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斜板斜管沉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65468发布日期:2020-08-07 18:34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斜板斜管沉淀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斜板斜管沉淀装置。



背景技术:

在水或污水处理过程中,颗粒物(污泥)与水的分离即沉淀分离是个重要的过程,一般不可缺少。常用的沉淀装置有平流沉淀池、辐流沉淀池、斜板斜管沉淀池等,其中平流沉淀池和辐流沉淀池表面负荷低,一般应用于污泥颗粒物浓度高的场合。斜板斜管沉淀池平面负荷高,同样的处理水量所占用的沉淀面积小,但因斜板或斜管可能存在积泥一般不用于颗粒物浓度高的场合,在颗粒物浓度较低的场合有较好的应用优势。

常用的斜板斜管沉淀池的斜板或斜管是水平层叠布置的,如图2所示,集泥区位于分离器的下方,集泥区所需的集泥槽较多,并且当泥槽中的污泥排除不畅就会造成积泥,需要人工清理,这种结构积泥的清理工作很麻烦,要么拆除分离器,要么从分离器下面设人孔进入底部空间,比较危险,操作不当的话可能造成操作人员窒息或有毒气体中毒。



技术实现要素: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斜板斜管沉淀装置,应用于水或污水处理的泥水分离,既有斜板斜管沉淀池表面负荷高的优点,集泥区的污泥又便于清理,其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污水处理区、清水区和沉淀分离器,所述污水处理区和清水区之间通过沉淀分离器隔开,所述沉淀分离器沿箱体内水流方向竖直分布,所述沉淀分离器由若干个自上而下排布的倾斜层组成;

进水口,所述进水口设于所述箱体侧端,并与所述污水处理区连通设置;

出水口,所述出水口设于所述箱体侧端,并与所述清水区连通设置;

集泥区,所述集泥区靠近所述倾斜层低位端设置,用于收集自所述倾斜层低位端滑落的污泥。

优选的,所述倾斜层低位端靠近污水处理区设置,所述倾斜层高位端靠近所述清水区设置,所述倾斜层的水平倾角在40-70度之间。

优选的,所述倾斜层由间隔设置的斜板组成,所述斜板自上而下等间距排列,相邻所述斜板的间距在10-150mm之间,所述斜板的材质为聚乙烯、聚丙烯、乙丙共聚、玻璃钢、不锈钢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的,所述倾斜层由若干根斜管组成,所述斜管的材质为聚乙烯、聚丙烯、乙丙共聚、玻璃钢、不锈钢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的,当所述斜管截面为矩形时,斜管边长在10-150mm之间。

优选的,当所述斜管截面为六边形时,斜管边长在10-150mm之间。

优选的,所述倾斜层由管状填料填充而成。

优选的,当所述管状填料截面为矩形时,管状填料边长在10-200mm之间。

优选的,当所述管状填料截面为六边形时,管状填料边长在10-200mm之间。

优选的,所述集泥区为槽状结构,所述集泥区连接于所述箱体底端,所述集泥区槽口端靠近所述倾斜层低位端设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斜板斜管沉淀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传统斜板斜管沉淀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箱体;1-1.沉淀分离器;1-2.污水处理区;1-3.集泥区;1-4.清水区;1-5.进水口;1-6.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斜板斜管沉淀装置,包括:

箱体1,所述箱体1内设有污水处理区1-2、清水区1-4和沉淀分离器1-1,所述污水处理区1-2和清水区1-4之间通过沉淀分离器1-1隔开,所述沉淀分离器1-1沿箱体1内水流方向竖直分布,所述沉淀分离器1-1由若干个自上而下排布的倾斜层组成;

进水口1-5,所述进水口1-5设于所述箱体1侧端,并与所述污水处理区1-2连通设置;

出水口1-6,所述出水口1-6设于所述箱体1侧端,并与所述清水区1-4连通设置;

