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提高目标分离物获得率的离心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62648发布日期:2020-01-21 23:07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提高目标分离物获得率的离心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学或医药实验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提高目标分离物获得率的离心管。



背景技术:

离心管作为一种用于承载被离心样本的实验器材,主要用于病原微生物、生物大分子或细胞器等生物样品的分离和制备实验,其科学研究、医疗检验和疾病监测等领域广泛使用。

在临床病原微生物检验工作中,先从患者身上获取所需标本,再将标本经过离心处理,就可达到浓缩病原微生物的目的,而离心管便是病原微生物的浓缩场所,完成浓缩后的病原微生物则可用于微生物相关的传代、分离培养、菌型鉴定、药物敏感性等实验活动,其在医疗检验、疾病监测及科研活动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被视为感染性疾病诊断的核心标准,也是实现精准医疗、减少抗生素耐药、杜绝超级耐药性细菌的出现等目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

以医疗检验及疾病监测活动为例,可以通过离心富集临床采集标本中的病原微生物,并定性或半定量的培养病原微生物,从而确定是何种病原微生物导致了患者患病,并可进一步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以便选择敏感性药物进行针对性用药,进而提高临床诊疗活动的精准性。

另外,在疾病监测活动中,通过对某一阶段的患病人群进行致病微生物的离心富集与分离,可对该段时间内的各种病原流行状况进行分析,还可进一步分析致病微生物有无变异以及变异程度,再将实测数据与既往基线数据作比较,便可监测该致病微生物在人群中的暴发与流行情况,还可监测今后一段时间内发生暴发与流行的可能性,并判断是否需要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等。

而离心富集在科研领域的应用就更加广泛,如分离浓缩抗原抗体等蛋白质、细胞器等亚细胞单位的分离与纯化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尽管离心富集技术已日臻成熟,但市售的离心管却远远难以满足差异化工作的需要,具体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由于离心作用是利用物体高速旋转时产生强大的离心力使置于离心管中的悬浮颗粒等目标分离物发生沉降或漂浮,从而使某些颗粒达到浓缩或与其他颗粒分离之目的,故而在离心过程结束时,由于离心力而被动聚拢在一起的目标分离物沉淀团块相互之间是松散连接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当离心管产生轻微震动或在废液倾倒/吸取时,很容易使目标分离物沉淀团块再次悬浮,从而导致目标分离物的获得率较为低下。

第二,虽然市售的离心管品种繁多,且在材质、壁厚、容量等方面各有不同,但均采用圆形截面的管状结构,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目标分离物则会在远离离心机中心转轴的离心管侧壁端沉积,而绝大多数情况下难以直接用肉眼准确观察到目标分离物沉积的位置,只能根据离心原理判断目标分离物沉积位置,而在从离心机中取出离心管并转移至操作台的过程中,一旦造成离心管的随机旋转,此时由于无法直接用肉眼准确观察到目标分离物,也就无法确定离心管哪一侧管壁才是目标分离物的沉积端,从而给下一步工作带来困扰。为了解决目标分离物沉积位置难以肉眼判断的问题,现阶段都是采用记号笔圈出目标分离物可能的沉积区域,但在做记号的过程中无疑再次增加了对目标分离物产生扰动的几率,从而导致目标分离物的获得率进一步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提高目标分离物获得率的离心管,对离心管的截面形状进行了重新设计,同时在离心管内壁表面增加了目标分离物截留结构,即使离心管产生轻微震动或在废液倾倒/吸取时,也不会对目标分离物产生损失,从而使目标分离物获得率得到极大提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提高目标分离物获得率的离心管,包括管体和扣盖,扣盖位于管体的管口处;其特点是:所述管体的横截面形状为多边形结构,包括第一圆弧段、第二圆弧段、第一直线段及第二直线段,且第一圆弧段、第一直线段、第二圆弧段及第二直线段首尾依次相连;所述第一圆弧段与第二圆弧段的圆心相重合,第一圆弧段的半径为r1,第二圆弧段的半径为r2,且r1=r2;所述第一圆弧段的长度大于第二圆弧段的长度;所述第一直线段与第二直线段的长度相等,且第一直线段与第二直线段相对于第一圆弧段及第二圆弧段的圆心对称分布;在所述管体的第一圆弧段下部内表面设置有若干凹槽或凸台,若干凹槽或凸台呈矩阵式排列,凹槽或凸台用于截留目标分离物。

在所述管体的第二圆弧段顶端管口内表面开设有废液导流槽,废液导流槽用于防止废液倾倒时产生回流。

在所述扣盖内表面加装有密封垫片,通过密封垫片对管体的管口进行密封。

所述扣盖在管体的管口处呈扣合状态时,在扣盖外侧设有密封罩,在密封罩的罩口处设有环形弹力筋条,环形弹力筋条套装在扣盖下方的管体上,通过密封罩对管体的管口进行二次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额可提高目标分离物获得率的离心管,对离心管的截面形状进行了重新设计,同时在离心管内壁表面增加了目标分离物截留结构,即使离心管产生轻微震动或在废液倾倒/吸取时,也不会对目标分离物产生损失,从而使目标分离物获得率得到极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提高目标分离物获得率的离心管(目标分离物截留结构为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

