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94532发布日期:2020-01-03 10:52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上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涂胶水的装置,具体涉及一种上胶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中,尤其是印刷、制鞋等行业,上胶装置被普遍使用,目前上胶装置在上胶时,一般将上胶轮放置于物品的下方;由于上胶的时间比较长,槽体内的胶水在局部受冷后容易发生凝固,形成固态颗粒状的胶粒;胶粒不具备粘性,当胶粒混入胶水中并被上胶时,会减弱胶水的粘性,导致质量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上胶装置,该上胶装置可减少胶水中胶粒的含量,保证上胶质量。

上胶装置,其包括背面上胶机构,所述背面上胶机构包括下槽体,下槽体内设置有能转动的背面上胶轮,背面上胶轮的上胶一侧设有用于限制上胶量的背面上胶限制件,背面上胶限制件与背面上胶轮之间形成用于上胶的上胶空间;所述背面上胶轮的侧面设有多条缝隙。

优选地,缝隙呈波浪形或滚花状。

进一步地,背面上胶限制件的一端连接有用于驱动背面上胶限制件移动并调整上胶空间大小的下调整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背面上胶限制件靠近背面上胶轮的一侧设有下调整缺口,所述背面上胶限制件的两端分别与下槽体铰接,所述下调整装置包括下调整块,所述背面上胶限制件的一端伸出下槽体下调整块并与下调整块连接。

进一步地,上胶装置还包括正面上胶机构,所述正面上胶机构包括用于容纳胶水的槽体,所述槽体的下端开设有胶水出口,所述胶水出口的下方设有正面上胶轮,正面上胶轮的一侧设有主调整轮,主调整轮与胶水出口的一侧抵接,主调整轮与正面上胶轮之间设有用于出胶的间隙,正面上胶轮的侧面也设有多条缝隙。

正面上胶轮与背面上胶轮结构相同。

优选地,所述主调整轮连接有用于调整间隙大小的调整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正面上胶轮的另一侧与槽体之间设有副调整轮,胶水出口的另一侧抵接,副调整轮与正面上胶轮之间形成用于阻止胶水溢出的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主调整轮靠近正面上胶轮的一侧设有缺口,主调整轮的中部设有旋转轴,所述调整装置与旋转轴连接并可驱动旋转轴旋转。优选地,缺口的底面为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槽体的后端面连接有后固定块,槽体的前端面连接有前固定块,所述正面上胶轮的中心轴两端分别与前固定块、后固定块活动连接,旋转轴的两端分别与前固定块、后固定块活动连接,旋转轴的一端伸出前固定块,所述调整装置包括与旋转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调整块。

优选地,副调整轮的侧面也设有缺口,副调整轮的两端也分别与前固定块、后固定块活动连接,副调整轮的前端伸出前固定块并连接有副调整块。

进一步地,所述前固定块连接有支撑板,所述调整块远离旋转轴的一端铰接有连接杆,所述支撑板连接有中间块,中间块的中部设有用于连接杆穿过的通孔,通孔的宽度大于连接杆的外径;所述中间块的上端设有凹槽,所述连接杆套接有限位块和弹簧,限位块的下端位于凹槽内,连接杆的上端螺纹连接有螺母,螺母的下端与限位块抵接;连接杆的下端设有限位凸起,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中间块和限位凸起相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背面上胶轮、正面上胶轮上设置缝隙,通过缝隙的锋面对胶粒进行切割,减少胶水中胶粒的含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第一种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的第二种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5为背面上胶轮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背面上胶轮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背面上胶轮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1——下槽体;2——背面上胶限制件;3——下调整块;4——背面上胶轮;5——限位凸起;6——调整块;7——旋转轴;8——副调整块;9——弹簧;10——支撑板;11——前固定块;12——限位块;13——螺母;14——连接杆;15——槽体;16——中间块;17——主调整轮;18——后固定块;20——缺口;21——正面上胶轮;22——副调整轮;23——物件;24——下调整缺口;41——缝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1至图2所示。

实施例:上胶装置,其包括背面上胶机构,所述背面上胶机构包括下槽体1,下槽体1内设置有能转动的背面上胶轮4,背面上胶轮4的上胶一侧设有用于限制上胶量的背面上胶限制件2,背面上胶限制件2与背面上胶轮4之间形成用于上胶的上胶空间;所述背面上胶轮4的侧面设有多条缝隙41,参见图5至图7。优选地,缝隙41呈波浪形或滚花状。

在背面上胶轮4上设置缝隙41,使得在上胶过程中,缝隙41的边缘形成刀锋,并对胶粒进行切割,减小胶粒的外径,外径减小的胶粒可再次溶于胶水中,减少胶水中胶粒的含量。保证上胶质量。缝隙41的形状可以为多种,如波浪形、滚花状等。在具体设置时,背面上胶轮4可以与下槽体1铰接,也可以与其他支撑体铰接,背面上胶轮4的下端位于下槽体1内并被胶水包覆即可。其次,背面上胶限制件2

进一步地,背面上胶限制件2的一端连接有用于驱动背面上胶限制件2移动并调整上胶空间大小的下调整装置。

在针对不同的物件23进行上胶时,物件23所需的上胶量不同,因此需要对上胶量进行调整,本技术方案通过对背面上胶限制件2进行调整来改变上胶空间,从而达到改变上胶量。

进一步地,所述背面上胶限制件2靠近背面上胶轮4的一侧设有下调整缺口24,所述背面上胶限制件2的两端分别与下槽体1铰接,所述下调整装置包括下调整块3,所述背面上胶限制件2的一端伸出下槽体1下调整块3并与下调整块3连接。

