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炼机氨气吸收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70211发布日期:2020-10-20 12:49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炼机氨气吸收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炼机氨气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炼机氨气吸收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混炼机,是一种用以将多种粉料和氨水、水等进行搅拌混合的设备,混炼机在工作时,随着温度的逐渐上升会产生氨气,氨气排至空气中会对人员及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氨对人眼睛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等症状,低浓度时主要是刺激症状:异味、眼痒、眼干、打喷嚏、咽喉干燥、流鼻涕等,高浓度时可产生炎症,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要更加注意,现有技术中,处理氨气可采用溶入水中的方式进行吸收处理,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氨气处理设备在工作时,氨气溶于水后流至洗涤塔的底部,不易对溶液进行直接处理,操作不便,且后续对溶液池清理、维护、保养也不方便,氨气溶于水后产生的氨水也未进行有效处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氨气吸收处理时氨水池不易清理、保养以及氨水无法有效利用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混炼机氨气吸收处理装置,包括处理塔,处理塔中设置第一填料,第一填料上方设置第二填料,处理塔顶部设置出风口;

所述第一填料的下方设置开口向上的锥斗,锥斗上大下小;

所述处理塔上设置进风口,氨气由进风口进入处理塔中,进风口位于第一填料与锥斗之间;

所述处理塔外部设置水槽,水槽包括进水区、出水区,进水区、出水区之间设置滤网;

所述锥斗下端通向进水区,所述出水区设置第一水泵,第一水泵排水端设置水管,水管端部设置喷头,喷头伸至第一填料的上方;

所述出水区还设置第二水泵,第二水泵排水端通向外设的混炼机。

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混炼机氨气吸收处理装置在实际应用时,来自混炼机的氨气从进风口进入处理塔中,随后氨气向上流动,第一水泵将出水区的水泵至水管,并经喷头喷至第一填料上,氨气和水在第一填料中充分接触,氨气则溶入水中,并向下流动,直至聚集在锥斗中,并从锥斗下端开口处流入进水区,随后经过滤网过滤之后进入出水区,进而形成水循环,未被完全吸收的氨气、水汽则继续向上流动,并在第二填料的作用下,吸收水汽,达到除雾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中的水槽是设置在处理塔的外部的,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方便的对水槽进行清理、保养,同时当水中氨气溶入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第二水泵可将氨水泵至混炼机再利用,避免了污染环境的同时还节约了资源,随后再向水槽加注水即可继续使用。

优化的,所述处理塔至少设置两个,所有处理塔串联,以气体流动的方向为后,前一个处理塔的出风口通向后一个处理塔的进风口,最后方处理塔的出风口处设置引风装置,最前方的处理塔的进风口通向外设混炼机的氨气排出口。

在引风装置的作用下,氨气从混炼机依次进入不同的处理塔,最终排出,由于氨气在处理塔中流动过程中是受负压的,因此不会产生泄漏,进而避免污染环境以及损伤人体,安全性较好,多个处理塔串联则能够充分吸收氨气,处理效果较好。

优化的,所述处理塔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进风口处的风沿切线方向进入处理塔中。

优化的,所述处理塔上设置能够观察其内部的视窗。

优化的,所述第一填料设置两层,且每层第一填料上方均设置喷头。

优化的,所述锥斗包括至少三个规格相同的平板;

所有平板由同一块板材折弯形成;

或者,所有平板焊接在一起。

锥斗的侧壁由平板组成,相邻两个平板之间会有折弯或者焊接形成的拐角,以便于液体顺利流下。

优化的,所述进水区设置排污阀。

优化的,所述出水区设置液位阀;

还包括外设水泵、控制单元,外设水泵的进水端通向外设水源,外设水泵的出水端通向出水区;

所述液位阀将液位信息输送至控制单元,外设水泵由控制单元控制。

当水槽中的液面低至特定位置时,控制单元控制水泵向水槽中补充水,当水位达到特定位置时,水泵停止工作,进而使其中的液位处于特定范围内,确保水循环正常流通。

优化的,所述水管上设置压力表。

优化的,所述水管端部设置至少两个喷头,相邻两个喷头之间的距离相等。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混炼机氨气吸收处理装置在实际应用时,来自混炼机的氨气从进风口进入处理塔中,随后氨气向上流动,第一水泵将出水区的水泵至水管,并经喷头喷至第一填料上,氨气和水在第一填料中充分接触,氨气则溶入水中,并向下流动,直至聚集在锥斗中,并从锥斗下端开口处流入进水区,随后经过滤网过滤之后进入出水区,进而形成水循环,未被完全吸收的氨气、水汽则继续向上流动,并在第二填料的作用下,吸收水汽,达到除雾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中的水槽是设置在处理塔的外部的,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方便的对水槽进行清理、保养,同时当水中氨气溶入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第二水泵可将氨水泵至混炼机再利用,避免了污染环境的同时还节约了资源,随后再向水槽加注水即可继续使用。