图3为图1中i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提高目标分离物获得率的离心管(目标分离物截留结构为凸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管体,2—扣盖,3—第一圆弧段,4—第二圆弧段,5—第一直线段,6—第二直线段,7—凹槽,8—废液导流槽,9—密封垫片,10—密封罩,11—环形弹力筋条,12—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4所示,一种可提高目标分离物获得率的离心管,包括管体1和扣盖2,扣盖2位于管体1的管口处;所述管体1的横截面形状为多边形结构,包括第一圆弧段3、第二圆弧段4、第一直线段5及第二直线段6,且第一圆弧段3、第一直线段5、第二圆弧段4及第二直线段6首尾依次相连;所述第一圆弧段3与第二圆弧段4的圆心相重合,第一圆弧段3的半径为r1,第二圆弧段4的半径为r2,且r1=r2;所述第一圆弧段3的长度大于第二圆弧段4的长度;所述第一直线段5与第二直线段6的长度相等,且第一直线段5与第二直线段6相对于第一圆弧段3及第二圆弧段4的圆心对称分布;在所述管体1的第一圆弧段3下部内表面设置有若干凹槽7或凸台12,若干凹槽7或凸台12呈矩阵式排列,凹槽7或凸台12用于截留目标分离物。

由于管体1采用了全新的横截面形状,肉眼可以清楚分辨出第一圆弧段3和第二圆弧段4,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目标分离物只会在第一圆弧段3内壁面的凹槽7或凸台12内沉积,在从离心机中取出离心管并转移至操作台的过程中,完全不用担心离心管的随机旋转,因为只要确定了第一圆弧段3的位置,就可以直接确定目标分离物所在位置。

再有,由于绝大多数的目标分离物均被截留在凹槽7或凸台12内,即使离心管产生轻微震动或在废液倾倒/吸取时,也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对目标分离物的扰动作用,有效提高了目标分离物的获得率,同时保证足够多的目标分离物能够完整进入下一阶段的实验环节,而在后续实验过程中,只需经过简单的吹打或震荡操作,就可以将凹槽7或凸台12内截留下的目标分离物重新悬于相应溶液中。

在所述管体1的第二圆弧段4顶端管口内表面开设有废液导流槽8,废液导流槽8用于防止废液倾倒时产生回流。

由于废液导流槽8的存在,在废液倾倒过程中,残留在管内的少数废液可以通过废液导流槽8彻底排出,避免残留废液对目标分离物浓缩程度的影响。

在所述扣盖2内表面加装有密封垫片9,通过密封垫片9对管体1的管口进行密封。

所述扣盖2在管体1的管口处呈扣合状态时,在扣盖2外侧设有密封罩10,在密封罩10的罩口处设有环形弹力筋条11,环形弹力筋条11套装在扣盖2下方的管体1上,通过密封罩10对管体1的管口进行二次密封。

经过扣盖2及密封垫片9可对管体1进行一次密封,通过密封罩10可对管体1进行二次密封,当管体1经过双重密封后,可将离心管直接从离心机中取出进行后续操作,无需再像传统离心管那样,需要整体取出带安全罩杯的离心机转子或转筒,如此一来,可以更好的满足数字化智慧实验室的全自动化机械操作。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次应用实施例。

应用实施例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离心管进行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离与培养。

由于结核分枝杆菌自身的密度与水接近,故在其分离培养的过程中,可采用离心集菌法或悬浮集菌法,但采用传统的离心管时效果均不甚理想,因此,决定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离心管进行如下操作:

首先,在生物安全柜内将2~5ml痰标本置于离心管的管体1中,视标本形状,在生物安全柜内向管体1中加入1~2倍体积的n-乙酰-l-半胱氨酸-氢氧化钠混合溶液,并启动计时;扣合上管口处的扣盖2,在旋涡振荡混合器上旋涡震荡10~20秒,直至痰标本充分液化;将离心管静置,直到计时显示已达15分钟;然后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离心管的扣盖2,并向管体1中加入磷酸盐缓冲液至45ml,再重新扣合上管口处的扣盖2,管体1完成一次密封,然后在扣盖2外侧再套装上密封罩10,管体1完成二次密封,此时离心管处于双重密封状态;在上离心机前,先对离心管进行配平,再将配平后的离心管成对放入离心转子中,然后旋紧离心转子的封盖;接下来,设定制冷温度为8~10℃,并在3000g下离心20分钟;打开离心机并取出离心管,然后取下密封罩10,再打开扣盖2,轻缓的将管体1中的废液倾倒排出,然后再向管体1中加入1ml的磷酸盐缓冲液,并用吸管轻轻冲洗震荡,使凹槽7或凸台12内截留下的浓缩结核分枝杆菌与磷酸盐缓冲液均匀混合,最后将浓缩菌液接种至分离培养培养基中进行分离培养。经实际测算,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离心管后,其分离培养的灵敏度与传统离心管相比提高了数十倍。

实施例中的方案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