口相连接,并且主下料口和分下料口相互贯穿。

优选的,所述分下料口设置有两个,且其的底部与除尘管路顶端的进料口之间相互卡合。

优选的,所述第二电机通过变频器控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防止密炼机卸料门除尘器胶油堵塞过滤袋的方法密炼机在生产塑炼胶或不加炭黑母胶时,除尘器进风口前端的炭黑自动给料装置启动,向除尘管路内加注炭黑,炭黑与含有大量水汽和油雾的热烟气混合,有效的防止热烟气冷凝产生胶油附着到除尘器过滤袋表面,出现堵塞过滤袋的问题,延长过滤袋使用寿命,改善卸料门处除尘效果,改善车间内作业环境,节省资金和人力资源投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炭黑自动给料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储料仓与炭黑自动给料装置控制系统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卸料门除尘器;2、第一电机;3、第一绞龙传送装置;4、袋式除尘器;5、除尘风机;6、电动葫芦;7、滑轨;8、炭黑储放装置;9、绞龙下料装置;10、第二绞龙传送装置;11、皮带;12、第二电机;13、除尘管路;14、给料装置;1401、主下料口;1402、分下料口;15、第三绞龙传送装置;16、卸料门积尘罩;17、卸料阀;18、接料口;19、储料仓;20、第三电机;21、炭黑自动给料装置控制系统;22、出料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防止密炼机卸料门除尘器胶油堵塞过滤袋的方法,包括卸料门除尘器1、第一电机2、第一绞龙传送装置3、袋式除尘器4、除尘风机5、电动葫芦6、滑轨7、炭黑储放装置8、绞龙下料装置9、第二绞龙传送装置10、皮带11、第二电机12、除尘管路13、给料装置14、主下料口1401、分下料口1402、第三绞龙传送装置15、卸料门积尘罩16、卸料阀17、接料口18、储料仓19、第三电机20、炭黑自动给料装置控制系统21和出料装置22,卸料门除尘器1的底部与出料装置22相互贯穿,且出料装置22的外部左侧设置有第一电机2,并且第一电机2的顶端贯穿出料装置22与第一绞龙传送装置3相连接,卸料门除尘器1的进风口通过除尘管路13与给料装置14相连接,且除尘管路13的另一侧顶端与卸料门积尘罩16相连接,并且给料装置14的左侧连接有第二电机12,且第二电机12的输出端通过皮带11与绞龙下料装置9的左侧相连接,并且第二电机12的顶端贯穿给料装置14与其内部的第三绞龙传送装置15相连接,给料装置14的上方设置有储料仓19,且储料仓19的上方通过绞龙下料装置9与袋式除尘器4相连接,并且绞龙下料装置9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绞龙传送装置10,袋式除尘器4的上方顶端位置与除尘风机5相连接,绞龙下料装置9的右侧上方位置设置有接料口18,且接料口18的上方设置有炭黑储放装置8,并且炭黑储放装置8的顶端与电动葫芦6相连接,同时电动葫芦6的顶端与滑轨7之间滑动连接,电动葫芦6的外部设置有第三电机20。

袋式除尘器4、绞龙下料装置9、储料仓19、给料装置14、电动葫芦6和炭黑储放装置8六者之间构成炭黑自动给料装置,且其六者构成的炭黑自动给料装置与炭黑自动给料装置控制系统21之间为电性连接,方便通过炭黑自动给料装置控制系统21对炭黑自动给料装置上的用电器进行控制,自动化程度高。

炭黑储放装置8和储料仓19的下方均设置有卸料阀17,且炭黑储放装置8底部的中轴线与绞龙下料装置9上的接料口18的中轴线相互重合,方便使得炭黑储放装置8将炭黑直接下料到储料仓19的内部。

给料装置14的底部连接有主下料口1401,且主下料口1401的下方与分下料口1402相连接,并且主下料口1401和分下料口1402相互贯穿,分下料口1402设置有两个,且其的底部与除尘管路13顶端的进料口之间相互卡合,方便在除尘管路13的内部上方两个位置进行炭黑的加注工作,保证炭黑与除尘管路13内部的热烟气进行充分的混合。

第二电机12通过变频器控制,可以控制给料装置14进入到除尘管路13内部的炭黑量进行调整。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防止密炼机卸料门除尘器胶油堵塞过滤袋的方法时,首先,炭黑自动给料装置控制系统21与密炼机上辅机通讯,人工通过电动葫芦6将炭黑储放装置8悬挂到储料仓19的上方,然后,控制第三电机20,使得第三电机20带动电动葫芦6在滑轨7的表面进行移动,使得整个炭黑储放装置8底部中轴线与绞龙下料装置9上接料口18的中轴线相互重合,然后,控制炭黑储放装置8上的卸料阀17和第二电机12的开启,将炭黑储放装置8内部的炭黑下料进入到绞龙下料装置9的内部,配合绞龙下料装置9内部的第二绞龙传送装置10的设置便可以使得炭黑进入到储料仓19的内部,然后关闭第二电机12(此处第二电机12的开启是为了通过皮带11带动第二绞龙传送装置10进行旋转输送炭黑);

当密炼机生产塑炼胶、不加炭黑的母炼胶时,上辅机给炭黑自动给料装置信号,除尘风机5启动,启动储料仓19底部的卸料阀17和第二电机12,使得第二电机12带动第三绞龙传送装置15旋转,然后对在储料仓19内部落下的炭黑进行移动工作,移动的炭黑会在主下料口1401的位置下落,然后再分别的进入到除尘管路13的内部,(第二电机12通过变频器控制,可实现炭黑给料量多少的调整),炭黑进入到除尘管路13的内部会与除尘管路13内部的热烟气进行混合,防止热烟气冷凝后形成胶油附着在过滤袋表面堵塞过滤袋,延长过滤袋使用寿命,密炼机不生产或生产加炭黑的母胶时,炭黑自动给料装置不运转,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