集泥区1-3,所述集泥区1-3靠近所述倾斜层低位端设置,用于收集自所述倾斜层低位端滑落的污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所述的倾斜层沿竖直方向层叠布置于箱体1内,而不是沿水平方向层叠布置,倾斜层沿竖直方向布置一层或多层,水流通过倾斜层的流速在1-20m/h之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斜板斜管沉淀装置包括容置前级水或污水的污水处理区1-2、由若干倾斜层组成的沉淀分离器1-1、进水口1-5、出水口1-6、集泥区1-3、清水区1-4,进水口1-5引入前级水或污水到污水处理区1-2内,水或污水在倾斜层内沉淀分离,沉淀下来的污泥向倾斜层低位端一侧滑落进集泥区1-3内,而不是如图2所示传统的水平布置斜板或斜管沉淀分离器污泥滑落在斜板的下方,这样集泥区1-3位于沉淀分离器1-1的一侧而不是下方,便于集泥区1-3内污泥的清理。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倾斜层低位端靠近污水处理区1-2设置,所述倾斜层高位端靠近所述清水区1-4设置,所述倾斜层的水平倾角在40-70度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倾斜层由间隔设置的斜板组成,所述斜板自上而下等间距排列,相邻所述斜板的间距在10-150mm之间,所述斜板的材质为聚乙烯、聚丙烯、乙丙共聚、玻璃钢、不锈钢中的任意一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倾斜层由若干根斜管组成,所述斜管的材质为聚乙烯、聚丙烯、乙丙共聚、玻璃钢、不锈钢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地,当所述斜管截面为矩形时,斜管边长在10-150mm之间。

进一步地,当所述斜管截面为六边形时,斜管边长在10-150mm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倾斜层由管状填料填充而成。

进一步地,当所述管状填料截面为矩形时,管状填料边长在10-200mm之间。

进一步地,当所述管状填料截面为六边形时,管状填料边长在10-200mm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泥区1-3为槽状结构,所述集泥区1-3连接于所述箱体1底端,所述集泥区1-3槽口端靠近所述倾斜层低位端设置。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技术特征:

1.一种斜板斜管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1),所述箱体(1)内设有污水处理区(1-2)、清水区(1-4)和沉淀分离器(1-1),所述污水处理区(1-2)和清水区(1-4)之间通过沉淀分离器(1-1)隔开,所述沉淀分离器(1-1)沿箱体(1)内水流方向竖直分布,所述沉淀分离器(1-1)由若干个自上而下排布的倾斜层组成;

进水口(1-5),所述进水口(1-5)设于所述箱体(1)侧端,并与所述污水处理区(1-2)连通设置;

出水口(1-6),所述出水口(1-6)设于所述箱体(1)侧端,并与所述清水区(1-4)连通设置;

集泥区(1-3),所述集泥区(1-3)靠近所述倾斜层低位端设置,用于收集自所述倾斜层低位端滑落的污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斜板斜管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层低位端靠近污水处理区(1-2)设置,所述倾斜层高位端靠近所述清水区(1-4)设置,所述倾斜层的水平倾角在40-70度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斜板斜管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层由间隔设置的斜板组成,所述斜板自上而下等间距排列,相邻所述斜板的间距在10-150mm之间,所述斜板的材质为聚乙烯、聚丙烯、乙丙共聚、玻璃钢、不锈钢中的任意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斜板斜管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层由若干根斜管组成,所述斜管的材质为聚乙烯、聚丙烯、乙丙共聚、玻璃钢、不锈钢中的任意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斜板斜管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斜管截面为矩形时,斜管边长在10-150mm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斜板斜管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斜管截面为六边形时,斜管边长在10-150mm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斜板斜管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层由管状填料填充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斜板斜管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管状填料截面为矩形时,管状填料边长在10-200mm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斜板斜管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管状填料截面为六边形时,管状填料边长在10-200mm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斜板斜管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泥区(1-3)为槽状结构,所述集泥区(1-3)连接于所述箱体(1)底端,所述集泥区(1-3)槽口端靠近所述倾斜层低位端设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斜板斜管沉淀装置,应用于水或污水处理的泥水分离,既有斜板斜管沉淀池表面负荷高的优点,集泥区的污泥又便于清理,其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污水处理区、清水区和沉淀分离器,所述污水处理区和清水区之间通过沉淀分离器隔开,所述沉淀分离器沿箱体内水流方向竖直分布,所述沉淀分离器由若干个自上而下排布的倾斜层组成;进水口,所述进水口设于所述箱体侧端,并与所述污水处理区连通设置;出水口,所述出水口设于所述箱体侧端,并与所述清水区连通设置;集泥区,所述集泥区靠近所述倾斜层低位端设置,用于收集自所述倾斜层低位端滑落的污泥。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达道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09
技术公布日:2020.08.0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