参见图1,本技术方案中背面上胶限制件2的两端分别与下槽体1铰接;下调整块3通过旋转背面上胶限制件2从而改变上胶空间的大小,操作方便。

参见图3、图4;上胶装置还包括正面上胶机构,所述正面上胶机构包括用于容纳胶水的槽体15,所述槽体15的下端开设有胶水出口,所述胶水出口的下方设有正面上胶轮21,正面上胶轮21的一侧设有主调整轮17,主调整轮17与胶水出口的一侧抵接,主调整轮17与正面上胶轮21之间设有用于出胶的间隙。

优选地,所述主调整轮17连接有用于调整间隙大小的调整装置。

本技术方案工作时,正面上胶机构在被上胶物件23的上方;工作时,物件23在输送装置或人工输送下,与正面上胶轮21的下方接触,随着正面上胶轮21的转动逐步对物件23进行上胶;在上胶时,胶水从槽体15的胶水出口流出,并流到正面上胶轮21的上方,正面上胶轮21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旋转,驱动装置可以为电机等,正面上胶轮21旋转时,胶水朝着正面上胶轮21的一侧流动,流动时遇到主调整轮17,并从主调整轮17与正面上胶轮21之间的间隙流出,并覆盖与正面上胶轮21的表面。由于主调整轮17连接有调整装置,可通过调整装置来调整主调整轮17的位置,从而改变间隙大小,进而对覆盖于上胶量表面的胶水量进行调整。在具体设置时,胶水出口可呈矩形设置,槽体15的下端可设有向内倾斜的挡板,可避免胶水外溢;正面上胶轮21的另一侧与槽体15之间可留有较小的间距,也可以直接与槽体15抵接;正面上胶轮21的旋转方向为从正面上胶轮21的另一侧经过胶水出口旋转至所述正面上胶轮21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正面上胶轮21的另一侧与槽体15之间设有副调整轮22,胶水出口的另一侧抵接,副调整轮22与正面上胶轮21之间形成用于阻止胶水溢出的间距。

正面上胶轮21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产品的不同进行更换,正面上胶轮21的外径可进行变化,正面上胶轮21的另一侧与槽体15之间通过设置副调整轮22以阻止胶水外溢。

进一步地,所述主调整轮17靠近正面上胶轮21的一侧设有缺口20,主调整轮17的中部设有旋转轴6,所述调整装置与旋转轴6连接并可驱动旋转轴6旋转。优选地,缺口20的底面为平面。

为方便调整主调整轮17与正面上胶轮21之间的间隙,本技术方案采用在调整轮的侧面设置缺口20,缺口20形成后,使得横截面上缺口20底面上的点距离主调整轮17的距离不等,因此在旋转主调整轮17后,使得间隙发生变化,间隙的最小距离可以为0。当然,主调整轮17也可以设计为偏心轮。

进一步地,所述槽体15的后端面连接有后固定块18,槽体15的前端面连接有前固定块11,所述正面上胶轮21的中心轴两端分别与前固定块11、后固定块18活动连接,旋转轴6的两端分别与前固定块11、后固定块18活动连接,旋转轴6的一端伸出前固定块11,所述调整装置包括与旋转轴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调整块6。

为方便固定正面上胶轮21、主调整轮17,本技术方案在槽体15的前后端分别设置了前固定块11和后固定块18,正面上胶轮21、主调整轮17分别与前固定块11、后固定块18活动连接,正面上胶轮21、主调整轮17均能相对前固定块11、后固定块18转动;在实际应用中,正面上胶轮21还与驱动装置连接,驱动装置驱动正面上胶轮21转动;驱动装置可以为电机等;主调整轮17的旋转轴6前端伸出前固定块11,并连接有调整块6,可通过调整块6带动旋转轴6旋转,进而调整间隙大小。

优选地,副调整轮22的侧面也设有缺口20,副调整轮22的两端也分别与前固定块11、后固定块18活动连接,副调整轮22的前端伸出前固定块11并连接有副调整块8。

为调整副调整轮22与正面上胶轮21的间距,副调整轮22采用与主调整轮17一样的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前固定块11连接有支撑板10,所述调整块6远离旋转轴6的一端铰接有连接杆14,所述支撑板10连接有中间块16,中间块16的中部设有用于连接杆14穿过的通孔,通孔的宽度大于连接杆14的外径;所述中间块16的上端设有凹槽,所述连接杆14套接有限位块12和弹簧9,限位块12的下端位于凹槽内,连接杆14的上端螺纹连接有螺母13,螺母13的下端与限位块12抵接;连接杆14的下端设有限位凸起5,弹簧9的两端分别与中间块16和限位凸起5相抵。

为方便对旋转轴6进行调整,本技术方案设置了连接杆14等,当通过螺母13旋紧连接杆14时,由于螺母13受到限位块12的抵接不能移动,因此连接杆14的上端向上移动,连接杆14的下端带动调整块6转动,进而调整缝隙;当通过螺母13旋送连接杆14时,螺母13相对连接杆14向上移动,此时连接杆14的下端在弹簧9的推力下向下移动,至到螺母13与限位块12相抵,同时连接杆14下端推动调整块6向相反方向旋转,从而调整缝隙。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