2.在引风装置的作用下,氨气从混炼机依次进入不同的处理塔,最终排出,由于氨气在处理塔中流动过程中是受负压的,因此不会产生泄漏,进而避免污染环境以及损伤人体,安全性较好,多个处理塔串联则能够充分吸收氨气,处理效果较好。

3.锥斗的侧壁由平板组成,相邻两个平板之间会有折弯或者焊接形成的拐角,以便于液体顺利流下。

4.当水槽中的液面低至特定位置时,控制单元控制水泵向水槽中补充水,当水位达到特定位置时,水泵停止工作,进而使其中的液位处于特定范围内,确保水循环正常流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混炼机氨气吸收处理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混炼机氨气吸收处理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锥斗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喷头的分布示意图;

其中,

处理塔-1、出风口-11、进风口-12、视窗-13;

第一填料-2;

第二填料-3;

锥斗-4、平板-41;

水槽-5、进水区-51、出水区-52、滤网-53、排污阀-54;

第一水泵-6、水管-61、喷头-62、压力表-6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混炼机氨气吸收处理装置,包括处理塔1、第一填料2、第二填料3、锥斗4、水槽5、第一水泵6、控制单元。

如图1所示,所述处理塔1整体呈圆柱体形状,其顶部设置大小头,且大小头的小头朝上。

如图1所示,处理塔1中设置第一填料2,第一填料2采用拉西环或者鲍尔环,第一填料2上方设置第二填料3,第二填料3采用多面空心球,处理塔1顶部设置出风口11。

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一填料2的下方设置开口向上的锥斗4,锥斗4上大下小,所述锥斗4包括至少三个规格相同的平板41,本实施例中平板41共设置六个;所有平板41由同一块板材折弯形成。

或者,所有平板41焊接在一起。

如图1、2所示,所述处理塔1上设置进风口12,所述处理塔1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进风口12处的风沿切线方向进入处理塔1中。

如图1所示,氨气由进风口12进入处理塔1中,进风口12位于第一填料2与锥斗4之间。所述处理塔1上设置能够观察其内部的视窗13,具体的,第一填料2、第二填料3及大小头处均设置视窗13,以便于观察内部情况。

如图1、2所示,所述处理塔1外部设置长方体的水槽5,水槽5包括进水区51、出水区52,进水区51、出水区52之间设置滤网53,滤网53孔径为3-5mm,所述进水区51设置排污阀54。

如图1、4所示,所述锥斗4下端通向进水区51,所述出水区52设置第一水泵6,第一水泵6排水端设置水管61,所述水管61上设置压力表63。水管61端部设置喷头62,喷头62采用螺旋喷头,喷头62伸至第一填料2的上方;所述第一填料2设置两层,且每层第一填料2上方均设置喷头62。进一步的,所述水管61端部设置至少两个喷头62,相邻两个喷头62之间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从第一水泵6的排水端引出两路水管61,分别通向两层第一填料2上方,每一路水管61端部设置七个喷头62,其中一个设置在处理塔1截面的正中间,其余六个均匀分布在中间喷头62的周围,且相邻两个喷头62之间的距离相等,以确保所有喷头62喷出的水能够均匀洒在第一填料2上,以确保氨气与水能够充分接触。

所述出水区52还设置第二水泵(图中未示出),第二水泵排水端通向外设的混炼机,进而将出水区52的氨水泵至混炼机进行再利用。

所述出水区52设置液位阀(图中未示出),液位阀可采用浮球阀;还包括外设水泵、控制单元,外设水泵的进水端通向外设水源,外设水泵的出水端通向出水区52;所述液位阀将液位信息输送至控制单元,本实施例中的控制单元采用plc,plc为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对其进行编程,即可实现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控制功能,外设水泵由控制单元控制。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所述处理塔1至少设置两个,本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塔1设置三个,所有处理塔1串联,以气体流动的方向为后,前一个处理塔1的出风口11通向后一个处理塔1的进风口12,最后方处理塔1的出风口11处设置引风装置,引风装置采用引风机,最前方的处理塔1的进风口12通向外设混炼机的氨气排出口。

工作原理: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混炼机氨气吸收处理装置在实际应用时,来自混炼机的氨气从进风口12进入处理塔1中,随后氨气向上流动,第一水泵6将出水区52的水泵至水管61,并经喷头62喷至第一填料2上,氨气和水在第一填料2中充分接触,氨气则溶入水中,并向下流动,直至聚集在锥斗4中,并从锥斗4下端开口处流入进水区51,随后经过滤网53过滤之后进入出水区52,进而形成水循环,未被完全吸收的氨气、水汽则继续向上流动,并在第二填料3的作用下,吸收水汽,达到除雾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中的水槽5是设置在处理塔1的外部的,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方便的对水槽5进行清理、保养,同时当水中氨气溶入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第二水泵可将氨水泵至混炼机再利用,避免了污染环境的同时还节约了资源,随后再向水槽5加注水即可继续使用。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